|
編輯推薦: |
本研究不拘于宏观的制度与政体的研究,也不困于微观的制度规则的演变,而是从中观层面从制度本身出发,以制度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两种角色来观察制度与情境、理念、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本书以情境、理念、行为和制度本身四个变量作为制度纵向变迁过程和中西代议制度横向比较的四个维度,从而解读、确认和探索人大制度空间的演变问题。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变迁为研究对象,以过程研究和比较研究为切入点,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阐释人大制度空间与实际空间不相符合的根本原因。通过社会情境、思想理念、政治行为和制度本身四个维度观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纵向变迁过程,解读中西代议制度横向比较的差异。最后,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理论反思和前景展望。
|
關於作者: |
申坤,1980年生,山西太谷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政治学理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改革。主持及参与省部级课题5项,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教材一部。
|
目錄:
|
第一章 问题的起源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
一、国内外文献的总结与归纳
二、研究方法论的整理与思考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核心假设
第四节 研究的框架
一、研究的逻辑与构架
二、研究的预期创新点和难点
第二章 厘清与观察: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与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一、制度、政体与人大制度
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规则体系
三、中国人大制度的组织结构
四、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力结构
第二节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人大制度的生成
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调适
三、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第三章 探索与解析: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变迁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变迁与社会情境的变化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生成的社会情境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调适的社会情境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社会情境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变迁与思想理念的转型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成与马列主义的政权建设理论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调适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恢复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变迁与政治主体行为的转变
一、政治精英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构思与实践
二、中国共产党角色的转变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兴衰
第四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变迁中制度自身的路径依赖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党关系的路径依赖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原则的路径依赖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原则的路径依赖
第四章 比较与发现:变迁视角下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比较
第一节 社会情境视角下中西代议制度的比较
一、中国的代议制度是近代以来政治冲突演变下的舶来品
二、西方的代议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下传统民主制度的传承
第二节 思想理念视角下中西代议制度的比较
一、中国的代议制度与"人性善""权力合""通上下"的思想理念
二、西方的代议制度与"人性恶""权力分""限权力"的思想理念
第三节 政治主体行为视角下中西代议制度的比较
一、中国代议制度下的代表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
二、西方代议制度下的议员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
第四节 中西代议制度本身的比较
一、中国代议制度的规则体系、组织结构和权力地位
二、西方议会制度的规则体系、组织结构和权力地位
第五章 反思与展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变迁的理论反思与前景展望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
一、民主执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联结功能
二、科学执政与人大制度的整合能力
三、依法执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转化能力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民主
一、选举制度中人民意志的体现
二、代表制度中人民意志的实现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依法治国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变迁与中国法治历程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成长与依法治国的实施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与法治精神的培育
第四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三者有机统一"的制度载体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三者有机统一"的制度平台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三者有机统一"的制度路径
第六章 结语
一、"李约瑟之谜"的反思与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新认知
二、"民主迷思"争论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中国社会转型下的善治与善制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