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NT$
340.0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NT$
445.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NT$
295.0
編輯推薦:
技术哲学家陈昌曙教授曾经多次强调,我们应重视了解国外技术哲学发展的动态,追踪学科前沿,尽快与国际接轨,在前人和他人成就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新意和见解,以求在立足“本土化”的同时,逐步走向“国际化”,这必将促进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追踪、引进、借鉴国外技术哲学与STS研究的前沿成果,使我国的技术哲学与STS研究始终保持在一种国际化的视野中,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外技术哲学与STS的研究成果,建立起对话平台,促进技术哲学与STS学术研究的深入。
內容簡介:
在《生活在技术迷宫中》一书中,作者威廉姆·H.凡登伯格系统地分析了一个被加拿大创新基金列入近年二十五个主要创新之内的一个创新项目。本书描述的则是过去二百年间我们携手科学技术的经历,提供了一种改变未来的真实的可能性,而这个未来是与所有生命息息相关的。
威廉姆·H.凡登伯格著的《生活在技术迷宫中》试图对这个世界提出一种有别于过度专业化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活动的理解方式。作者在叙述中提出了两种相互依赖的力量,即“人改变技术”与“技术改变人”。今天的技术已经开始按照自身的形象来塑造人类和自然世界,而避免这一问题持续恶化的出路则是恢复人类主张的先在性。
關於作者:
威廉姆·H. 凡登伯格(Willem H. Vanderburg),北美世界极具影响力的STS研究学者,履任国际著名的STS研究期刊《科学、技术与社会公报》主编。现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中心的主任,同时兼任该校土木工程系、环境研究所和社会学系教授,出版了《思维与文化的增长:一种关于人类经验结构的统一理论》《技术迷宫》等多本著作。
目錄 :
总序
总序英文
前言与致谢
绪论:我们将携手技术前往何处?
第一部分
第1章 作为“人改变技术的工业化”:与生物环境的断裂和重新建立联系
1.1 重历工业化进程
1.2 以技术为基础的社会联系
1.3 生活在物质世界里
1.4 生活在经济体制里
1.5 生活在社会里
1.6 在政治里生活
1.7 在法律中生活
1.8 与生物环境的断裂以及重新建立联系
1.9 一些涵义
第2章 作为“技术改变人”的工业化:与神的断裂和重新建立联系
2.1 形象化和文化固定
2.2 形象化和生活环境
2.3 作为个体生活形象基础的文化
2.4 作为集体生活形象基础的文化
2.5 作为文化展现的工业化
2.6 新的文化固定方式
2.7 宗教、道德和艺术
2.8 工业社会的第一代
第3章 在尘世和诸神新的固定方式之中生活
3.1 为技术服务
3.2 论变成人类资源
3.3 技术与人类的旅行
3.4 没有置身事外的观察家
第二部分
第4章 人改变技术:割断传统技术知和做的文化固定方式
4.1 超越技术传统的极限
4.2 技术传统遭到破坏
4.3 两种并行的认知模式
4.4 关于社会的技术知识
4.5 技术知和做上的一种不连续变迁
第5章 人类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
5.1 科学教育与文化
5.2 当代嵌入文化中的技术活动
5.3 当代技术的知和做与文化的关系
第6章 适应新的技术知和做技术认知和技术活动
6.1 普遍技术的出现
6.2 生活在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中
6.3 生活在大众社会中
6.4 接受一个无边无界的政治
6.5 劳动的智识兼职业分工与国家的贫穷
第三部分
第7章 技术与文化
7.1 工业化进程的祛魅
7.2 普遍知识的发明
7.3 合理性与工业化
7.4 逻辑,人工智能与文化
7.5 论创造一个新概念
第8章 人类的各项生活也纷纷与情境脱离
8.1 生活的技术进路
8.2 体育
8.3 教育
8.4 战争
8.5 商业广告和政治广告
8.6 组织
8.7 农业
8.8 与生活的技术进路共处
第9章 从经验到信息
9.1 信息爆炸产生的一些原因
9.2 信息人与信息社会
9.3 技术与工业
9.4 为此付出的代价
9.5 与信息共存
第10章 用技术的形象重塑人:技术之中的文化
10.1 作为现象的技术
10.2 作为生活背景的技术
10.3 作为意识的技术
10.4 为技术所控?
10.5 作为非意义系统的技术
10.6 作为集体人的技术
10.7 与非意义共存
后记
內容試閱 :
绪论:我们将携手技术前往何处?
我们已经用过很多种方式来描述过去200年间发生事情的特征了,比如工业化、理性化、机械化、世俗化,还有最近使用的计算化。其中一些描述侧重于取得巨大成功的一面,它们甚至透过这些成功看到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另一些描述则侧重于发人深省的失败一面,并论证说是时候重新思考我们前进的脚步了。还有一些则宣称,摒除这些不公正以及人类遭受的各种疾苦,“历史的法则”很快会见证一个全新的世界从当前这个世界的灰烬中冉冉升起,但是还有很多人却对这一世俗的救世福音不理不睬。
无论怎样,所有这些关于过去200年经历的描述都要么涉及了“我们正带领我们最具影响力的创造物,即科学和技术,前往何处”,要么涉及了“这些创造物正带领我们前往何处”。毋庸置疑,任何一种描述要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就必须解释清楚为什么我们的这段经历会在带来成功的同时也带来失败,在唤起希望的同时也引发恐惧,在创造出财富的同时也产生贫穷等;它还必须要解释清楚——尽管商品和服务的产出以指数倍增,但是净财富生产事实上却是在不断下降;它还要解释清楚——为什么我们现在创造出的种种生活方式不仅与其建立基础之上的所有的宗教、政治传统以及人类价值观相左,而且我们作为一个世界共同体竟然要宣告它是不可持续的;它还要解释清楚为什么受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伤害的国家和人民要远多于受其益的国家和人民1;它还要解释清楚为什么我们为自己建造的城市不仅对健康不利而且还是不可持续的,甚至还产生了很多破坏其居民生活的力量;而所有这些矛盾中最让人不安也最让人感到可怕的是——为什么如此之多的青年人会认为像这样的一种调查是在浪费时间,因为在他们看来除非你服从这个“系统”,否则系统就将把你彻底打翻,而这也是这种描述要达到令人满意而必须解释清楚的地方。也许我尝试着对我们过去200年的共同经历再给出一种解释是“白费力气”,但我们迫切地想要对为什么我们似乎没有按照曾认为会前进的那个方向前行进行更好的理解,所以我也只能这样做。如果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是怎样发展到今天的”以及“我们现在将去往何处”,那么人们会责备我们是在混日子,所以我们需要做出一个更好的诊断,看看是否可能为创造一个民主、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开出一个完美的处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