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元代文献与文化研究第3辑》主要内容包括:《全宋诗》误收元人一例辨证、《全元文》“杨翮”卷佚文辑补、元诗《宜春赠别》作者考辨、国家图书馆藏徐尊生《赘叟遗集》石印本述略、蒙元时期景教石刻和题记的发现与研究、经学及理学研究、《周易衍义》与义理易学在元代的发展、论吴师道的学术风格及其渊源、汉人世侯史天泽至元初年的一段史实考辨、元初文臣徐琰生平考、元初江南行台北人官员荐辟南士考——以徐琰、卢挚为例、元仁宗生日及其干支问题等等。
|
目錄:
|
特稿
燕京征收课税使陈时可事迹探微
文献研究
《全宋诗》误收元人一例辨证
《全元文》“杨翮”卷佚文辑补
元诗《宜春赠别》作者考辨
国家图书馆藏徐尊生《赘叟遗集》石印本述略
蒙元时期景教石刻和题记的发现与研究
经学及理学研究
《周易衍义》与义理易学在元代的发展
论吴师道的学术风格及其渊源
历史研究
汉人世侯史天泽至元初年的一段史实考辨
元初文臣徐琰生平考
元初江南行台北人官员荐辟南士考——以徐琰、卢挚为例
元仁宗生日及其干支问题
元代官府信息的传输系统——急递铺
元中期全国官吏数量蠡测
蒙元法制中的牲口窃盗罪及其赔偿制度新探
金元时期崔府君信仰在华北的传播
黑城文书所见元代亦集乃路自然灾害与信仰
文学研究
扈从诗视阈下元上都诈马宴的特点与功能探析
许衡书启考论——兼论其心态及其它
元代翰林国史院文士和黄冠道士交往发覆
论《姚燧集》出版与元代诗文研究
|
內容試閱:
|
其实,这等于是指出了许谦一派的训诂风气,其催生的思想根据仍是朱学。当朱学逐渐盛行的时候,往往产生失实之弊,至于“不求经旨,谈说空妙”,而北山学派恰处于对朱学的维护时期,故而在朱学著作中详细爬梳,往往能得其实以救弊。此亦学术发展的常理。但笔者以为,仅仅从朱学本身来找内在因素显然是不够的,这一流变的发生,其实是内外因共同促进的结果。关于外部因素,高云萍在论文中只是一笔带过,而笔者认为,外部因素实为引发朱学转向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理学作为注重道统的学问,仅仅从内部发生变革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为变乱成法极易遭人毁谤而被叱为异端,②所以,外部因素实显得尤为重要。从宋季就有诸多诱因一直潜在着,并推动朱学的流变。总体而言,这些诱因皆为朱学的反面,或为伪学,或为陆学及其后传。这些反面思想曾有力地激发朱学发生两次蜕变。试简论之:其一,是伪学及陆学。北山学派兴起的历史背景是长达七年之久的庆元党禁的弛禁,此时朱学已是“知之者希”了,当时朱子后学喜好奇谈怪论,朱学面临异化的可能,以及理学正名化引起的伪学倾向,并要响应陆学的挑战,所以,朱学亟待“维持”,即维持朱熹建立的《四书》体系并进行传播。③为了响应陆学并打击伪学,何基等必须对朱学进行细致的剖析,再加上黄榦“但熟读《四书》”、“真心实地、刻苦功夫”的教诲,④何基对朱熹的《四书集注》狠下功夫,就已经开始有细化的趋向,发展至许谦则最为明显,此亦历史的必然。何基这种“维持”朱学的过程,其实是对朱学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和再认识并反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催生谨慎怀疑和探索的精神,如王柏的“疑经”、金履祥的考证等,而何基本人对怀疑精神也是肯定的,毕竟朱学本身就有怀疑精神的因素。训诂当然也与这种精神密不可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