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
汉译名著·哲学经典十种
》
售價:NT$
3460.0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售價:NT$
340.0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
編輯推薦: |
★打破原生家庭教养模式延续。
我们从父母那里学习如何做父母,于是教养模式像基因一样代代相传。很多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问题,随着爱一起,传递到了孩子身上。相信改变会发生,相信我们每个人,包括孩子,都能以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这种信念将帮助孩子成长为内在完整而富有灵性的人,也将带给父母一场全新的幸福体验。
★国内首部萨提亚亲子应用图书。
作者把萨提亚模式的精髓——积极正向、人性化、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倾注书中,通过对常见的养育困惑的解析,让父母可以了解到不同处理方式带来的不同效果,看到孩子成长需要哪些重要的心理营养,以及如何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
★全球知名萨提亚导师约翰贝曼作序推荐。
|
內容簡介: |
《相信改变会发生》从情感和心理层面探讨教养之道,作者把萨提亚模式的精髓——积极正向、人性化、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倾注书中。通过对常见的养育困惑的解析,让父母可以了解到不同处理方式带来的不同效果,看到孩子成长需要哪些重要的心理营养,以及如何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
|
關於作者: |
杨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BSCMC认证萨提亚模式咨询师,全国首届萨提亚大会主题演讲嘉宾,中国萨提亚模式高峰论坛主题演讲嘉宾,中央财经大学培训学院客座专家。
经常担任约翰贝曼、安娜等全球知名萨提亚导师的助教及教学翻译工作,协助他们培训本土萨提亚模式专业咨询师以及社会公开课程。在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领域授课超过六年,为个人、夫妻和家庭提供个案咨询。
为《心理育儿》《时尚育儿》等杂志撰写专栏文章。2010年,在SATIR JOURNAL上发表研究论文《在中国应用萨提亚模式进行心理治疗》。
|
目錄:
|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自序 爱,让一切成为可能
导言 萨提亚模式简介
第一章 自尊自信
Part One 父母的态度是一面镜子
凹透镜照出“矮子”
凸透镜照出“巨人”
哈哈镜照出混乱
平面镜前才是真实的自己
萨提亚雕塑课堂:别让“理想样子”遮挡爱的平面镜
Part Two 满足深层渴望:安全、接纳、我是重要的
安全
永远不说抛弃
孩子不是“出气筒“
哭是真实的情绪表达
接纳
不为难孩子的天性
说真话才坦然
没有缺点,只有特点
我是重要的
重视孩子的感受
谁都可以发表意见
敢于提要求
第二章 自主自立
Part One 处理好期待才能放下心、放开手
“听话”的要求来自父母的期待
不是所有愿望都要满足
顺应孩子的心理成长阶段
萨提亚雕塑课堂:调整期待,激发孩子的内在力量
Part Two 满足深层渴望:信任、欣赏、支持
信任
没有坏孩子
自己选择好朋友
享受当下的快乐
欣赏
欣赏品质而不仅仅是行为
无需比较
拒绝有目的的夸奖
支持
用建议代替决策
在脆弱的时候给予爱
做不到很正常
第三章 规则和界限
Part One 界限清晰促进内在完整
真正享受规则和界限带来的好处
行为自由不等于内心自由
健康的设限方式
善用界限处理好三世同堂
萨提亚雕塑课堂: 当孩子因愿望得不到满足而哭闹时
Part Two满足深层渴望:自由、乐趣、尊重
自由
接触真实生活
会想象,敢表达
尊重孩子的选择
乐趣
爱玩才会乐享生活
呵护学习兴趣
快乐的父母是最好的榜样
尊重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难堪的感觉很伤人
自主带来力量感
第四章 情绪管理
Part One 有稳定的情绪才能给予稳稳的爱
情绪是信使
萨提亚模式下的情绪管理
做孩子的情绪教练
萨提亚雕塑课堂:以一致性状态面对孩子的负向情绪
Part Two满足深层渴望:理解、认可、亲密
理解
发脾气是有原因的
言行问题来自于内在
接纳期待,但不一定要满足
认可
拒绝的态度会让坏情绪变得更坏
倾听孩子的意见
换个方式满足渴望
亲密
分享内心世界
评判性反应导致关系疏离
家庭和睦最重要
第五章 适应社会
Part One 与孩子共同成长
成为好的决策者
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真正有效的沟通
增进亲密感的五种语言
萨提亚雕塑课堂:教会孩子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Part Two满足深层渴望:归属、联结、性
归属
让孩子参与家庭互动
交朋友不戴“有色眼镜”
学校就是小社会
联结
敞开心扉与人交往
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不要对环境充满抱怨
性
告诉孩子生命来源的真相
恰当处理自慰现象
用健康的态度对待“性”
结语 送给孩子两样最好的礼物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自尊自信
凹透镜照出“矮子”
在《爱与秩序》一书中,福斯特克林纳(美国精神心理医师)提出“教官式父母”的概念:“他们吹毛求疵、严格管控……许多人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家长都扮演了教官的角色。”教官式父母最典型的行为特征是指责和光讲道理。
当我们总是指责时,就会把焦点放在孩子的“不是之处”上,忽略孩子的感受。我们希望孩子意识到并承认自己错了,不要像现在这个样子,而应该像我们想象中理想的样子。有时候,我们甚至希望孩子的自我感觉很糟糕,因为也许只有深入内心的痛,才能促使他彻底改正缺点。这个时候,我们经常这么说:
你怎么又没做好?怎么这么笨?!
你又打人了,真是个坏孩子!
你就是不如××,你看他多好!你要是有他一半,我就知足了!
而当我们光讲道理时,会把焦点放在“道理”和“应该”上,不但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也忽略了我们自己的感受——在萨提亚模式中,这种沟通方式称为“超理智”。我们希望孩子各方面都好:性格好、听话、具备很多美德,甚至达到“完美”;希望孩子不要有太多感受,因为感受越多越敏感、越脆弱,没有感受反而更坚强、不受伤害;还希望孩子能讲道理、不感情用事。这个时候,我们经常这么说:
哭有什么用,还是想想该怎么办吧!
孩子就应该把书读好,不要想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
我身边多少例子都证明了,现在贪玩不用功,将来肠子悔青了也没用!
当我们总是用指责和超理智的方式对待孩子时,就会在他面前竖立起一面凹透镜。
从父母的态度中,孩子可能读到“我不够好”,长此以往,他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偏低。正如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导师麦基卓和黄焕祥在《懂得爱》一书中所言:“凹透镜的映射作用让孩子怀疑自己、责备自己、低估自己,甚至可能一生都活在这样的阴影之下。”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父母崇尚“挫折教育”,认为要让孩子承受很大压力、经历很多挫折,才能锻炼他们的抗压能力,才能有助于将来很好地适应社会。这些父母从不轻易表扬孩子,因为担心他会产生自满情绪,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其实,这些做法并不符合“挫折教育”的初衷。“挫折教育”是要“吸取教训”,而不是“找错”,但是有些父母和老师,不放过任何批评孩子的机会,甚至故意制造环境来让孩子品尝失败的滋味。研究表明,青少年持续体验失败很可能导致他们出现强烈的负向情绪,包括但不限于抑郁、愤怒等,他们会感觉自己不好或产生攻击的冲动,更糟糕的情况是对生活失去兴趣。
假如不用指责和光讲道理的方式,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可以怎么做?选择“对事不对人”,把孩子的“行为”和“人”(这里指冰山的水下部分)区分开来,避免他在“自己”层面感觉到“我不好”。父母可以提出看法和建议,问一些启发思考的问题,把焦点放在如何帮助孩子做出新选择上,并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理解和宽容。
比如,当孩子打了别人时,父母不说“你真是个坏孩子”“打人不是好孩子”等,而是说:“爸爸知道你很生气,如果是我,我也会生气的。生气当然可以,但打人是不可以的!”“发生了什么事?除了打他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解决办法吗?”
凸透镜照出“巨人”
有些父母自己是在被指责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深知这种方式带给孩子的痛苦,为了跟自己的父母做得不一样,不让孩子受苦,他们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讨好孩子,成为“直升飞机式父母”。直升飞机式父母把孩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时刻监控孩子的举动,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他们忽略自己的感受,努力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和愿望,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全世界最棒的,别的孩子都比不上。他们常说的话是:
宝贝儿,你是最棒的!
你比××强多了!他们都不如你!
宝贝儿,只要你高兴,让妈妈做什么都行!
当父母总是使用讨好的方式对待孩子时,就像在孩子面前竖立起一面凸透镜。
在凸透镜的映射下,孩子可能感觉自己比别人都重要,别人应该满足自己所有的要求和愿望,认为自己才是最好的,别人都不如自己,唯我独尊。长此以往,结果可能如《懂得爱》一书中描述的那样:“凸透镜的映射作用让孩子因自负而膨胀起来,或者认为没什么值得学习的,或者不信任他们的父母。”
许多独生子女家庭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被过度骄纵,目中无人,自私自大,缺乏对别人的尊重和同情,因此很可能在与人交往中屡屡受挫,极端情况下甚至还会做出伤害他人、伤害父母的行为。他们可能一方面自负,另一方面却又自卑,因为他们的内心会存在疑问:我真的是最好的吗?真的比别人都强吗?而且,为了迎合父母一贯的过高评价,他们很可能会努力去达到高标准,无形中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当无法达到标准时,他们就会责备自己,或者通过撒谎、贬低别人等手段,让父母觉得还是自己好。显然,这种心理状态是很纠结的。
哈哈镜照出混乱
还有的父母用打岔的方式对待孩子。打岔的一种表现是不理会,父母总是忙于工作、干自己的事情,对孩子说:“去去去,玩你自己的去!”另一种表现是说不相干的话,既跟自己和孩子没关系,又跟所处的情境没关系。比如孩子哭了,父母说:“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再比如在商场里,孩子想买一个很贵的飞机玩具,父母说:“看这个小恐龙,这个好!”
其实,打岔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长此以往,还可能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比如孩子会觉得自己不重要、与父母不亲近,或者习惯于不去解决问题,总是岔开话题、注意力不集中等。打岔的方式就像在孩子面前竖立起一面哈哈镜,孩子照见的自己是混乱的、不清晰的、困惑的。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凹透镜、凸透镜,还是哈哈镜,都只是可能的影响,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父母这么做,不代表孩子一定会发生这些情况,只是有这样的可能性存在。
平面镜前才是真实的自己
真诚一致地对待孩子,这就是“顾问式父母”。顾问式父母较少用指责、超理智、讨好和打岔的方式。他们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不管他多小,都会平等对待;与孩子在渴望层面联结,让孩子感受到爱、尊重、理解、接纳、欣赏和支持;他们真实、坦诚,在乎孩子的感受,也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他们的观点是开放的,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适合不适合,因此不强求孩子与父母一致,鼓励孩子发展出自己的观点;他们会及时“回应”而不是“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也愿意接纳孩子因愿望不被满足而出现的各种情绪;他们会坚持既定的行为规则和界限,允许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并鼓励孩子承担后果;他们会用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孩子联结内在,找到适合自己内心的答案。
从顾问式父母身上,孩子能学会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觉得自己本来的样子就很好,值得被爱;做真实的自己,安全感充足,自在放松;由内而外地自律,要么选择遵守规则和界限,要么坦然接受违规的惩罚;聆听内心的声音,判断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做出忠于内心的选择,敢于表达,也愿意去承担责任。
这样的孩子自我价值感很高,表现出来的状态是自尊自信的。这就是在平面镜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平面镜的核心作用在于让孩子接受自己真实的样子,不需要放大或缩小,并且透过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感觉到自己足够好(这里的“足够好”是指孩子觉得自己这个人足够好,行为上如有不适合之处,可以随时随需调整),是值得被珍爱的。这是孩子自尊自信的根基。当这个根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内化之后,他就不再需要依赖于外界的认可和判断,而渐渐生发出强大的内心力量,信任自己、珍爱自己,自然会拥有健康、幸福和成功。
萨提亚雕塑课堂:别让“理想样子”遮挡爱的平面镜
这是一位五岁女孩的妈妈,她认为女儿很内向,跟别人打交道时显得很不自信,这一点让她十分苦恼。在课堂上,我们请一位学员来扮演女儿,另一位学员扮演“理想样子”,即妈妈希望女儿呈现出的样子,然后运用萨提亚雕塑技巧,看看在下面三个场景中妈妈和女儿各自的反应。
(1)当女儿表现出不自信时,妈妈会怎么做?
妈妈的做法是指责女儿。她一只手指着女儿,另一只手冲着“理想样子”竖起大拇指,嘴里说着:“你要是这样就好了!”
(2)面对妈妈的指责,女儿会有什么反应?
第一种反应:生气。女儿说自己很生气,生妈妈的气(一只手指着妈妈),也生那个“理想样子”的气(另一只手指着“理想样子”)。
我们肯定对这种情境不陌生。我见过很多逆反的孩子,他们叛逆父母、叛逆学校、叛逆社会,用指责的方式对待所有人。也许我们自己就有体会,不知为什么就是不喜欢某种类型的人,回想一下可能就是因为小时候父母说“你要是那样就好了”,从此便讨厌那一类人了。
第二种反应:不理会。女儿背过身去,不理会妈妈,也不理会“理想样子”。
我询问女儿感觉如何,女儿说:“轻松些,没那么大压力了,但也觉得孤单,很想回头看看妈妈,同时又很矛盾,不愿意回头。”我询问妈妈感觉如何,妈妈的表情变了,说自己感觉很难过,好像失去了孩子一样,没有联结。
这种情境也不少见,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很多都选择用这种方式来对待父母的责备和要求,网瘾、早恋、离家出走,甚至吸毒其实都是在用这种打岔的方式来应对压力。
第三种反应:认同。女儿想听妈妈的话,她走到“理想样子”的背后,努力把自己变成那样。这个时候,妈妈看不到女儿,只能看到“理想样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