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自知心理学:为什么我们这么想,那么做

書城自編碼: 255720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百科
作者: 壹心理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650876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64/262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8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30
《 心探索1 去爱 》
+

NT$ 291
《 思考力:潮爆东京大学的思维公开课 》
+

NT$ 315
《 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 》
+

NT$ 259
《 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 》
+

NT$ 378
《 积极情绪的力量 》
編輯推薦:
学心理学的人会读心术吗?
大脑有更多潜能可以开发吗?
笑话为什么好笑?
为何女性会不知不觉买很多东西?
为什么有些人一看就很讨厌?
人人都能被催眠吗?
音乐怎么让我们起的鸡皮疙瘩?
由爱生恨是怎么回事儿?
为什么有些人总听不进别人的建议?
怪诞行为、情绪烦扰、爱情纠葛等,这些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带来困扰的问题,其实背后都暗藏着一个个“心理机关”。了解这些“心理机关”的运作原理,会让我们能够更加从容不迫的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麻烦”,从“心”开始调节并享受一个充满乐趣的生活。那么,如何能够通俗简单的了解如此复杂的“心理机关”呢?这,正是本书的精彩所在。
——心理学家 《登天的感觉》作者 岳晓东
这是一本真正的心理学科普读物。书中的文章,试着用心理学知识,特别是科学心理学知识,解读生活中种种看似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知识有趣,行文风趣,值得一读。
——心理学家 畅销书《为何家会伤害人》作者 武
內容簡介:
为什么越睡越困?难过时为何会心痛?相由心生是真的吗?星座分析靠谱吗?为什么男人会被制服诱惑?为什么脑海里一直有旋律徘徊?通过社交网络真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吗?……
这些极其常见的疑问,人们通常有约定俗成的认识,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却有完全不同的解释。全书帮你揭开生活中的种种谜团,更科学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及心理。用自知通向理性生活,用心理学教你避免错误决策,用全新的视角化解生活中的困扰和情绪陷阱。
關於作者:
壹心理
是一家专注心理学细分领域的新媒体。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心理学的传播和应用,逐渐成长为国内最大的心理学网络服务平台。壹心理创始团队专注心理学超过11年,并建立了一支专业的编辑及运营队伍,超过50%的成员是心理学学士、硕士或博士。壹心理聚集了国内新锐心理学人进行原创,与国内各大高校心理系、知名心理机构、各大网络平台紧密合作,输出健康、科学的心理学价值,为需要心理帮助的人提供解决方案,积极传递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实用心理知识。
目錄
目 录
序 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VII
漂亮护士打针会没那么痛吗? 003
为何喜欢揭没有好的伤口? 007
为什么在电梯里你很“规矩”? 011
一觉醒来恍如隔世? 015
为什么听音乐会起鸡皮疙瘩? 019
认识的字看久了会不认识? 022
打哈欠会传染吗? 025
看偶像剧人会变笨吗? 029
为什么越睡越困? 033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怪诞行为
情侣要性格相近还是互补? 039
我们为什么要接吻? 044
秀恩爱到底在秀什么? 049
为什么会酒后乱性? 054
为何“冤家”却成意中人? 057
为什么初恋难以忘怀? 060
相处久了真的会有夫妻相吗? 064
为何高潮后男人睡得像猪? 068
为什么男人会有处女情结? 072
一段感情是该坚持还是放弃? 076
情侣间如何不伤感情地吵架? 082
由爱生恨是怎么回事? 086
第二章
爱让每个人上瘾
看到别人疼,好像自己也会疼? 093
为什么难过时会“心痛”? 096
如何安慰一个悲伤的人? 101
为什么生气时会大声说话? 106
为什么无法说出“谢谢”? 110
在热闹的聚会上感到格外孤独 114
为什么有些人一看就很讨厌? 117
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 122
为何总认为错事是我做的? 127
为什么喜欢攻击别人? 132
第三章
别被情绪吞噬
为何喜欢发短信而非打电话? 139
你为什么不喜欢照相? 143
为何讨厌指甲刮黑板的声音? 146
为何人们喜欢写“到此一游”? 151
很痛,为什么还是喜欢挤痘痘? 156
为什么有人不敢照镜子? 160
唱歌跑调是种病? 163
脑残粉是怎样养成的? 166
为什么很困了还不想睡觉? 170
第四章
我们都会犯点神经病
为什么喜欢给别人贴标签? 175
如何请求别人帮忙更有效? 180
为什么女人喜欢抱团? 184
为什么听不进别人的建议? 189
为什么有时更愿意向陌生人倾诉心事? 193
不会撒娇的人该怎样撒娇? 197
为什么我会变成一个滥好人? 201
如何拒绝一个人? 204
网上聊天为何喜欢发表情? 208
为什么会在意他人的看法? 212
第五章
我们是“乌合之众”
鬼压床究竟是怎么回事? 219
嘘,说出口的愿望就不灵了? 223
眼皮跳真的与运气有关吗? 228
梦游是怎么回事? 232
“预知”真的可信吗? 237
相由心生是真的吗? 241
心电感应真的存在吗? 245
第六章
那些玄之又玄的感应
为何会不知不觉买很多东西? 253
人们为什么喜欢赌博? 257
微博为什么能火起来? 262
为什么选择越多越痛苦? 266
为什么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270
拔牙会影响记忆吗? 274
为什么脑海里一直有旋律徘徊? 278
为何越想得到越得不到? 282
笑话为什么好笑? 286
为什么小孩喜欢说叠词? 292
爸爸有什么作用? 297
第七章
人们究竟在想什么?
学心理学的人会读心术吗? 307
为什么心理学不叫脑理学? 311
人人都能被催眠? 316
“星座说”真的靠谱吗? 319
什么是双重人格? 323
大脑有更多潜能可以开发吗? 326
透过社交网络能看出人的性格吗? 330
如何提高情商? 334
眼见真的为实吗? 340
如何识破谎言? 350
內容試閱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怪诞行为
漂亮护士打针会没那么痛吗?
李雅君
如果有一天,你不幸生病了,要去医院打针,给你打针的是一个很漂亮的护士,这时,你会感觉没那么痛吗?
别看在电视剧中李小璐饰演的护士呆萌呆萌的,工作起来可是细心又温柔呢!什么,你说她其实是个马大哈?给人打针还扎错过,让病人疼得嗷嗷叫?好吧……其实你的意思是她还不够漂亮,所以扎得痛吧?这样吧,咱们还是好好探究一下:让人们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是什么。
光环效应作祟
光环效应(halo effect),又称晕轮效应,是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它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
光环效应广泛体现于我们的生活之中。研究者为此做过一个试验,他们让同组被试同时看两张照片,一张照片是一个漂亮的女人,另一张照片是一个相对没那么漂亮的女人,看完之后,同时告诉被试,她们都曾经入狱,问被试有何感想。大部分的被试都认为,漂亮的女人只是因为一时失足才会入狱,而没那么漂亮的女人则是因为行为不良,入狱是罪有应得。
人们仅凭相貌的美丑,就会有如此迥异的看法,大部分人会认为美女都是温柔、贤惠、行为端正的,而丑女则是泼辣、粗鲁、行为不正的,可见光环效应在实际生活当中还是屡见不鲜的。貌美的人在求学、求职方面会比相貌一般的人有更多的便利,人们通常认为,美貌之人工作能力也会挺强,这就是受到了光环效应的影响,可有时实际情况未必如此。
在面对漂亮的护士时,不少人都会被其漂亮的光环所吸引,从而影响了对其他方面的评价,故认为其打针也都是温柔的,不会带来什么痛楚。
强大的安慰剂效应
患者服用或接受实际上没有药理作用且无副作用的药物或疗法,病情因之有所改善的现象,被称为安慰剂效应。但安慰剂的作用有多大,它对治疗起到多大的作用,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它对治疗精神抑郁性疾病,能够提高80%的疗效,但对于其他疾病,就没有可靠的证据了。心理治疗上也会利用这种安慰剂效应,让病人食用一种无副作用的“药物”,从而缓解病情。民间的求神问卜其实也是这种原理,说给你一些“神水”和“药丸”就能延年益寿,保健平安。这是因为这些物体给了他们极大的安慰,是他们心灵的寄托,他们深信这些东西是有效的,相信即存在,而实质上可能就是一些糖浆或是盐水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安慰剂仅对部分人有效。漂亮护士之所以能够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不过是因为人们把漂亮护士当成了安慰剂,看见她们赏心悦目、心情舒畅,自然也就忘记痛了。但也有一些人,并不相信安慰剂的作用,不把希望寄托于外物,只相信自己的判断,这样的话,漂亮的护士就起不到安慰剂的作用了。
难以预料的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effect of hint)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经常都会进行暗示,有时是自我暗示,有时是暗示他人,有时是接受他人的暗示。心理学上的催眠,实质上就是一种暗示,催眠师通过语言将被催眠者引导至潜意识开放的状态下,将可以帮助被催眠者实现改变的观念植入他的潜意识,以达到帮助被催眠者改变行为习惯、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
暗示效应也可应用于运动员的训练上,教练暗示运动员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正常发挥即可,运动员也接受了教练的暗示,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曾经有一个朋友跟我说,公司体检验血的时候,他都会挑那些慈眉善目的医生来排队,而那些一眼看上去就比较凶的医生,就算没人排队他也不会过去,他认为,看起来比较好相处的医生,扎起针来也会厚道一些。
暗示效应的结果无法预料,既有可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也有可能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如果人们暗暗告诉自己,漂亮的护士扎针会比较温柔,动作会比较轻,自然痛感就会少一些了。但是,暗示也会有双重性。如果我坚信漂亮的护士因为自己比较漂亮,在实操练习的过程中肯定没那么认真,其技术并不娴熟,比不上一些相貌一般但很勤奋的护士,那说不定一看到漂亮的护士,立刻就心中害怕,疼痛感比起以往还重了几分。
痛觉,因人而异
痛觉是有机体因受到伤害性刺激而产生的感觉,是有机体内部的警戒系统,能引起防御性反应,具有保护作用,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但是强烈的疼痛感会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甚至休克。
人的痛觉或痛的反应有较大的个体差别,有的人痛觉感受性较低,能够承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比如刚出生的宝宝,即使被针刺出血,也不会有任何不愉快的反应(格茨米尔的报告)。而有的人痛觉感受性较高,被轻轻拍一下,都觉得疼痛无比。
如果仅从痛觉的角度去分析,护士漂亮与否也没有那么重要,我是不怕痛的,就自然不觉得痛,若我怕痛,就算是貌美如花的护士姐姐,我也还是照样喊痛。
如此说来,如果你既是相貌协会的会员,又相信安慰剂的作用,也极易受暗示,并且还不怕痛,那么,一个漂亮的护士的确会让你忽略打针带来的疼痛。但如果你是一个不以貌取人,不相信安慰剂,又不容易接受暗示,且痛感十分明显的人,如我一样,那再漂亮的护士也无用啦,还是让一个技术一流的护士来打吧。
学习回顾
1. 光环效应是人际知觉中一种常见的效应,广泛出现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2. 安慰剂的疗效不明确,且仅对部分人起作用。
3. 暗示效应的结果具有双重性,既有可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也有可能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
4. 痛觉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打针对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程度的疼痛体验。
为何喜欢揭没有好的伤口?
梁国青
生活中,有好些人会有揭伤口的习惯:即使明知在伤口没有完全结好痂时揭开它,可能会带来“二次伤害”,可还是忍不住,流血了也不死心。我们到底为什么会活得这么“蛋疼”呢?
辟谣:这是强迫症?!
也许看到这个标题,你的第一反应是强迫症。强迫症是以反复持久的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神经症。揭伤口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强迫症呢?流血了还去揭?这还不算。极端点儿,揭完一个再揭第二个第三个……不揭不满足,没伤口了就制造一个伤口或者找别人的伤口再揭,鲜血也无法阻挡他们,这样无疑会影响伤口的愈合。当然,他们也会为自己这种行为感到痛苦(如果不痛苦,那可能就是精神病等级的了)。但我们要认识到,这种日常生活的小习惯,顶多算是强迫倾向,揭完了,就舒服了。
不是强迫症,那是自虐吗?
仅仅从行为上来看,揭还未长好的伤口似乎符合自虐的行为特征:以自己为攻击和虐待的对象,伤害自己。
但是从更深层的心理动机上来看,这未必是自虐。弗洛伊德认为,自虐是死亡的本能对外释放受到挫折后,反转到自身的现象。人有两种本能,一种是生的本能,一种是死的本能。死的本能是破坏性的攻击能量,对外表现为战争、统治、虐待他人,如果对外释放这种能量时受到挫折,如受压迫、被欺凌而没有办法反抗,就容易将累积起来的攻击性释放在自己身上。
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在《爱的艺术》一书里也有对自虐现象的分析,他认为自虐是用来对抗孤独感和无足轻重感的手段。通过自虐行为,个体一方面企图消灭(心理上的)自我,达到完全的无足轻重;另一方面,将自己置于“自身之外的某个强有力整体的一部分”,从而感受到来自这个整体的荣耀和强大。
两位心理学家虽然观点不一样,但都说明了一点:自虐行为背后有着深沉的心理动机。
那么,揭还没长好的伤口背后是不是也有这么深沉的心理动机呢?其实不然,我们平时会揭那些没有好的伤口,最多就是想追求一种痛苦的体验。为什么追求?因为太闲了——有痛觉比没感觉好。感觉剥夺对人的毁灭性是巨大的。
1954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试验:试验中被试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被高度剥夺,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被试产生了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病理心理现象。
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会喜欢揭还没长好的伤口呢?
奇痒难忍,啊啊啊……
从生理层面上看,我们会不经意地去挠结痂的伤口,是因为我们感到痒了。为什么会痒呢?首先,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而会结痂的伤口实际上已经伤到比较深的真皮层了,真皮层受伤,结缔组织会补上,形成新长出来的肉芽。而结缔组织由血细胞、神经细胞等各种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重点是,新长出来的密集血管会和同样新长出的比较敏感的神经细胞挤在一起,神经细胞会受到小而密集的刺激(就像你被狗尾巴草挠了一下似的),所以你会下意识地用手挠伤口,用痛觉来覆盖痒的感觉。
整饰行为
仔细回想,你会发现,自己会时不时地抚摸头发、脸部、身体,这种行为可不是简单地因为闲得发慌。其实,类似抚摸这样的行为,在猿猴、鸟类等动物身上都存在。动物每时每刻都在与充满各种物质的环境接触着,所以它们会发展出安抚的动作来保持身体的清洁,这是动物共有的一种整饰行为。
对人类而言,我们没有满身密集的毛发,但是祖先们的这些经验也被继承了下来。当我们看到或抚摸身体时,那块黑黑硬硬的伤口就会挑战我们整饰的习惯,对于这么一块“异物”,我们感到紧张、不愉快,希望能尽快将其“铲除”。于是,揭一点儿,就铲除了一些“异物”,心理上就放松了一点儿,再揭一点儿,又放松了些,我们希望不断地体验这种放松的感觉,于是就持续地揭下去,甚至用一点点血的教训来换取这种快感。
小贴士:爱美的姑娘在伤口愈合期间要尽量避免抓挠的动作,因为这样会刺激局部毛细血管的扩张,造成肉芽组织增生而形成疤痕哦。
学习回顾
1. 我们会揭没有长好的伤口,这顶多是强迫倾向,而不是强迫症啦;也不是自虐倾向,顶多在追求一种痛苦的体验啦(你好啰唆)。
2. 因为痒,所以揭,用痛来替代痒。
3. 揭伤口是人类在进化中保留下来的整饰行为。
为什么在电梯里你很“规矩”?
李飞扬
有人在吃早餐,有人在聊天,有人在打电话,但在步入电梯的那一刹那,吃早餐的停下了嘴,聊天的屏住了声,打电话的也挂了机,不是低头看手机,就是抬头看天花板,每个人都默契得连呼吸都小心翼翼,都尽量避免在这拥挤的空间里与他人触碰。我们不禁想问,电梯为何会有如此魔力?
心理距离具象化
心理距离即每个人心理上的“警觉”,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四周扩张形成的一个蛋形心理防御空间,一旦其他人入侵,就会引起紧张、警戒和反抗的心理反应。
心理距离的具象表现便是物理距离,电梯内所遇多为陌生人,加上空间受限,每个人都处于其他人的警戒范围内,显然这样的距离对陌生人而言是极其不舒服的,为尽量使自我感觉舒服,在电梯内,人们不必通过言语沟通,彼此间便能配合着与他人保持距离。
根据有关研究显示,电梯内不同人数的站位同骰点基本吻合,仿佛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也被称为电梯站位效应,亦是实现距离最大化的最优方式,如下图。
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group pressure)指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做出为群体所接受或认可的反应。
因心理距离造成的不舒服感使得人们在保持与他人物理距离的同时,也倾向于保持沉默,当多数人选择以沉默应对时,如果有人说话或者发出异常声响,便会引起其他人的反感,以无形的群体压力迫使其遵守“规矩”。
下图为一项电梯试验的截图,第一张图中有几名试验人员背对电梯门站立,一名不知情的人进入电梯,惯常地面对电梯门站立,然而在第二张图中,我们发现这位不知情的人也跟着转过了身。这很好地说明,在群体的压力下,我们更倾向于同群体行为表现一致,也可以被认为是从众,也正是基于此,才形成了电梯内沉默压抑的氛围。
压力转移
狭小密闭的空间,沉默寂静的氛围,难免会让人觉得压抑,视线与别人相对又会使人感觉不舒服,因此很多人会将目光停留在楼层的显示板上,一方面能避免与他人目光接触的尴尬,另一方面亦能满足自我逃离的期望,随着楼层数字逐步的变化,我们能够预期自己正在向着“解放”前进,这能有效缓解电梯情境带来的焦虑。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也越来越多地采用听音乐、看手机的方式,让自己处于自我独立空间之内,通过该方式传达自我信息,“虽然我们靠得很近,但你是你,我是我,让我一个人待着”。这或许也是现代人冷漠孤寂的写照。
学习回顾
1. 心理距离即每个人心理上的“警觉”,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四周扩张形成的一个蛋形心理防御空间。
2. 无形的群体压力会迫使少数派也不得不遵守“规矩”。
3. 为缓解情境带来的压力,人们会无意识地将视线停留在楼层显示面板或者私人手机上。
一觉醒来恍如隔世?
李飞扬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无奈?在早晨阳光的照射下,恍恍惚惚地醒来,原以为还身在那些年纠结着是否要去上课的大学寝室,直到挂在床头的西装把你拉回现实的世界。你已工作多年,但醒来时的恍惚却是那么虚幻又那么美好。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总是在睡醒的时候发生这样的事情?是依然在梦里,抑或是前世今生记忆的混乱?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背后的真相吧。
从睡眠说起
想必你的第一反应会是,因为做梦吧?要了解梦,我们还得从睡眠说起。简单地讲,睡眠可分成REM(快速眼动)和非REM两个周期,每晚交替进行,区分两者的依据在于脑电波活跃程度不同,非REM周期内脑电波平缓不活跃,而REM周期内脑电波活跃程度同清醒时相似,因此梦发生在REM周期内。
那么人为什么会做梦?根据激活—整合假说(activation-synthesis hypothesis),梦是大脑试图对支离破碎、歪曲的信息进行合理化处理的过程。而合理化处理的素材来自于你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不管是多么荒诞不经的梦,都离不开你记忆的范畴,最直观的表达便是梦到曾经的生活历程。电影《盗梦空间》让我们认识到,梦里三年也许只是现实一瞬间,我们无从验证这是否正确,但就个体感知而言,似乎就是如此。有些梦,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漫长,以至于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梦里的思维和感知,在醒来的刹那仍无法脱离,因而才会有瞬间时光交错的体验。
催眠体验
如果把这种体验称为梦的延续,恐怕很多人无法认同,而他们的根据是,他们知道自己是醒着的,清楚且明白,想强调这是“意识”。
想要深入了解意识,就无法避开潜意识,这也是要谈到催眠的原因之一。意识同潜意识的关系,简单来讲,就是潜意识决定了哪些内容进入意识,而催眠的目的便在于接近潜意识。关于催眠有很多庞杂的知识,而此处想谈的是催眠结束时的体验。有些人看过催眠表演,会觉得很神奇,但绝大多数人并未经历过催眠,谈何催眠结束时的体验呢?事实真的如此吗?请试着回想一下,你是否曾在公交车上望着窗外失神,直到报某个站名时才回过神来?这期间少则几分钟,多则半小时,但你却一点儿也不记得看到了什么或想了些什么,这其实就是催眠,是自我催眠的一种。再回想一下,你在报某个站名时突然醒来的那一刹那,同早晨那种恍若隔世的体验是否很相似?
我们认为催眠的状态是潜意识的状态,而这状态同做梦是很相像的。催眠时,如果催眠师施加“记得”的暗示,来访者便能记得催眠过程中的事情和对话,反之则不会记得,如同睡眠中,如果不刻意提醒去记,你便很难记得梦中情境。因此可以假定,在这些状态下做主的是潜意识,而醒来的过程,便是潜意识把大脑控制权交还予意识的过程,显然这“交班”需要一点过渡时间,也就为那段奇特却又常见的体验提供了时间基础。
关键记忆vs现实逃避
这种体验并不特殊,绝大多数人都曾经历过,但每个人的经历却又是特殊的,有人回到了童年,有人回到了大学,有人是甜蜜的初恋,有人是噩梦般的记忆,有人哭,有人笑……唯一相同的是,那些都是深深烙在你脑海中的记忆,我们也称其为关键记忆。
但是这种状况也不会经常性地出现,总是在某种现实情境下才会有“梦回”的体验,我们称之为现实逃避或者压力转移。例如,如果你正在为买房买车而苦恼,那么你就很有可能梦回无忧无虑的童年,或者无法无天的大学,因为在那些时刻,你不用考虑房子和车子,重点只在你的关键记忆点在哪里。
因此,如果说醒来时恍若隔世的体验还存在心因性因素的话,那便是对现实压力的转移和逃避,正如“打不过还躲不过吗”的思维逻辑。做梦时,潜意识为了让大脑暂时从现实压力中解放出来,便提取了记忆中那些显得美好和没有压力的片段,让睡眠中的大脑在“世外桃源”中暂避、休养。
最美莫过于回忆,最痴莫过于回到曾经。谁都言放下、面对,殊不知放下太难,面对太苦,这样的早晨,即便不真实,感觉依然很美。
给自己一点时间,缅怀一下那些刻骨的记忆,一分钟也好,十分钟也好,时间到了,打开窗户,伸个懒腰,大大地吸一口新鲜空气,对着阳光笑笑,然后,开始一天的生活吧。
学习回顾
1.激活—整合假说认为,梦是大脑试图对支离破碎、歪曲的信息进行合理化的过程。
2.清晨的恍若隔世体验,可能是梦的延续。
3.潜意识与意识在交换“控制权”间存在的一丝空隙,为恍若隔世这种体验提供了时间基础。
4.心因性因素在于对现实压力的转移和逃避,梦回的原点在于关键记忆点。
《生物心理学(第10版)》,詹姆斯?卡拉特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8月。
为什么听音乐会起鸡皮疙瘩?
李晔明
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时,你是否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节拍摇头晃脑?如果歌词熟悉更会跟着哼唱两句甚至跳起舞来?但是除此之外,你是否注意过,有时你娇嫩的皮肤会情不自禁地起一大片鸡皮疙瘩?因为穿少了?别拿衣服啦,不是因为冷。
音乐怎么让我们起的鸡皮疙瘩?
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亚克?潘克塞普(Jaak Panksepp)在研究中经常观察到,被试大学生在听音乐时身上会起鸡皮疙瘩,甚至有人会打寒战。亚克当然不会为了得出研究结论而无良地偷偷调低空调温度。那么难道是音乐声波的机械震动引起了室温的下降?呵呵。
实际上,是音乐带给我们的情绪体验让我们浑身起鸡皮疙瘩。虽然音乐不会让空间降温,但是它却能通过旋律和歌词,勾起我们大脑深处的幽远记忆,同我们的内心情感产生强烈共鸣。而这些情绪体验,会通过神经传到大脑中的一个重要小疙瘩——下丘脑。
下丘脑负责维护人体的体温、摄食、水和血糖等的平衡。当音乐带来的情绪体验传到下丘脑后,它就会调节体内的激素分泌,使人体汗毛下的立毛肌紧张地拉扯皮肤,于是就会出现一个个鸡皮疙瘩(由于鸡皮疙瘩的视觉效果冲击力太大,请各位自行想象)。
到这里,我们已经能准确地理解,是音乐带来的情绪体验让我们的身体产生了一些变化,可为什么偏偏是鸡皮疙瘩?
鸡皮疙瘩的前世今生
鸡皮疙瘩从何而来?这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那时人类还不是人类,而是浑身披着潇洒长毛的猿猴。鸡皮疙瘩科学的说法,叫立毛反射,就是让体毛一根根立起来。立毛反射的最基本作用,就是在天冷的时候,让身上的毛发竖立起来,毛与毛间隙间的空气会形成一个保护层,起到防寒保温的作用,让人感到更暖和。
除此之外,遇到危机时,机体会做出战斗或逃跑(.ght or .ight)的应激反应,这时一根根雄伟直立的体毛能让动物的体形看上去更大一些,靠外形吓走对方。这在小动物身上表现得很明显,比如家里的小狗、小猫面对威胁时,身上的毛会骇人地立起来。
但是随着人类的进化,虽然那一身厚厚的体毛早已不复存在,但是我们的基因中却依然保存着这个古老的记忆,当皮肤感觉到寒冷,或者大脑感受到悲伤、恐惧、兴奋或者性高潮等强烈的情绪体验时,我们汗毛下的立毛肌依旧会按照下丘脑的指令,努力让现在又短又细的毛毛立起来,尽管它们已经不能让我们感到更暖和或者看上去体型更大了。
这么看来,鸡皮疙瘩就像我们的尾骨和小耳尖,只是人类进化留下的痕迹而已。
音乐带来的鸡皮疙瘩是情绪的反应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了,音乐带来的鸡皮疙瘩只是我们情绪的反应。
当听到 “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的时候,我们内心那份深埋的悲伤被触动了,一阵阵战栗袭遍全身,身上出现鸡皮疙瘩;当“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在耳畔响起时,一份豪情油然而生,肾上腺素快速分泌,身体随时准备冲锋,身上又长出了鸡皮疙瘩;厉鬼尖叫般的高音响起,就像碎玻璃划过黑板,我们被吓得脊背一凉,身上还会长出鸡皮疙瘩。
学习回顾
1. 鸡皮疙瘩科学的说法,叫立毛反射,它最初的目的是御寒。
2. 音乐引起的情绪体验让我们的机体产生反应,长出鸡皮疙瘩。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