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NT$
352.0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NT$
454.0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NT$
454.0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NT$
286.0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NT$
908.0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NT$
301.0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NT$
2030.0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NT$
1010.0
|
內容簡介: |
淇县黄庄墓地Ⅱ区于2006~2007年先后经过两次发掘,共清理清代墓葬1座、西汉晚期至东汉晚期墓葬30座,墓葬出土有陶、铁、青铜等质地的随葬器物。闫建新、牛合兵编著的《淇县黄庄墓地Ⅱ区发掘报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南省考古发掘报告第17号精》就是上述两次考古发掘成果的总结,对于揭示淇县西部平原地区的汉代墓葬制度具有一定意义。
《淇县黄庄墓地Ⅱ区发掘报告》可供考古学、历史学研究者,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和考古爱好者阅读、参考。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西部
第一节 概述
一、地层堆积
二、遗迹
第二节 墓葬分述
一、M1
二、M2
三、M3
四、M4
五、M5
六、M6
七、M7
八、M8
九、M9
十、M10
十一、M11
十二、M12
十三、M13
十四、M14
十五、M15
十六、M16
十七、M17
十八、M18
十九、M19
二十、M20
二十一、M21
二十二、M22
第三节 灰沟、灰坑
第四节 结语
第三章 东部
第一节 概述
一、地层堆积
二、遗迹
第二节 墓葬分述
一、M23
二、M24
三、M25
四、M26
五、M27
六、M28
七、M29
八、M30
九、M31
第三节 墓坑、灰沟和灰坑
一、墓坑
二、灰沟
三、灰坑
第四节 结语
一
二
三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绪论
淇县地处太行山区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西部属太行山区,中、东部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淇河则蜿蜒于北缘及东缘。
商末纣王帝辛之前,淇县曾名“沬”,这是目前所知的淇县最早的正式称谓。帝辛在位时将沬易名为“朝歌”,并居此处理朝政。此后,淇县长期以朝歌为名。西周时期朝歌曾是卫国都城。西汉置朝歌县。明太祖洪武元年( 1368年)置淇县,此为“淇县”称谓之始,该县名沿用至今。
黄庄墓地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铁西区黄庄村的农田间,地属华北平原西缘。黄庄墓地有Ⅰ区和Ⅱ区之分。Ⅰ区在黄庄村东,Ⅱ区在黄庄村东南(图一)。
图一黄庄墓地Ⅱ区位置示意图
黄庄墓地Ⅱ区的地理坐标为东经 114°08.621′、北纬 35°36.850′,海拔约 92米。Ⅱ区分为东、西两部分,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地表高出东部地表 0.3~0.4米。Ⅱ区之南为大马庄墓地,大马庄墓地地表比黄庄墓地Ⅱ区东部地表低 0.4~0.5米。大马庄墓地和黄庄墓地Ⅱ区的东部及西部构成了一组地表渐次抬升的阶地:大马庄墓地地势最低,可视为第一级阶地;黄庄墓地Ⅱ区东部地表高出大马庄墓地地表 0.4~0.5米,可将它看做第二级阶地;黄庄墓地Ⅱ区西部地表又高出东部地表 0.3~0.4米,自然就是第三级阶地了。
大马庄墓地已于 2006年下半年至 2007年年初做过发掘。大马庄墓地和黄庄墓地Ⅱ区紧邻,只是由于它们所在的农田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行政村(大马庄墓地位于大马庄村的农田间),并由三个不同的工作单位分别发掘,才被各自命名。事实上,它们在地缘关系上当属于一个整体。
黄庄墓地Ⅱ区是在早先的文物调查及勘探中发现的,其中心区域将被随后开挖的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所穿经。根据国家文物局有关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沿线的文物保护方案,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指示鹤壁市文物工作队及时开展黄庄墓地Ⅱ区的考古发掘工作。
2006年11月20日~2007年2月2日,鹤壁市文物工作队在黄庄墓地Ⅱ区西部进行了考古发掘,布探方 21个,清理清代墓葬 1座、西汉晚期至东汉晚期墓葬 21座、汉代灰沟 3条、汉代灰坑 4个。 2007年4月20日~9月4日,鹤壁市文物工作队又在黄庄墓地Ⅱ区东部进行了考古发掘,布探方 12个,清理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墓葬 9座,墓坑 3座,灰沟 3条,灰坑 2个。
第二章西部
第一节概述
2006年11月20日~2007年2月2日,鹤壁市文物工作队在黄庄墓地Ⅱ区西部进行了考古发掘。本次发掘按正南北方向布 10米× 10米的探方 21个,其编号分别为 T0102~T0104、 T0202~T0204、T0302~T0304、T0401~T0404、T0501~T0504、T0601~T0604。根据发掘的需要,于 T0102西北部、 T0202南部、 T0302南部、 T0401南部和西南部、 T0501南部进行了扩方,实际发掘面积 2242平方米(图二)。
一、地层堆积
根据此次考古发掘掌握的情况,黄庄墓地Ⅱ区西部地层大致可分 3层,第 2、3层在个别探方的局部有所分布,以 T0304、T0404、T0504北壁剖面和 T0602东壁剖面为例说明如下(图三):
第1层:耕土层。土质疏松,土色呈灰褐色。内含大量植物根茎、秸秆和一些近现代遗弃物。厚 0.15~0.3米。此层分布全方。仅清代墓葬 M1开口于此层下。第2层:元代文化层。土质稍密,土色呈黄褐色。内含少量内布纹外素面的板瓦残片、白釉瓷片、天蓝釉瓷片等遗物。厚 0.05~0.4米。此层分布全方。第3层:汉代文化层。土质稍密,土色呈浅红褐色。内含有残砖块、汉代板瓦残片等遗物。厚0.1~0.3米。此层分布全方。汉代墓葬及遗迹均开口于此层下。
二、遗迹
黄庄墓地Ⅱ区西部发掘墓葬 22座,其中汉代墓葬 21座、清代墓葬 1座。此外,还清理汉代灰沟 3条、灰坑 4个(图四)。
汉代墓葬共 21座,多集中于发掘区 G3的西部,个别墓葬在东部,编号为 M2~M22,其中 M9仅向下挖出一个长方形竖穴土坑,似为墓道。类型有弧形墓道双室砖室墓和竖穴墓道土洞墓。弧形墓道双室砖室墓 1座,编号为 M2。竖穴墓道土洞墓 19座,编号为 M3~M8、M10~M22,其中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 17座,竖穴墓道双室土洞墓 2座,编号为 M7和M14。3座竖穴墓道土洞墓用空心砖或小砖砌筑,编号为 M14~M16。
清代墓葬 1座,位于 T0501东南角,编号为 M1。
图二西部探方分布图
图三西部典型地层剖面图
汉代灰沟 3条,分别分布于发掘区的南部、北部、中部,编号为 G1~G3。
汉代灰坑 4个,位于发掘区的西南部,编号为 H1~H4。
第二节墓 葬 分 述
一、 M1
位于 T0501东南角。开口于第 1层下,打破第 2、3层和生土。开口距地表深 0.2米。该墓为一座坐西朝东的竖穴土坑墓。方向 270°(图五;图版一)。
墓葬平面呈梯形,西宽东窄。长 2.7米,西端宽 1.2米,东端宽 0.94米,深 0.8米。墓室底部仅残留有腐朽的木棺灰和少量朽骨块,多数骨块已不存在,其下有洒白灰的现象。从残留棺灰痕迹可知棺长约 1.9米,西端宽 0.8米,东端宽 0.6米。未发现有任何随葬品。推断死者的头部应向西。据当地村民回忆说此墓是一座迁葬墓。根据墓葬形制和地层关系分析判断,此墓当为一座晚清墓葬。
二、 M2
(一)形制
位于 T0401中部与 T0501西南部。开口于第 3层下,打破生土。开口距地表深 0.74米,墓口距墓底深 3.5米。该墓为一座坐西朝东的弧形墓道双室砖室墓。方向 110°。全墓由墓道、墓门、甬道、耳室、前室、后棺室(南棺室、北棺室)六部分组成。其修筑方法是先挖出一条弧形斜坡台阶式墓道,然后在墓道底部西端分别挖出墓门、甬道、前室、后棺室、耳室的雏形,经过一番修整,再在土圹内用石构件和小砖依次分别砌筑,其中前室为明砌(图六;图版二)。
墓道位于墓室之东。弧形斜坡台阶式,在墓道上半部分内设八个间距不等的土台阶,台阶宽0.3~1.04米,靠近墓门一段底为平底。整个墓道呈一头宽一头窄。全长 5.32米,最宽处为 1.06米,最窄处为 0.4米,深 3.5米。在清理墓道时在墓道的末端台阶上发现 1件小陶盆。墓道内填五花土,土质较松,未经夯打。
墓门为石质双扉枢轴式,保存较好。两门扉大小相同,其中一门扉宽 0.64米,高 1.06米,厚0.12米,作关闭状。门外中部斜置一块长条形顶门石固定墓门。门洞由门槛石和两块直立的门框石及一块横直的门楣石围成。墓门宽 1.28米,高 1.08米。
甬道位于墓门之西。平面呈长方形,以小砖砌成拱券顶。宽 1.14米,进深 0.64米,高 1.24米。
前室位于甬道和后棺室之间。平面近方形。长 2.9米,宽 2.66米。从残留的痕迹可以看出,顶原为穹隆顶,不知何年坍塌,上半部分现已不存,其下半部分保存尚好,残高 1.88米。其砌法为下部用顺砖错缝平砌,上部为叠涩错缝平砌。砖规格为 32×16-5厘米。在前室的南、东、北壁均开设有耳室。南耳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两壁和顶部用青砖砌筑,底部无铺地砖,顶作拱券状。宽 1.1米,进深 2.04米,高 1.2米。部分随葬器物存放于内。东耳室开设在前室的东北角,系一土洞耳室,只在耳室入口用小砖砌筑了拱券状的门洞,再向里则为土洞式。平面呈长方形。宽 1.1米,进深 1.26米,高 1.1米。大多数随葬器物存放于内。北耳室开设在前室的西北角,该耳室较小。平面呈长方形,用小砖砌筑,呈拱券状。宽 0.5米,进深 0.33米,高 0.9米。其内没有发现随葬品。在清理前室时未见有葬具和人骨架遗存。前室底部用小砖人字形错缝平铺,较为规整。砖规格为 32×16-5厘米。
前室西部为两个并列呈拱券状的后棺室,其中间被一道宽约 0.32米的隔墙分为南、北两个棺室,即南棺室、北棺室,两室结构类同。
南棺室位于北棺室之南。平面呈长方形,顶部呈拱券状。长 2.8米,宽 1米,高 1.2米。砌法为下部用顺砖错缝平砌,上部用顺砖错缝弧砌,底部用小砖人字形错缝平铺。砖规格为 32×16-5厘米。由于该棺室年代久远,部分砖块有脱落现象。在清理时未见有葬具、人骨架遗骸,仅在棺室的东部发现 1面铜镜和 1件残铜刷,还在中部偏东处发现数枚五铢钱,别无其他发现。
北棺室位于南棺室一墙之隔的北侧。平面呈长方形,顶部呈拱券状。长 2.8米,宽 1.08米,高1.2米。砌法为下部用顺砖错缝平砌,上部用顺砖错缝弧砌。砖规格为 32×16-5厘米。由于该棺室受自然损坏的原因,其顶部出现变形和部分砖块脱落的现象。在清理时仍未见有葬具、
图六 M2平、剖面图
人骨架遗骸,仅在棺室的中部北侧发现 1件残铁剑和数枚五铢钱,另在东端南侧发现 1件陶灶,别无其他发现。
(二)出土器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