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周作人研究专家、学者黄开发先生于人生与治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发人深思。
|
內容簡介: |
散文集。内容分为三辑,第一辑“门外琐谈”,收录的是有谈话风的小品文,大多属于学术性的;第二辑“时光留痕”是记叙抒情的文字,记述与自己人生经历有关的人和事,抒写生活情志;第三辑“远山如黛”是游记,包括国内游记和域外游记两部分。
|
關於作者: |
黄开发,1963年12月生。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韩国国民大学客座教授、丹麦奥尔堡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主要研究现代汉语散文、现代文学观念和周作人等。
|
目錄:
|
自序1
门外琐谈
无所归依
——“名”与知识分子的学问之路2
宗经明道与鲁迅精神4
“我”为何缺席6
被压抑的经验8
不同的师道14
韩国女生谈化妆17
论文选题随议20
谈硕士阶段的专业学习23
美丽的花朵千千万27
也谈吃狗肉31
王朔现象与青年的自恋主义34
阿索林在中国38
周作人散文代表作三篇41
梁遇春小品的议论47
张爱玲散文与上海文化51
张爱玲散文中的隽语54
苏青的散文56
庾信文章老更成
——舒芜的周作人研究62
现实主义小说的真实性
——读《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68
写传记有如写历史
——止庵的《周作人传》74
别样的散文史论
——刘绪源的《今文渊源》79
沈启无——人和事83
《人在旅途》后记96
《文学之用》后记99
《未名社作品选》编者前言103
《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周作人的道路》序112
重印《大学国文》序117
时光留痕
记海楼122
一条小河、一条大河与两个村庄125
叶集130
大舅135
外祖母140
粮食关144
我的小学158
留痕161
抒情年代(二篇)163
文学梦166
住办公室168
做学问170
汉城女生172
到郊区装修房子176
中年得子179
黄果自述
——我和爸爸184
果果与爸爸的N个不同187
懒人种花192
养兔记195
接近舒芜199
远山如黛
那清澈、嘹亮的歌声204
摩梭女子207
茨中教堂209
屯溪老街213
京郊小游(三篇)215
茶马古道普洱香219
夕阳下的乌珠穆沁草原222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村庄225
领略大漠229
古香道233
小五台山上的金莲花236
云边堂安240
带果果去爬山244
韩国人的爱国247
在韩国住民泊253
贞陵256
安徒生与他的故乡欧登塞259
奥尔堡的秋262
奥尔堡狂欢节264
圣汉斯之夜的烧女巫267
奔驰在德国的高速公路上269
日落伊亚272
新年在圣塞瓦斯蒂安观浪275
行走在王子运河边上278
雪中游黛提瀑布281
果果与欧洲旅行284
|
內容試閱:
|
一、《故乡的野菜》与语言风格
历来诗文写到故乡,总是“月是故乡明”之类。而《故乡的野菜》开头则写:“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这种写法与《乌篷船》颇为相近:“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封信告诉你。”那么周作人对故乡没有深情吗?应该不是。如果没有眷恋的深情,也就不会去回忆故乡平常的风物,更不会记述得那么精细和生动。这与作者作文追求的平淡、节制的话语方式直接相关,源自作者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相通的人生态度。其随缘自足的洒脱让我想到苏东坡《江月五首引》中的两句话:“菊花开处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
第二段开头笔锋一转,由妻子在西单市场买菜回来,引起作者对浙东野菜的回忆,与第一段形成一种文本的张力。说妇女小孩拿着篮子采野菜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是作者对日常生活的审美观照,富有生活情趣。紧接着引用儿歌:“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下一段又引赞美黄花麦果的儿歌,充满天真的野趣。而抄自《西湖游览志》和《清嘉录》的材料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有知识与趣味的双重统制。此段的结尾处有一个转折句:“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增加了文章的波折,巧妙地传达了一种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后面一段直接过渡到对黄花麦果的回忆,句子明显转为简短、洗练。写黄花麦果“叶小微圆互生”,形象地写出了叶子的形状,透露出一股子生机。“表面有白毛”一句观察仔细,来自记忆的真切,流露出深情。本段的结尾处又是一个转折句:“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写了内心那淡淡而又绵长的怅惘,原来前面谈日本和北京的野菜不过是与故乡的野菜作对比。
最后一段写紫云英:“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鸡雏,尤为小孩所喜。”连用了两个比喻,清词丽句,清新可爱,让人想到前文“表面有白毛”的描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