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本书所做的是一项关于道教与岭南俗信关系的专题研究,通过解读史料和透过民俗事象,对道教与岭南俗信的亲密关系进行历史考证和科学论证。书稿主体由五章组成:
第一章,从考察岭南独特的历史文化环境入手,分析道教之所以南传的三大缘由。作者认为:地缘、亲缘和人缘,各种因缘际会促成道教迅速传入岭南。
第二章,重点梳理了道教南传的几个重要时期及其表现。作者考定出道教传入岭南的时间为东汉末年,与道教在岭北创立的时间东汉末年相距不远。
第三章,论证了道教受岭南俗信熏染,出现“南化”现象。包括道教斋醮巫化;道教观念俗化;道教义理淡化等等。
第四章,论证了岭南俗信受道教浸润,呈现“道化”品格。主要有:岭南诸神俗信富有道情;岭南祭祀俗信呈现道彩;岭南节庆俗信饱含道韵;岭南婚丧俗信契合道旨;岭南衣食俗信蕴涵道味;岭南建筑俗信体现道风等等。
第五章,从历史和当代两个维度对岭南俗信与道教互动关系做一总体评述。作者认为:道教与岭南俗信互动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比较而言,积极作用比消极影响要大得多。
|
內容簡介: |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岭南地处我国南疆,其俗信与岭北有较大不同。由于地缘、亲缘和人缘的关系,岭南俗信与南传道教一拍即合,产生了“互化”效应:一方面是道教受岭南俗信的影响,出现“南化”现象;另一方面是岭南俗信也受道教的影响,呈现出“道化”品格。透过岭南俗信,可以窥见道教的意味深蕴其中。本书通过解读史料和透过民俗事象,对道教与岭南俗信的亲密关系展开历史考证和科学揭示。
|
關於作者: |
王丽英,女,1963年生,广东广州人,历史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古代史学科带头人。兼任广东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罗浮山文化研究会顾问,广东省宗教学会理事,广州市地方志学会理事,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学思想研究中心、广东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广府文化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获广州市优秀教师、广州大学优秀教师等称号以及广州大学教学成果奖。作者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岭南文化、道教文化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个人学术专著2部、参编7部。
|
目錄:
|
001/绪 论
005/第一章 道教南传的缘由
005/一 地缘
006/(一)岭南地多仙灵窟宅
012/(二)岭南土多珍产奇货
018/二 亲缘
019/(一)岭南崇尚巫鬼
026/(二)岭南崇拜图腾
030/(三)岭南信奉仙人
036/(四)岭南性朴乐道
037/三 人缘
038/(一)岭南政治气候宽松
042/(二)岭南社会环境安定
044/第二章 道教的南传
044/一 道教的形成与传播方式
044/(一)道教的形成
046/(二)道教的传播方式
059/二 道教的南传历程
060/(一)初传——东汉末年
070/(二)衍播——六朝时期
078/(三)盛传——隋唐时期
080/(四)延续——宋元时期
083/(五)扩渗——明清时期
087/(六)低微——民国时期
088/(七)复兴——现当代时期
090/第三章 道教的南化
090/一 道教斋醮的巫化
091/(一)禹步摄自岭南巫舞
095/(二)道啸源自岭南巫啸
099/(三)气禁承自岭南巫咒
103/二 道教观念的俗化
103/(一)道教尊神作用弱化
104/(二)神职人员等级分化
105/(三)信仰内容生活化
110/三 道教义理的淡化
113/第四章 岭南俗信的道化
113/一 岭南神灵俗信富有道情
115/(一)盘古崇拜与元始天尊信仰
120/(二)水神崇拜与五老君信仰
127/(三)黄野人崇拜与黄大仙信仰
133/(四)龙母崇拜与水府元君信仰
138/(五)妈祖崇拜与碧霞元君信仰
158/(六)何仙姑崇拜与八仙信仰
168/二 岭南祭祀俗信呈现道彩
168/(一)岭南符术与道教符箓
188/(二)岭南咒术与道教祝咒
195/三 岭南节庆俗信饱含道韵
196/(一)岭南岁时节庆与道教神诞
216/(二)岭南节庆活动与道教科仪
226/(三)岭南节庆艺术与道教意蕴
230/四 岭南婚丧俗信契合道旨
230/(一)岭南婚俗和合与道教和谐理念
233/(二)岭南婚俗哭嫁与道教自由精神
234/(三)岭南丧俗豁达与道教乐生思想
239/五 岭南衣食俗信蕴涵道味
239/(一)岭南衣俗与道教品味
243/(二)岭南食俗与道教风味
249/六 岭南建筑俗信体现道风
249/(一)岭南建筑材料取法自然
251/(二)岭南建筑洋溢自然气息
253/(三)岭南建筑注重地理风水
256/(四)岭南建筑体现与世无争
259/第五章 岭南俗信与道教互动的作用与影响
259/一 积极作用
259/(一)增强族属认同感
264/(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68/(三)保存岭南物质文化遗产
271/(四)刺激岭南社会经济发展
273/二 消极影响
274/(一)讲求迷信
277/(二)追求功利
280/(三)浪费资源
283/结 语
286/参考文献
295/后 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