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NT$
505.0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NT$
551.0
《
清洁
》
售價:NT$
296.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內容簡介: |
武术作为一项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首先是可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武术始终让习武者的心身处于不断的协调配合中,通过适当加以外在压力的艰苦训练,可达到与常人不一般的体质特征;从“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俗语中透露出习武不仅增强体能,更是对人意志力的磨炼。在常年有恒、坚持不懈地练武中培养吃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精神是在应对当代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再者,武术无论怎样发展均以重礼仪、讲道德为根本,“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习过程中。武术运动始终把武德列为先决条件,这其中包含了深刻广泛的道德内容,如以武会友、讲礼守信、见义勇为等。激烈的攻防技术与人生修行结合起来,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在社会的发展中,武德的标准和规范也不尽相同,尚武而崇德不仅能很好地陶冶情操,还极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是传承人类知识和教育后代的重要场所,武术的继承和发扬绝不能轻视学校这一阵地,学校体育工作对武术的普及、推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战略作用。特别是在高校,武术教育不能仅限于学生体能素质上的改善,更需要对他们的民族精神进行塑造。大学阶段作为大学生步入成年阶段的重要当口,拥有一定的知识与认识能力,但是其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处于摇摆不定的阶段。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历经几千年沧桑岁月的沉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多元化的价值功能,对青年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而高校的武术教育确实需要重点规范与规划。 现今学校体育发展武术已成共识,但如何发展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武术课实属边缘地带,体育部门无法管控学校的教学内容,而教育部门又对武术的教学内容知之甚少,因此高校武术课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仅仅停留在套路练习的层面,表现出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互动性差等问题,根本无法迎合当代大学生好奇、好学、好动的特点,因而武术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岌岌可危。武术这一文化瑰宝在大学生中受到冷落,这个问题的确值得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为将武术文化更好地承袭下去,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决定根据武术进高校实施10年间所发现的实际问题与发展的可能性,对《中国武术段位制》进行修订,并于2009年开始陆续出版《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该系列教程选择了12个流传较广的拳种和器械以及深受群众喜爱的武术功法和自卫防身术,由全国顶尖专家团队制定段位考评标准,创编段位考评内容,旨在完备《中国武术段位制》的考评内容和等级标准。本人自2003年将段位制引入高校武术教学,并创建高校武术段位制课程教学模式,参与数项国家级、省市级、校级的武术段位制课程研究。本人认为武术段位制是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有效手段,学生也从段位制教学模式中收获良多。因此,本人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与修正,以《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为蓝本,编撰《中国武术段位制高校教程》,意在向所有普通高校的教师、学生推广中国武术段位制。
|
目錄:
|
第一部分 历史沿革
第一章 中国武术与段位制流变
第一节 武术运动简要发展史
第二节 武术段位制的由来
第二章 高校武术段位的动态走向
第一节 高校武术课程现状
第二节 《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在高校中的发展
第二部分 武术修养
第三章 武德
第一节 内涵要义
第二节 自律准则
第四章 武礼
第一节 武礼的种类
第二节 武礼的应用
第三部分 技术规格
第五章 武术术语
第一节 长拳
第二节 杨式太极拳
第三节 剑术
第四节 短棍
第六章 套路演练
第一节 套路技术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套路技术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套路技术的功法功力
第四节 段位套路综述
第四部分 课程教学
第七章 课程制定
第一节 课程设置
第二节 大纲制定
第八章 教学实施
第一节 方法手段
第二节 教学步骤
第三节 教学重点
第九章 自学方法
第一节 图谱自学
第二节 知识自测
第五部分 段位考评
第十章 《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简介
第一节 武术段位制常识
第二节 武术段位等级
第十一章 武术段位考试办法
第一节 考段学员须知
第二节 《中国武术段位制》技术考试办法(一至六段)
第三节 《中国武术段位制》高段位考评办法(七至九段)
第四节 上海市高校学生段位通段考评指南
第五节 武术段位考试相关问题解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