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NT$
500.0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NT$
505.0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NT$
398.0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NT$
230.0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NT$
454.0
《
炙野(全2册)
》
售價:NT$
356.0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4.0
|
編輯推薦: |
一家业已破产的“小三线”工厂的100多位职工、家属从各自角度回忆“小三线”的建设历程和当年三区生活,重在史料性质的“口述历史”。 我们人民厂江西小三线9333厂实录编委会编著的《我们人民厂:江西小三线9333厂实录(上下)》是原上海重型机器厂包建的江西“小三线”军工企业——国营人民机械厂干部和职工“纪念人民机械厂五十周年”征文汇集。主要记述工厂建设、车间建置以及当年人民机械厂干部和职工的生活、学习、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及“山沟”生活的回忆等。
|
內容簡介: |
小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三线建设战 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地方军工为主 体的省 区市后方基地建设。
我们人民厂江西小三线9333厂实录编委会编著的 《我们人民厂:江西小三线9333厂实录(上下)》这 本由江西小三线人民厂主编的回忆录,全景式地展现 了人民厂作为一家典型的小三线军工厂的前世今生。
全书图文并茂,内容翔实,感人至深。在没有任何外 来资助的前提下,江西人民厂的同志克服重重困难,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力以赴精心打造了这本沉甸 甸的回忆录。
|
目錄:
|
上册
序言(一)钱家铭
序言(二)小三线建设研究的重要文献 徐有威
概述 编委会(毛小兵执笔)
第一辑 筚路蓝缕 艰苦创业
一、(1)建厂初期
纪念建厂五十周年章荣生
顾永泉访谈录
张家铺山沟里的二三事王士奎
忻鼎文访谈录
蒋定汉、周雪梅访谈录
方萍根与干打垒方忠贤
一、(2)前方车间
冲压车间概况与生产流程余建明李银海
记我的父亲宛保国宛西原
一个老锻工的点滴回忆吴奇文孙中淩整理
怀念老戴章关通
奋战四天五夜朱道友
我所参加的“四天五夜” 陈宜华
怀念冲压车间磷化班的日子谢文斌
在9333厂的岁月 李来勇
江西第二故乡的回忆余建明
大铁桥朱道友
在山洪暴发的日子里方忠贤
101——我的人生大学陈宗康
忆当年冲压工的苦和累方忠贤
永难忘怀的人——张金发赵仁才
在哈尔滨老厂实习的日子程继学
我知道的磷化班陈世添
我们磷化班楼关达
我和部装车间侯永祥
四号沟的回忆王森泰
献给支内建设的战友——暨纪念人民厂建厂五十周年孙福金
在山西实习的日子里王森泰
记上重厂培训二三事潘修范
大山里的回忆单永平
我家老张祝惠英
艰难而温暖的岁月 李伟瑾
那几次有惊无险的往事李伟瑾
山里轶事邵增新
自制肥皂盒的联想辜更时
千里返修记潘修范
回忆在下料车间的日子董秀珊
“瑞昌车间”与“红旗”割刀赵仁才
瑞昌车间,609大院罗泉林
寻觅特殊岁月中的点点滴滴谈恒棋
办公楼前奔放的小溪罗泉林
不能忘却的历史谈恒棋
一、(3)后方单位
忆老科长秦仁康谭云松
工具科祖师爷严长根谭云松
情系“9333”李凤梧
记工具科生产中的一些人和事杨志诚
不会忘却的记忆戴庭璜
从工具总库到铲齿车床毛小兵
记57药筒生产两次“大会战”谭云松
记工具科改进152工装制造刘佩风
工具科的“五七农田”毛小兵
“嘎辣手”的锥齿轮是怎样造就的刘佩凤
回忆起重班叶贤祥
高压容器吊装记谭云松
忆弯管班的点滴阮永福
老同事们,好吗? 崔玉高
建设人民厂电视转播台的回忆李慕靖
在人民厂电话间工作的回忆李慕靖
永远的怀念陈宜华
难以忘怀的激情岁月凌国钧凌壮
迟到的跟帖谭云松
回忆设备科的几次团活动李慕靖
最值得我回忆的一段人生历程金源祥
徐成新访谈录
在人民厂的岁月里王仲豪
难忘江西二十年王海宝
加油站,火警! 张海华
星夜追火车张海华
我的“佩枪”经历——记我第二次押运产品
张海华
忆江西三线厂的人与事冯裕高
我是人民厂力学试验工张正德
一、(4)管理部门
老厂长的两大心愿毛小兵
永远记住这段历史孙家炮
我在人民厂李龙
父亲李龙李爱民王俊民
感怀人民厂李祖良
珍重——人民厂建厂五十年有感
陈华忠
我和老顾去北京开会李文英
邓嵩生访谈录
七绝——纪念建厂五十周年
邓嵩生
我心目中的邓高工方忠贤
青山处处埋忠骨——记一位鞠躬尽瘁献身祖国国防建设的人
周世英
忆罗秀云总工程师汤林康
陈申君、李香培访谈录
欧阳裕德访谈录
王长兴访谈录
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的回忆王长兴孙中逵整理
我的点滴回忆 张国海
“逃离”后再回人民厂寻梦有感唐雪琦
人民厂同事聚会有感王海万
难忘人民厂陈芳
我所经历的安全生产那些事程云翔
安全生产与文明生产赵忠南
一、(5)开发民品
记氧气瓶生产定点与取证王耀东
小钢瓶开发之路座谈录毛小兵整理
飞轮飞出虎头山戴庭璜
记民品缸套开发中的许祥发石奇华
总装车间军转民的产物——沙发乔荣彬
山沟里的烟花陈峰
我家的人民厂“民品”谢文斌
拔伸工艺复活记方忠贤
忆加工氧气瓶、接头之水压机辜更时
一、(6)工厂后期
人民厂加入宝钢集团二三事廖丽荣
我同学与人民厂王振良
记人民机械厂搬迁二三事陈文麟
搬家胡珍美
人生缘遇“三线厂”蒋仁康
难以忘怀的一件往事熊遐龄
二区建设的回顾辜更时
下册
第二辑 幕阜山中 自成社会
二、(1)政工、武保
我厂发展中的十二个变化厂宣传科
抒怀陈文德
难忘的岁月 真诚的祝福邬向群
回想往事林国举
永存的回忆江开文
一支不穿军装的“正规军”吴荣根
二、(2)农场发展
我的父亲沈允元沈秋宝
一株株散发着幽香的山茶花俞国民
回忆小工厂郭宗达
我亲爱的妈妈——人民厂的“老娘”丁秀娟
怀念俞国民
从“五七”农场到小工厂方忠贤
二、(3)进山观感
红色记忆方忠贤
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陈峰
刚进厂的几个第一印象陈宗康
二三杂记章关通
偶遇潘修范
题写厂名的点滴回忆孙中逵
“弹”词开篇——马年新春畅想曲谭云松
观旧照有感廖丽荣
相聚东宫聚情义蒋仁康
二、(4)日常生活
三线工厂办成“小社会”毛小兵
三十年前的庐山疗养石奇华
开门头件事廖丽荣
山沟沟里的几样食材杨志诚
山沟生活的点点滴滴张海华
我们曾经拥有和使用的物件李金生
登陆艇探亲记杨志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谭云松
家庭重要成员——自行车陈峰
快乐的单身汉谭云松
探亲的故事谭云松
人民厂的传统佳节——端午辜更时
另一道风景线辜更时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孙黎
人民厂春运辜更时
忆人民厂房改工作熊遐龄
人民厂分房名册及住房名单潘修范李金生
人民厂行政科之回忆裘志荣王来珍
我的父亲张杏生张学琴
照片背后的故事刘意芬
食堂生活回忆刘佩凤
我开菜车的二三事熊遐龄
人民厂培养了我余国胜
人民厂食堂菜单潘修范
二、(5)文化生活
我在人民厂放电影林凤芳
山沟里的广播站徐晓铃
我当了七年业余广播员严博渊
山坳里的布谷鸟——播音情怀陈秋梅
记人民厂首届文化艺术节及我的专题邮集华国明
在人民厂拍照陈宗康
“星光”灿烂高玉麟
真实记录历史旧照方建新
旧貌新颜李金生
曾经的你我他——忆江西旧照 张劳动
厂徽设计廖丽荣
那些年,我刻过的印陈侃
一张旧照的回忆张福妹
一场让我“难堪”的篮球赛黄丽华
山沟里的太极拳周斌
太极之缘徐熊荀魁全王仲豪
球友二王 爵修范
球迷的盛典徐熊
我的人民厂篮球生涯沈玉麟
我的图书馆潘修范
我的心中城蒋仁康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读书岁月 石伟文
人民厂“知识竞赛”的回忆陈宗康
在人民厂的舞台上歌唱李玲玲
文艺青年们的盛宴狂欢张建军
我所熟悉的张建军王煜诚
我是人民厂合唱团指挥庞忠杰
从“小人书”到“大节目”吴荣根
在江西山沟里说苏州评弹陈士英
上海人民滑稽团来到山沟朱道友
记厂文艺小分队方忠贤
闲来无事练练琴陈宗康
“才子”黄益元单永平
巧遇吕司令方石宝
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实事求是李慕靖
读征文有感李慕靖
纪念人民厂建厂五十周年献诗二首余建明
程咬金“三板斧”——记友潘修范王仲豪
这条路潘修范
路,拓荒者留下的足迹徐通浩
佳节感怀人民厂蒋仁康
忆人民厂的二三事辜更时
9333厂,回来啦华伟宝
巧遇孙中逵
再遇谢文斌
二、(6)教育卫生
人民厂“七二一”大学的变迁周晓福
追梦的“黄埔一期”杨志诚
办学之路与招兵买马韩世聪
程家石牌对联及奠基石的联想陈定国
“征文稿”读后感陈定国
平凡的楷模——退休教师余倩芸转载《绍兴晚报》报道
难忘的山区生活周世英
待到山花烂漫时孙黎,
我的同事,我的前辈方鹰
五年前偶访故地有感周 国
师生情深蒋素芬
学校后勤管理记顾林梅
最后的守望毛小兵
“江西电大”的点滴回忆毛小兵
记电大党政干部专修科人民厂教学班孙中逵
山里人圆“大学梦”陈宗康
记厂教育科锅炉工技术培训华国明
赶考记——读书的责任石鸿鸣
人民厂职工医院发展概述陈洪贵
忆苗培森医生金杰
忆山洪暴发的一天章冬华
在洪下公社卫生院工作的日子陆漪
上海甲肝大流行和我孙中逵
难以忘记的恩情陈庆兰口述方忠贤整理
一件善事裘志荣
两次受惊吓李文英
第三辑 耳濡目染 继往开来
对人民厂,我要说的滕肖澜
张闵庆访谈录
大山里出来的人民厂小字辈单永平
青春万岁——“纪念人民厂建厂五十周年”有感
吴佩蕾
善良是一种缘分陈胜华
第三只眼睛看江西葛敏
山风徐徐来,岁岁有梦回佚名
小字辈的回忆丁秀娟
吃“生活”金曙光
童年王莉敏
我的感激之情汤伟芳
人民厂的点点滴滴钟保红
人民厂孩子的童年生活毛小兵
洪下“知青点”李文英
归来石伟文
我心也在深山(代跋)彭瑞高
江西人民机械厂(9333厂)大事记(1966—2005年)编委会编写毛小兵(执笔)
索引
后记 编委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