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潘光旦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末期活跃在中国学术界和思想界的知名人物。本书的选目以时间上的发展为纵轴,以潘光旦著述中所涉及的性心理、优生、民族、社会、教育、文化以及政治等问题为横轴。选文着意凸显潘光旦以生物学原则解释人类社会诸问题的思想特色,并将其兼顾个体与群体的两纲六目论和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与归宿的新人文思想这两种重要概念的思想内涵以及形成轨迹予以揭示。选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潘光旦在社会思想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对今天的读者思考现实社会问题提供丰富的启示。
|
關於作者: |
人物简介
潘光旦(1899-1967),江苏省宝山县(今上海市宝山区)人。1922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后,旋即赴美留学,研习生物学,先后获达特茅斯学院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34年至1952年担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社会学系教授,期间曾兼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图书部主任图书馆馆长、秘书长等职。1952年院系调整后担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潘光旦在优生学、社会学、性心理学、民族学等学科领域有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他对于中国的社会文化、民族特性以及政治局势等都发表了大量独到的分析和评论,并努力构建新人文思想的体系,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堪称一位独树一帜的社会思想家。
编者简介
吕文浩,1971年生,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学史、社会思想史、社会文化史研究。
|
目錄:
|
目录
作为社会思想家的潘光旦(代导言)
冯小青考余论(1922)
西化东渐及中国之优生问题1924
基督教与中国
——一个文化交际的观察1926
科学与“新宗教、新道德”
——评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1927
读《读〈中国之优生问题〉》
——答周建人先生1927
今日之性教育与性教育者1927
平等驳议1928
优生与文化
——与孙本文先生商榷的一篇文字1929
姓、婚姻、家庭的存废问题1930
文化的生物学观1930
人文史观与“人治”、“法治”的调和论1931
妇女解放新论
——介绍英人蒲士氏的学说1931
优生的出路1932
《性的教育》译序1934
《性的道德》译序1934
中国人文思想的骨干1934
纪念孔子与做人1934
论自信力的根据1935
优生与社会设计1935
谈“中国本位”1935
家族制度与选择作用1936
欧洲局势与思想背景1936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中的人口问题1936
妇女与儿童1939
关于妇女问题的讨论1939
说本1939
德苏妥协的思想与其它背景1939
学生参加政党问题1940
异哉所谓教师的思想问题1940
宣传不是教育1940
再论宣传不是教育1940
苏俄政治与人才淘汰
——《出勤在乌托邦中》一书中的读后感1940
明伦新说1940
大学一解(稿)1941
新母教1942
谈中国的社会学1942
工业教育与工业人才1943
工与中国文化1943
散漫、放纵与“自由”1943
说学人论政1944
妇女问题的一个总答复1944
个人、社会与民治1944
民主政治与先秦思想1944
民主政治与民族健康1944
类型与自由1944
自由、民主与教育1944
民主的先决理论1945
一种精神,两般适用1945
多党政治与团结的学习1945
正视苏联1945
《蜕变中的中国社会》序
——环境、民族与制度1945
span style="color:#404040;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21.33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