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作者: |
张岂之:一九二七年生,江苏南通人,著名思想史家,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一九四六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五O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一九五二年到西北大学任教。现任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夏文化》(季刊)主编。自著和主编的著作主要有《宋明理学史》、《中华人文精神》、《儒学·理学·实学·新学》、《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十五讲》、《中国思想学说史》(六卷本)等。
张茂泽:男,四川广安市人,历史学博士(中国思想史)。现任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儒学史、中国宗教思想史、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研究。主要学术成果有《贺麟学术思想述论》、《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论集》(与他人合作)、《中国思想文化十八讲》等。
|
目錄:
|
序 壹
壹 和而不同理念的历史渊源 零零壹
贰 “和”的理念的发展、实践及其经验教训 零零玖
叁 和而不同理念在古代的发展 零贰伍
肆 和而不同理念在祖国多民族统一历史上的表现 零叁捌
伍 而不同理念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的运用 零伍玖
陆 和而不同理念在民族关系史上的表现 零柒伍
柒 和而不同理念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表现
捌 和而不同理念在中外文化交往中的表现 壹零叁
玖 近代以来的和而不同理念 壹壹捌
附 录
壹 关于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 壹叁壹
贰 和而不同理念主要资料选译 壹肆零
|
內容試閱:
|
壹 和而不同理念的历史渊源
在和而不同理念中, “和”是关键词。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45或 135年—?著成《史记》,说黄帝时“万国和”,尧帝时“百姓昭明,合和万国”①。据文献记载,“和”字在《诗经》、《尚书》中已经出现,如“百姓昭明,协和万邦”②、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③、 “庶政惟和,万国咸宁”④。其中的“和”指当时神和人的关系和谐,或各邦国关系和谐,或政事和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