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NT$
352.0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江苏农村工业和城镇化发展报告》可供高校和研究院所相关专业科研人员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参考
|
內容簡介: |
《江苏农村工业和城镇化发展报告》为《江苏新农村发展系列报告》之一。《江苏农村工业和城镇化发展报告》首先对江苏农村工业和城镇化发展历程、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江苏农村工业和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其次对江苏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关系、江苏农村商贸服务与消费市场状况、江苏农村城镇化区域差异、江苏村镇规划与居民点建设、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市民化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江苏农村工业和城镇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专题报告对江苏三大区域进行分别描述,对江苏“美丽乡村”发展案例及南京市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等进行了研究。
|
目錄:
|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江苏农村工业和城镇化发展总报告
第一节 江苏农村工业化发展状况
一、江苏农村工业化是江苏省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江苏农村工业化发展历程与历史贡献
三、江苏农村工业化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二节 江苏农村城镇化发展状况
一、江苏农村城镇化发展背景
二、江苏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
三、江苏农村城镇化发展问题
第三节 江苏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研究
一、江苏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关系的现状特征
二、江苏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关系的定量分析
三、促进江苏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四节 江苏农村商贸及消费市场潜力分析
一、江苏农村商贸服务业与消费水平现状分析
二、江苏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发展趋势分析
三、江苏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分析
第五节 江苏农村城镇化区域差异分析
一、江苏农村城镇化发展空间演变影响因素
二、江苏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空间特征
第六节 江苏村镇规划与居民点建设
一、江苏村镇建设规划现状分析
二、江苏村镇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三、江苏新一轮村镇规划原则
四、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案例
五、江苏农村居民点建设现状分析
六、江苏省新农村建设案例
七、江苏农村居民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八、江苏村镇规划与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对策与耕地资源的关系
第七节 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市民化分析
一、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农村人口市民化的内涵与意义
二、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市民化的历史回顾
三、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特征分析
四、江苏历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量评估
五、江苏农村人口市民化的途径与障碍分析
六、加快推进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第八节 江苏农村工业与城镇化对策建议
一、江苏农村工业化对策建议
二、江苏农村城镇化对策建议
第二章 江苏农村工业和城镇化发展分报告
第一节 苏南地区农村工业与城镇化发展调查报告
一、苏南地区农村工业与城镇化发展现状
二、苏南地区农村工业与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苏南地区农村工业与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第二节 苏中地区农村工业与城镇化发展调查报告
一、苏中地区农村工业与城镇化发展现状
二、苏中地区农村工业与城镇化发展成效
三、苏中地区农村工业与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苏中地区农村工业与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第三节 苏北地区农村工业与城镇化发展调查报告
一、苏北地区农村工业与城镇化发展现状
二、苏北地区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苏北地区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第三章 江苏农村工业与城镇化发展专题
专题一 江苏美丽乡村发展案例
一、江苏美丽乡村发展背景
二、江苏美丽乡村典型案例
三、江苏美丽乡村评选概况
专题二 2013~2014年江苏省南京市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评估分析
一、城乡居民生活现状及特征
二、城乡居民生活存在的问题
三、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发展思路
专题三 江苏泗洪县以“三个集中”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2014年江苏农村工业与城镇化发展政策文件
附录二 2014年江苏农村工业与城镇化发展大事记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江苏农村工业和城镇化发展总报告
第一节 江苏农村工业化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同时农村地区也开始逐步推进工业化进程,并且取得了成功,曾经先后出现了三种典型的农村城镇化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三角洲模式,这三种农村工业化模式,不但大大地促进了该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为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提供了经验。农村工业化是位于农区的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有人将农村工业化涵盖至农村工业之外的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包括所有非农产业。
1980年初,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农村地区通过建立乡镇企业来发展工业的方式,是最早被人们承认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苏南模式”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之一。但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和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和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逐渐由以集体经济为主向多元的股份制结构转变,企业布局逐渐由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工业集中区转变,乡镇企业逐渐由私营企业代替。时至今日,乡镇企业基本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农村工业化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在新的工业化背景下,农村工业的发展必然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江苏农村工业化是江苏省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
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起步早,20世纪初期,很多学者就从不同视角对工业化和城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中心地理论、二元结构理论、推-拉理论、增长极理论、中心-边缘理论、田园城市论等多种理论模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钱纳里的多国模型,即城镇化与工业发展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性。上述早期理论成为后来发展中国家研究工业化和城镇化一般规律的重要基础。目前西方国家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全球化、产业集群、城市复兴以及精明增长等方面。
2. 发展中国家产生过度城镇化的重要原因是对农村地区的忽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照搬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模式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过度城镇化现象。如拉丁美洲五个半工业经济类型国家——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秘鲁,城镇化率的增长远远高于工业化率。城市形成了大面积的贫民区,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位徘徊、城市环境急剧恶化、劳动就业困难重重、城镇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这一结果的形成,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农村地区的改造与发展,使得城镇的发展、工业经济的发展缺乏腹地,拉大了城乡差距,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涌动,进一步恶化了城镇的公共设施服务水平。
3. 农村工业和城镇化发展是许多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避免工业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过度城镇化问题,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农村的产业和城镇发展,并取得了诸多成功经验,如韩国的“新村运动”、日本的“造村运动”、法国的“农村改革”、以色列的“乡村服务中心建设”等。上述成功的经验都是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顺利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就地转化,以及农村景观改造。
4. 中国特色的制度环境决定了国内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特殊性
中国特殊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使用制度等,不仅使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具有其独特性,也使中国农村工业发展与城镇化具有其特殊性。如国内学者从人口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角度对农村城镇化进行大量研究,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动力、模式等。还有的学者对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二元城镇化动力机制周一星,1999、集群创导动力机制刘科伟,2001等模式。当然,农村工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制度安排与政策研究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5. 江苏省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需重点解决区域不平衡的问题
国内很多学者对以“苏南模式”、“园区经济”为代表的江苏省工业发展和城镇化模式进行了大量研究,可以说江苏省在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但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也有很多学者指出,江苏省农村工业与城镇化的区域不平衡是制约江苏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因素之 一。
二、江苏农村工业化发展历程与历史贡献
1. 农村工业化发展历程回顾
改革开放后,江苏大批农民对逐步开放的市场经济适应性很大,较早地办起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特别是其中的乡镇企业数量多、经济总量规模大,在全省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回顾农村工业化过程,总的来看,江苏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的乡镇企业大发展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展开以及中央政府鼓励农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江苏农村工业化蓬勃兴起,特别是以乡镇集体工业大发展为主要特征。在改革开放的前10年,江苏农村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62.43亿元上升到1988年的980.79亿元。城乡收入差别从1978年的1∶1.9,缩小到1985年的1∶1.6,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最低点,1985年,江苏乡镇工业总产值达56.95亿元,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3以上,这是农村发展的可观成绩。推动江苏农村工业化这一次发展高潮形成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既为农村工业化提供了大批的产业工人,又显著提高了农民收入和对工业产品的购买力,从而大大推进了江苏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二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卖方市场环境。在当时各种商品多数紧缺的市场环境下,江苏农村工业生产的虽然质次但价格相对低廉的产品特别是各种低档日用消费品有着巨大的需求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江苏农村工业发展积聚了巨大的资金,许多企业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了其原始积累。
1985~1992年,江苏农村工业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后,原有的生产组织方式、产品质量和技术结构、人员素质等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变动,再加上1989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政府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强化宏观调控力度,江苏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挫折,一些小的乡镇企业出现了经营困难,但同时也给乡镇企业的兼并重组提供了机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江苏乡镇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1991年,全省乡村两级年工业总产值超500万元的工业企业已有6017个,实现产值797.82亿元,占全省乡村工业产值的53.9%,乡镇企业出口产品金额达153.53亿元,是1986年的8.5倍。当年全国乡镇企业产值超过50亿的县、市有15个,江苏省占9个。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及随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号召“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这对已初具规模的江苏农村工业无疑是一种催化,使江苏农村工业在经历了短暂的低落和徘徊后迅速摆脱了困境,以个体和私营工业企业的兴起为特征,掀起了被称作是“二次创业”的第二个发展高潮。在这一时期,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江苏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个体私营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3.78%上升至1997年的23.00%。在个体私营工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集体工业由于乡镇企业改制和原来戴“红帽子”的企业脱帽等原因开始萎缩,占工业的比重出现了大幅回落。自1990年乡村集体企业个数创历史新高,达到11.3万多个,到了1998年就跌落到7.7万多个,减少了3.56万个,下降了31%。
2 第二阶段是进入21世纪后的农村工业产权多元化发展时期
1997年9月中旬党的十五大的召开及随后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民营经济的政治合法性,由此江苏农村工业在一个更加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一阶段江苏农村工业企业的产权形式更多的表现为产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形式。这一方面是由于国有及集体企业改制步伐加快,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积累的个体私营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客观上也产生了生产要素的更大范围内联合、并购、合作的要求,于是产权多元化的股份、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到2001年底,江苏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市,乡镇企业所有制构成中,私营个体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2.65%,年末人数占64.91%,增加值占54.39%。而1995年私营个体企业户办、联户办企业数、年末人数、增加值分别占全部乡镇企业的73.40%、11.02%、4.01%。2013年,全省私营企业数量占内资企业总数的85%,工业总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9%,吸纳就业人数占全省内资企业的68%,同时,江苏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迅速形成了全面开放的局面,私营企业在招商引资上又是走在了前面,外商投资迅猛增加。
2. 农村工业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1 促进了农村增收和收入结构多元化
江苏农村工业和非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2013年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3598元,而同期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8896元,江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3倍,比2012年名义增长11.4%,实际增长8.7%。纵观历史,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农村工业化过程是密切相关的。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特别是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全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也大幅提高,有些年份的实际增长率超过了20%,而随着乡镇企业发展遇到困难,农村工业化遇到波折,农村收入水平也出现了很大波动,2000年以后才逐渐稳定,近几年上升趋势比较稳定,这也反映了近几年江苏省农村工业化水平的稳步提高图 1-1。
图1-1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增长率%
从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结构看,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提高,经营农业的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农民在农村工业企业中的劳动收入和家庭经营中的工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较高并保持了相对稳定,工业和其它非农产业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