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1.一部记录中国影像探索和不断发展的历史。从摄影术发明之前中国早期科学家、思想家等对光学和相关化学的探索,一直到1949年影像技术在中国的广泛使用,反映了影像史的巨大发展、变迁。
2.首次以影像的方式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历史,涵盖中国近现代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涉及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生活、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历史读本。
3.通过影像所反映的现象获得深层次的意义,准确地反映历史,推进文明的传承和传播。
|
內容簡介: |
历代文明是影像产生的源点,而通过影像我们又能反观文明延续的脉络和传承的路径。在中国史学界,一直有“左图右史”的传统,而在西方史学界也早就有“以图证史”的方法。《中国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正是秉持了这样的原则,因而该丛书对影像史的研究,不是对影像内容的单纯研究,而是把影像放在历史的语境下进行解剖,包括影像产生的背景、现场和传播形式,从影像的三种形态和影像意义的三个场域,即技术性形态、构成性形态和社会性形态,图像制作的场域、图像自身的场域和图像传播的场域,进行分析和整理。“中国影像史”丛书以时间为序分成八个历史阶段,分别书写不同阶段影像发展的状况。依次为:古代卷,研究摄影史前时代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光学和化学方面的探索;1839-1900年,研究摄影术诞生并传入中国后,外国在华摄影师及中国本土摄影师在中国的拍摄活动及所摄影像;1900-1911年,研究庚子事变至清王朝灭亡前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1-1919年,研究中华民国成立至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9-1927年,研究新文化运动之后至北伐战争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27-1937年,研究北伐胜利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37-1945年,研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至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45-1949年,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第九、十卷,从编年史的角度,分别梳理了1839-1911年、1912-1949年间中国影像的主要事件、影像作者、影像作品、影像出版等。此外,为统一体例,各卷以相同或近似的结构和次序,按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像的总体风貌、影像的技术特征、影像的构成性特点、影像的传播场域、影像作者、影像选萃,以及同一时期电影的发展概要,展现出各个时期的影像史。丛书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入选“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
關於作者: |
韩丛耀:南京大学历史系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图像传播学者。曾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奖,两次获得中国个人艺术成就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
赵迎新: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专业,同年分配到新华社摄影部工作。《北京申奥成功》获2001中国体育摄影展特等奖;2002年获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金眼奖”第一名;2004年被评为当代十大杰出体育摄影家。现任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
|
目錄:
|
序
主编的话
导论
第一章 1937-1945 年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 同仇敌忾,全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
一、日本对外扩张,中国局部抗战
二、正面战场浴血奋战
三、敌后战场砥柱中流
第二节 中国融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一、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援助
二、中国战区成立与中国远征军入缅
三、战时废约运动
四、参加创建联合国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
一、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二、中国工厂内迁与西部经济发展
三、文博机构、高等院校的西迁
四、社会文化的变迁
小 结
第二章 1937-1945 年影像的总体风貌
第一节 抗击日军的新闻摄影
一、战场杀敌
二、抗日救亡
第二节 日本侵略暴行影像
一、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二、残暴的“三光”政策
三、野蛮的无差别轰炸
四、惨无人道的细菌战和生化战
五、强掳和奴役中国劳工
六、残害中国妇女的性暴力和“慰安妇”制度
七、肆意摧残中国文化
第三节 人文地理摄影
第四节 百姓生活纪实
第五节 艺术摄影
第六节 按图像学分类的影像
一、痕迹性影像
二、相似性影像
三、象征性影像
小 结
第三章 1937-1945 年影像的技术特征
第一节 摄影器材
一、摄影机
二、感光材料
三、张印泉对摄影科学技术的研究
四、郎静山的集锦摄影
五、因陋就简的《晋察冀画报》
第二节 影像拍摄场域
第三节 影像生产者
一、国统区的摄影机构
二、抗日根据地的摄影机构
三、外国和联合国的摄影机构
第四节 抗日战争期间 摄影书刊的出版
一、国统区出版的摄影图书
二、抗日根据地出版的摄影图书
小 结
第四章 1937-1945 年影像的构成性特点
第一节 仰拍
第二节 逆光
第三节 表情
第四节 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的形象
一、毛泽东的形象
二、中共领袖群像
第五节 风景
小 结
第五章 1937-1945 年影像的传播场域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 画报及摄影展览
一、抗战初期上海画报业的勃兴
二、武汉的画报和展览
三、重庆和大后方的画报与展览
四、香港的画报
第二节 中共抗日根据地摄影展览及画报
一、陕甘宁边区的摄影活动
二、《晋察冀画报》
三、抗日根据地的其他摄影画报
四、各抗日根据地的摄影展览
第三节 日伪占领区摄影活动
一、日本侵略者的摄影宣传
二、沦陷区汉奸组织的摄影活动
三、德国的摄影宣传活动
小 结
第六章 1937-1945 年的影像作者
第一节 沙飞
第二节 王小亭
第三节 吴印咸
第四节 石少华
第五节 徐肖冰
第六节 庄学本
第七节 孙明经
第八节 郎静山
第九节 郑景康
第十节 高帆
第七章 1937-1945 年电影概述
第一节 本时期电影的特点
一、国统区的电影
二、“孤岛”电影
三、香港电影
四、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电影
五、敌占区的电影
六、国际友人拍摄的电影
第二节 本时期电影的生产特点
一、抗战初期的电影生产
二、电影生产的条件
三、抗战中期的电影生产
四、中国电影技术工作者开始试制国产电影设备
第三节 本时期电影的构成
一、故事片的创作
二、新闻纪录片的制作
第四节 本时期电影的传播场域
一、电影制片厂
二、放映团体
三、电影协会与电影机构的成立
四、电影刊物
第五节 本时期电影的样态
一、本时期代表作品
二、本时期有代表性的影像工作者
小 结
第八章 1937-1945 年影像选萃
第九章 结束语
第一节 民族危难关头,摄影要为抗战服务
第二节 反对新闻摄影中的虚假报道
第三节 影像作品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第四节 影像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一、著作
二、论文
后 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