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NT$
305.0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NT$
398.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NT$
254.0
《
舍不得星星:全2册
》
售價:NT$
356.0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NT$
347.0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NT$
765.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NT$
250.0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每个大人心里都住着过去的那个孩子,而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个未来的大人在静静等候。
每个人都是童年的产物,每个成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内在小孩。无论发生过什么,都有放下它们的机会!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个活得轻松快乐、活得坚强并能激励身边人的人,这是我们给自己、给孩子、给世界最好的礼物。
|
內容簡介: |
童年对人的一生具有重大影响。本书作者基于专业的心理学教育背景和多年在世界各地的教学经验,与中国读者分享:那些童年的负面事件对长大成人后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包括这些影响作用的机制以及如何转化。文中伴有大量的案例,具体描述外在的事件如何内化为固定的行为模式,特别是那些令我们反复受苦的模式。
书中的26个练习是作者长期课程实践的结晶,内容覆盖与自己、与父母、与爱人、与孩子几个最重要的关系面相。由此,在作者卓有成效的建议、方法和温暖的语言引领下,我们可以认出自己的生命卡在何处,并作出改变,活出美好的内在本质。
|
關於作者: |
白大卫(David Blanco ):临床心理学硕士,毕业于西班牙圣地亚哥大学和马德里完形心理治疗学校。在圣地亚哥大学从事过临床心理的研究工作。他是西班牙心理医生专业协会
(COPG)的成员(开业执照号G-3994)。
受家庭影响,大卫十五岁正式走上心理学研究的道路。跟随玛丽·库艾内斯(Marly Kuenerz)及安东尼奥·布雷(Antonio Blay)等著名心理学家学习。他曾在世界各地的个人成长团体、修道院、静修院中接受长期训练,领悟并实践包括超个人心理学、人本心理学、完形、葛吉夫、内在小孩、荷夫曼方法(Hoffman Process)等知识。
他擅长于“内在小孩”心理治疗,并热衷于将东方文化传统融入西方心理学范畴。他在教学上不断创新,治疗方法实用而深刻,又不拘泥于教条,充满了尊重和关爱。这些年他的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十八个国家。
|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内在小孩 001
内在小孩 006
内在小孩与激情 009
内在小孩与亲密关系 010
内在小孩与为人父母之道 013
内在小孩与创造力 015
内在小孩与灵性的维度 016
内在小孩与自尊 018
给你的建议 020
第一部分来自过去的内在小孩:了解你的童年,了解你自己
第二章童年的重要性 025
孩子出生时,情感是开放的 026
孩子的神经系统可塑性极强 029
孩子什么都会信 030
孩子们需要依靠 032
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032
孩子的思维很简单 033
孩子缺乏时间观念 034
第三章童年时的伤害 036
孩子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037
用身体来抵御情绪上的伤害 038
如何用头脑保护自己,使自己不受情绪的影响 042
控制自身的行为,在情绪上保护自己 043
孩子博取关注的手段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什么是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你凭直觉就知道这一点,那种感觉就像一本书,让你忍不住想翻开,看看里面的内容。亲爱的读者,要知道,这个孩子已经等了你太久。如果你爱她3,关注她,她就会给你许多财富。她有一把金钥匙,可以打开一扇又一扇门,将你带入更广阔、更精彩的生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你发现你自己的内在小孩,并且去关爱她,疗愈她灵魂的创伤,让她得到真正的尊重。
我们和一个人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便会知道,这个人并非那么简单。他有很多我们不了解的地方。有时候,我们会说:“他她怎么这样对我?当初结婚的时候不是这样啊!”再比如,你在某位同事的眼中,可能是个非常严肃的人。有一天,整个团队完成了一个大项目,聚餐之后,大家一起去舞厅庆祝,你立刻跳起来,跳得毫无拘束。那位同事看到你这样,一定会惊掉下巴。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天天都是一个样子,但其实你有很多面,很多个“我”。在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演着许多个角色。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会以不同的角色呈现。而“内在小孩”就是我们主要的内在角色之一。
内在小孩是人们情绪上的自我,是感受和欲望的表达。
如果有人说:“这是我的本能反应”,那他指的就是自己的内在小孩。
我们也可以说,人的“头脑”代表“思考、计划、行动”,而“心”则代表“感受、体验、存在”。如果抛开生物学上的意义,那么,“心”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在小孩”。这是我们的人格中柔软、脆弱的部分,指向感受和直觉。
我们和心连接的时候,也和内在小孩相连接。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些困惑:“为什么心的形象是一个孩子呢?”
我们出生的时候,心是敞开的。那时,我们十分柔弱,但面对的这个世界却是危险而残酷的。有时我们会因此受伤,并迅速地把心保护起来。为了保护这颗心,我们渐渐地将它关闭,让它麻木,让柔弱的自己不受伤害;这就像筑起了一道屏障,将我们与自己的心隔离开来,远离那些伤痛,几乎没有了感觉。因此,当我们还小的时候,自己的某一部分就失去了一切感受。
我们知道,每个人除了“智力年龄”之外,还有“情绪年龄”。一个人可能看起来很成熟,但在和亲近的人相处时却像个冲动的孩子。对于大多人来说,无论实际年龄多少,从情绪年龄来看,他们都只不过是个孩子。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发脾气的时候,我多大了?缺乏安全感、嫉妒别人时,我多大了?”
我们做出情绪上的反应时,其实就产生了一种自发性的年龄回溯。
几百年以来,我们和祖辈们所接受的教育,充满了对于逻辑和理性头脑的崇敬,而对感受和直觉却大加贬损,甚至不屑一顾。这样的教育加剧了失衡的状况:我们大多数时候使用左脑,使得右脑的能力未被充分开发。多年的学校教育使我们的智商得到了开发,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情绪智力”却没有得到关注。大多数人对于外部世界十分了解,且精于谋生及生财之道;但绝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头脑、情绪、心理以及灵性的维度一无所知。在认知内在世界方面,大多数人还处在幼儿园的水平。这种无知让整个世界经受着痛苦。我们对于自我、对于头脑和情绪的工作方式知道得越少,就越有可能在心里、在关系当中制造出痛苦。幸运的是,最近几十年情况有所改善:在许多研究者、教授、记者的努力下,实用的心理学知识得以不断发展,并且越来越普及。
这本书将引导我们踏上一段内在的旅程。旅程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我们的情商。我鼓励大家以内在小孩为纽带,和自己的心再次连接,全然地连接。我会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大家深入了解自己的童年,并疗愈那些一直背负的伤痛。
如果我们忽视了内在小孩,便会一直做出孩子气的反应。
丈夫也许会对妻子缺乏耐心;母亲也许会对不听话的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拳脚相加;生意人也许会在公开演讲时怯场。我们的情绪反应和习惯,正是内在小孩直接的表达方式。如果受到冷落,她便会一次又一次地做出反应,这种反应通常是冲动的、不成熟的,但也毫不造作。如果你也是这样,那一定要明白:你的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需要你的关注。在抑郁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毫无希望;在焦虑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觉得厄运即将来临;在害羞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觉得自己不够优秀;在缺乏安全感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在孤独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她备受冷落,无人关心;在自大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她曾经被某个重要的人压制、批评、低估;在上瘾的人心里,一定有个内在小孩,她想借助自己的癖好,逃离孤独和伤痛。
这本书会教你如何接近心里的内在小孩,如何去理解她,如何了解她的需要,以便让自己更平静、更欢乐。如果能真正地关注内在小孩的需要,你一定会收到她真心赠予你的财富。
內内在小孩与激情
内在小孩是我们的动力之源。内在小孩的心声就是“我要,我想,我觉得,我需要”。我们越是用理性的头脑思考,越是和内心保持距离,我们的生活就会越灰暗,越枯燥。内在小孩传递了我们深层的欲望,她让我们更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尼采曾说:没有音乐的生命是无意义的。我想加上一句:没有内在小孩的生命是无意义的。聆听内在小孩的心声,关注内在小孩的需求,我们的生命就会更加多彩。
内在小孩能使我们产生一种激情,这种激情能让人快乐地工作。“带着激情工作”就是将自己全心地投入到体验当中。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年轻的自我”。她充满着能量,并且告诉我们,工作的效果和乐趣可以兼得。我们越接近内在小孩,就越能全然地给出自我。充满激情地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难。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无论做什么,都会全然投入。
爱自己的内在小孩,你的存在会变得多姿多彩。
我们有时会觉得自己充满生命力,这正是因为有内在小孩。与内在小孩的连接越紧密,我们的一举一动就越有激情,身边的人受到的鼓舞也就越深。充满活力的人会让身边的同事发挥出最大潜能。若能达到这样的工作状态,无疑是在告诉身边的人们:“工作不一定枯燥无聊。在工作中,我们可以用创造力以快乐的方式展现自己的能力。”
“年轻的自我”会唤醒人们身体的感受,并让人们全然投入到这种感受中,而不是“活在头脑之中”,或是在思考中迷失方向。孩子们是感官动物。他们要探索新的环境,会去摸,去闻,去尝,去听。玩耍的时候,他们会把整个身体都用上,尽力地展现自我。
成年人若能爱自己的内在小孩,便会显得年轻。
充满欢乐和活力的内在小孩会让我们重现生机。她会给我们的生活“加点料”,让我们更幽默,更快乐。孩子们爱笑,他们笑的时候,整个肚子都在颤悠。我们越是接近内在小孩,就越能让自己开心。我们笑的时候,大脑就开始分泌使人快乐和满足的荷尔蒙,并将其输入到血液中。
内在小孩与亲密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人们能否幸福相处,关键也在于内在小孩。伴侣双方唯有照顾好自己内在小孩的需求,真正对他们负起责任,才能拥有亲密的关系。在潜意识中,我们都希望得到对方的爱,这和小时候对于爱的那种渴求是一样的。父母没有给予什么,我们就努力从另一半得到什么。在我们的想象中,自己还是个孩子,还需要别人的照顾、关爱和认可,而这个人就是那位“白马王子”或者那位“女神”。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相爱”会让人失望,让人受伤。时间会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另一半:他们最好的一面和最坏的一面都会呈现在我们眼前。
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够疗愈你的内在小孩。
了解了彼此的内在小孩,明白她的感受,知道她的伤痛,我们就能拥有更亲密的关系。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对自己的内在小孩负起责任,而不是等着别人来照顾她,我们就会变得更容易与人相处,更容易吸引并获得对方的爱。对内在小孩负责,就是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每天至少抽出一点时间与自己相处,用喜悦、轻松的事情滋养内心;拨开每天头脑中纷繁的思绪,倾听自己清晰的心声。换句话说,我们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自己究竟是苦是乐,要看我们做出怎样的选择。
孩子们总是十分信任那些爱他们的人,并对他们敞开心扉。同样地,如果我们能照顾好自己,我们的内在小孩也会信任我们,对我们敞开心扉。彼此以诚相待,互信的关系就能不断发展,这正是完美的亲密关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接近内在小孩,就是接近自己的内心,接近自己脆弱的那一面。我们要与自己亲近,这一步很重要。然而,与所爱的人相处,就不能怕自己变得脆弱,只有这样,才能和另一半亲密相处,让两颗心真正接近。很久之前,襁褓中的我们还非常脆弱,对周围的世界全然敞开。而这种脆弱并未从我们身上消失。我们只不过是把它藏了起来。因为敞开,脆弱的状态有时容易让人受伤。许多人暴露了自己脆弱的一面,受了伤,结果再也不愿也不能去冒险了。受过伤的人,尤其是男人,会变得不太敏感,甚至冷若冰霜,把自己一层层保护起来,将伤痛隔绝在外。
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被忽视,被冷落,他们就会压抑自己的需求。
这些需求的背后,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脆弱。然而,在之后的关系中,我们却总是以痛苦收场。要付出爱,得到爱,我们就必须善待自己,时刻关注自身的需求。铁石心肠中绝不会有爱,爱只源于关心和温柔。要得到爱,我们就必须敞开心扉,无惧脆弱。只有先变得脆弱,才能全然地接纳。
有时我们会在内心竖起一道屏障,将自己的感受、情绪的需求隔绝在外,和自己的心拉开距离。这样一来,我们在感情上就与人疏远。这种内在的疏离,会把一段关系中的两个人拉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慢慢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保持内心的孤独,虽有自己所爱的伴侣,但从不交心,冷漠相待。
和内在小孩的连接是治疗孤独的良药。通过内在小孩,我们可以和自己、和他人实现深层的连接。
当我们和内在小孩建立连接时,孤独感便会消失,并且变得更温柔,更能理解他人。
在中国,我注意到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很多夫妻在婚后一段时间,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他们的亲密程度会明显下降。很少有结婚多年,还能保持亲密关系,能够彼此十分默契的夫妻。这和我们成长的方式有关。对于男性来说,他们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错误观念:柔弱、温和是弱小的表现。以前,我们对自己的心理不甚了解,所以不少人都有这样的观念。但现在,我们都知道,只有自信和坚强的人才敢于展现自己柔弱的一面。他们之所以不怕显示自己的柔弱,正是因为他们并不弱小。他们愿意将内在小孩呈现在自己信任的人面前,因为他们知道,即使内在小孩遇到危险,也一定能得到他的保护。
温和并不意味着软弱。如果别人占了我们便宜,而我们却逆来顺受,这才是软弱。如果我们乞求别人的认可,这就是软弱。如果我们觉得自己会拥有王子和公主那样的爱情,永远不会孤单,那也是一种软弱。轻柔温和的爱也一样充满力量。事实上,没有任何事物比爱更有力量。比起铁石心肠,爱更能打动人心。习武之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对手进攻时,要以柔克刚,不要硬碰硬,这样才能不费气力,顺势还击。
我们若能触碰到内在小孩的柔弱之处,便会感受到她的力量所在。
我们若能学会处理自己的柔弱和情绪创伤(这也是本书的主题),亲密关系便是好的疗愈方式。如果亲密关系中的一方找到了他/她的内在小孩,并且教会另一方,那么两颗温柔的心便能相遇,渐渐融化。这是爱的体验,是一种超验,能让人们的心灵得到滋养。理解内在小孩,我们就更能理解自己所爱的人;无论何时,和内在小孩亲近,都能为亲密关系打下基础。学会观察所爱之人的内在小孩,我们在亲密关系当中就会更有爱心。
内在小孩与为人父母之道
孩子们深爱着爸爸妈妈。正是因为这种爱,他们才会为父母背负情绪的负担。我们的后代和我们的内在小孩有着深层的连接。我们若能为自己的内在小孩疗愈伤痛,消除误解,就能让自己的孩子得以解脱,使他们无须经受我们曾经经受的痛苦。为人父母的经历,也是我们发现内在小孩的过程。看着孩子娇嫩的肌肤和他们自由的天性,我们的心扉会自然打开。孩子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的本源、童年,还有和父母的关系。父母如果和自己的内在小孩更亲近,便能增进他们和自己孩子之间的感情。这样的父母会更注重教育孩子的方式,而不是机械地重复上一辈的做法。我们的生活之所以充满痛苦,是因为有许多误解从未消除,反而是埋在心里,代代相传。与祖辈相比,今天的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疗愈去转化那些一代代不断累积的痛苦。如果我们能消除误解,去芜存菁,将祖祖辈辈的品德和智慧传承下去,那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愿我们能因此蒙受祝福;愿我们能以耐心和宽容对待自己。
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以自尊、自助的方式和自己相处,是我们送给孩子的一份厚礼。如果我们和自己的关系不和,无论读多少书,也无法教好孩子。“为人父母”四个字并非空谈,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地去做。任何一段亲密的关系中,人们的优缺点都会显露无遗。从孩子身上,我们能看到自己的柔和、纯净、天真、好奇。他们也许会触发我们的缺点,如缺乏耐心、缺少安全感、过度控制、过于苛求,等等。和自己内在的这个“小孩”建立良好的关系,我们就能更好地和自己的孩子连接。
在“内在小孩”课程中,学员会参与一系列的练习,体验回到童年的过程。我们也许忘记了儿时无忧无虑的生活,忘记了那种全然打开、依赖他人、敏感脆弱的状态。父母若是能再次体验童年,或许会产生许多想法,改善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方式。他们会根据孩子的感觉和需要来调整自己,并给孩子以鼓励,让他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会在和孩子相处时划定界限,态度坚决,但不乏关爱。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他们能疗愈过去的伤痛,便会显得更有活力,更年轻;如果他们活得轻松快乐,孩子们就愿意与之亲近。父母不断开发自己的内在世界,便能成为孩子们更好的榜样;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即使遇到困难,犯了错误,他们也能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自己。作为父母,他们也许并不完美,但他们会让自己变得更有智慧,更加快乐,更能给人启迪。他们对于孩子无限的爱,激励着他们不断学习,让自己也能达到最好的状态。
内在小孩与创造力
珍惜并尊重内在小孩的人,感觉会更轻松,更随性。内在小孩总是在我们随性的时候显露出来,激发出人的幽默、聪颖以及创造力。
这个小家伙总是十分好奇。每个孩子都会探索并尝试周围的一切,这是一种内在的需要。每一刻都是全新的,宛若一个奇妙的世界。爱因斯坦曾说过:有两种方法过生活,一种是认为这世上没有奇迹,另一种是把每件事物都当作奇迹。4
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奇迹,整个世界充满了魔力。
我们若是用这种全新的、开放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并且摒弃一切偏见,便会产生创造力。内在小孩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她用富于想象力的头脑,不断创造出新的可能。举例来说,优秀的艺术作品难以用智力去理解,但更接近于内在小孩的世界。
内在小孩好比一个“年轻版”的自己,她具有敏感的特性。这种特性使我们更能体会到自己的直觉。例如孩子们能够瞬间看出身边的人是否可信。回想一下你第一天上学的经历:开课时,一位新老师走进教室。几分钟之内,你和同学们就能了解得一清二楚:这位老师是宽松还是严格?是热情还是冷漠?是宽容还是苛刻?这样,你很快就探明了他的底线,知道自己该乖乖听话,还是可以调皮一点儿。这靠的就是孩子的直觉。
内在小孩与灵性的维度
内在小孩是通向灵性维度的入口。许多灵性上师,无论活在什么时代,来自哪个传统,都讲过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具备孩子那样的天真和纯洁,我们才能接近灵性的真相,感受其中微妙的振动。请看下面两句话:
“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5
耶稣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子,断不得进天国。”6
因此,各种灵性的传承都要求人们让头脑平静下来,卸下过去的负担,使其得到净化。在灵性的著作中,一般人头脑的状态常被比作这样一面镜子:它的表面积满了灰尘,无法映出真实的画面。追求灵性成长的人,会以冥想的方式净化头脑,使其如光一般的本质透射出来。这样一来,她的眼睛便会像婴儿一样纯洁。接近内在小孩,重获心中的那种纯洁和天真,我们便为灵性之路铺上了一块基石。
安东尼奥·布雷(Antonio Blay)是西班牙心理学和灵性研究的先驱,也是一位我敬爱的老师。他曾说,灵性必须付诸实践,才是真正的灵性。我们需要用灵性来提高生活质量。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理性和感受、心和头脑加以整合。只有净化自己的内心,使“童年的自我”不受错误观念的影响,我们才能和灵性的维度整合。他说的其实就是内在小孩。
古老的苏菲教派中有这样一种说法:你的心是你“更高的自我”所在的地方;小我或者“虚假的自我”能够掌控你的头脑,但不能征服你的内心。要完全不被小我操控,唯一的方法是与你的内心建立深层的连接。消极的小我不会影响内在小孩纯洁的品质。因此,和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内心保持连接的人,最能让人信任。然而,一个和自己的感受脱节的冷漠的人,也许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却毫不自知。
在一片玫瑰丛中,最柔美、最脆弱的部分是玫瑰花,最美丽、最宝贵的部分也是它。内在小孩是人格中最柔和、最敏感的部分,但正是因为这种敏感,我们才能尽情聆听动人的音乐,欣赏美丽的微笑,感受日落的色彩。
我见过不少的人,他们重获了与内在的连接,唤醒了那个“小的我”,变得更加自然。这样一来,在自然中漫步就成了他们一种最大的爱好。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力,对自然的生命力感觉也更加强烈。他们能够接收到一种由内向外的生命振动,让人十分快乐。在内在小孩的引领下,他们用双手去触摸大树那强劲的枝干,去体会森林的芬芳,聆听树叶在微风轻抚时奏出的音乐。于是,他们的内在小孩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们明白,与自然亲近,会让内在小孩得到滋养。
内在小孩与自尊
不少人误以为,自尊取决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有健康的自尊心。有时,我们下了很大功夫,做出不少努力,终于换来了父母、伴侣的认可和重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只能得到短暂的快乐,这种感觉会很快消失,我们会渴望得到更多的认可,想要再次获得被人重视的感觉。自尊,其实来自于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要重视一件事物的价值,你必须先了解它。举例来说,我们越了解自己的身体,就会越欣赏它。我们的心脏每天跳动十万次;我们的眼睛可以分辨一百万种不同的颜色;我们不需要思考,就能完成这一切;我们的肺每天吸入两百万升空气;我们的听力十分敏锐,可以分辨成百上千种不同的声音;我们的大脑有一百多万个神经细胞。
只有对自身深入地了解,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真正的价值。正如古今各地的上师们所说的那样:“认识你自己。”
人们对自己的看法是从很小的时候形成的。大多数情况下,你的内在小孩对她自己的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