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社会性别问题是两北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需要持续研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复杂的、特殊的课题。《西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变迁的社会性别研究》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在剖析两北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出其蕴含的社会性别内涵与特点。西北少数民族有一定的两性平衡意识和合作意识,其社会性别观念中仍然存在传统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男女有别等内涵,有着根深蒂同的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权力关系及不平等性别秩序,有着同化的性别分工模式及从夫居婚姻模式。同时,从民俗文化中体现出男女两性之间有明显的角色差异和空间区隔,女性的公共事务参与度不高,女性性格被动保守,女性社会地位低,两性之间的交流合作欠缺,由此阻碍着两性自身及整体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外,现实生活中的两北少数民族人们,其社会性别问题体现出社会分层的特点,随着人们的年龄、城乡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具有较大的变化,年轻的、居住在城镇的和受过较高程度教育的人们,其社会性别观念及行为相对要现代化一些。两北少数民族应该扬弃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努力消除性别歧视,消除男女二元对立,促进男女两性之问的协作交流,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互助渠道,发挥各自的性别优势,形成平等、互补、合作的性别关系和性别秩序;应该逐步消除长期父权制家庭模式中的不合理两性分工、财产分配等习俗,要重视女性在教育、生育、家庭及公共领域中的权利,由此逐步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应该在全力推进当地经济、政治、教育及文化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构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社会性别发展机制。
|
關於作者: |
王百玲,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文化等。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在《甘肃社会科学》《西北民族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
章琦,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现为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和民俗文化研究。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3部,参与或主持省部级和校级课题6项。
李城瑶,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现为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及民俗文化。曾参与《历代赋评注·先秦卷》的编写整理工作,并多次参加专业学术年会。在《甘肃社会科学》等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篇。
|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选题意义、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人生礼仪的社会性别分析
第一节 两北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传统人生礼仪的社会性别分析
第二节 两北信仰藏传佛教少数民族传统人生礼仪的社会性别分析
第三章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婚恋习俗的社会性别分析
第一节 两北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传统婚恋习俗的社会性别分析
第二节 西北信仰藏传佛教少数民族传统婚恋习俗的社会性别分析
第三节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婚恋习俗中共性内容的社会性别分析
第四章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生育习俗中的性别内涵
第一节 两北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传统生育习俗中的性别内涵
第二节 两北信仰藏传佛教少数民族传统生育习俗中的性别内涵
第五章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习俗中的性别内涵
第一节 两北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习俗中的性别内涵
第二节 两北信仰藏传佛教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习俗中的性别内涵
第三节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性别禁忌
第六章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习俗中的性别内涵
第一节 两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习俗中的性别内涵
第二节 两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中的性别观念与性别意识
第七章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和宗教祭祀中的性别内涵
第一节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习俗中的性别内涵
第二节 两北少数民族宗教祭祀中的性别内涵
第八章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社会性别特点
第一节 两北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父权制家庭特点
第二节 西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中的性别区隔特点
第九章 西北少数民族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性别内涵
第一节 日常生活习俗变迁中的社会性别内涵
第二节 婚恋家庭习俗变迁中的社会性别内涵
第三节 生育习俗变迁中的社会性别内涵
第四节 问题与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