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舍不得星星:全2册
》
售價:NT$
356.0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NT$
347.0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NT$
765.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NT$
250.0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NT$
398.0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NT$
454.0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NT$
454.0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NT$
505.0
|
編輯推薦: |
堪比《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同类优秀图书!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13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推荐参加2013年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书中阐述国内外关于现代化的精神重建问题的研究,缺乏一个清晰严谨的内在精神结构作为逻辑起点,提出内在精神结构及其基本逻辑与主要原理的分析框架,并系统阐释精神结构诸要素的内在联系;进而阐发了现代思想家们对精神重建问题的探索与内在精神结构的深层契合。
|
關於作者: |
王海滨,男,1983年2月生,河南鹤壁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博士(2009.9—2012.7),师从韩庆祥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后(2012.6—2014.6),合作导师郝立新教授。现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人的精神世界等研究。迄今已在《天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学习与探索》、《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三项。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重建问题研究”。
|
目錄:
|
目录
导言现代化·文化批判·精神重建 1
一、缘起:实践呼唤与理论自觉 1
二、清理:走向精神的深处 4
三、推进:以哲学的方式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14
第一章中国问题: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21
第一节历史境遇: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历时态追踪 21
一、文化认同危机 22
二、启蒙相对缺失 23
三、多元思潮冲击 24
第二节现实困境: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共时态透视 25
一、社会转型与时空压缩 26
二、工具理性与意识形态 28
三、消费逻辑与大众文化 29
四、物化生存与精神懈怠 30
五、后现代性与虚无侵袭 31
第三节发展需要:时代要求与主体需求交汇处的精神守望 33
第二章理论范式:“一体六维”的内在精神结构
——结构分析论 38
第一节欲求世界:满足逻辑与苦乐原理 40
第二节情感世界:愉悦逻辑与爱憎原理 43
第三节认知世界:科学逻辑与真假原理 46
第四节评价世界:规范逻辑与应实原理 49
第五节伦理世界:德性逻辑与善恶原理 53
第六节超验世界:究极逻辑与有无原理 56
第三章理性的沉思与智慧的向往:追问安心立命之本
——结构应用论 62
第一节前现代的心灵生活开拓 63
|
內容試閱:
|
缘起:实践呼唤与理论自觉
现代化无疑是当今时代浩浩荡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现代性的呼唤也渗入了全球的各个地区与任何角落。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自由文化和公民社会等为支撑的现代化推动了历史进步与社会发展,并在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中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
然而,在清醒的反思与冷静的反省中,现代化何尝不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把工具理性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逐渐失去了价值理性制衡与人文精神关怀,现代化带来了核危机这样足以数次毁灭人类自身的悖谬;市场经济的资本逻辑与利益驱动在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冲突与矛盾,现代化陷入了生态危机等严重的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作为现代化原动力的工业化也迅速地扩展到需谨慎涉足的文化领域,文化工业化导致精英文化的失落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流行文化的兴起。在文化日益向物欲主义的世俗性转向中,形形色色的文化产品越来越世俗迎合有余而批判引领不足,大众的精神生活也开始为这些新的文化形态所引导和塑造;随之而来的是,那个假设随着现代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水平会不断提高,人们的发展会更加自由全面,以及人们的精神生活与幸福指数也自然会水涨船高的伟大历史幻想,意外地破灭了;当今时代更为突出是的,现代化在今天的发展造成了这样一个重大后果,那就是人们的精神世界与精神生活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意义失落、价值坍塌、虚无侵袭、无所适从、无家可归等诸多问题。
现代化离不开文化批判,文化也理应与现代化(无论其处于上升期、平稳期还是矛盾凸显期)始终保持一定的“间距”,以在“若即若离”中时刻保持理性的反思与批判。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反思与批判并不是要拒斥或超越现代性,而是现代性内部的自我批判,是通过不断地“纠偏”,使人类历史进程始终处于理性的监督之下而不至于误入歧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