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編輯推薦: |
杜爱民钟爱文学写作,喜欢用文字重现自己对遇见东西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他把写作视为一种自我修行,其作品文字透亮,富有哲理性。
本书辑录了作者近年来写作的50多篇短文,内容涉及自然山水、人物、城市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
|
內容簡介: |
在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个人对于变化的多重感知。作者以独特的视觉透视了自己视野中各类具体物象人事的境况,读来值得警醒。同样,对于变中之变的认知,在本书里,个人的写作已经成为了一种不断更新的极限体验.
|
關於作者: |
杜爱民, 1960年代生于西安,曾在兰州某大学任教,现居西安。1980年开始诗歌、散文、随笔和文论写作,著有《非此非彼》《眼睛的沉默》《马语》等十余部作品,有作品被译成日文、英文。
|
目錄:
|
汉水
西乡时间
在午子山听松
岚皋
秦岭的云
山水之路
西乡的桂树
山中问茶
秋天里的秋天
春天纪事
藏地秘境
汽车神话
自行车
四路公共汽车
明星泪
若隐若现的花
崇祯的身体
血的象征
非同寻常的眼睛
人民
肉眼看民工
解放路
钟楼邮局
在西安城中漫步
火车 火车
雪地上的月光
皮肉更深刻
三十年代
南方
在记忆中消逝
半坡遗梦
城市是一座迷宫
长安梦
妇女解放
在城市之间穿行
候鸟的迁徙
城市上空的蓝光
马路的秘密
1968年的面汤
食无定味
胃的记忆
残酷的吃
水与中国画
寻找《瓦尔登湖》
诗人的偏执
诗人在商业时代
语言的吊诡
作者是谁
作者与写作
个人写作
医院——关于福柯的随笔
读赵望云先生画作14篇感录
无可辩驳的个人性——关于赵贵玉的山水画
她听见了自己正在讲话——读吕爱林的文字
疼痛的芦苇——读李浩的《课比天大》
你能否向死而生——读穆涛的《先前的风气》
在《信仰的追问》研讨会上的发言
《风生水起》前言
《云烟纸灰》自序
《万花筒》序
|
內容試閱:
|
自 序
50岁过后,我的人生发生了料想不到的变化。在2012年岁末近30天的时间里,我的父亲、大哥和岳父相继离开了人世。死亡卷走了亲人的身体,而受难的感受依旧。悲伤剥夺了往日的安宁,也促成了本书的形成。
我知道,我已经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种存在,而是某种不可取代的依托。死亡让一切瞬间归于虚无,唯有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与感受,还留在记忆之中。
“秋天里的秋天”,正是我现在人生境况的具体反映,它们肯定也会是短暂的东西,必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最终消亡。一切书写行为和文学实践,都是因为其固有的短暂性而得以存在。这也是我在50岁后仍然坚持写作的唯一理由。
写作无法消除我内心的悲伤,更不是一剂灵丹妙药,能够解除我的痛苦。但是,没有写作,我会更加悲伤和痛苦。为自己的自我写下相关的文字,可以使我不断地面对自己的脆弱和焦虑,并且促使我设法对付孤寂不断对于自己的摧折。通过记录自己的体验,来克服所能体验到的无望之惑。
像绝大多数人一样,我所经历的都是平凡的事情,日常的生活,并且在人事的过往中没有更多的奢求,包括对于写作本身,也没有将它看得神圣。我只是偶然遇见了某些东西,经历了必须的经历,依照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用文字重回了这些经历。这其中,谈不上所谓的文学,如果有什么东西,也只是类似于同临床直接有关的医学。
文学写作是无用的。但它仍然是一种理想。文学的无用之用,在于自我的修行。在这种修行里:由自己决定自己写作的自由限度,由自己来完成对于自我的改写,由自己来探索对于自我的创造发明,由自己承担因为写作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即自我的牺牲。
文学的体验,是一种最终导致空无的体验。感受不到这种空无,便无法对不可能进行体验,也无法实现对于僭越的体验。
希望源自于绝望。如果我们没有感受过彻底的无望,我们也就没有得到希望的机会。
秋天里的秋天
戊子年的秋天也是在没有察觉中就来到了身边。我无法说清眼前的这个秋天与从前有什么不同。西安的四季分明,不像昆明,一年里只有春天。西安周围的天时规律变化与中国传统的节气何农时极为相符,但真正感到秋意的阴凉,并不在立秋那天,而是要等到国庆节过后。
我对节气感知的能力已经变得很弱了。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又没有必要赶农时,自然这方面的敏感就会丢失,但每年的秋天还是要过的。
秋天究竟从何而来是无法看见的,单凭日历更是如此,因为阳历八月的天气,在西安仍然火热。这之后才会有一场接一场的雨,空气里的燥热便渐渐褪去。我小时候对秋天的确认是看西安南城外树林里的老柿树,枝头的柿果红透了,我感知中的秋天就到了。
昨天晚上的雨断续下了一夜,午后放晴了一阵子,黄昏前又接着嘀嗒,到午夜临睡时已能感觉出凉意。
老一辈人对季节的变化更为敏感,而我现在往往是身在其中,却手足无措。我记得母亲在秋天的太阳下晒过的被褥,在夜晚里还保留着十足的温暖,阳光的味道在其间清晰可闻,像是从灵魂里漫散出来的,让人无法言喻,伴着微暗焦灼的清香,是秋天作为秋天所特有的气息。我一直把对于秋天的记忆与我心中所想的健康本身联想在了一起。那种源自光的温热,被另一种方式传递和保存,然后经过人的体液传遍全身,像是在有意告诉生活中的人们,该如何懂得珍惜。
从前在一年之中,人们清楚应该为时节的到来做好准备,而现在这已是久违的想法和记忆了。人们无形中丢失了这种能力,与天地自然越来越疏离,年复一年的奔忙,却绝少是为了赶赴季节变化的邀约,更多是因为欲望,被本不属于人固有的东西不断驱离。时节的最终来临会使人们为之进行的劳作回归平静。内敛平淡安静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尊严,而欲望往往激发的是心绪永无休止的不宁。两者的区别显见,到了秋天结果也更为不同。
树叶渐黄,风声更厉,楼下扫街的老人这时候常会念叨,扫完落叶又该扫炮皮了。在秋天里,我从未觉得时间像车轮,在我看来它更像环环相接的圆廓,不断向着世界的深处延伸,一直朝向我身体的内里。而我未有察觉,就已全然身不由己。
还是在多年前的秋天里,我独自去户县公干,归途中顺道去了净业寺。已是深秋时节,庙院中显得有些空落,只有经霜后的枫叶如雨而下,地上落满了橡果。方丈在禅房外的角亭中打坐,待完茶之后我们就静对着寺里的秋天,没有谁愿意开口说话,直到黄昏降临。
在下山的路上,方丈对我说起熬雕的事情:接连大约七天,必须面对凶猛的雕静坐,考验各自的韧性和耐力;这之后雕才顺服进食,成为人的朋友。说话的当头,我们已经出了山门,头顶上空有两只老雕、一只小雕围绕着我们盘旋。
我一直记着方丈师傅的这番话,时常在脑子想他说的事情,也许是因为自己的悟性,终觉得还无法理解他的全部用意。
自然中的有一些东西只属于季节,就像人在年轻时候的那些想法。一个人的内心远比外表所看见的还要真实许多,而我自己也正处在人生秋天的年纪,想法已经不多,也不再惧怕内心一天一天变得更空寂。人生有时就像季节一样,所不同的是,时间是从身体里经过的。该来的来,该去的都去了。
我在秋天里想象过另一个秋天。在另一个秋天里仍然有所期待。这之后,我好像是看见了我的命运之船,正处在茫茫的大海之中。秋天并不是码头,关于它的想象,根本与它本身无关,那是我自身的一厢情愿和多情。秋天在我眼前一晃就过去了。
我自己总像是站在时间的路口,与秋天相遇,然后再在道路上同它汇合,一同去追赶仍然无法预知的未来。一年重温着另一年的记忆。秋天紧邻着四季的末端,一旦走到季节的尽头,便会发现自己原本的期待,其实根本就一无所有。而我还必须等待,就像在岁月之中的守候,告诉自己秋天过后还有另一个秋天。
这其中我知道了,或许快乐本身有它特殊的含义,不只是笑脸和幻觉中的慰藉,还包括走向它的过程中的艰辛与焦虑。与人生擦肩而过的经历,并不像所想的那样会转瞬即逝,它们都存在着,并且在不经意间又会重现灵光。尽管我们有可能对最初和最后的事物仍然一无所知,但我们在季节中获得了诚实如一的坚守。
秋天之中孕育着另一个秋天,也包含着我的好奇、期待与希望。
但我现在已经不相信承诺和应许,更不需要天赐的良机和自身之外的给予。我知道人最终面对的仍将是自己。住在自己的身体里,感受时间的冷暖更踏实。
我的内心远比这个秋天呈现的悲凉还要空寂。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就像树叶的剔落,何止一次又一次再一次。更深的耻辱不在耻辱本身,而在于明知其有却无力防范阻止。被日复一日的节律所造成的机械呆板的惯性支配,感到有些东西愈加变得不可更改。
我所惧怕的并不是无力自拔的感觉和眼下世事对视觉造成的眩惑,我惧怕的是这秋日的高朗,和这其中变得更加透明又道貌岸然的东西。它们遮蔽了阴影和黑暗,与黑暗同质同构。
在透明的黑暗里,一切都可以被看见,又成了新的视野的盲点。萎缩其中,我的身体软弱,骨骼松脆,像石膏,只要轻微地抚弄,就会断碎成块垒。
我看见了面具后边的面具,还戴着面具,不是别的,正是我自己。
解释自己的人生境遇与这个秋天之间的关联,寻找词语同它们的相似性,只是文字游戏。用来解释被解释的东西,早已被解释殆尽。秋天在这中间像是一把铁椅,等待人来不断的落座加冕。从哪一点上它异出了自身的同一性,不再执意地等待确认从前、现在和未来对于自身的解码。
在秋天和人生呈现的东西中,尚有表达无法加以编码的东西。只是在我或许已经看见,却仍然无法能够说出。我所以还要写,也只是为了抵抗自身的毁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