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編輯推薦: |
《供应链环境中订单分配及订购批量决策研究》可为企业、科研机构及政府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者提供决策或制定方针政策的参考,也可为高校相关专业的理论研究者提供资料,更可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提供基础理论参考和研究方法借鉴。
|
內容簡介: |
《供应链环境中订单分配及订购批量决策研究》在介绍供应链环境中订单分配及订购批量决策研究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风险管理和不同行业特点,综合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模糊数学、随机理论、多目标决策理论等,多角度阐述信息不确定性、行业特点、风险等因素与供应链的密切关系,进而向读者揭示供应链环境中订单分配及订购批量决策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效应,最终期望进一步完善供应链环境中订单分配及订购批量的相关研究。在具体内容上,首先,综合应用供应链管理、多目标、模型和随机理论等。其次,结合信息不确定性、风险和行业特点构建多个决策模型,展现了多项可喜的研究成果。最后,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订单分配及订购批量问题迫在眉睫,《供应链环境中订单分配及订购批量决策研究》也就此提出新的思考,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
目錄:
|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模糊数学7
1.3研究目的12
1.4研究意义12
1.5国内外研究现状14
1.6本书主要创新点27
1.7本书的主体内容28
第2章模糊多目标订单分配模型31
2.1导言31
2.2模糊多目标订单分配模型建立33
2.3模糊多目标订单分配模型分析38
2.4模糊多目标订单分配模型算法39
2.5模型数例分析40
2.6本章小结41
第3章基于供应中断风险的模糊多目标订单分配模型43
3.1导言43
3.2模糊多目标订单分配模型45
3.3模型数例分析50
3.4本章小结52
第4章基于传统销售渠道下产品订购批量的确定54
4.1导言54
4.2基于传统销售渠道下产品订购批量模型56
4.3不同情景下的模型分析59
4.4模型数例分析60
4.5本章小结62
第5章基于传统和网络销售渠道下订购批量策略分析63
5.1导言63
5.2基于传统和网络销售渠道下产品订购批量模型65
5.3模型的相关性质68
5.4模型数例分析71
5.5本章小结73
第6章基于模糊和随机理论的通信网络服务提供商选择及动态定价研究75
6.1研究意义75
6.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77
6.3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82
6.4研究的主要创新点84
第7章基于不同服务水平下的通信网络服务提供商资源分配和定价策略研究86
7.1导言86
7.2基于不同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通信网络服务提供商选择多目标模型87
7.3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模糊多目标决策模型91
7.4模型算法分析94
7.5模型数例分析94
7.6本章小结96
第8章基于不同服务水平下的模糊多目标通信网络服务提供商选择研究98
8.1导言98
8.2不同质量水平下的通信网络服务提供商选择模型100
8.3基于模糊环境下的多目标提供商选择模型103
8.4模型决策分析106
8.5模型算法分析108
8.6模型数例分析109
8.7本章小结114
第9章低碳时代供应链企业的采购决策研究概述115
9.1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115
9.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117
9.3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118
9.4研究的重点和难点119
第10章总结与展望122
10.1全书总结122
10.2研究展望124
参考文献125
致谢141
|
內容試閱:
|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本书主要研究如何在供应商之间分配订单、确定企业(购买商)的订购批量、制定供应商资源分配策略与定价策略,以期减少企业的采购成本,优化相应企业的资源配置,最终提升该企业的实力,使其获得有力的竞争地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企业的自身业务和所处的竞争环境越来越呈现国际化和一体化的趋势。
在顾客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新颖化和个性化,以及技术进步明显加快的双重作用下,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着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此时,客观上要求企业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快速反应,不断地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符合用户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并且市场竞争也主要围绕新产品的竞争而展开。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过去生产商主导的稳定卖方市场环境演变为由顾客主导的动态买方市场环境。有战略眼光的领先企业便开始寻求一种以合作为理念、以双赢或多赢为目标的现代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
2005年1月1日,有40多年历史的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正式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CSCMP)。这一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揭示了21世纪国际物流发展的主流趋势:供应链整合管理(马士华和林勇,2005)。美国学者马丁认为,21世纪的市场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成为提高企业绩效、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自从其概念被提出以来,供应链管理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供应链管理的萌芽阶段。供应链的概念起源于Porter(1980)提出的“价值链”。Stevens(1989)提出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即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思想,包括企业内部集成和企业外部集成。在此阶段,供应链管理主要是指企业通过与和供应链相关的各个企业(部门)之间的合作,来追求本企业的效率与价值。
第二阶段: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供应链管理的初步形成阶段。在此阶段,与供应链相关的各企业(部门)之间时有利益冲突发生,这种冲突导致供应链管理的效率下降,并使整个供应链竞争力削弱。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必须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在此期间,供应链管理重视信息共享,追求与交易伙伴共同实现效率与价值。
第三阶段:20 世纪90 年代后期至今,供应链管理处于强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阶段。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前一时期提出的协调供应链,主张各合作企业之间一致协调对外。在此期间,供应链管理转变为追求从生产到消费流通全过程的效率与价值。只有到了此阶段,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思想和方法,在管理思想史上才有了自己真正的地位。
基本思想和相关理论处在不断演化当中,其成为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重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具体示意如图11所示。
图11供应链管理从图11中采购活动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所处的位置——供应链的源头——可以看出,其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在交货、产品质量、提前期及库存水平等方面都制约着下游企业。根据美国ATKearney咨询公司的研究可知,企业将采购职能提升到战略层次的高度来认识才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供应优势取决于建立一个采购的战略地位,即把企业资源的范畴从过去的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社会,使企业间为了共同的市场利益结成战略联盟,这个联盟的宗旨就是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采购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采购是指社会采购,包括政府采购、教育采购、军事采购等;狭义采购专指企业采购,是指工商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为提供社会最终产品或业务使用而购买生产资源的活动。本章研究的采购管理是狭义的企业采购管理,并只以讨论生产或商业资料为主。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大多数企业主要将采购作为一种文书活动。马歇尔柯克曼在1887年出版了第一本专门针对采购的书,即《铁路供应手册——采购与部署》(The Handling of Railway Supplies—Their Purchase and Disposition)。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采购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管理活动出现。那时普遍盛行的采购方式依靠经济订货批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EOQ)法,设置安全库存,安排订货以保证生产需求。
20世纪60年代早期,因市场规模扩大、产品不断丰富、市场竞争加剧,欧美市场出现频发性通货膨胀,直接导致采购物资的价格经常变化,企业开始启用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解决相关产品的采购问题。1962年Drucker在《财富》上发表《经济的黑暗大陆》,指出“商业中获益于独立性的最大的潜在机会,就存在于生产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这是所剩的赢取竞争优势最大的未开发领域——没有什么领域像该领域一样是如此的被人忽视”。
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范围内的原材料短缺和价格飞涨,企业开始重新审视采购策略,注重采购风险的控制和研究,考虑通货膨胀率、稀缺资源的采购、采购提前期等。采购部门备受关注,采购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得到强化。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凭借准时制(just in time,JIT)生产管理模式在产品质量和制造成本上极具市场竞争优势,引起人们对其经营管理模式理论和实践的关注,从而使准时化采购理念流行起来。准时化采购不但可以减少库存,而且能够加快库存周转率、缩短提前期、提高采购质量、获得满意交货期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企业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业务流程,并进行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但在采购流程上比较重视内部改造,甚少考虑外部资源。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因为制造技术突破能力限制,采购所带来的利润在整个利润增值中所占比例不断扩大,此时对采购管理及其定义有了质的飞跃,包括采购过程和采购决策两方面。除了买卖过程和行为外,还有采购数量、选择供应商、确定合适价格、签订合同、保证正确配送和供需双方合作关系的保持等。
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随着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和市场全球化的加速,竞争程度日趋残酷,推行全球经营和全球竞争战略势在必行。采购成为继改进生产工艺降低原材料消耗的第一利润源、增加销售量提高销售利润率的第二利润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即通过有效的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来实现利润。在这种情况下,采购管理便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环。采购管理由单纯的商业买卖发展为一种职能、一门专业。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采购管理越来越重要,物资的供应,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能力。正确理解采购管理的重要性、运作模式与方法,是当今企业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经济竞争中赖以生存的一个基本保障,更是现代企业谋求发展壮大的一个必然要求。采购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作为购买外部资源的采购管理,它也直接影响着供应链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协调性。而准时化和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供应链中被广泛采用,这使得采购问题显得更加重要。
采购管理的目标是在物资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能够以适当的价格、在合适的时间,从供应商那里采购到一定数量的物资和服务,来保证企业的物资供应。
具体地说,采购管理有以下几个主要目标,如图12所示。
图12采购管理主要目标
(1)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对于采购方来讲,选择的供应商是否合适,会直接影响采购方的利益。对于供应商的选择,主要考察供应商的整体实力、生产供应能力,以及产品的质量、价格、信誉等,以便建立双方相互信任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采购与供应的双赢战略。
(2)确定采购时间。采购管理对采购时间有严格的要求,一方面要保证供应不间断,库存合理;另一方面又不能过早采购而出现积压,占用过多的仓库面积,加大库存成本。
(3)确定订购批量。在采购中要科学地确定订购数量,防止超量采购和少量采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企业的销售渠道也越来越复杂,同时采购的最终目标是销售,出于对企业总利润最大化追求的目的,如何快速有效地管理订单分配和确定订购批量已经成为现代供应链中企业采购管理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作为制造过程中资源利用经典问题的订单分配和订购批量确定问题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而作为供应链中的企业,订单分配和订购批量的确定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成本,并且其在企业总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在美国,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大型制造服务公司产品和服务的采购成本占其销售额的比例竟高达80%,大型汽车生产商的零配件采购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也高达50%,而30%的质量问题和80%的交货期问题是由供应商所导致的。可见,作为供应链企业中的基本活动之一,订单分配和订购批量确定会严重影响供应链中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0世纪90年代消费者的需求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世界的经济活动也出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征,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产生了新的企业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在这种企业管理模式演变的进程中,随着人们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人们对供应链中风险的管理也随之展开。目前,专门系统地对供应链违约风险进行研究的文献寥寥无几,对它的研究大都体现在对其他风险的研究中,这主要是因为供应链中的违约风险与其他风险相互交叉。例如,在供应链风险的起因方面,不少文献对风险进行分类和分析正说明了这一点。并且,从供应链风险的其他角度也可以看出这种相互交叉关系。例如,上游企业供货的不确定性使下游企业面临违约风险,具体表现为库存风险;下游企业归还货款的不确定性使上游企业面临违约风险,具体表现为赊销风险。近来对供应链中断风险的研究越来越多,发生供应链中断的主要原因是供应链上违约事件的发生和供应链的独立供应商结构,因此,对供应链中断风险管理的同时也涉及对供应链中违约风险的管理。
对供应链中断风险的研究综述如下。
供应中断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它会利用供应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和损失。供应链上的各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彼此依赖,相互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波及其他环节,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许多供应商的订单分配案例表明,订单分配蕴涵着巨大的风险。例如,1993年,日本知名的半导体原料供货商日本住友化工工厂发生爆炸,供货中断,这一事件严重威胁了其下游的众多半导体生产厂商,给它们造成了巨大损失;2000年,美国新墨西哥州飞利浦公司第22号芯片厂发生火灾,这家工厂是爱立信供应链中的一环,为爱立信提供多种重要的零件芯片,当几星期后工厂恢复生产时,爱立信已经损失了4 亿美元的销售额,市场份额也由之前的12%降至9%;2002年9月,美国西海岸发生工潮,港口关闭两周,由于美国西海岸是中远集团进入美国的主要门户,中远集团到达美国的集装箱船无法卸货返航,这使中远集团两周内至少损失了2400万美元,同时中远集团的客户也因此损失惨重。因此,许多企业开始意识到供应链存在众多安全问题,当供应、生产、运输等某个环节太过精益时,就容易出现中断,造成交货延迟,降低供应链的整体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并进一步影响供应链竞争力。自2001年后,许多供应链企业开始注重研究供应链中断风险的管理问题。当然,了解并识别这些可能的风险因素,对参与供应链的企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通常供应中断风险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如图13所示。
图13供应中断风险因素分类自然环境风险主要有水灾、火灾、地震、闪电、雷击、风暴、陨石、冰雪损害、火山爆发、山体滑坡、外界物体倒塌、空中运行物体坠落及其他各种由不可抗拒的原因所造成的供应中断,这些中断风险一般都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
影响供应稳定的社会环境风险因素则很多,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主要侧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