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
內容簡介: |
新闻工作是一条最敏感的社会神经,最迅速及时地反映和记录着现实,连同它本身都成为后来历史的一部分。
杨正泉编著的《新闻事件的台前幕后--我的亲历实录》作者一直工作在敏感的新闻战线,亲历、目睹了几十年共和国的沧桑之变。本书重点记述了“文革”早期中央电台的宣传概况,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宣传始末,从“天安门事件”到“天安门运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时期的宣传变化,大邱庄纪事,广播新闻面面观,中央电台播音与播音员纪事,克里姆林官红旗落地前后我国宣传的应对举措,北约袭击南联盟以及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突发事件,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复杂的舆论环境,拉萨事件与火炬传递中西方舆论透视等等,从亲历实录的角度介绍了这些重大新闻事件宣传报道的台前幕后。
|
關於作者: |
杨正泉,1940年6月生,山东省肥城市城上村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先后担任编辑、记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传小组组长,国际部副主任、主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主任、台长助理、副台长、台长、分党组书记。高级编辑,享受政府特别津贴。1993年调任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兼任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党组书记。党的十五大代表,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十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武汉大学新闻系兼职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著作有《我与广播》、《书刊外宣散论》等书。
|
目錄:
|
自序
第一部分 特殊年代的特殊报道
特殊时期新闻报道纪实
一 党的“九大”报道——特殊时期新闻报道的代表作
二 从国庆20周年报道看对新闻从业者的政审
三 “5·20”声明播出始末
四 国庆25周年录音报道纪实
五 林彪叛逃前后与叶群“抓电台、炸电台”
六 安东尼奥尼与影片《中国》的风波
七 粉碎“四 人帮”时的中央电台续篇
八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宣传始末
九 从“天安门事件”到“天安门运动”
十 乒乓外交和转播农民篮球赛——兼谈体育报道的演变与联想
特定时期的宣传特点
一 “四 清”——“文革”的前奏
二 “文革”初期的特殊宣传
三 “文革”特色节目设置与演变
四 我办《全世界人民热爱毛主席》节目
五 中央电台的文艺广播
六 中央电台的抢先夺权
七 军事管制下的广播台
八 阴差阳错我走上管理宣传岗位
九 毛主席就对外宣传做出批示
十 恢复中央电台少数民族语言广播
第二部分 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曲折过程
一 伟大的转折——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宣传工作的转变过程
二 报道大邱庄纪事
三 中国与南斯拉夫关系的曲折发展——中外关系与舆论宣传
四 克里姆林宫红旗落地的前后——苏联解体时的舆论斗争与我宣传应对策略
五 克林顿总统访华——复杂舆论环境的应对
六 北约袭击南联盟——复杂真伪的舆论战
七 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报道纪实
八 “人权”入宪前后
九 拉萨事件与火炬传递——西方反华舆论反华透视
第三部分 广播新闻实践的多维度思考
广播新闻面面观
一 新闻在广播中的位置
二 广播新闻的稿源
三 中央电台的记录新闻
四 重要新闻的播出与重播
五 《新闻报摘》的特点与工作方式
六 《全国联播》节目
中央电台播出轶事
一 一首没有唱响的《国歌》
二 曾经播出的毛主席生日祝词
三 中央电台节目的开始曲与结束曲
四 广播称谓的演变
五 王震与评书《三 国演义》
播音与播音员纪事
一 初识播音趣事
二 只有“两个播音员”的电台
三 中央电台的播音基调和风格
四 转播开国大典:中央电台的骄傲
五 对“大论战”中播音的再认识
六 播音员的考核上岗
七 “文革”时期的反常播音
八 记“文革”中一 次播音员的选拔活动
九 艰难的播音改革
十 播音员与节目主持人
十一 播音员的穿着风波
第四部分 国际新闻传播之我见
“首都有座外文城”——中国外文局与对外传播
一 意想不到的工作调动
二 初进外文局的尴尬
三 我所知道的外文局
四 新时期书刊网外宣面对的新问题
五 外文局宣传格局的历史性变化
六 不可不说的翻译问题
七 “中国网”落户外文局
八 记忆爱泼斯坦
九 《政协提案的故事》丛书诞生记
中西观念的碰撞与磨合——再谈“99《财富》上海全球论坛”
一 双赢:寻求利益的结合点
二 磨合:不同文化的碰撞与协调
三 经济:无法摆脱的政治
四 简明:与国际的沟通
五 媒体:观念与应对
附:美国《时代》周刊总编辑眼中的中国
战争与宣传舆论——从伊拉克战争看宣传舆论战
一 宣传舆论是第二战场
二 战争报道的开放与控制
三 未能“正名”出师不利
四 特殊时期的“特殊报道”
五 空前的心理战
六 战争与媒体,
七 战争与记者
出访见闻——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纪实
一 飞行途中看日出
二 游悉尼湾见故人
三 服务就是报道
四 “形象司”:如何应对记者?
五 扑朔迷离的新闻观
六 行业性隐蔽管理方式
七 多元文化与报道中国
八 西方媒体批评国家领导人之谜
九 访问后的几点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