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NT$
305.0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NT$
505.0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NT$
551.0
《
清洁
》
售價:NT$
296.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編輯推薦: |
社会学、政治学、工会方面研究人员及学者
|
內容簡介: |
新世纪以来工人的一个鲜明特征是追求“有尊严的生存”,他们正在从生产领域和劳动过程迈向社会的政治进程。
本书鲜明的主导思想是把中国工人看成一种正在崛起的阶级政治主体,一种约束和平衡资本、推动国家民主化和社会平等化进程的政治力量。以二代“农民工”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已经和正在重归历史舞台,他们已经和正在创造历史。
|
關於作者: |
彭恒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教学名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哲学、社会理论与社会发展研究、政治理论和政治发展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目前主要从事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和政治发展研究。
|
目錄:
|
导论 “无阶级话语的阶级成长”: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 一种基于中国工人的阶级诉求和政治期待的政治哲学
第一节 “无阶级话语的阶级成长”及其政治后果
第二节 中国工人“阶级”:一个尚未写完的现代性事件被后现代性话语解构了
第三节 拨开后现代话语的政治迷雾,工业化仍是中国的发展主题
第四节 基于中国工人的阶级诉求和政治期待的政治创新—— 主导思想和主要对策建议
上篇 工人阶级及其理论——资本存在的逻辑
第一章 现代社会结构研究的根本方法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精髓
第二节 赖特的阶级理论及其价值:一种“发展”了的阶级分析范型
第三节 阶级和阶层分析的理论实质
第二章 阶级话语的丧失:工人作为“阶级”的合法性危机
第一节 后现代话语:一种淡化以致拒绝阶级政治的话语体系
第二节 中国工人“阶级”被解构的话语逻辑及其理论和政治后果
第三节 尚未写完的现代性:工业化和工人的“阶级”成长仍是中国的发展主题
第三章 “重返阶级”:“世界工厂”和社会不平等的理论表达
第一节 “重返阶级”
第二节 “回归马克思”
第三节 “阶级话语”的出场:社会不平等的理论回声
第四章 重建“工人阶级话语”:工人维权的合法化和正义论基础
第一节 转向“劳权”:一种放弃合法化努力的选择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真正危险:执政党和政府与工人阶级权力和责任关系的断裂
第三节 提升工会的合法化叙事能力
第五章 中国工人的阶级诉求和政治期待:政府担当
—— 一种源自工人自身诉求的政治哲学
第一节 中国工人:一种以集体行动表达的正在形成的阶级力量
第二节 面向政府的权利诉求和政治期待
第三节 基于工人的权利理念和诉求取向的政治选择
下篇 工人阶级需要什么样的政治
第六章 工人的阶级成长与权利自觉
第一节 工人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提升
第二节 工人权利意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三节 积极培育工人的权利意识
第七章 面向政府(国家)的权利诉求
第一节 资本诉求与政府退场——自由主义的一般逻辑
第二节 罢工权背景下的劳资博弈——西方的经验
第三节 政府担当:中国工人的阶级期待——中国的经验
第八章 转变政治发展理念:社会冲突与社会和谐
第一节 社会冲突与社会冲突理论
第二节 社会冲突与社会和谐
第三节 正视工人的正当诉求
第九章 积极赋权:健全完善劳动法律体系
第一节 积极赋权与政治认同
第二节 健全完善个别劳动者法律体系
第三节 努力构建集体劳权
第十章 尊重劳权:地方政府的义务
第一节 地方政府的“公司主义”
第二节 GDP冲动和政绩至上背景下的劳资冲突
第三节 保障劳权、劳资和谐与社会稳定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集体协商制度
第一节 集体谈判制度——协调劳资矛盾的主要方式
第二节 中国集体协商的制度实践
第三节 集体协商的中国经验
结语 劳动创造价值与劳动者的话语权建设
第一节 “工会干部不需要理论”是个不正确的看法
第二节 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社会、政治和政策后果
第三节 劳动创造价值是劳动问题的理论基石
附录:项目主要阶段研究成果
马克思的分工与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一种“发展”了的阶级分析模型:赖特的阶级理论及其价值
社会结构研究的两种范式:不同的理论和实践后果
重建“阶级话语”:工会维权的合法化和正义论基础研究
重返阶级:“世界工厂”的必然逻辑——兼述近年来的阶级理论研究
尊重劳动,必须重建工人阶级话语——关于通钢事件的深层思考
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自信与工会话语权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在改革过程中,城镇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现象,是随着企业向城镇郊区 和开发园区的聚集,"头戴前进帽,身着劳动服"的工人形象在"街头消失 了",他们离开了城镇日常生活的视线,远离了"舞台中央"。随着劳动合同 制的实行和下岗分流,传统体制下的工人阶级解体了。作为社会结构急剧变 动的一种社会学观察,工人阶级"碎片化"了,在社会分层的差序结构上产 业工人被排在倒数第三位。与此同时,市场语境下的效率话语和能力素质话 语耻高气扬,下岗、失业被认为不适应市场,失败出局是个人的事情。工人 要为自己的失败负责。作为一种政治后果,工人不仅作为阶级,而且作为个 人从人们的视线和学术话语中消失了。
2010 年,中国工人以深圳富士康 N 连跳事件和南海本田罢工引发的罢工 潮的方式重回人们的视线。一系列集体行动标志着工人作为一种阶级政治力 量已经开始聚集和成长。它昭示人们,以二代"农民工"为主体的工人阶级 已经和正在重归历史舞台,他们已经和正在创造历史。
人民群众工人阶级、劳动者创造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和政 治理论的核心,它从来不从偶然的个人出发看待历史,它看到的是阶级的力 量。把阶级看作政治主体还是把个人看作政治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传统和新旧 自由主义传统社会理论和政治理论的根本分野①。实际上,工人阶级、人民群 众创造历史,主要的含义是指:以工人阶级的权益诉求尤其是政治权益诉求 为核心的社会政治行动集体行动是社会政治变革和社会制度正义性演进的主要推动力量因为制度正义是在不同阶级的利益博弈中不断完善的①。 从西方的历史来看,由封建制向民主制转变,由工厂资本暴政向产业民主转 变,根本的推动力量是工人阶级的不断抗争②。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从政治上 看,是各种社会政治力量或温和或激烈博弈引发的政治体制的变迁和政治制 度的演变。福山讲"历史终结",也是意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政府是人类历史 上政府的终极形式,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不再演变了。意味深长的是, 2009
年 12 月 16 日美国《时代》周刊把"中国工人"选为年度封面人物,其坪语
这样写道:对于经济的增长,不同的人起着不同的作用,谁最值得尊重?首 先是成千上万的工人!③美国《时代》周刊独到的地方在于:虽然远隔重洋, 但它站得高,看得深远,有一种社会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宏大视野,把中 国工人看作一个群体,一种值得尊敬的群体力量。
一个时期以来,市场化作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和市场化必然导向政治 民主成为主流的知识和价值观。这种知识和价值观的核心是:市场不仅是经 济运行的原则,而且是政治、社会、文化的运行原则。改革就是对经济、政 治、社会、文化的彻底而系统地市场化改造;市场化改造的结果是"市场社 会"的形成。
在这种观念里,"市场"不仅是经济领域运行的规则,而是整个社会运行 和发展的基本原理。在这种"市场化逻辑"中,政治、社会、文化不再是 "市场"的规范力量,相反, "市场化"是政治、社会、文化的运行法则。 "市场化"不许"反市场"力量的出现和存在。任何深化政治改革的要求, 都不过是扫除"市场化"的相关障碍而已。在这个意义上,任何要求和伸张 自身权益的维权行动和可能实践,都在"市场化"的消解之列。"工人作为政 治主体"的解构是这一过程的重要方面。"市场化"的后果之一,是"工人政治"①随之衰落了。按照工业化和市 场化的内在逻辑,工人阶级的形成和工人政治的昌盛理应是市场化转型国家 的重要政治表征,但是,市场化的霸权逻辑排除了一切非市场的政治力量的 存在权利②。在我国,"市场化"是在计划经济传统基础上展开的。国有企业 在改造成市场主体的过程中,规模庞大的工人阶级由国家政治中心被抛了出 去;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新工人阶级,一直被压制在生产领域和 劳动过程,难以形成一种社会政治力量。以个人自由排斥社会民主、以个人 权利排斥社会平等成为我国新时期政治发展的主要特点。
在西方发达社会,由于阶级和阶级政治的衰落,政治运动至多表现为小 规模的、零星的、影响有限的"议题政治"即各种"新社会运动"。在我国, 因工业化和城镇化而形成的庞大工人阶级正在迈向政治进程,将会对我国的 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前应高度警惕某些政治和学术"精英"从自由放 任的市场逻辑出发力诫政府从劳动者责任上退场的学术和政治主张。
对于我国市场化过程中传统工人阶级的消解和新工人群体的形成,一直 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和劳工视野的 劳动关系研究。社会学把工人作为"阶层"来看待,劳动关系把工人作为 "劳动者"来对待,两个领域研究的共同特点是"去阶级化"和"去政治 化",这恰恰是对"工人政治"的瓦解,而不是建构,在学术取向上顺应了 "市场霸权"的内在逻辑。重建工人政治主体性的意义在于:把工人塑造成一 个政治主体,使之成为一种约束和平衡资本的政治力量,推动国家的民主化 和社会的平等化进程。
总体上看,我国改革以来的工人研究是分层的、个案的,缺少甚至有意 规避"宏大叙事",理论结论和政治、政策后果是消极的,总体上是与我国工 业化进程的历史逻辑相悖的。对于数亿"农民工"这一庞大的社会历史力量、 政治力量的意义认识不足,工人的阶级成长和集体行动的历史创造意义和国 家建构意义没有被揭示出来。
呈现朋友们面前的是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立项 时的题目为"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与政治发展研究",意在系统研究和分析我国改革以来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演变对我国政治发展的深刻影响。研究过程中 研究重点转到了以二代农民工为主体的中国工人的阶级成长和政治期待对型 塑国家的政治和历史意义方面,因而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定名为"工人与国 家:认同与责任一一工人作为‘阶级''的政治逻辑"。
本书鲜明的主导思想是把中国工人看成一种正在崛起的阶级政治力量, 这种正在彰显的阶级政治主体需要什么样的政治?这是一种与改革以来学界 "阶层化"、"个体化"、"碎片化"、"非政治化"、"精英结盟"、"中产阶级" 等学术和后现代政治话语不同的一种学术声音。书中的主要观点和学术倾向 集中在导论和上篇中,下篇各章是顺乎逻辑的展开。其中,导论,第一章第 二节、第三节,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章,第四章和结语由彭恒军撰 写,第一章第一节、第二章第三节、第五章由曹凤月撰写;第六章由林燕玲 撰写;第七章和第十章由刘泰洪撰写;第九章由沈建峰撰写;第八章和第十 一章由孙伟正撰写。最后由彭恒军统修定稿。恳请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们批 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