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知识产权论丛》(第1卷)分为基础理论专题、知识产权管理专题、知识产权纠纷解决专题、专利专题、商标专题、著作权专题、案例分析专题七个部分。该书既有理论探讨,其理论视野新颖、见解独到;也有实务分析,反映了最新的知识产权问题。总之,该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
目錄:
|
一、基础理论专题
关于我国建立知识产权法院的理论与实践思考罗东川徐俊()
论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关系张伟君()
论思想与表达二分法卢海君()
产权的概念
——经济学与法学的比较分析郑鈜()
论虚拟财产的多维度法律保护王璟()
二、知识产权管理专题
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制度:问题与对策袁真富()
美日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融资中的政策运用及作用王勉青李圆()
人力流动下的商业秘密保护与企业对策研究彭志强易丹夏思思()
三、知识产权纠纷解决专题
知识产权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方式探讨
——兼谈建立统一知识产权法院的必要性胡斌余薇()
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的多维解读与制度构建邓文武()
论知识产权纠纷的调解机制邹越()
四、商 标 专 题
3D打印商标侵权问题研究刘强杜学道()
基于添附制度的商标与在先权利冲突解决之道朱楠()
论互联网企业的商标注册保护娄丽黄晶()
五、版 权 专 题
大数据的法律保护林华()
电子产品“破解”的版权问题探讨唐艳叶琼()
作者死后著作人身权之探析唐豪臻()
专有出版权的困境与出路舒丹()
六、专 利 专 题
日本专利法的最新发展及对我国专利法的借鉴意义邓恒()
专利等同特征的合理判定
——从法律规则解释之维度考察阳路()
七、案 例 分 析
现有技术抗辩的审查方式
——对盐城泽田机械有限公司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案的
解读张晓都()
|
內容試閱:
|
当今社会,当各种国家文件、学术论文、大众传媒越来越多地将技术创新、品牌战略、自主知识产权等词语与核心竞争力、国家经济战略、中华民族的未来联系到一起时,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此同时,重担不可避免地落到了中国知识产权研究者与知识产权实务工作者的肩上:如何更好地改进知识产权实践环节,使依法治国背景下,我们的知识产权创造、运营、保护、管理诸环节更好地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之中;如何更好地改进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建设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如何更好地发展运用知识产权知识,使全球化背景下日趋国际化的知识产权话语中,中国的声音能够得到应有的表达;等等一系列既宏大而又具体,既长远而又紧迫的论题,既督促着中国知识产权学人与工作者去努力学习并领会原本从西方舶来的知识产权知识,更敦促着中国知识产权学人与工作者去探索、拓展知识产权领域的新知,发展出一种有着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产权知识。这个过程中,中国知识产权学界与知识产权实务界共同参与的学理探讨、实践总结以至思想碰撞不可或缺,而优质的知识产权知识、观点、思想、理论的交流平台的重要地位则得以凸显。
《知识产权论丛》辑刊的出版就是一种中国知识产权学人打造优质知识产权交流平台的又一次努力与尝试。这本辑刊的作者来自于全国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学术与实务机构;其文章既有中青年骨干学者对于知识产权基础理论基于学术底蕴的深刻探寻与详尽阐发,又有知识产权实务界资深人士对于最新实践问题的基于职业敏感的务实考量与敏锐思索。文章涉及知识产权诸多方面,从知识产权法律理论到知识产权管理运营,从对“思想与表达二分法”传统命题的再思索到对3D打印等新问题的初探寻,从“知识产权法院的设立”等中国语境下的命题到“大数据的法律保护”等全球性论题,从“产权”等最基础概念的辨析到对“现有技术抗辩的审查方式”涉及的具体的案例分析,等等。这本辑刊难能可贵地汇集了大量的学术知识及实务信息,以及来自学界实务界不同的视角与表达方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有益的交流与思想碰撞。并且,这本辑刊给在现实中有可能受到某种程度忽视的中青年学者的新探索,以及实务界基于实务视角的见解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当然,从见仁见智的角度而言,本辑刊一定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好的学术平台的打造本身需要一个过程。本书的一个大亮点,在我看来,是体现了学术探索中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即包容。在言之成理的基础上,包容涉及知识产权的不同学科: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包容不同的视角:实务的视角、基础理论的视角;包容不同的声音:对传统伦理有理有据的挑战,对现实不足的深刻批判;包容不同的表达方式:遵循严格学术范式的写作,适应实务从业者最直接的思维的表达;等等。同时,这本《知识产权论丛》,作为第一册新推出之时,也需要学界实务界同仁提出深刻批评意见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包容与支持,欢迎更多的学界业界同仁加入到其作者与读者队伍之中,帮助其继续出版下去,并且成长成为一个更为优质的知识产权交流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郭寿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