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预言,“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有两大关键因素: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镇化”。本书以城镇化金融为主线,指出在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金融发展的深化和金融要素的推动应充分发挥集聚经济的作用,使之成为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城镇化金融的发展,需要从中国经济战略发展角度着眼,需要充分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少走弯路。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实现全面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必由之路。城镇化金融从地理形态上看,体现为金融空间集聚;从经济要素配置上看,体现为经济包容增长;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上看,体现为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从中国的国际发展战略上看,体现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可以说,围绕城镇化金融的发展和创新将成为未来中国金融最为重要的主线。
全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城镇化金融的逻辑,探讨了城镇化金融的相关理论问题;城镇化金融的支撑点,涉及城市建设、产业升级、农业现代化和人口因素等方面;城镇化金融的再平衡,涉及开发性金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性新兴金融等;城镇化金融的主体形态,包括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与租赁业等;城镇化金融的制度红利,需要财税金融政策、金融法律规章、金融监管的完善。
|
關於作者: |
李海峰,高级经济师,管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现于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工作。 《中国银行业》特约撰稿人,参与了银监会《小企业融资理论、政策与实践》一书的编写工作。出版专著《网络融资》,获2013和讯华文财经图书大奖“互联网金融优秀图书”。
|
目錄:
|
第一篇 城镇化金融的逻辑
第1章 何谓城镇化金融
金融空间集聚
经济包容增长
人民币国际化
中等收入陷阱
第2章 城镇化金融的理论解析
城镇化金融的理论概述
城镇化金融的新形态
城镇化与金融的相关性
城镇化金融的发展空间
第3章 金融支持城镇化的路径
美国的资本市场主导模式
德国的财政主导模式
日本的银行主导模式
城镇化金融的路径选择
第二篇 城镇化金融的支撑点
第三篇 城镇化金融的再平衡
第四篇 城镇化金融的主体形态
第五篇 城镇化金融的制度红利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