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文学史上的伟大爱情小说,名家全译本!
全世界少女的童年偶像,夏洛蒂的不朽名作!
著名翻译家宋兆霖经典译著,公认最佳译本!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余秋雨、梅子涵鼎力推荐!
这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也记录了一个女孩的成长,以及在此过程里不得不面对的选择和坚强。
|
內容簡介: |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带有很强自传色彩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宗教都采取了积极进取态度,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阐释了“人的价值=自主+爱”这样一个主题,这是英国文学史上的首创。《简爱》的问世曾经轰动了十九世纪的文坛,在世界范围内,都称得上是一部经典的传世之作。
|
關於作者: |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哈渥斯。她和自己的两个妹妹艾米莉勃朗特、安恩勃朗特,都是英国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夏洛蒂童年非常不幸,她的母亲早逝,父亲是个穷牧师,八岁时便被送进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成年后做过家庭教师,后来在姨母的资助下,前往意大利进修。在意大利学习的经历,将她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激发了出来,促使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
|
目錄:
|
第一章........................................ 002
第二章........................................ 008
第三章........................................ 015
第四章........................................ 024
第五章........................................ 038
第六章........................................ 050
第七章........................................ 057
第八章........................................ 066
第九章........................................ 074
第十章........................................ 082
第十一章...................................... 092
第十二章...................................... 108
第十三章...................................... 118
第十四章...................................... 129
第十五章...................................... 142
第十六章...................................... 154
第十七章...................................... 163
第十八章...................................... 183
第十九章...................................... 197
第二十章...................................... 208
第二十一章.................................... 223
第二十二章.................................... 244
第二十三章.................................... 251
第二十四章.................................... 262
第二十五章.................................... 282
第二十六章.................................... 294
第二十七章.................................... 305
第二十八章.................................... 331
第二十九章.................................... 348
第三十章...................................... 359
第三十一章.................................... 368
第三十二章.................................... 376
第三十三章.................................... 387
第三十四章.................................... 400
第三十五章.................................... 422
第三十六章.................................... 433
第三十七章.................................... 443
第三十八章.................................... 463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那天,再出去散步是不可能了。没错,早上我们还在光秃秃的灌木林中漫步了一个小时,可是打从吃午饭起(只要没有客人,里德太太总是很早吃午饭),就刮起了冬日凛冽的寒风,随之而来的是阴沉的乌云和透骨的冷雨,这一来,自然也就没法再到户外去活动了。
这倒让我高兴,我一向不喜欢远出散步,尤其是在寒冷的下午。我觉得,在阴冷的黄昏时分回家实在可怕,手指脚趾冻僵了不说,还要挨保姆贝茜的责骂,弄得心里挺不痛快的。再说,自己觉得身体又比里德家的伊丽莎、约翰和乔治安娜都纤弱,也感到低人一等。
我刚才提到的伊丽莎、约翰和乔治安娜,这时都在客厅里,正团团围在他们的妈妈身边。里德太太斜靠在炉边的一张沙发上,让几个宝贝儿女簇拥着(这会儿既没争吵,也没哭闹),看上去非常快活。我嘛,她是不让和他们这样聚在一起的。她说,她很遗憾,不得不叫我离他们远一点,除非她从贝茜口中听到而且自己亲眼目睹,我确实是在认认真真地努力养成一种更加天真随和的性情,更加活泼可爱的举止——也就是说,更加轻松、坦率、自然一些——要不,她说什么也不能让我享受到只有那些知足快乐的小孩才配享受的待遇。
“贝茜说我干了什么啦?”我问。
“简,我可不喜欢爱找岔子和寻根究底的人;再说,一个小孩子家竟敢这样对大人回嘴,实在有点不应该。找个地方坐着去。不会说讨人喜欢的话,就别做声。”
客厅隔壁是一间小小的早餐室。我溜进那间屋子。那儿有个书架。我很快就找了一本书,特意挑了一本有很多插图的。我爬上窗座[1],缩起双脚,像土耳其人那样盘腿坐着,把波纹厚呢的红窗帘拉得差不多合拢,于是我就像供奉在这神龛似的双倍隐蔽的地方。
褶裥重重的猩红窗帘挡住了我右边的视线,左边却是明亮的玻璃窗,它保护着我,使我免受这十一月阴冷天气的侵袭,又不把我跟它完全隔绝。在翻书页的当儿,我偶尔眺望一下冬日午后的景色。远处,只见一片白茫茫的云雾,近处,是湿漉漉的草地和风雨摧打下的树丛。连绵不断的冷雨,在一阵阵凄厉寒风的驱赶下横扫而过。
我重又低头看我的书——我看的是比尤伊克[2]插图的《英国禽鸟史》。一般来说,我对这本书的文字部分不大感兴趣,但是有几页导言,虽说我还是个孩子,倒也不能当作空页一翻而过。其中讲到海鸟经常栖息的地方,讲到只有海鸟居住的“孤寂的岩石和海岬”,讲到挪威的海岸,从最南端的林讷斯内斯角到最北的北角,星罗棋布着无数岛屿——
那里北冰洋卷起巨大的漩涡,
在极地荒凉的岛屿周围咆哮,
还有大西洋汹涌澎湃的波涛,
注入风狂雨暴的赫布里底群岛。[3]
不能不加注意就一翻而过的,还有讲到拉普兰、西伯利亚、斯匹次卑尔根、新地岛、冰岛和格陵兰的荒凉海岸的地方,还有“那辽阔无垠的北极地带,那些一片冷寂、渺无人烟的地区,那儿常年雪积冰封,经过千百个严冬的积聚,已经成了一片坚实的冰原,晶莹光亮,就像阿尔卑斯山上层层叠叠的高峰,环绕地极,使得严寒更加集中起它的无穷威力”。对这些一片惨白的区域,我有我自己的想法,它虽然朦朦胧胧,像所有依稀浮现在孩子脑海中那些似懂非懂的概念,但又出奇地生动。这几页导言里的文字,和后面的插图有着密切关系,使得那些屹立在波涛汹涌、浪花飞溅的大海中的礁石,搁浅在荒凉海岸上的破船,还有那从云缝间俯视着沉舟的幽灵般的冷月,都变得更加意味深长了。
我说不出在那片冷冷清清的墓地上,笼罩着一种什么情调,那里有刻有碑文的墓碑,一扇大门,两棵树,破墙围着的低矮地面,还有一弯初升的新月,表明已是黄昏时分。
两艘船停泊在滞凝不动的海面上,我相信那准是海上的幽灵。
魔鬼从后面按住窃贼背上的包裹,我赶紧把这一页翻了过去。这情景太可怕了。
这一幅也一样,头上长角的黑色怪物高坐在岩顶上,望着远处一群围着绞架的人。
每幅画都在讲述一个故事。对我这么个理解力还不强,鉴赏力也不够的孩子来说,常觉得它们神秘莫测,不过也感到十分有趣,就跟贝茜有时候讲的故事一样。在冬天的夜晚,碰上她心情好的时候,她会把熨衣桌搬到儿童室的壁炉旁,让我们坐在周围。她一边熨平里德太太的挑花褶边,把她的睡帽帽檐熨出褶裥,一边就讲些爱情和冒险的小故事,来满足我们这些全神贯注、急着要听故事的小听众。
[1]设在房屋窗龛里的座位。
[2]比尤伊克(1753—1828),英国木刻家,著名的插图画家,他为柯茨著《英国禽鸟史》一书插图为其代表作。
[3]苏格兰诗人汤姆逊(1700—1748)的《秋天》一诗中的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