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浪潮将至
》
售價:NT$
395.0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NT$
260.0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NT$
390.0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NT$
640.0
《
经纬度丛书·州县之民:治乱之间的小民命运
》
售價:NT$
440.0
《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售價:NT$
560.0
《
跨代伴侣治疗
》
售價:NT$
440.0
《
精华类化妆品配方与制备手册
》
售價:NT$
990.0
|
編輯推薦: |
《产业安全工程学》为作者多年来从事产业安全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适合高校及科研部门的管理类及产业安全领域的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以及政府、企业、事业从事产业发展相关的管理人员学习使用。9787030416056
|
內容簡介: |
《产业安全工程学》从系统科学的视角,理论结合实际,首先介绍产业安全的相关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等,对产业安全工程基础理论进行系统论述和总结。其次,重点总结产业安全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提出产业安全风险分析方法,并加以实证。再次,从业务、资源、技术、信息、组织、环境管理等方面对产业安全的需求进行分析,论述产业安全应对工程的基础理论;围绕产业安全的信息管理,介绍一般信息理论、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相关内容。然后,集合知识管理的理论论述产业安全知识工程、产业安全模拟仿真工程。最后,结合实际管理决策支持平台的开发,介绍产业安全工程管理的技术实现手段。
|
目錄:
|
第1章 绪论 1
1.1 产业 1
1.2 产业安全 3
1.3 产业安全工程 23
1.4 产业安全工程的产生与发展 30
第2章 产业安全工程的基础理论 45
2.1 系统科学与工程理论 45
2.2 产业经济学理论 52
2.3 产业安全理论 61
2.4 复杂网络理论 63
2.5 产业经济社会系统理论 74
第3章 产业安全系统工程 81
3.1 产业安全系统工程的概念、范畴及特征 81
3.2 产业安全系统构成 83
3.3 产业安全系统分析 85
3.4 产业安全系统不确定性分析 97
3.5 产业安全系统建模 100
3.6 产业安全系统优化研究 107
第4章 产业安全风险分析及实证 131
4.1 预备理论知识 131
4.2 产业安全工程风险识别——以金融业系统性风险为例 144
4.3 产业安全工程风险测度(I)——以金融业为例 154
4.4 产业安全工程风险测度(II)——金融业系统性风险度量方法的比较与应用 162
4.5 产业安全工程风险测度(III)——不同行业系统性风险测定 174
4.6 产业安全工程风险诊断——以金融业系统性风险为例 176
4.7 产业安全风险传导——以金融业系统性风险为例 178
4.8 产业安全风险影响——以金融业系统性风险为例 183
第5章 产业安全应对工程 185
5.1 产业保护工程 185
5.2 产业损害防护工程 198
5.3 产业国际竞争力工程 210
5.4 产业控制力工程 228
5.5 产业安全评价与预测工程 246
第6章 产业安全管理工程 276
6.1 产业安全管理工程概述 276
6.2 产业安全管理需求分析 285
6.3 产业安全管理主体分析 287
6.4 基于产业链的产业业务体系与流程研究 291
6.5 产业安全协同管理决策研究 306
6.6 产业安全协同管理策略研究 324
第7章 产业安全信息工程学 327
7.1 信息工程概述 327
7.2 产业安全信息需求分析 339
7.3 元数据及信息分类 350
7.4 信息融合与共享 358
7.5 产业安全信息资源开发 364
7.6 产业安全信息系统体系的构建 376
7.7 产业安全信息系统管理 390
第8章 产业安全知识工程 407
8.1 知识及知识系统 407
8.2 知识表示及知识元体系 414
8.3 知识的获取与存储 428
8.4 产业安全管理决策的知识需求与服务 440
8.5 基于知识的数据与模型混合产业安全分析方法 458
第9章 产业安全模拟仿真工程 471
9.1 模拟仿真工程基础 471
9.2 产业安全模拟仿真需求 481
9.3 基于安全问题的模拟仿真方法 493
9.4 基于产业经济社会复杂网络系统的模拟仿真方法 500
9.5 基于知识元的数据与模型混合仿真方法 512
9.6 仿真结果分析及可视化诠释 518
第10章 产业安全管理决策服务支撑平台 524
10.1 概述 524
10.2 服务支撑平台的需求及必要性 525
10.3 产业安全管理决策服务支撑平台的顶层设计 526
10.4 业务功能体系 545
10.5 服务技术支撑体系 551
10.6 安全技术及管理体系 558
10.7 多环境并行的运维体系 561
参考文献 564
附录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制度建设需求调查表 575
|
內容試閱:
|
第1章 绪论
1.1 产业
1.1.1 基本概念
1.1.1.1 定义
产业(industry)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经济活动集合。产业概念,作为一种思想由来已久,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理论研究领域有不尽相同的含义。产业既可以指工业,又可以泛指国民经济中的各个具体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武装等,或者更具体的行业部门,如钢铁业、纺织业、食品业、造船业等。
在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产业一词实际上是“居于微观经济细胞(企业)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产业是具有某种共同功能和经济活动特点的企业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这是一个相当宽泛的中间地带,本身也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第二层次是以技术、工艺的相似性为依据划分的产业;第三层次大致是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根据,将国民经济划分为若干大部分所形成的产业(杨治,1985)。产业组织理论中所说的“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厂商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即第一层次的产业概念。本书中的论述,将根据研究需要陆续使用上述三个层次的产业概念。
1.1.1.2 特性
所谓“产业安全”中的“产业”,一方面应是从事物质生产或非物质生产活动,如金融、保险等活动的企业及其生产要素的集合;另一方面,这些生产要素的集中体现着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正是因为产业在本质上蕴涵了人与人之间对其物质属性的占有和竞争的关系,才产生了所谓的产业国家归属之说,引发了产业安全问题。
抽象地去掉产业中的企业个体,产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取得经济收益、在法律上有明确所有权规定或公认的产权边界的生产要素集合体。产业具有两重性: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产业的物质性体现在:它能够将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组合成满足某类社会需求的物质产品或服务产品的产出,形成一种有效供给。产业的社会性体现在:该生产要素组合集及其产出的有限性引出的人际关系,最主要的是要素和产出占有者之间相互排斥的产权关系。产业的这两个基本属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没有物质属性,即没有获取经济权益的基础和手段,也就没有了具体产业在投入或产出的物质上的同类性和由此可能产生的竞争性;同样,如果只有物质属性,没有由稀缺等引致的产权问题(如阳光的普照和空气的流通),也不能构成产业概念。比较而言,社会属性更能反映产业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
1.1.2 产业的基本特征
经济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其原动力来自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但能否高速、健康地发展以及发展到何种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创新水平,取决于由技术创新水平所决定的产业特征。一国的产业特征,包括产业结构特征、产业组织特征、产业联系特征和产业政策特征。
1.1.3 产业的分类
以三次产业划分为基础和代表的传统产业分类法与产业经济发展之间冲突与矛盾的出现,促使经济学者和各国政府反思传统产业分类的缺陷与不足,并引发了许多新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是建立在传统三次产业基本框架上的局部调整与修改。例如,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持续、高速发展,原先归属信息产业的计算机制造、网络设备制造等,在有些国家已被列在了制造业中,信息服务、信息内容与软件等,因为更能够体现信息产业的本质属性而成为其主体部分。
其次是将传统的三次产业扩展为四次产业,虽然与前一种调整都是建立在三次产业划分的基础上,但其突破程度显然是大大增加了。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与波拉特开创性地在传统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基础上,将服务业一分为二,从服务业中再划分出第四产业,即信息业;有的学者则主张精神产品产业应从第三次产业中独立出来,组成第四产业;还有人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加凸显了知识要素与知识产业的重要性,所以知识产业应当从三次产业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第四产业(李平,1999)。
最后是第三种探索,其有了本质性的突破,即采用新的产业分类标准和方法,取代传统的三次产业分类法。例如,日本学者介屋太一(1986)认为,传统的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以着重分析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为目的的,但这两类产业在现代国民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越来越低,而“没有确切含义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越来越大,甚至达到了80%~90%。所以,传统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因而也没有实际意义,不能作为分析经济现象的依据。基于此种推理和判断,介屋太一(1986)提出了根据对社会所作贡献来划分的产业分类法,这种新的产业分类以分析目前产业经济中出现的实际状况为目的,着重考虑所有产业都具有的共同的因素,避免只考虑原材料和产品形态等因素的倾向,根据企业所生产的货品(价值)的形态,将产业分为物品产业、位置产业、时间产业和知识产业;然后根据货品能在不同领域为社会作贡献的机能,将经济活动分为生活、生产和社会三个领域。以上两个方面的结合,便构成了一种新的产业分类。
受介屋太一新型产业分类法的启示,结合全球经济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中国学者周振华把产业经济看成是由两大类基本要素,即物质(原子)类要素和信息(比特)类要素组成的。由此,将产业体系分为以原子类为基础的产业和以比特类为基础的产业,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以原子和比特为共同基础的产业(周振华,2003)。在这种新型的产业分类框架下,传统三次产业下的所有产业部门按其属性进行归位。
通过研究商品的形成环节及相应的企业组织形式,提出对传统三次产业结构进行融合并横向切断,进一步归纳出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营销服务三个核心元素的横向产业分类模式(林民盾和杜曙光,2006)。横向产业分类理论关注的是商品形成过程的属性,而不是商品物化来源的属性。这种属性可以横向贯穿于传统三次产业的任何商品,不管它是取自于自然物,还是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或是其他商品经济活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研发型企业的产品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的传统领域,基因研究企业的产品,可以应用于农牧业(传统第一次产业),也可以应用于医疗、医药业(传统第二次产业)。
总之,在对传统产业分类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学者们在产业划分问题上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与创新,丰富了产业经济理论(卫玲,2007),不同程度地增加了产业划分理论的现实解释力和可检验性。
1.1.4 产业的社会经济作用
一个国家要获得经济安全,既要考虑资源禀赋所导致的国内各类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又要从确保国家安全的要求出发,对各类产业发展进行必要的协调、规划,或者制定一定的产业发展战略和调节政策,以避免大的经济风险。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考虑产业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是制定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原则之一。
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竞争力的强弱正是由其主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荷兰人凭借着发达的航海业和商业成为欧洲的霸主。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认为:“当时全部海上运输贸易所使用的船舶约二万艘,而其中荷兰人所拥有的船舶达一万六千艘,这个数字同这样一个小国是完全不相称的。”而荷兰人正是凭借其强大的产业优势执欧洲之牛耳。随着英国的崛起,荷兰人逐渐失去了其原来的显赫地位,其根本原因是英国拥有工业生产的绝对优势,同时在航海业方面也超过了荷兰。以英国登上世界霸主地位为标志,工业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的最重要产业。从此,各国工业兴衰演变引起国际力量格局的变动,直到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取代英国,登上世界霸主的地位。总之,由产业国际竞争力所决定的产业兴衰从根本上决定着各个国家的命运(李孟刚,2012)。
1.2 产 业 安 全
1.2.1 基本概念
在《产业安全理论研究》一书中李孟刚(2012)给出了产业安全的一般定义:产业安全是指特定行为体自主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的状态。
该定义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产业安全的主体是特定行为体的自主产业;第二,产业安全包含生存安全和发展安全两个方面;第三,产业安全度,可以通过评价产业受威胁的程度加以反推。
第一,产业安全的主体是特定行为体的自主产业。这里的行为体,既包括国家,也包括非国家行为体,大到跨国的区域性组织,小到省、市甚至县(区),只要拥有自主产业,就涉及产业安全问题。因此,从定义上看,产业安全并不仅局限于国家的产业安全,即通常所称的民族产业。然而,在国际关系中,民族国家仍然是最主要的行为体,民族利益仍然是最受关注的焦点,而产业安全问题最先受到关注,也的确始于国家产业安全或民族产业安全,因此一提起产业安全,人们通常会约定俗成地指代民族产业安全。本书提到的产业安全,若非特别说明,即指民族产业安全。
第二,产业安全包括产业生存安全和产业发展安全两个方面。产业生存安全是指产业的生存不受威胁的状态,产业要生存,首先意味着:①该产业有一定的市场或市场份额;②该产业能达到一定的利润率水平。其次,产业要生存,还必须具备自身的生存特征。马克思指出:“产业资本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 只有在三个循环的统一中,才能实现总过程的连续性,而不致发生上述的中断。”也就是说,产业要生存,还必须实现它的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的统一。因此,可以将产业生存安全具体地定义为产业的市场或市场份额、利润率水平以及产业资本的三个循环中的任何一个循环都不受威胁的状态。产业发展安全是指产业的发展不受威胁的状态:从数量上看必须是产业价值的增加或市场份额的提高;从质量上看必须是产业原有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及新产品的开发。而开放条件下的产业发展安全意味着它必须能够紧跟国外同类产业的发展步伐,且在必要时可以实现产业超越。因此,可以将产业发展安全具体定义为产业价值或市场份额的提高、产业技术创新以及产业的赶超不受威胁的状态(何维达和宋胜洲,2003)。
第三,产业安全度,可以通过评价产业受威胁的程度加以反推。产业威胁与产业安全是相互对立的,两者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产业受威胁的程度越深,产业越不安全,即该产业的安全度越低。因此,判断一国产业是否安全,既可以直接评价其安全度指标,也可以从产业是否受威胁来反推。而且通常情况下,后一种方法对于准确把握产业现状,进而对产业安全进行预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更具有现实意义。
产业受威胁,就其性质而言,可以分为合法威胁和非法威胁。WTO背景下产业安全的合法威胁是指由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规律和合理的WTO规则所导致的威胁。非法威胁是指敌意国家蓄意对某国产业安全的一种破坏和由敌意国所左右并通过一些国际关系准则所导致的威胁。区分合法威胁与非法威胁,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对一国所面临的产业安全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使我们明白哪些产业的安全需要保护,哪些产业的安全不需要保护;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针对不同性质的威胁采取不同的产业保护方法,恰当地确定产业保护的适用范围,从而科学而非盲目地进行产业保护。对于合法威胁,产业保护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制定一些政策使本国企业发展壮大,逐渐形成国际竞争力,这是一种为将来“不用保护”而进行的暂时性保护,是符合WTO协议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精神的。对于非法威胁,我们则应充分利用WTO规则和其他国际规则,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政治和经济斗争。
1.2.2 产业安全的基本特征
归纳起来,产业安全主要有战略性、综合性、紧迫性、系统性、层次性、动态性及策略性等基本特征。
1. 产业安全的战略性
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一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一国的经济权益和政治地位。要使国家经济利益不受严重侵害和威胁,就必须确保本国产业的安全发展,必须把产业安全战略纳入到国家战略中去,从战略的、长远的高度去重视和研究产业安全问题。
2. 产业安全的综合性
产业安全涉及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工业,又包括农业和第三产业。由于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当某一产业的安全受到威胁时,可能会产生连锁效应,影响到相关产业的正常发展。例如,金融业安全一旦丧失,工业安全也势必受到破坏。产业安全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的复杂性、全面性上。从大的方面看,历史因素、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以及人员素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