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和平,并不等于安全;
发展,决不牺牲主权。
权威学者、著名央视特约评论员孟祥青教授纵论国家战略与安全!
研究当代国家安全和国际战略的必读本
|
內容簡介: |
《释韬举略 孟祥青教授论安全》集结孟祥青教授近年来就国家安全问题和国际战略研究所发表的文章和论文,及教学和学术研究成果。既提出我国当前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分析了不利因素的存在。本书追溯历史,展望未来,立足国内,放眼国际,是研究当代国家安全和国际战略的必读本。
|
關於作者: |
孟祥青,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杰出中青年专家”、“学科学术带头人”,现主要从事国家安全战略教学与研究。大校军衔。军队战略规划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军外事工作专家咨询小组成员,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观察员,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及多所高校及党校兼职教授。近年来发表论文或文章1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20多部,并获各类教学、科研成果奖10多项。
|
目錄:
|
一、论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
中国安全,两难与出路
未来10年是中国脆弱的10年..
树立新安全观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关于“非传统安全”的几个问题.
科学的实力观及综合国力的协调发展
中国新安全观..
当今中国的国际角色与国际形象.
构建和谐世界与中国的国际角色.
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
“和谐世界”与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及其构建..
以“新安全观”为指导 构建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
GDP 世界第二不改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
坚持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是和平发展的必要保障..
设立国安委: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之举
三个甲午年:中国命运的三大转折..
二、 国际安全形势与周边环境
参与多边安全合作: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世界地缘政治形势的新变化、新趋势及思考
关于当前中国安全环境的几点认识及对策思考.
中国崛起与中国责任..
西方别再把中国看成另类国家
关于建立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几点思考..
警惕新冷战在亚洲爆发
构建和谐东亚..
周边因素是影响中国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居安思危:应对我国安全环境的复杂性挑战
伊朗的军事力量及现状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国际安全环境走势分析
朝鲜半岛局势:云雾中现出一缕阳光
战略机遇期并非“天上掉馅饼”.
中国处于改善安全环境关键期
营造既和平又安全的外部环境
2013 年世界军事安全形势:波澜不惊,热点依旧.
三、关于海洋安全问题
海上反恐与海洋安全新秩序..
中国需要全民海岛知识大教育
南海问题的实质及战略思考..
美搅浑南海居心叵测..
和平并不等于安全,发展决不牺牲主权
—中日撞船事件之思考
解决钓鱼岛问题要做长期准备
所谓“中国打破现状”站不住脚.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新变化与海洋权益面临的新挑战. ..
四、 论美国战略调整与中美关系
“911”事件对我国安全战略的几个重大启示.
“911”后美国安全战略的变与不变
目标困境是当前美国的战略困境之一
美国对台军售何时了..
从《四年防务评估报告》看奥巴马时期美安全战略调.
美借南海拉拢部分东盟国家牵制中国
美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本质未变.
五、 论新科技和军事变革
伊拉克战争与新军事革命.
span style="color:#666666
|
內容試閱:
|
中国安全,两难与出路
对外安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十分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但与发展战略、外交战略相比,又是一个相对薄弱和滞后的课题。进入21世纪,中国内外安全环境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使中国对外安全战略面临着一系列两难选择。
中国对外安全战略面临一系列两难选择
影响中国对外安全战略选择的因素很多。从外部世界来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方面,国际社会要求“全球治理”的呼声日高,整合的趋势加强,以合作安全为核心的新安全观越来越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权力政治恶性膨胀,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盛行。
从国内来看,一方面,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迈上了新台阶,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并主动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接轨的开放时代已经到来,中国的国内发展、稳定与亚太地区的和平、繁荣越来越密切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国家正经历新旧体制的转型,原有的矛盾未完全解决,新的矛盾不断产生。“台独”势力不断玩弄政治手段,拒不承认“一中”原则,继续向分裂的方向发展。21世纪初,对中国来说,既充满希望和机遇,也面临巨大困难和风险。
因此,中国对外安全战略既要服从、服务于中国崛起、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根本利益,“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同时,又必须兼顾全面开放、与国际体制接轨的战略需要。中国的对外安全战略面临一系列两难选择,如:既要把本国的安全利益放在首位,又要兼顾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既要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又要竭力避免被推到国际社会矛盾的焦点位置;既要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又不被体系捆住手脚而丧失独立自主地位;既要按照一定的国际规则办事,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又要防止被西方国家“西化”;既要广泛开展国际经济和安全合作,又要避免在主权和安全上付出过高的代价。也就是说,中国的对外安全战略将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制约,中国只能在限制中寻找出路,在一系列两难中做出选择,并在多重复杂矛盾中把握好平衡。这就决定了中国在选择自己的对外安全战略时,既不能走全球主义的极端,也不能走国家主义的极端,而只能走中间路线,获取相对安全利益,追求相对安全目标。“9?11”事件表明,那种“绝对安全”的理念和政策行为是短视的,从长期的角度看是不可能实现的。
中国只能走“自主合作”式的安全道路
共和国成立以来,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中国的国际角色经历了三个时期的重要变化:一是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末,这是中国基本游离于世界体系之外的时期。无论从主观诉求还是客观条件来看,这时的中国没有也不大可能融入普遍意义上的国际社会。二是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是中国初步参与国际体系并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的时期。在美苏等大国眼中,中国是一个贫弱但可以借助的重要战略力量。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两次重大调整,开始初步参与国际体系,但这时的参与还只是个别的、被动反应式的。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其自身所拥有的实力和能力,甚至被部分放大。但不管怎样,在美苏争霸的格局中,中国的次要角色地位没有改变,几乎没有哪一个战略力量把中国真正看作是主要竞争对手或威胁。三是从90年代至今,是中国崛起和广泛参与国际体系并越来越被各类国家视为竞争对手或潜在威胁的时期。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中国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共同抗苏的战略基础不复存在,虽然彼此间在许多问题上的共同利益增多,但其紧迫性大不如前;1992年以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同时,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全面参与国际体系,在地区乃至全球事务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在这种背景下,源于西方的“中国威胁论”产生了,并主要在中国的周边国家中盛行,从而对中国构成了有形或无形的战略压力。中国越来越处于国际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中,处在国际斗争的前沿位置。树大招风,中国失去了两极格局时期的部分战略空间和主动性。
随着中国崛起,21世纪初中国的国际角色发生了三个重大的、也是必然的历史转变:第一,中国正由一个十分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变成一个迅速崛起的、并对地区和世界事务越来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第二,中国正由国际体系的反对者、旁观者变成一个积极参与者和改造者;第三,中国正由一个过去被国际社会忽略和偶尔借重的对象变成一个既被重视,又被借重,同时又加以防范和制约的对象。而印度、东盟等国却成为大国竞相拉拢的对象。所以,中国已不可能置身于大国矛盾之外了,而越来越成为别人可以利用的矛盾之一。中国在外部安全上的压力增大,战略选择的余地缩小。
近代国际关系产生以来,主要国家特别是大国都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自己的实践做出过不同的对外安全选择,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类型:霸权主导型、均势稳定型,制度安全型。但这些类型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很大缺陷。中国国际角色的转换,决定了中国既不能走“封闭内敛”的老路,更不能选择“霸权”战略;既不能仅仅依靠国际力量均势(包括多极化)来获得安全,也不能仅仅凭借国际制度来获得安全。中国只能选择可以将独立自主与国际合作兼顾起来的对外安全战略。这种战略可称之为“自主合作型”安全战略。
“自主合作型”安全战略的基本内涵有四:一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安全原则,不能做任何国家的附庸。二是独立自主决不意味着固步自封,自我封闭,这一原则要与时俱进,有所发展和创新,必须在融入国际体系中坚持独立自主,在坚持独立自主中融入国际体系。三是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在安全主体上,坚持主权安全;在安全内容上,维护综合安全;在实现途径上,努力推动合作安全。四是以合作促和平,以斗争促合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