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思考对了 你的世界就对了:思考也是一门技术活

書城自編碼: 251805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成功/勵志智商/智谋
作者: [韩]金庆一
國際書號(ISBN): 9787514611199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40/17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4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汉译名著·哲学经典十种
《 汉译名著·哲学经典十种 》

售價:NT$ 3460.0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NT$ 295.0
浪潮将至
《 浪潮将至 》

售價:NT$ 39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07
《 超脑智慧:全球顶级脑科学家教你如何开启大脑潜能 》
+

NT$ 291
《 快速阅读训练法 》
+

NT$ 217
《 做个快乐读书人 》
+

NT$ 304
《 52周记忆魔法实战手册 》
+

NT$ 304
《 《我最想要的记忆魔法书》(世界首席记忆大师、8次世界记忆冠军最新巅峰之作!) 》
編輯推薦:
智慧来自于思维。如何获得智慧,许多书籍会让历史伟人或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或通过个人丰富的生活阅历来进行提炼,但是本书没有使用这些已略显迂腐的方法,而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通过运用思维原理以及科学的练习方法来获得真正的智慧。熟读此书,你将拥有更多的智慧,惊讶于自己的改变。
內容簡介:
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这可能是每个人的愿望,但要真正做到有智慧地活着,并不是件容易得事情。所谓“智慧”,字典上的解释是“领悟、洞悉事物的本质,并能想出最恰当的处理方法的思维能力”。而本书即将告诉你:如何才能拥有这样的能力。
本书作者在最基本的思维运转的核心原理中寻找端倪,为读者们解疑答惑。理解了思维原理,学会了调节内心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变得更加智慧。
關於作者:
金庆一
毕业于高丽大学心理学专业,并获得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亚洲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主要从事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在各种教育机构,公共机关以及三星、LG、SK等大企业进行演讲和咨询活动,并在韩国著名门户网站NAVER以及《每日经济报》开设心理学专栏。发表论文50余篇,译有《革新的工具》等。
目錄
第一章
我们的错觉和误解
思维谬误和作用原理
01 焦虑 4
“早死早超生”∣加剧焦虑情绪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感”∣人类最不喜欢的心理状态
02 认知吝啬者 9
头脑灵活,思维懒惰∣拒绝复杂
03 固执 14
人类不喜欢变化∣不变即不悔
04 对于“多任务处理”的错觉 18
我们有多任务处理的能力吗∣1万韩元与1万韩元电影票的差异∣听着音乐学习,效率会更高吗
05 “没想到”的本性 28
“为什么那时候我没想到呢?”∣你会怎样进行激光除瘤
06 合理性 32
与生俱来的消极情绪与努力培养的积极情绪∣人类在判断什么
07 后悔 36
对于“无悔的决定会带来满足”的错觉∣比较导致后悔,自身产生满足
08 判断的陷阱 41
阿莱悖论∣不同的选择∣高质量、高价位品牌与普通质量、低价位品牌∣人类——形象感的奴隶∣赌徒谬误∣热手谬误∣被“降价5%”俘获的人们
09 计算机与人类智能 58
记忆与评价∣危地马拉第七大城市的名字是什么
10 更简便的方法 65
什么是启发式方法∣从光华门到德寿宫有几种方法
思维聚焦 寻找能力倾向 70
第二章
是什么推动我们前行
动机的两面性:趋利和避害
01 动机的方向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 77
初遇动机∣希金斯理论
补充 学期初与学期末的实验结果为什么不同
02 趋利动机与避害动机 84
趋利动机:拉;避害动机:推∣“得到”的购物券与“被抢”的购物券
03 趋利动机与避害动机所产生的情绪差异 87
“喜悦和悲伤”与“安心和焦虑”∣情绪决定行动∣反作用情绪具有的巨大力量
04 时间与趋利-避害动机 93
评价结果会根据评价周期而改变∣趋利动机的用武之地∣避害动机的用武之地
05 思维方式与趋利-避害动机 98
趋利动机是森林,避害动机是大树
06 空间与趋利-避害动机 101
趋利动机有利于培养想象力,避害动机有利于提高执行力
07 趋利动机“宽”,避害动机“窄” 103
冒险的趋利动机,保守的避害动机∣宽的时候和窄的时候
08 避害动机注重比较,趋利动机注重创新 108
比较优势与绝对差异
09 错误的动机会导致错误的产生 110
刺激-反应一致效应与斯特鲁普效应∣网球选手能打好羽毛球吗
10 失败是怎样产生的 117
避害动机会妨碍“拿手的事”∣过节时,儿媳妇伤到手的原因
11 趋利动机在任何时候都是完美的吗 121
容易半途而废的趋利动机∣对违反规定熟视无睹的趋利动机
12 领导必须了解的动机 125
自我启发类书籍的局限性∣村长级的市长∣妈妈是避害动机,爸爸是趋利动机∣过于完美的爸爸不是好爸爸∣“预防”比“成就”更敏感的社会∣根本的变化从“为什么”开始
思维聚焦 写日记 135
第三章
思维左右人生
创造性是动机、情绪与认知的结合
01 来自隐喻与推想的创造之路 145
什么是创造性∣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类推∣儿时的隐喻练习成就成人期的类推∣词典和校外辅导班没有隐喻∣隐喻产生情绪∣隐喻和抽象思维的力量∣培养基带给我们的礼物——顿悟∣创造性:要么成就,要么放弃
02 创造性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162
创造性的想法:不是没有,而是无法提取∣提取创造性想法的习惯与环境∣趋利动机:产生创造性想法的动力
03 创造性想法的执行与完成 168
创造性想法的执行和语言的相关关系∣全国模拟考试成绩前0.1%的秘密∣无法说明就等于不知道∣避害动机:创造性想法执行的动力
04 发现创造性的眼光更重要 178
创造性人才的负面形象∣比创造性人才更重要的东西∣我们能发现有创造性的东西吗
思维聚焦 变得更聪明 184
第四章
揭开幸福的秘密
用思维制造幸福
01 金钱能买来多少幸福 193
金钱只能阻止不幸福∣钱为什么会发挥负面作用∣没有使用目的的钱是焦虑润滑剂
02 幸福来自于关系 200
为了将来而忽视现在的愚蠢做法
03 幸福是感受到的 203
丰富我的个人数据库
04 幸福是记忆,但不应只是记忆 206
受时间支配的记忆∣“经验”与“记忆”之谜
05 幸福不会自己来 214
幸福人生的三个层面∣幸福是创造出来的
思维聚焦 妨碍幸福的“比较” 219
后记 是做思维的主人,还是旁观者 223
內容試閱
我们的错觉和误解
思维谬误和作用原理
思考也需要做准备活动
记得大学时,曾有一位学长总爱把简单的话说得很复杂。我问他这样做的原因。
学长很简单地回答道:“这不就是知识分子(intelligentsia)的本质嘛!”
“……”
对于一般人而言,无论在哪个专业领域,其中最难理解的必定是专业术语和概念。有时突然听到某些专业术语,甚至有种在听外语的感觉。因此,不管是学习哪个领域的知识,都应当先从掌握该领域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开始。
这正如运动前先要进行准备活动一样。突然的剧烈运动可能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而有了充分的准备活动,不管是练习已学习过的动作,还是学习新动作都会更加轻松、安全。尤其是在完成一些高难度动作时,充分的准备活动就显得更为重要。
探知人类思维的运转原理也应当做好相应的“准备活动”,人类思维本身就是一项错综复杂的活动,如果缺少“热身”,直接探知其运转原理,就会感到很吃力。那些写满注释的自我启发类书籍并不能为我们的“热身”提供帮助,因为这类书籍的作者往往以自己的经验或者观察为依据。因此这类书仅是作者个人主观思想的表达,并不能成为探知思维原理的指南。此外,这种探知的学习机会也并不是很多,因此,事先的准备活动就更加重要,虽然它往往看似简单。
探知思维的准备活动可以说就是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必须了解认知心理学中与人类思维相关的几个最重要、最基本的层面。构成人类思维的基本要素有焦虑、认知吝啬、固执、局限性等。如果想学习人类思维的运转原理,就要先从理解这些术语和概念开始。
焦虑
“早死早超生”
学校里,老师在体罚五个违反纪律的学生。当第一个学生接受完处罚后,怀着解脱后的放松心情躲到了一边,心里高呼着:“结束了!不再疼了!”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学生依次接受了处罚。当快要轮到最后一个学生时,他变得焦虑不安。事实上,此时老师已经消耗了不少体力,最后挨打肯定没有前面的同学疼,但他却吓得面如死灰。当终于轮到他时,还没挨打,他已瘫坐在地上。
这样的场面,我们在学生时代可能都见过或亲身经历过。那么,最后一个学生究竟为什么会如此恐惧和不安呢?因为焦虑。焦虑是每个人都会经历,同时又是最不想经历的一种心理状态。跟前面的学生相比,最后一个学生在最大限度地预测着痛苦的程度,在漫长的等待中,他变得焦虑不安。也就是说,焦虑是一种催化剂,它可以放大预知的或正在感受到的痛苦。
让我们看一个例子。很多人都知道,吗啡之类的镇痛剂对伴有焦虑情绪的疼痛有明显效果。在战后接受治疗的伤员中有25%的人要求使用镇痛剂。而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同等伤势的普通患者中却有高达80%的人要求使用镇痛剂。为什么伤势相同,而要求使用镇痛剂的比率却相差如此之大呢?答案是“焦虑”。战后等待治疗的伤员们最起码可以短时间内不再投入战斗,因为没有了上战场的不安与担忧,所以他们感知的痛苦也随之减弱。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痛苦受到焦虑的影响,焦虑增加,痛苦也变得更加强烈。其实,焦虑不只增加肉体上的痛苦,还可以增加心理上的痛苦。在焦虑情绪的影响下,心理上的痛苦会变得更加强烈。现代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压力山大”就是其最常见的例证。
加剧焦虑情绪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感”
在漆黑的影院里看恐怖电影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人们常常会提到看恐怖电影的感受——“毛骨悚然,血液凝固”,这样的感觉自然属于焦虑情绪中的一种。但最令人恐惧的时刻往往不是影片里的怪物、恶鬼突然出现时,也不是看到血腥、暴力的镜头时,而是影片分明在暗示最恐怖的场面即将出现,但又不告诉观众具体何时出现时,就是这种揪心的、寂静的等待让焦虑达到极致。而观众也正是在等待恐怖“何时”,以“何种方式”出现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恐怖电影的奥妙所在。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当人们能够预知恐怖或痛苦的到来,却又无法掌握其准确信息时,就会加剧焦虑的情绪。所以,有过这种感受的人自然特别讨厌模糊、不确定的状态。
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人们到底有多讨厌它吧。
事例:缸里盛有90个球,其中已知有30个红球,剩余的60个是黑球和黄球,但黑、黄两色球的数量比例不详。游戏的规则很简单,首先说出球的颜色,然后闭上眼睛,从缸里拿出一个球,如果拿出的球的颜色和自己事先报出的颜色一致即可赢钱。
问题一:如果投注,你会押红球(A)还是黑球(B)?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是选择红球(A)。
问题二:如果投注,在红球和黄球(C),黑球和黄球(D)的组合中,你会选择哪个?
大部分人会选择黑球和黄球(D)的组合。
即便连续问同一个人这两个问题,他们的选择也会倾向于这两个答案。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样的答案其实很可笑。在第一个问题中选择红球的人其实已经自动做了一个假设,那就是黑球少于30个。按照这个逻辑,那黄球的数量就自然要多于30个。如果再把这种推算延续到问题二中,那红球和黄球的组合就势必要多于60个。也就是说红、黄组合的胜率要高于黑、黄组合,那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C才对。但事实是,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逻辑以外的答案——A和D。
美国著名的战略分析家、作家丹尼尔·艾尔斯伯格(Daniel Ellsberg)说,通过以上的实验就能看出人们有多么地讨厌模糊和不确定的东西。当人们不能准确地知道某件事情发生的概率时,就会视它为危机,焦虑的情绪就会增加。所以,有人认为选择和追求可以预知的事物,以此来减少焦虑感是人类的本性。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人们真的很难忍受焦虑的状态。当然,为了消除焦虑感,有些人会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设定合理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方法,认真执行,这样也能迎来好的结果。而这正是那些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辉煌足迹的人较之平凡的普通人所拥有的特质之一。我们大部分人还是跟随本能,通常选择没有风险、相对可靠的东西,可这样的本性往往不能给我们带来正确的判断。
人类最不喜欢的心理状态
想要了解人类的思维运转原理,首先要正视和接受焦虑。我跟其他很多心理学家一样,非常认同这个观点。从早期著名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mund Freud)开始,直到今天,有很多心理学家都对此项理论做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焦虑,是人类最不愿意承受的一种心理状态,但它又是进入人类心灵深处的一个窗口。任何人都会经历焦虑,但应对焦虑的方式却会因承受的主体(个人或集团)和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如果仔细研究一个人处理焦虑情绪的方式,就能很容易掌握这个人的性格和特点。更重要的一点是,焦虑拥有的强大能量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运转,所以,如果对焦虑不够了解,所谓的思维研究也只能是流于表面。
那么,焦虑到底是什么呢?字典中的解释是“内心不安、焦灼的状态”。而心理学家给出了更为具体的定义:当出现己所不欲的想法或情绪时,内心产生的不快感。当人们心里感到不舒服或处于不好的状态中时,焦虑的情绪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求,那就是赶紧从这种境地脱离出去。所以说,焦虑本身不会结束,而会催生出其他东西,其中之一就是“动机”,动机是一种能量,是指引人们行为的根源。
具体来说,顺序是这样的:当人们处于焦虑的状态中时,焦虑以及与其相关的其他消极情绪可以催生出从这种不好的状态中脱离出去的欲求,为了实现这样的欲求就需要有行为上的改变或重新开始新的行动,而这个过程就需要启动动机来完成。其流程是焦虑—情绪—动机—认知—行为变化,我们的人生大部分都是在这样的流程中完成的。
认知吝啬者
头脑灵活,思维懒惰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现代脑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主要用于对大脑进行扫描,以了解大脑中细胞的数量及其活动形式。例如,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的活动结果导致人类思维的产生。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对大脑进行扫描,可以知道我们大脑的活动状态,而这样的活动状态是我们平时丝毫感觉不到的。
当被别人问“你在想什么”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说“没想什么”。其实这并不是假话,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确会出现什么都没想的状态。平时,我们经常会说“刚才愣了一会儿”或者是“我什么也没想就……”之类的话,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什么都没想”的状态,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大脑中的神经元一直处于活动的状态,这证明我们的大脑一直在活动,那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呢?这是因为大脑很勤劳,而思维却比较懒惰。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新名词,叫做认知吝啬者(Cognitive Miser)。什么样的人会被称为吝啬者呢?是那些舍不得花钱的人。而认知吝啬者则指的是不愿意思考的人。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人类本质的一种表现。随着思考的深入,所消耗的能量也在相应地增加,这会使人感到疲惫,所以人们一般会回避思考。
实际上,人类大脑的平均重量只有三磅,但是大脑中思维的种类和深度却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学者们将人脑形象地称为“三磅的宇宙”。三磅大约是1.4千克,这在人体重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除了一些专业研究人脑的学者外,很少有人知道大脑活动需要消耗多少能量。
在进行极限运动或者重体力劳动时,我们能感觉到体能的消耗,但实际上大脑能量的消耗也是相当大的。研究结果显示,人类进行思维活动所消耗的能量相当于10瓦的电灯所消耗的电能。人体日平均总能量的消耗大约相当于80瓦电的能量,而重量仅占人体2%的大脑却能消耗人体约12%的能量。那这种能量到底是什么呢?这种能量来自于人体内的血液,供给大脑的血液是保证我们思维以及与之相关的细胞正常运转的能量源泉。
在思考复杂问题的时候,供给大脑的血液量就要相应增加。有时候,大脑思考所消耗的能量仅次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所以韩国才会有这样的俗语来比喻思考也是很累的事情:“心思太多了,脸都瘦成了一半。”正因为如此,人们都想尽量避免思考复杂的问题,因为这样有利于人类更好地生存。
我们试想一下,在食物匮乏的远古时代,为了能长久生存,人们自然不想白白消耗能量,因为产生这些能量的食物是来之不易的。为追逐猎物而消耗能量也就罢了,如果仅仅因为深入思考而消耗这么多能量,那是不值得的。所以,不愿意思考的特性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能。而数千万年来,人类一直都处于这种无意识之中,即便到了现在,在这个不愁温饱的富饶年代里,人类的这种特性仍然存在。
拒绝复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认知吝啬者的种种表现。
“行了,简单点儿就行。”
“啊,不知道,头疼,就这样做吧。”
“烦死了,怎么这么复杂?”
……
诸如此类的话语不胜枚举,而它们印证了我们大部分人就是认知吝啬者的事实。而我们也要接受这样的事实。
如果你还是不能认可这个观点,那么我再来举个例子进一步说明。希娜·连格(Sheena S. Iyengar)是世界最具权威的选择心理学家,同时也是哥伦比亚大学工商管理学教授。她历经18年,专门从事“选择”的研究并在各地进行演讲。她在演讲中经常提及一些她在读研究生期间见过并且跟研究相关的趣事,以下就是其中之一。
有个大型超市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超市的试吃角分别放有6种和24种果酱,以此来了解购物者的购买率。从常识上分析,对于购物者来说,放有24种果酱的试吃角选择余地更大些,销售量应该会比较高。结果,大约60%的顾客都聚集在放有24种果酱的试吃角,仅有40%的顾客停留在有6种果酱的试吃角。但是,销售量却惊人地相反,放有24种果酱的试吃角仅有3%的人购买,而放有6种果酱的试吃角却有约30%的人购买。
简单计算后可以发现,60%×3%=1.8%,放有24种果酱的试吃角,围观顾客中仅仅有1.8%的人购买,而品种比它少34,仅有6种果酱的试吃角却有12%的围观顾客购买,即40%×30%=12%,比前者足足多了6倍多,由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购买率的差异。
那这又意味着什么呢?认知吝啬者们过于吝啬的话,就会形成一种认知负荷,当选择对象过多的时候就会出现选择困难,而结果是干脆什么都不选。认知负荷会给人们造成选择推迟的心态,那么推迟到什么时候呢?可能要等到这个选择变得简单为止,要掌握准确的时间是非常困难的,但人们相信这个时刻会到来,于是又再将选择推后。所以如果选择对象的数量减少,那么看上去就会变得容易多了。
我决定根据这个理论,对我经常光顾的餐厅的老板做些指导,这位老板总是苦恼生意不好。
“请减少菜单的品种,试试只留几样菜。”
当然,前提是那些“幸存”的菜品必须从味道和品质上都有所提升。我的提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我简单的指点下,即将关门的餐厅变得生意红火。看到这样的效果,老板对我又是感谢又是惊讶:
“说起来真的很奇怪,现在卖得好的菜品,其实味道和以前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商品卖得好,品质是一方面,能够方便消费者选择也很重要,这是市场营销中的常识,也是关键。现在让我们一起认可“人类是认知吝啬者”的事实吧。因为只有承认,才能改变。
固执
人类不喜欢变化
认知吝啬的人类,一般不太愿意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即人类不喜欢变化。变化是指从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而这种脱离是指抛弃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确信的并且可预测的东西。焦虑可以算是人类为了尝试新的变化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变化是从安定的状态到不安的状态,所以,显而易见,变化是不受人类欢迎的。因为这种变化大多数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很容易让人掉入陷阱。人类最讨厌的就是焦虑。当人们感到焦虑的时候,本能的反应就是回避。所以不管从哪一种情况或者哪一个角度来看,大部分人都不愿意从现在所依存的生活(这种依存指的是思维、物品或者人)中脱离出来。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的实验。
在实验室的天花板上系着两根绳子。进入这个实验室的被测试者需要将这两根绳子连起来。但是以人胳膊的长度来看,如果一只手抓着一根绳子,另一只手是无法抓到另外一根绳子的。那么,该怎么办呢?在实验开始前已经事先告知被测试者,房间里的工具是可以使用的,当然也可以不用。在实验室的地上,仅放着一把剪刀。也就是说,被测试者在做实验时,剪刀是唯一可以使用的工具。
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有趣的情况。大多数人会一只手抓住一边的绳子,另一只手握住剪刀努力用张开的剪刀来够另一边的绳子,但是因为剪刀的刀刃一直摩擦着另一根绳子,在大多数情况下,绳子的末端会被剪刀弄断,这样一来,绳子只会越来越短。得到了上述教训后,大部分人会选择反握剪刀。这样用手来抓剪刀的刀刃,十分危险不说,而且对抓住绳子并没有帮助。虽然每个人所做的尝试有所不同,但他们所用的实验时间平均下来都在10~20分钟。一部分人会自言自语道:“是不是不应该使用剪刀啊?”于是干脆把剪刀丢在一旁,开始做新的尝试。被测试者的招数可谓花样繁多,有的用嘴巴吸气,想把绳子吸过来;有的想利用静电,就用手掌拼命揉搓自己的裤子;甚至还有的想通过意念来完成实验。真是无奇不有。
但让人吃惊的是,把实验室内的那把剪刀换成其他物件,结果就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次把剪刀换成锤子,换一组被测试者,再进行一次实验。首先,大多数人会考虑该如何利用这把锤子,过了一会儿,他们的表情一下子舒展开来,嘴里念叨着“啊!这样做就可以了”,随后,他们把锤子绑在一边绳子的末端,被绳子绑住的锤子会像时钟轴一样来回晃动,这样一来,被测试者只需先把锤子向相反的方向推开,然后快速抓住另一根绳子,紧接着就是等待那根绑有锤子的绳子慢慢靠近,然后用另一只手抓住它,最终将两根绳子连接起来。结果是他们实验所需要的时间要远远短于使用剪刀的那一组。
相信读者们看到这里,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不是啊,剪刀也完全可以被绑在绳子上啊!”你们想的是对的。因为剪刀的手柄是环状的,相比锤子,更容易被绳子绑住。但是使用剪刀的大部分被测试者却没有想到这样的方法。
那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世间事物都带有其常识性的机能。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剪刀与绳子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多数情况下,剪刀承担着剪断绳子的角色。对于我们,这是一种相当熟悉的关系。因此剪刀的机能已经被裁剪所限定,所以被测试者很难产生剪刀被绳子捆绑这样的扩散想法。而锤子与绳子在机能方面并没有实际性的关联,锤子的机能是“捶打”或者“钉入”。在这种情况下,被测试者没有关于它们的固定联想,所以就比较容易产生把锤子绑在绳子上的想法,也就是说,更容易从固有的思维中脱离出来。
不变即不悔
越是熟悉的环境越不利于新想法的产生,习惯为我们留下的陷阱就是扼杀新想法的诞生。究其原因,就是焦虑、回避不确定性与固执所致。虽然我们高呼着要寻求改变,要为改变而努力,但内心却是不愿意的。
那么,这种讨厌变化的特性在生活中又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呢?当有几种方案摆在面前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选择不让自己后悔的那个。那什么情况会让人们感到后悔呢?我们来假设受到同样损失的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在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受到了损失;第二种是试图寻求改变而受到了损失。人们往往会在第二种情况下感到后悔。

我们再来比较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房子一直住着,没有卖,价格下降了;第二种是卖了原来的房子,又买了新的,结果原来的房子价格没变,新买的房子价格下降了。大部分人会在第二种情况下更后悔。改变,往往会让情况变得模糊、不确定,在这样的状态下,如果出现不好的结果,就会让失败的痛苦成倍增加。所以,我们应该承认的第三个人类的基本特性就是固执。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