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NT$
2234.0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
編輯推薦: |
三毛、香奈儿、林徽因、戴安娜、张爱玲、陆小曼、杜拉斯、张幼仪、赫本……33个传奇女子的人生况味
读她们的故事 绽放自身的美
最具文艺范儿的女性励志随笔
|
內容簡介: |
古今中外,总有一些美好女子在生命之花凋谢后而灵魂之花灼灼其华。她们是世人眼中的神话,她们勇敢而坚强,她们用自己的美丽和优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女人,影响着人们对美丽的追求以及男人对女人的审美标准。三毛,赫本,张幼仪,戴安娜,林徽因……她们是坚强、柔韧、执着、美丽、优雅、可爱的化身,读她们的故事,便是领略精彩的人生……
|
關於作者: |
周蕾,活力四射的射手座女孩,生于塞北古镇,喜欢用笔尖记录爱情、生活、旅行……文字清雅又不乏哲思,直指人心柔软之处。愿做一颗漂流的小种子,期待在文字的因缘际会中与读者相遇。
|
目錄:
|
Part 1 追寻自由
——保持青春的秘诀是保存一个永不停歇的梦
1.1 三毛:生命是一场唯美的流浪
1.2 可可·香奈儿:在恒远的时光长廊上
1.3 吕碧城:蝶恋,花未恋
1.4 奥普拉:荒原上的碎梦
1.5 蒋碧薇:时光未央,诉离殇
1.6 邓肯:跳舞穿过晨曦中的花园
1.7 凌淑华:唯愿拥有四季
Part 2 铿锵玫瑰
——有些事放在肩头,日子久了,就变成了传奇
2.1 丁玲:烟雨飘摇,红颜未殇
2.2 陈衡哲:生命的痛楚和喜悦
2.3 撒切尔夫人:盛开在眼角的盛世繁华梦
2.4 董竹君:带着镣铐也要舞蹈
2.5 格蕾丝·凯利:生命短暂,何不绽放极致
Part 3 成为经典
——真正需要强大的,不是你的外壳,而是你的心
3.1 林徽因:万古人间四月天
3.2 奥黛丽·赫本:浅笑朱颜,恬淡不伤
3.3 陆小曼:如果浮生乱了流年
3.4 戴安娜:幻城里的微风
3.5 张爱玲:苍凉与孤绝的人间烟火
3.6 秀兰·邓波儿:从未衰老过的天使
3.7 周璇:愿来生不必再周旋
Part 4 战胜命运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4.1 潘玉良:无声之歌,缠绵悱恻
4.2 海伦·凯勒:心尖上升起的太阳
4.3 萧红:望断青天一缕霞
4.4 玛丽莲·梦露:有限生命里绽放的火花
4.5 胡蝶:风雨飘摇的旧梦
4.6 埃莉诺:婚姻是不是一场交易
4.7 张幼仪:从小脚到西服有多远
Part 5 我执我心
——那些偷偷溜走的时光,催老了容颜,却丰盈了灵魂
5.1 赵四小姐:一枕红尘到天涯
5.2 杜拉斯:爱是生生不息的欲望
5.3 孟小冬: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5.4 J.K.罗琳:笔尖的魔力狂欢
5.5 小凤仙:风尘里的洁白守望
5.6 南丁格尔:为了那些需要拯救的眼睛
5.7 石评梅:真正的情路上没有孤魂
|
內容試閱:
|
1.1 三毛:生命是一场唯美的流浪
也许,她天性就是无拘无束,受不得半点束缚的,所以,只是因为无意间看到撒哈拉的图片,便心向往之,流浪至此。一个倔强的女子,一个误入人间的精灵,她走遍了万水千山,却不畏羁绊,一如既往地寻找着她自己的快乐。她注定是与众不同的,无论是她的文章还是她的性格,抑或是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她就是三毛。
她像极了云,变化成随心所欲的模样,她的绚烂、神秘都是天性使然,无论命运之神给予她甜蜜还是凄惨,她都淡然面对。她就像一株长在悬崖峭壁上的仙草,与众不同甚至一意孤行,却又不得不让众人抬头仰望。
少女时期,三毛因忧郁症而休学在家,并跟随顾福生学习绘画,作为三毛的恩师,顾福生虽然不是教育家,但却成功把她领进了文学的世界,打开了她自我封闭的内心世界。也许连她自己都不会想到,文学会造就她非凡的人生。
和其他少女一样,她迎来了初恋。在文化学院她和梁光明展开了一段美妙短促的爱恋,但最终因为她去要西班牙留学而终止,初恋总是美好却又苦涩的。对于爱情,三毛多了一份勇敢,她虽热情却又不失矜持,她虽多情却又不滥情,她虽主动却又不失主见。
之后,三毛远赴西班牙,正是在这里,她遇到了当时还在读书的荷西,也许当时她还不知道这个男人爱她如痴,但圣诞节楼梯间的一个祝福拥抱,仿佛童话般的浪漫邂逅,从此两人注定成为彼此生命里的住客。
荷西说:“亲爱的,等我六年,六年后我就娶你。”三毛并没有选择一直和荷西在一起,她没有忘记荷西在马德里的大雪中含泪又故作洒脱挥手告别的场景,她也没有忘记当时荷西一直微笑着。
许是天意安排,抑或是宿命捉弄,在外漂泊的六年里,三毛好像被上帝遗忘了,她的爱情里充满着不同的主人公,她被日籍富商同学追求、被台湾籍博士追求、被外交官的德国同学追求,但她都无法接受——因为这些人给不了她想要的爱。或许,这些缘分使然的错过,只为让她遇见对的人。
于是,她毫无计划地又回到了那个与荷西初次相遇的马德里,而这一切仿佛早已在冥冥中注定。她与荷西不期而遇,而这场相遇于荷西来说却是注定,他等她,一等就是六年。三毛喃喃道:“荷西,我如果说要嫁给你是不是太晚了?”
对三毛而言,荷西一直苦恋了她六年,其实她何尝不也是苦恋了荷西六年?他们用六年时间去寻找,错过,然后再次相遇,这注定不是一段普通平凡的爱情。最终她选择了离她最近的幸福,触手可得的幸福,她将感情寄托在荷西身上,他们在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登记结婚。
撒哈拉始终是三毛的向往之地,只不过这次她不会独行,荷西会追随而至。事实上,当荷西知道她想去撒哈拉时,就已提前在那里找好工作,也许这世间的爱情大抵如此,只要彼此在身边陪伴,就连那些破旧的家具都被赋予了浓浓的幸福感。
三毛深爱着撒哈拉的一切,无论是它的狂暴,它的平静,还是它的寂静凄寒,它的干旱燥热,她都爱,或许她爱的是身边有他的陪伴。
正是在这个时期,三毛创作了许多感性知性乐趣融为一体的作品,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记录了她和荷西在一起生活的所有,字里行间充满欢乐、喜悦。仿佛我们和她一起置身于撒哈拉,感受那里的风和沙,感受她和荷西童话般的爱情。
她用才气和爱情装饰着生活,使这个荒凉之地有了人情味儿,她会每天在门口等荷西下班,她会给荷西做各式各样可口的中国菜,她会教邻居的孩子们学习。在撒哈拉,她过着也许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她和荷西仿佛是童话书中走出来的人物,平静、朴实、干净。
这一世三毛都在流浪,为了追寻,为了自由,为了爱情。尽管后来他们搬离了撒哈拉,迁往加纳利群岛,但他们仍在继续着那份纯真的爱情,她依旧善良朴实,爱着荷西。
命运总是变幻莫测的,无论我们是反抗还是顺从,无论我们如何坚强,如何乐观,它总是一次一次地考验我们。
1979年,在他们结婚的第六个年头,荷西于一次潜水工作中发生了意外,永远地离开了三毛。命运也许是在戏弄这对有情人,荷西等了她六年,爱了她十二年,但诀别时却没有跟她说一声再见。荷西带走了她所有的感情,这种对生命的无力感促使她用双手挖着墓地里的泥土,想要亲近荷西的气息。如果有可能,她甚至想跟着他一起去。
思绪不停涌现,她想起那个在楼梯间与她相拥的男孩,想到那个在雪天和她挥手告别的男孩,想到那个苦苦等了她六年的男孩,想到那个和她一起在撒哈拉生活的男孩,那便是属于她的大胡子荷西。
虽然她与众不同,虽然她特立独行,但抛开这一切世人为她贴的标签,她只是一个被深爱的女人和失去爱侣的女人,与荷西生活了六年的美好时光透支了所有的幸福,于是上帝收回了她最爱的人。
她说锁上我的记忆,锁上我的忧伤,不再想你,怎么可能再想你,快乐是禁地,生死之后,找不到进去的钥匙。
荷西死后,三毛的文章慢慢变得“黑暗”,文字里不再有快乐,代替的是苦苦的悲伤,世上只有一个荷西,他走了,带走了唯一一个快乐的三毛。
继续流浪,这是三毛唯一能做的事情,1981年三毛前往南美洲旅行半载,叙写她的所见所闻,走遍万水千山,作为女人她有着男人一般的闯劲和胆识。她感性却又带着理性,智慧与情商并存,即使旅途再劳累,她也始终不忘初心。但终归内心深处还是有不想去触碰,甚至是不敢去触碰的角落,她想念她的荷西,想念那个痴爱她的荷西,想念那个让她刻骨铭心的荷西。
自南美洲旅行回来之后,三毛写成了《万水千山走遍》,在那些仍旧能感觉到丧失爱人痛苦的文字背后,读者仿佛也能依稀看到重拾信心的三毛。
但她的一生实在太过坎坷,上帝对她亦颇有不公,或许是荷西的死对她打击太大,刚刚收拾好心情的她却在此时又被病魔缠住了。1984年,她前往美国接受子宫癌治疗,作为一个女人,她很累,她需要一个可以让她放心依靠寄托的人,然而却没有一个人可以再给她带来荷西带给她的那种感觉,1985年,三毛甚至一度失忆并神经错乱。
1991年,熬过了人生四十余个年头的她被发现在病房内自缢身亡,一个传奇的女子就这样香消玉殒。像云一样,轻轻地、淡淡地、慢慢地消散了,她走了,风轻云淡。
三毛代表了一个特定的时代,我们可以从她的作品里看到那个穿着一身长裙迎风站在撒哈拉沙漠中的女子,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和荷西朝朝暮暮的女子。喜欢她的人,多是喜欢她的特别,甚至有一段时间流行起了“三毛热”,人们渴望得到三毛那样的爱情,人们憧憬像三毛那样自由流浪。
也许,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活过。她的随性,她的率真,她的特别,都值得人们去爱她。她始终是美好的,像云一样随心所欲,她的爱真切而彻骨,让人惋惜的同时却又愈发敬佩。
如果有一天,你遇见了她,不要问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即便是你问了,她也会这样说:“我从来中来,我往去中去。”
1.2 可可?香奈儿:在恒远的时光长廊上
它是世界上第一瓶以设计师名字命名的香水,也是风靡几个世纪魅力却毫无消减的奢侈品,是的,香水的名字是Chanel No 5。它的设计师香奈儿曾说过:“一个不喷香水的女人是没有未来的。”
1883年,香奈儿出生在法国一个小城区,她的母亲在她还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正是那一天,香奈儿的一切都被夺走了。不久之后,香奈儿姐妹就被他们的父亲送进了冰冷的孤儿院,任凭她们苦苦哀求,也无法改变命运,这是留在香奈儿记忆里永远无法抹去的悲惨。
正是童年的这段黑色经历,塑造了香奈儿强硬的性格,她像男孩子一般,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年纪稍长,香奈儿进了一所修道院,在那里,她学会了缝纫,也学会了沉默和孤寂。
香奈儿开始叫Coco是她在一个城镇里一间酒吧驻唱的时候,她算不上典型的美女,身材消瘦,五官突出,一头又黑又厚的头发在脑后结成一个髻,她的眼睛乌黑却又清澈,仿佛一眼就能读懂别人的心。
她的性格和她的长相一样与众不同,引人注目,慢慢地,香奈儿身边围绕起许多爱慕者,其中不乏有名有利的角色。为了自己所向往的生活,逃离压抑的生存环境,香奈儿选择了艾提安,一个可以让她向上走的男人。
艾提安喜欢香奈儿,如果说香奈儿利用了这一点,一点儿也不为过,她希望逃离那个充满黑色记忆的地方,她想得到肯定,甚至可以说她渴望自己的风格为人们所知,渴望引领潮流。
当一群法国女人穿着华丽而繁复的裙子,裹着令她们呼吸困难的束胸衣时,香奈儿却穿着简单的服装赢得满堂喝彩,当一群女人将头发装饰得像一座山时,香奈儿却用一顶朴素简洁的小礼帽征服全场,虽然那些女人表面上会流露出嘲笑的眼光,但心里却默默地羡慕着。正是这样,香奈儿一点一点地影响着周围人的穿着打扮,慢慢成为潮流。
香奈儿逐渐跻身于上流社会,在这里,她结识了这一生中最重要的男人——鲍伊?卡铂,他们互相爱慕,其实他更像她的知心朋友,鲍伊知道这个年轻的女孩不仅美丽大方,而且有头脑有品位,渴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片属于她的天地。他帮助香奈儿完成梦想,然而,却迫于压力与一位伯爵千金步入婚礼殿堂。成全变成了错过,缘分变成了无奈,独留一声叹息。
鲍伊?卡铂自觉有愧,为了弥补香奈儿,他赠予她一家属于她自己的店铺。但在这之后不久,鲍伊就死于一场车祸。为了在圣诞节那天见到香奈儿,他急匆匆地驾驶着自己的车,没想到却死在了自己的车轮下,这也成为香奈儿永远的遗憾,也因此使她变得更加坚强。
香奈儿喜欢简洁的装饰,也常常通过男装激发出新的灵感,她经常穿着“被人嘲笑”的衣服出席各种场所,她把女人的裙子变短,把男人的西装裤改成女式马裤等,没有人会预感到她正在酝酿Coco风格的服装,也没有人知道她正在建立一个经典优雅的“香奈儿时代”——像她的性格一样干练、简洁、严谨的时代。
渐渐地,香奈儿开始引领时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她成了大赢家,可可?香奈儿的简洁服装变成了女性的首选,欧洲的贵族女性竞相模仿她,针织料套装、水手式衬衫、直筒针织裙等都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
香奈儿把女人的身体从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她们展示自然体态。她可以从各种物体上找到灵感,设计出自己想要的东西,精简的线条是她永远不变的风格,香奈儿认为青春不需要说出来,而应该被一眼看出来。为了让青春在举手投足间自然流露出来,自然简单实用成了她设计作品时的首要原则。
香奈儿的一生都不缺乏爱情的滋润,她对爱仍充满渴望,但不再奢求拥有。受生命中男人的影响,香奈儿把这些元素都用在自己的设计中,这使她的风格越来越丰富,香奈儿将珠宝运用到服装上,独树一帜的风格也成就了独一无二的香奈儿。
除了时装,她也推出了闻名世界的Chanel No 5香水,5对于香奈儿似乎有着独特的意义,所以她选择5月5日这天推出这款经典香水,购买的人在店铺外彻夜排起了长队,几乎在一天内,Chanel No 5就取代并摧毁了那些传统香水。
收获名利和财富的香奈儿在二战时期暂时关闭了自己的时装店,从这里开始进入了她生命的下一个阶段。“二战”结束后,克里斯汀?迪奥出现在人们视野中,迪奥的新风格与香奈儿格格不入,给香奈儿带来了冲击,香奈儿风格逐渐被人们抛诸脑后。然而香奈儿并没有急于反击,她在等待时机。
等迪奥的新风格也逐渐过了风头,香奈儿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只是,此时的她已不再年轻,但她并没有就此气馁,因为对她来说,这不仅仅意味着东山再起,它还是一次重生。
最终,在无数个日子的努力下,在无数次灵感的碰撞后,“香奈儿风格”重新回归到时装界,受到大众的认可,可可?香奈儿也得以重拾以往的名气。
阳刚的性格,高贵的气质,冷艳的外表以及从不多愁善感的特质让她与众不同。从孤儿院到修女所,从可可到香奈儿品牌,她一次次蜕变,完成自己的梦想,而现在,她终于可以坐在时尚界最高的殿堂里,接受人们的膜拜及追随。
香奈儿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直到最后。1971年,她离开了人世,肉体香消玉殒,但其生命的精魂依旧在她的品牌里延续,谁也不会忘记她所推崇的简约之美,正如她本人一样,简单执着却令人着迷。
香奈儿一生没有结婚,并非她不渴望爱情,也许只是因为她失去了那份勇气,又或许是觉得婚姻阻碍了她前进的脚步,但不能不承认,她擅长从每一个喜欢她的男性身上中找到灵感。
在梦想的道路上她从不退缩,她创造了一个时尚帝国的传奇,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她曾极力想抹掉自己的黑暗过去,一步步打造着不一样的香奈儿。今天,当游人站在香奈儿品牌专柜前,欣赏这些美丽的尤物时,仿佛依稀能看到香奈儿倚靠在窗前,手指间夹着一支香烟,随意拨弄着额头的发丝,嘴角带着一丝浅浅的不易察觉的笑容。
1.3 吕碧城:蝶恋,花未恋
花样的年华,动荡的局势,在时代的更迭处,在世纪的交点里,有一位佳人。她身姿优雅,身量纤纤,仪容秀美,宛若一朵尚且缀着晨露的百合在枝头迎风绽放。
古诗云: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而这位佳人,却以她清丽不俗的容貌、温婉内敛的性情、坚若磐石的意志、为人称道的才华让整个时代都为之倾倒。她,是吕碧城。
当别的孩子尚且在坊间闾里嬉戏玩耍、追跑打闹时,12岁的碧城正沉浸在自家书房的小天地里无法自拔。碧城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吕凤歧是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曾出任国史馆协修、玉牒纂修、山西学政(大约相当于今天的省教育厅厅长),家中三万卷的藏书便成了碧城儿时最亲密的伙伴,加上父辈的教导,家庭的熏陶,碧城从小便被赋予了不同于寻常人家儿女而专属于文人的傲骨,她稚嫩的眉眼间,自有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英气。正如她12岁时作的那首诗一般: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剩一腔毫兴,写入丹青闲寄。
吕碧城的才华在她还是孩提时就已初露锋芒,想来也不负“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的美名。当有人告诉当时的诗论大家樊增祥,“夜雨谈兵,春风说剑”是一个12岁少女的作品时,樊增祥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本以为如此荡气回肠的诗句必定是铁骨铮铮的硬汉所作,不想却出自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儿女之手。
但如果碧城仅仅如此而已,那么她不过是才女,情到之处舞文弄墨,游戏文字,她能得到人们的欣赏,却赢不来人们的尊重。然而仅仅时隔一年,当命运之神开始向小碧城展露出人生狰狞的一面时,也偷偷地在背后为这个看似柔弱实则倔强的女孩子准备好了橄榄枝。
1896年,13岁的碧城被命运之手硬生生地从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中抽离出来,幸福戛然而止,残酷迎面而来。父亲的去世给了这个没有男丁的家庭以沉重一击,往常兄友弟恭、夫义妻贤的族人们突然变了脸色,一个个都想着怎样从这孤儿寡母的手中争夺家产,他们为此甚至不惜唆使歹人将碧城的母亲挟持。
13岁的碧城突然明白这世界上除了诗词歌赋、风花雪月之外还有钩心斗角、权谋钻营。没有了父母的庇护,还有谁值得信任,还有谁可以依赖?也正是祖祖辈辈书香门第的熏陶,深埋在小女孩心里的那股清傲之气突然之间就喷薄了出来。
困苦之时,哀怨啼哭不过是小儿女的惺惺作态,难不成要学黛玉作司马牛之叹?黛玉固然惹人怜爱,但若无人怜惜之时又该如何?艰难困苦之时,她所能依仗的,不过是自己的一双手一颗心罢了。
当族人们忙着争名夺利之时,小小的碧城正在书房里奋笔疾书,她向父亲的朋友和学生们写求救信,用自己情真意切的文字向他们求援,其中包括时任江宁布政使、两江总督的樊增祥。终于,官府迫于压力放了她母亲,事情终如吕碧城所愿,得到了圆满解决。
吕碧城小小年纪却如此精明能干,毫无疑问地成了街谈坊议的对象,这本是件好事,但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邻里间的议论,让本与吕碧城有婚约在先的汪姓乡绅心生嫌隙,匆匆退了婚。
退婚在那个年代,不仅是女子自己的奇耻大辱,也让整个家族蒙尘,少女心头悸动的花朵尚未来得及开放便被寒冬冻得失了颜色,年少时的多舛,教会了碧城隐忍与坚强。
失去了一家之主的依仗,母亲不得不带着年幼的碧城投奔于舅父严凤笙门下。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又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吕碧城依然坚韧地成长着,像极了路边的小苗,正因为没有养尊处优的地位,没有准备好的水与肥料,所以更要拼了命地生长。她昂起头,去接受阳光的照耀,根深扎向下,不放过哪怕石缝土块间的水分与营养。那些苦难与艰难磨砺着她,也成就了她。
21岁时,吕碧城虽然每天在家过着安宁的闺秀生活,却也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前进的步伐,欧风美雨在这个倔强的少女的心头掀起了轩然大波,碧城决定去天津探访女学,她想去看看如今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模样,想去看看时代的车轮将要去向何方。
然而她的这个想法却受到了舅父的苛责,在舅父看来,吕碧城在家“恪守妇道”才是正经事。舅父的苛责气走了21岁年轻气盛的少女,也因此成就了碧城后来传奇的一生。
身无分文的吕碧城仅凭一腔热血踏上了开往天津的火车。在经历丧父之痛、亲友冷漠与疏离之后,这个女孩子难得一见地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
火车上与天津佛照旅馆善良的老板娘的相遇,使得她在陌生城市有了暂时的容身之地,而阴差阳错被《大公报》总编辑英敛之看到的求助信又给了她一个足以展现自我的平台。从《大公报》实习编辑做起,碧城一步步向前,在当时那个男性占绝对主导的世界里,她靠自己的灵心一点、妙笔一辉,在男权的世界里勾勒出一幅绝美的女性剪影。
她的文字,笔锋犀利,一针见血,并不夸饰张扬,字里行间隐隐透露着女子独有的细腻情怀。碧城的秀外慧中,不仅让当时的男子为之倾倒,就连女子亦是忍不住为之侧目。
1904年,同样作为奇女子的秋瑾慕名前来拜会比自己小7岁的碧城,两人虽然仅仅相处四天,却一见如故,秋瑾亦改名为碧城,文学界一时间流传着“南北两碧城”的美谈。
碧城在《大公报》就职期间,一刻不曾停下自己的笔,她以自己的笔杆为枪,对封建男权社会口诛笔伐,提倡女权,鼓励妇女解放,推动妇女运动的发展。此时的吕碧城不仅仅是一个作者,一个理论家,她还是一个践行者,一个实干家。
1904年,在英敛之的推荐、袁世凯的支持下,她在天津创办了北洋女子公学,碧城出任总教习,两年后,学校增设师范科,改名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这样,年仅23岁的她成为女学的校长,她以自己为典范,向学生们展示着如何在花一般的年纪活出最美丽的风采。
许多中国杰出的女性革命家、艺术家、教育家,如著名女作家丁玲等,曾经是吕碧城的学生。碧城创立的女学就如同一朵蒲公英,她们在最纷乱的世界里活出最纯白的色彩,她们成长着,进步着,有朝一日成熟了,风一吹,便化为千万朵飞絮飘飘扬扬地飞向天南海北,像是一粒粒希望的种子撒向了肥沃的原野,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碧城自此一路向前,甚至成了幸运之都“新华宫”的大总统机要秘书。值得一提的是,碧城此时正是如日中天,追捧倾慕者无数,其中不乏达官显贵,如袁世凯之子袁寒云、李鸿章之子李经羲等都争相献诗迎合,碧城却丝毫不为所动,仍旧待字闺中,时人都说她过于清高孤傲,等闲人入不了她的眼。
其实,碧城的要求确实是不低的,要说追名逐利,富贵荣华,她若愿要,又有何难,唯独这心与心的契合,文学造诣间的心意相通,纷杂俗世间的相知相守,要想拥有却谈何容易。碧城曾与好友畅谈,谓平生称心的男子实在太少,本有心梁启超和汪精卫,孰知一个年纪太老,一个则太少,终究不是自己等待的良人。
而随着袁世凯称帝野心的逐渐暴露,碧城毅然决然地抽身而去,仿佛那天边的白鸽,天地之大,任我遨游。
她先是来到上海滩,尝试商业贸易,凭着自己敏锐的商业嗅觉,碧城成功地在两三年之内聚敛了可观的财富。然而,当金钱遇到这样一个不为政治和男人所困扰的女子,又怎么会成为她的羁绊?
虽无良人在侧,却也不能妨碍碧城独自美丽下去。她住洋房,乘汽车,穿上晚礼服翩翩起舞,碧城自顾自地去尝试和体验着生命中她想拥有的每一件事情。正当人们惊叹于她的雍容华美时,碧城倏而又转身而去,离开了自己熟悉的上海滩,来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美术。
不久之后,机缘巧合,碧城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寻到了自己的信仰。经历了几十年的大风大浪,见惯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拥有信仰的碧城是幸运的,她的情思,她的感慨,她的欲语还休终于有了一个安放之处,半辈子的风雨飘摇,碧城无人可寄的心总算是落在了实地,平静而安宁。
1930年,48岁的吕碧城正式皈依佛门,成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1943年1月24日,吕碧城在香港逝世,享年61岁。遵照她的遗嘱,不留尸骨,火化成灰后将骨灰和面为丸,投掷于南中国海。
吕碧城的一生,有过艰难时的挣扎,亦有过辉煌时的不羁与潇洒,待繁华落尽,铅华尽洗,真淳方显。碧城一生的追求者无数,却始终没有一人能赶上她的步伐。是因为他们都不明白,碧城自己也是一名追逐者,她的一生都是在逐心而行,她亦穷尽一生找寻与自己心意相通的良人而不得,正恍如那一夜春梦,了无痕迹。
1.4 奥普拉:荒原上的碎梦
她是来自荒原上的精灵,她是夜空最璀璨的星星,她曾是生于黑暗时代的黑人姑娘,她又是全美家喻户晓的精神寄托。
那年冬天,一颗黑色的珍珠降临在密西西比的科休斯科小镇。她的父母,为这颗晶莹剔透的珍珠赋予了一个来自《圣经》的美丽名字——奥普拉。
尽管是取自那遥远传说中一个身份卑微的女子的名字,但她的人生却一点也不卑微。她的确是来自荒原,因为她童年经历的苦难是那样繁多。
奥普拉的母亲未婚先孕,生下她后,父亲和母亲便分道扬镳。可怜的小女孩只能由外祖母独自抚养长大,可是,磨难接踵而至。9岁那年,小小的奥普拉还只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却惨遭堂兄的侮辱强奸;14岁,正值豆蔻年华,本该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的年纪,她却已为人母,而她的孩子却在出生后不几天便夭折……生命之花尚未完全开放就遭到现实风霜的打击,这还只是一位少女,就在此芳华承受着如此之多的生命苦难。
她曾一度想过自杀,也一味沉沦于自甘堕落的境地。当她幼小的身躯被海水淹没时,当她随着已经去世的孩子而死的心触碰到冰冷的海水时,她颤抖了。她奔回海滩,跪在上帝面前哭泣。
她不愿让自己年幼的生命溶进这无声的海水,她哭了,因为这里的每一朵浪花都不再能编织她飞扬的裙角,每一朵浪花都是她的心碎。她最终没有放弃生命,但却看不到未来的模样,所以,她只能继续和伙伴们鬼混:抽烟、吸毒、喝酒,越陷越深……
她在生命的大染缸里浸泡着,散发出绝望的味道。她的母亲对自己的女儿也颇有微词,对她同样失望,于是将她推入那无底的罪恶深渊——青少年管教所,想以此摆脱自己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也许,连上帝都不忍心看着这样一个美丽可爱的生命走向毁灭,所以没有使母亲的打算如愿以偿:少管所人满为患,无法继续接受新的成员。在看似毫无希望,在自己儿时的梦想开始像秋天的花朵一样在荒原上一瓣一瓣凋零的时候,幸运之神似乎才第一次垂青这个女孩。
对奥普拉来说,14岁是艰难的一年,她终日沉沦,萎靡不振;但14岁又是幸福的一年,因为在走过人生的十四个春夏秋冬后她才第一次见到父亲的模样。那是一张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庞,她曾心心念念魂牵梦萦了那么久,这个英俊的男人才终于来到她的身旁。
当面对这个男人时,她困惑了,大大的眼睛、宽广的额头、脸上带着温和善意的微笑,明明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是奥普拉依旧不敢相信,这个有教养的英俊的绅士真的是他的父亲吗?带着未知,他走进了她的世界。
佑护人,这个词用来形容父亲对她的意义再合适不过,是他拯救了自己的女儿。奥普拉每每回忆起改变她一生的14岁那年夏天都会不无动情地说:“父亲救了我的命,如果不是他当年对我的严格要求,我现在恐怕就是一个身后拖着一群孩子的家庭主妇了。”
诚然,改变是艰难的,蜕变是苦难的,特别是对她这样一只“劣质蚕茧”来说,想要化身蹁跹的蝴蝶更是难上加难。从未谋面的继母同样是个“厉害角色”。14岁时住进父亲家时,继母首先向她“开刀”,她规定了奥普拉每天的学习任务,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就不许她吃饭。
本以为会站在自己这边的父亲却和继母一唱一和,他们的执着让人敬畏,他们甚至还为奥普拉制订了翔实的学习计划和教育大纲,在大纲的基础上指导和构建奥普拉的成长。读书,读书,再读书,她的生活每天都被精神食粮充斥着,每天认认真真完成继母布置的作业后,还要赶紧满足父亲的要求,写读书笔记。
天道酬勤我勤奋,奥利佛在父亲这里开始了改头换面。先是在学校的戏剧俱乐部小试身手,获得了朗诵比赛的一等奖,后来她又在父亲和继母的鼓励下,参加了在费城举行的有一万多名会员参加的演讲比赛。而在这次比赛中,奥普拉凭借一篇《黑人,宪法与美国》独占鳌头,获得了1000美元的奖学金。
在光环和奖金的刺激下,奥普拉开始苏醒,原来靠讲演也可以赚钱。这个时期的比赛经历为她后来的脱口秀功底积累了最原始的经验财富。她蜕变和成功的速度越来越快,彻底告别了放荡不羁的年少时光,从此洋溢着澎湃的激情,靠那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开始为自己打拼天下。17岁时,她已成为万人瞩目的“纳斯威尔防火小姐”,同年,她又赢得了“田纳西黑人小姐”的桂冠。18岁时,她进入田纳西州州立大学深造,主修演讲和戏剧学课程。
每一个少女都会在花季的大学时代以各种姿态盛开生命之花:或依偎于恋人的怀抱,或与三五好姐妹闲时漫步于纽约时尚广场第五大道,或倾心于各种公益事业……而奥普拉却没有选择普通女孩子所选择的寻常道路,对她来说,最受吸引的是自己从小就展露出较高天赋的播音主持。
直到成年后的很多年,她依然记得自己首次演讲的经历:那是她3岁那年的初夏。在阿瑟木教堂做见证时,她毫不费力地惟妙惟肖地模仿外祖母,讲述耶稣复活的故事。奥普拉至今都为此感谢上帝,她没有被赋予显贵的出身,没有美好的童年,没有父母的呵护和华丽的纱裙,但是,自从她那还不满4岁的稚嫩的嘴里发出天籁时,她就再也无法停止追寻梦想。
在大学时,奥普拉的名字就已随着各种活动飘出了象牙塔,也有很多传媒公司向她表示了好感,其中不乏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这样的业界巨擘,但却被奥普拉莫名其妙地拒绝了。后来,她的讲演课老师实在看不下去,找她谈话,提醒道:“你可知道,很多人选择这个专业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能在CBS那样的公司占有一席之地啊!”
老师的点拨让奥普拉醍醐灌顶,于是,她决定去CBS锻炼自己。而从她走进CBS大门的这天开始,就再也没有人能把这扇门关上。
1973年,年仅19岁的奥普拉小姐成为WTVF(纳什维尔电视台)最年轻的主播,而她此刻的身份,仅仅是一名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对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来说,电视台基本是男主播的天下,妇女在电视台可谓凤毛麟角,更别说是黑人妇女了。
即使到了80年代,美国的传媒界依然少有女性的身影和声音。当时,以为著名的男主播就说:“女人不适合播新闻,因为她们的声音不具备可信度,听起来就像街头巷尾的闲谈。”虽然言谈尽显讽刺和调侃,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状态。但是这一切于奥普拉来说,都是无所谓的,在她看来变的只有时代和观众的看法,不变的却是她坚定的信念。
1977年,23岁的她以联合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WJZ-TV一档名为《人们在说话》的脱口秀节目中,节目一经播出,收视率便一路飙升,超过同行名嘴菲尔?当纳的节目。
在东部地区的名声大噪,并没有让奥普拉就此止步。在制片人的引荐下,她将自己节目的录像带寄给了ABC(美国广播公司)的芝加哥分部WLS-TV,录像带寄出去不久,奥普拉就收到了该电视台管理层向她抛来的橄榄枝。
从最初的小试牛刀,到后来的崭露头角,再到最后的大红大紫,奥普拉的成功是那样短促,她用仅仅几年的时间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转变,从此用几十年的时间为全美观众制造着欢乐。在她身上,凝聚了太多的平凡和伟大,坎坷与光荣。以至于她成为了美国梦的最好阐释。
她的节目越做越火,她的身价一路飙升,当人们得知奥普拉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亿万富翁的时候,各种议论也纷纷传开。有人说奥普拉是幸运的,还有人说是美国大时代成全了她。凡此种种,倒不如说她的成功源自于那段来自荒原的惨痛经历和她对梦想的坚持更具有说服力。作为一名黑人女性,奥普拉走到福布斯排行榜女性富人排行榜之首,顶上这样的光环,来自于她的坚守,她的温婉谦和与智慧。
奥普拉确实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不过魔幻之处不在手指而出自嘴巴,曾有人好奇地问,你每次为节目准备多少问题,她回答道:“我从来不准备问题,我只是坐在那里和人聊天。”
在她看来,与别人沟通的最好办法便是怀揣着一颗柔软的心去倾听他们的酸甜苦辣的故事。而她与生俱来的敏锐洞察力又令她有如潜伏在人体内的“蛔虫”,这让她能恰如其分地捕捉到谈话中最吸引人的焦点,提出极具针对性的问题。
在奥普拉的谈话节目中,迈克尔?杰克逊轻轻吐露那并不快乐的童年;茱莉亚?罗伯茨毫无芥蒂地讲述自己的家庭琐事;就连一贯严肃的美国总统奥巴马都会流露出温情的一面……她总能用自己的真诚让嘉宾打开话匣子,实在不行她就以自己的心里话作为“交换”来让嘉宾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但奥普拉最为令人动容的,是对于世界观众的诚挚。直播间里面她面对的只是某一位或某几位嘉宾和上百位观众,而借由那几台摄像机和无线电波,她的音容笑貌就传遍了全世界。她说起过自己名字的来源,谈到了对父亲的感激,更回忆过早年经受的种种苦难。这些在别的主持人看来嗤之以鼻的行为却使奥普拉成为美国电视史上的传奇。
奥普拉曾说,我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我穿的鞋子贵了一点而已。是的,谁也不能否认她现在漫步在全世界最昂贵的红毯上的高跟鞋曾走过最为漫长的荆棘之路。
1.5 蒋碧薇:时光未央,诉离殇
徐悲鸿的画作中不乏以女性为主题创作的,这些女性,都跟徐悲鸿的一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些画作中,有一幅画——《蒋碧薇女士》,以7280万元的拍卖价格创造了徐悲鸿油画拍卖的纪录。
画中的女子,温婉大方,隽永静立,画笔细腻深情,透过这幅画,我们好像可以看到画家是带着何其怜惜的爱去创作的这幅画,又是以何其深沉的感情去爱着这个画中的女子。
蒋碧薇,不仅创造了徐悲鸿油画拍卖的纪录,也是徐悲鸿人生中浓墨重彩、挥之不去的一笔。
蒋碧薇,原名蒋棠珍,碧薇这两个字,是徐悲鸿为她起的。蒋碧薇欣然接受,给自己的名字加以爱人的衷心,对蒋碧薇来说,是一件浪漫和温雅的事。可她没想到的是,徐悲鸿不止给了她一个名字,也不止给了她一次伤心。
1898年4月9日,蒋碧薇出生于江苏宜兴,蒋碧薇的父亲蒋梅笙是当地的名士,蒋家也是当地的望族,蒋碧薇13岁时,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环境下,她被许给了门当户对的查家。如果没有徐悲鸿的出现,蒋碧薇的一生将会顺着父母的意愿,平淡无波地走下去,不会在人们心里留下任何影子。
可是,徐悲鸿终究还是出现了,就像是一场命定的劫难,但这劫难到来的时候,蒋碧薇却是满心的欢喜。
彼时,徐悲鸿常去拜访蒋碧薇的父亲蒋梅笙,一来二去,两个年轻人相识了。在18岁的蒋碧薇眼里,徐悲鸿是那样高大,那样让她欣喜,那种感觉就像张爱玲所说的:“低到尘埃里,却在尘埃里开出一朵花。”
在蒋碧薇心中,徐悲鸿是上进的,是英俊的,是潇洒的,是有才华的,是她所倾心的。蒋梅笙时常在蒋碧薇面前夸赞徐悲鸿,慧眼识英雄的蒋梅笙,时常叹息自己没有第二个女儿可以许配给徐悲鸿,却没想到自己的女儿蒋碧薇早已暗许芳心。
礼教的牵绊,成了徐悲鸿和蒋碧薇之间最难跨越的一道坎,这道坎是蒋碧薇的婚约,名门望族的蒋家,如何能让女儿悔婚?两个青年人之间的纠葛,恰似王实甫的《西厢记》,一方面是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方面是难以拒绝的相爱。最终,蒋碧薇还是选择了爱情,选择了徐悲鸿。
一个深夜,天空带着如画的浓黑墨意,月亮因为爱情而掩盖了柔和的光芒,徐悲鸿带着蒋碧薇私奔了。蒋碧薇心里是忐忑的,是不安的,是愧疚的,但牵着徐悲鸿的手,她相信眼前这个男人会带给自己幸福。
两人连夜乘轮渡去了日本,蒋碧薇留下了一张便条,匆匆别家。得知女儿私奔的蒋梅笙又是生气无奈,又是暗自庆幸。他气女儿的不知礼数,无奈如何向查家交代,却也庆幸带女儿走的是自己欣赏的徐悲鸿。最后,蒋梅笙只好给女儿办了一场丧事,退了她和查家的婚事。
这场丧事虽是假的,但却埋葬了蒋碧薇衣食无忧的生活,埋葬了蒋碧薇蒋家大小姐的身份,初来日本的蒋碧薇跟随徐悲鸿,开始了磨难的生活历程,开始了柴米油盐的贫苦生活。
在日本,徐悲鸿和蒋碧薇住在一个叫“下宿”的旅馆,条件简陋,远非蒋碧薇从前的锦衣玉食。当时的徐悲鸿,仅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书生,连画家都谈不上。但他却疯狂地迷恋艺术,迷恋日本画,往往花尽生活的费用,只为了买自己喜欢的画作。
艺术家的疯狂,让蒋碧薇只能跟着徐悲鸿过着窘迫的日子,原本年轻漂亮的深闺小姐,再没钱买新的衣服鞋子,没过半年,两个人的积蓄便全部花光了,走投无路的两个人只得回国,求助蒋梅笙。
回国后的蒋碧薇,遭受了许多舆论的攻击,在当时那个传统而封建的社会,像蒋碧薇一样与人私奔的女子,注定要受到人们的谴责。好在蒋梅笙并不是一个迂腐不化的老人,他选择了包容。蒋碧薇和徐悲鸿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从走投无路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这时,在康有为的帮助下,徐悲鸿得到官费留学法国的名额,蒋碧薇再次跟随徐悲鸿到法国。
1919年3月20日,徐悲鸿和蒋碧薇到达了巴黎,蒋碧薇原本以为有了学费的保障,两个人能够平顺地生活下去,却没想到国内的战乱,导致徐悲鸿的官费迟迟未发,两个人再次面临饥寒交迫的地步。
蒋碧薇决定到中国驻巴黎领事馆的官员家去借钱,但出身名门的她又总是开不了口,她从未面临过如此窘迫的局面,最后还是空手回到了家里。回家后的蒋碧薇非常懊恼,徐悲鸿抱着蒋碧薇,两个人无言以对,度过了寒冷的一晚。
不同于鲁迅先生所写的《伤逝》,像娜拉般出走的蒋碧薇,并没有面临子君一样的情感冲突。徐悲鸿和蒋碧薇,在生活的困苦下,仍然是相爱的。
蒋碧薇对徐悲鸿的爱,早已是妻子对丈夫的爱,她愿意陪着他走过寒冬,愿意陪着他走过风霜,蒋碧薇把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徐悲鸿,尽管徐悲鸿没有带给她生活上的物质满足,尽管徐悲鸿并没有像一个男人一样担起家庭的责任。但蒋碧薇始终不离不弃,她相信徐悲鸿,就像相信自己,就像相信爱情。
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两个人携手渡过了生活的劫难,却没想到,在春天之时,两个人竟然迎来了感情的寒冬。
1927年10月,蒋碧薇和学成归来的徐悲鸿一起回到了祖国。
此时的徐悲鸿,终于得到了外界的认可,他接受了南京中央大学的聘书,每个月都有相当丰厚的薪金。同时,徐悲鸿还积极参加田汉组织的南国社。越来越忙碌的徐悲鸿跟蒋碧薇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1930年,蒋碧薇回老家处理事务,因为事务繁冗,接近一年没有回到南京。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终于因为聚少离多出现了裂痕。
1931年,管不住自己心的徐悲鸿,用最后的理智给蒋碧薇写了一封信:“碧薇,你来南京吧,你再不来的话,我会爱上别人的。”这时的徐悲鸿,为一个叫作孙韵君的女学生动了心。孙韵君,又名孙多慈,多慈这个名字是徐悲鸿给她起的。一样的温柔,一样的幸福,一样的缱绻,只是,这一次,徐悲鸿的爱人不再是蒋碧薇。
压倒蒋碧薇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徐悲鸿为孙韵君作的画。蒋碧薇看到了那幅饱含深情的《台城月夜》,月光很美,曾经见证了无数个徐悲鸿和蒋碧薇的夜晚,月光何其公平,让人心碎,又让人甜蜜。一样是作画,这一次,徐悲鸿不再是为蒋碧薇而作。
气愤的蒋碧薇把《台城月夜》搬走了,并且声明,永远不会让这幅画面世。后来,蒋碧薇在徐悲鸿去世后,坦言自己并没有把这幅画销毁,而是藏在了家里,岁月侵蚀,白蚁横生,这幅画被摧毁了,虽然蒋碧薇多次修补,但是那幅画却再也不复当年的光彩了。
搬走《台城月夜》的蒋碧薇是赌气的,是嫉妒的,是任性的,但那是因为爱,蒋碧薇爱着徐悲鸿,所以即便徐悲鸿为另一个女人作画,她也不忍心把那幅画毁掉。
负气,总是一个人先辜负,另一个人才会赌气。徐悲鸿为了娶孙韵君,在《广西日报》上刊登了一则信息,其中有一句话,让蒋碧薇悲痛欲绝,徐悲鸿爱着孙韵君,但这爱是以蒋碧薇的自尊为代价的。那句话是这样说的:“我和蒋碧薇解除非法同居关系。”
原来,这么多年的相守相伴,不过换来一句话“非法同居”。原来一个人执着的,不放的,坚持的,珍惜的,真的会被另一个人视如草芥。
蒋碧薇不再爱徐悲鸿了,她和一直追求她的张道蕃亲近了起来,蒋碧薇的自尊不能允许她像一个青春迟暮的人一样为爱舍弃剩余的生命,也不会允许她接受爱人对自己的不纯不忠。
后来,徐悲鸿没能跟孙韵君在一起,转而去找蒋碧薇,蒋碧薇以一个高雅的姿态转身:“假如你和孙韵君决裂,这个家的门随时向你敞开。但倘若是因为人家抛弃你,结婚了,或死了,你回到我这里,对不起,我绝不接收。”
蒋碧薇的爱,始终高贵,无论是对徐悲鸿还是对张道蕃,她都无怨无悔,在他们困苦的时候相陪,当他们离她远去的时候,蒋碧薇便不再纠缠,她不乞求,也不会为难自己,蒋碧薇明白,与其执着,不如放手。故而,当张道蕃抛弃蒋碧薇的时候,她依旧不做纠缠。
徐悲鸿为了廖静文又一次登报,宣布自己和蒋碧薇解除同居关系。这一次,蒋碧薇向徐悲鸿索要一百幅画,为了自己的青春,为了自己的尊严。徐悲鸿同意了蒋碧薇的要求,他知道,终究是他欠她的多,并且多给了蒋碧薇一副她最喜欢的画——《琴课》。一直到蒋碧薇去世的那天,这幅《琴课》还悬挂在蒋碧薇的卧室。
一个女子,活得如此高贵,不仅是自尊心的原因,更是因为,她对爱情,一贯的纯粹,一贯的执着。
1.6 邓肯:跳舞穿过晨曦中的花园
匆忙而短暂的一生中,只有真的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的人,才能在浮躁的世界里给我们留下不忍割舍的美好。总有一些心思细密、活泼动人的女子,如同一道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厚重的土地,仿佛能让众多的生命在这里发芽生长,给茫茫世间带来活力与生机。
伊莎多拉?邓肯便是这样一位永远焕发着生命力的女性。诞生于19世纪末的大都市,她像一只可爱的精灵,飘飘忽忽地落入了凡间,坠落的那一刻,所有的花草蝴蝶都为之让路。
那薄如蝉翼的翅膀和轻盈曼妙的身段,任谁看了,都会发出惊人的赞叹,是怎样的巢穴,竟孕育出如此动人的女子?凭着超凡的天分和领悟力,她在舞蹈中寻求着生命的真谛,也将全新的态度和理念带入了世间。
家庭不幸的女子,往往都能在成长过程中变成寻求自由和解放的独立女性,邓肯亦是如此。在她出生之时,父母已经离婚,母亲除了工作赚钱,还要照顾她和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的生活,日子过得十分清贫。而年幼的邓肯就能发挥自己的机灵与美貌的优势,去向面包店的老板讨一点吃的,并让他们继续赊账。可爱的小女孩前来恳求,谁又能忍心让她挨饿呢?
除了利用天真的眼神来求得安慰,小邓肯更懂得自食其力的重要,谁能想到,一个只有6岁的小姑娘,竟然开办了自己的“舞蹈学校”?做音乐教师的母亲给了她天生的灵气和自信,从小经受的苦难和磨炼也让她比同龄人多了几分成熟和稳重。街坊的孩子们想要学习跳舞,她就把他们召集起来,自己做老师。有母亲的琴声帮助,她的学校真的办了下来,拿着自己做老师带来的收入,她的笑容更加灿烂。
后来,她被送到芭蕾舞学校学习,可在看到老师踮起脚尖时,她却坚定地不再学习,因为她认为这非但不美,而且是束缚了身体的枷锁,年轻的邓肯开始反对僵化的舞蹈模式,要以自身的曲线来诠释生命的美丽。
凭借着这样的才情与自信,她在11岁那年就迎来了自己的初恋。此时她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舞蹈老师,她的学生中,出现了一位帅气的药剂师,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她还是狂热地爱上了他,她费尽心机制造偶遇,只为和他打声招呼,她“在他的怀抱里飘飘荡荡”,却不敢向他表白。这种炽热的感情直到两年后药剂师结婚才算无疾而终。虽然无果,邓肯放荡不羁的感情态度却已初露端倪,后来更是与40多岁的波兰人相恋。
十几岁时,邓肯想尽办法,见到了纽约剧团的老板,并在他面前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将舞蹈艺术阐为神来之笔,意外地得到了老板的雇佣。然而好景不长,在纽约,她的才华和个性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剧团的安排下,她总是要参加一些自己不喜欢的演出,这让她十分不满。尽管生活困难,但她坚决不愿低头去跳些商业化的舞蹈,她不怕吃苦,却不愿委屈自己的理想。
就这样,几年以后,邓肯全家来到了千里之外的伦敦。在这个充满自由气息和活力的城市里,她期望能够尽情释放自己内心的感受,张扬她动人的舞姿,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初到欧洲,她们游历了各大教堂和博物馆,对四周的一切都感到好奇,生活充满了乐趣。然而当身上的钱花得差不多的时候,日子依旧十分艰难。邓肯和她的家人时常要为了找一个住处而低三下四,也要为一点吃的而忍气吞声。客居异国,没有任何亲人和朋友,要如何才能让自己在这里绽放异彩呢?
即使困难,她也从未后悔,童年的机智勇敢在长大后依然发挥着作用,不多久,邓肯便在格罗夫纳广场的一位老人那里找到了临时的工作,并获得了一笔丰厚的薪水。
拿着这第一份收入,邓肯在伦敦租下一个工作室,开始了她全新的舞蹈生涯。她穿着蝉翼一样的轻纱和便鞋给社会名流跳舞,每次都能赢得观众们的赞叹。他们从未见过如此不受教条拘束,却还能具有这般灵性的舞蹈,在邓肯的身上,他们看到的不仅是女性的身体之美,还有不屈从于世俗的自由之美。年轻的邓肯就这样在英国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
尽管如此,在伦敦的生活还是颇为艰辛,但是有什么能比得过她自如地跳舞,为自己换来稳定的生活呢?每当邓肯跳起门德尔松的《春之歌》,或者埃斯尔伯格?奈温的《奥菲莉亚》,她就像重新化身仙子精灵一般,飘然尘间,遗世独立,全然没有了世俗的痛苦所刻下的沧桑的痕迹。
可那漂泊着的灵魂,终究是不能在同一个地方停留太久。她像是逐着光芒的孩子,前方有太多的光明吸引她去寻找,没有什么能让她甘愿驻足。于是她离开了迷雾朦胧的伦敦,前往全世界都向往的浪漫之都巴黎。在这里,她依然是那个像天鹅一样骄傲的舞者,坚决不做世俗之中随波逐流之事。
她拒绝了前来邀请她的柏林剧院老板,因为于她而言,到欧洲来跳舞,“是为了通过舞蹈传播宗教信仰的伟大复兴,通过人体动作的表情来让人们认识人体和心灵的美和圣洁,根本不是给那些脑满肠肥的资产者茶余饭后作为消遣”。她还扬言有朝一日她一定会到柏林去,去为“歌德和瓦格纳的同胞们”跳舞,而不是对着一副利益至上的嘴脸,进行商业性的演出。
邓肯再一次做到了。3年之后,她终于来到了柏林,在克洛尔歌剧院里,她飘扬如天使一样的舞蹈,伴着交响乐队的奏鸣,赢得了一个城市的掌声。
在欧洲跳舞的生涯,她像林间女神一样,带着早晨清澈的露水,传递着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她在英国不列颠艺术馆为自己的艺术创造生命,从古代雕塑、绘画和古典音乐中,她看到了人类最原始的灵性,她为之倾倒动容,找到了她认为最佳的舞蹈方式:身着长衫、赤脚,保持着神明赋予人类的最纯真的美貌,向土地汲取空灵的养分,用像树木枝干一样摆动的身姿来表现自己内心的躁动和希望。
对她而言,传统的技巧不仅不是舞蹈之美,还是玷污人体本身自然之美的罪魁祸首。因此,在邓肯的舞蹈中,毫无雕琢的痕迹,忽而宁静,忽而翻腾,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体验,自成一派,浑然天成。
一颗崇尚自由的心,和一副完美婀娜的身段,复杂的早期经历,都对邓肯的感情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事业上,邓肯是开创新一代舞蹈的女王,在感情上,却常常遭到世人鄙夷的目光。
随性多情的邓肯是不幸的,在她坎坷的一生中,爱恋过的男子不计其数,有些只是匆匆过客,停留的时间短暂一瞬;有些确实铭心刻骨,在她脆弱的身体和心灵上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些有着不同身份、地位、性格的男人,只要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邓肯的面前,能给她贴心的温暖,就会得到这位多情女子炽烈的爱。
在柏林时,他就曾与才华横溢的建筑师同居,辗转于各地的她有两个私生子,孩子的父亲是设计师和百万富翁,然而多情的女子却似乎一定要受到上帝的折磨,在一次事故中,她的两个孩子双双葬身塞纳河。
邓肯唯一的一次婚姻,是与苏联诗人谢尔盖?叶赛宁的结合。和邓肯一样,叶赛宁也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不幸的孩子,年轻时,他也爱恋过无数年轻美貌的姑娘,有过几段为时不长的婚姻。
而无常的命运却在冥冥之中将他与邓肯联系在一起,在莫斯科,邓肯与叶赛宁相遇,便不可阻挡地陷入了爱河。他们结婚了,可是生性自由的灵魂却无法被婚姻所捆绑。邓肯想要带叶赛宁离开莫斯科,继续寻找她想要的生活,叶赛宁却卧病不起,经历了一年的辗转奔波,两人极度疲惫,还要应对八卦记者们对其私生活的窥探。
婚姻终于还是失败了。叶赛宁只留下了一首《致友人》的绝唱,便撒手而去。两年之后,阴差阳错之中,邓肯竟被自己佩戴的卷进车轮中的丝巾绞死。
在不幸和痛苦之中,她离开了世界,但对她来说,这也未必是一场灾难。我们更愿意相信,那个身着轻纱翩翩起舞的精灵,正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摆动着曼妙的腰肢,绽放自己身体的魅力。
重重的生活磨难,带给邓肯的是坚定而勇敢的冲破藩篱的勇气和决心,作为第一个“披头赤脚在舞台上表演”的舞者,她带着与生俱来的自然的力量,重新界定的女性的美的标准。
在她眼中,舞蹈是“一个对生命的完整概念,还有透过动作表达人类心灵的艺术”。即使经历再多的不幸,也能在自由的舞蹈动作中找到内心与自然的平衡。她的舞蹈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饱含着她对世界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热爱的一种态度。
上天没有给她圆满的结局,却给了她女神一般的面孔和温柔慈爱的心灵。在备受传统束缚的世界里,她用生命跳出了最完美自然的舞蹈,迎着远处那一线光明,突破了一道道艰险的阻碍,她站在光芒耀眼之处,给了我们最好的心灵指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