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走进史学(壹卷李伯重文集:李伯重先生的学术印记与时代见证)
》
售價:NT$
360.0
《
故宫书画集(精编盒装)版传统文化收藏鉴赏艺术书法人物花鸟扇面雕刻探秘故宫书画简体中文注释解析
》
售價:NT$
1490.0
《
《往事和近事(增订本)》(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代表作,新增修订、全新推出。跨越三十多年的写作,多角度讲述中华文明)
》
售價:NT$
349.0
《
往事和近事:历史地理学泰斗、百家讲坛主讲葛剑雄经典文集
》
售價:NT$
349.0
《
父母的关键认知
》
售價:NT$
225.0
《
第三帝国:一部新的历史(纳粹主义具有何种魔力?纳粹运动会卷土重来吗?一部全面揭示希特勒及其罪恶帝国黑暗的历史)
》
售價:NT$
490.0
《
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德国历史上的反犹文化源自哪里?如何演化为战争对犹太人灭绝性的种族杀戮?德国历史研究专家克劳斯·费舍尔叙述德国反犹史及其极端形态的典范之作)
》
售價:NT$
440.0
《
粤港澳大湾区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精品案例:基于媒介化治理的思考
》
售價:NT$
445.0
|
編輯推薦: |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瑾继《中国经济怎么了》后再谈经济与思想,
看大师交锋揭示中国未来读经济理论与真实世界互动,
邹至庄、张维迎、孙涤、韦森一致推荐。
定位对于中国经济与思想理念感兴趣读者人群,从经典、现实以及应用三维度立体解析经济观念。
如果你没有经济学接触,本书则给予基本经济学框架与常识,
如果你本身对于经济有兴趣,本书提供了回归经济学的趣味与反思。
|
內容簡介: |
本书得到著名经济学家邹至庄、张维迎、孙涤、韦森一致推荐,华裔经济学家孙涤在为《凯恩斯的中国聚会》序言中说,本书主题与大部分人紧密相关,95%的人的95%以上的生命都耗在了市场的打拼上面,“作者的叙事涵盖了经济学诠释的各主要流派和诸大师要角,必是读了大量的典籍;其视角、选题,文风的老辣,不免予人一种中年老成的感觉,然而她还是个年未满三十的新秀。分析经济学的观念,是件相当费劲而不讨巧的事,从几个美国总统的揶揄中,我们兴许可以看出几分。”
伴随着中国经济体量超过日本,追赶美国,关于中国的问题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愈多,经济观念转型决定中国未来格局。凯恩斯指出认为实干家通常是某位已故的经济学家的奴隶,撒切尔夫人则回应“经济学太重要了,不能仅仅把它留给经济学家去研究。”徐瑾认为经济学不仅属于经济学家,也应该属于所有人,尤其是普通民众。她认为经济学应该作为一项普遍的常识加以推广,其原理应该作为现代公民的素养之一。
|
關於作者: |
徐瑾,85后,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财经版块主编,FT中文网专栏作家,著有《中国经济怎么了》、《危机与转型》等,从事经济研究及财经评论近十年。
关注中国经济转型、国际财经与金融史,新浪微博@徐瑾微博,个人微信公号“经济人”(econhomo)。
|
目錄:
|
序言
自序:从观念到常识
经济学:大师与经典
科斯:面向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家
阿尔钦的经济传奇
奥斯特罗姆:未曾被遗忘的欧玲
布坎南:宪政经济的“画布”
赫维茨: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机制
加尔布雷思:美好,但不完美
森:自由就是一无所有
亚当·斯密论分工
凯恩斯vs.哈耶克:敌人还是朋友?
萨缪尔森:最伟大的幸运儿
弗里德曼:货币之惑
菲尔普斯vs.菲利普斯
法玛vs.希勒:市场是有效的么?
保罗·克鲁格曼:理解的愉悦
贝克尔&波斯纳:常识还是反常识
经济学与中国
大时代中的于光远
邹至庄的中国往事
张维迎:以法治看待市场
周其仁:正确的自我重复
姚洋:中性政府昨与今
王一江:国强还是民富?
陈志武:财富源于制度
丁学良:中国模式是与非
谢国忠:市场的骰子
安德森:中国不会说不
隔壁王二的经济学
盐铁之争始末
经济学与世界
铁娘子:撒切尔经济学的回归
心理决定日本经济?
走出暧昧的东瀛
尤努斯:扶贫,改变世界
市场拯救自然
自由选择的愉悦
富足社会:天堂不需要幸福
博弈与合作
经济学天问
经济学的前世今生
经济学书籍回顾:问题与主义
后记:经济学之思:理解的愉悦
进阶阅读
|
內容試閱:
|
演化的幸运 正如经济体系,人生通常也不可设计,但是日后来看,却并非没有规律可寻,其中一些看似散漫无关的点往往可以连成线,成为演化的路径。
科斯成为经济学者,亦是如此,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他本来也有不小的概率成为编篮工人、历史学者、化学家、工厂经理人、律师甚至二流数学家,“冥冥之中一切似有定数安排,非人力所能左右”。
科斯最初选择大学志愿时,本来计划选修自己表现较好的两门:历史和化学。因为残疾,科斯入学较晚,没有拉丁文基础,无法学习历史,而数学不好,又使得他无法学习自然科学,这自然也包括化学。无奈之下,18岁的科斯只好选择商科,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选修产业组织学。
这看似阴差阳错,却自有上天眷顾。他在大学的最后一年,遇到了对他影响颇大的经济学家阿诺德·普兰特,而这是普兰特第一年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执教,他以前在南非执教。当年的科斯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信仰社会主义,普兰特的观点对他来说“堪称新奇”,他也开始学习理解竞争以及价格机制。普兰特不仅帮助他认识了“ 看不见的手”,也帮助科斯争取到去美国游学的机会。
科斯原本计划在美国期间研修产业的垂直和水平整合,他也游历、访问了不少大学与探访企业。按照张五常的说法,科斯在芝加哥大学期间听了前文所谈的奈特的课程,若有所悟,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企业理论奠定了基础。等到科斯游学归来,适逢丹迪有经济与商业学校成立,科斯成为该校讲师,他回忆“要不是该校在1931 年成立,我真不晓得自己要做些什么。结果各项发展都配合得恰好,而我也就按部就班地演化为经济学者”。
科斯自己认为选择商学,算得上在不了解情况下 “做了改变一生命运的重要决定”,结果却如有神助。他不仅得遇良师普兰特,又有奖学金际遇,刚好能够找到份经济学者工作,实属“幸运 ”。他在伦敦经济学院并没有系统学习经济学,但通过与普兰特及很多同学的讨论,则建立了很多认知,他甚至认为,“像我这样未受过正规训练而踏入经济学的世界,事后证明反而占了便宜。由于未经正规的思考训练,让我在处理经济问题的时候,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企业的意义 科斯的商科专业,无形中为他提供了微观层面理解经济的背景之一,而美国的游学经历则使得科斯对于企业理论开始了自己独立的见地。
1930年代是一个极端传奇的年代,1929年资本主义危机席卷欧美,而苏联梦却似乎展示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全新景象,意识形态和知识观念都在历史的变革中对峙交锋,也为观察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1931年,日后大受关注的维也纳经济学家哈耶克来到伦敦,在科斯的母校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行了四场题为“价格与生产 ”的演讲,大获成功,也为哈耶克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谋得教职。至于当年还是学生的科斯,日后也多次提及这次经历,他说“听了这些演讲,我们知道了为什么会有萧条”。
但科斯日后仍旧记得,自己当时存在一连串疑惑:价格机制是否就已经足够了呢?如果是,那么企业这样明显的带有计划色彩的团体为何存在呢?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国家的产业计划有什么不同?价格机制和企业管理之间是什么关系?假如所有必要的协调都已由市场提供,为何还需要管理呢?在西方的世界就有不少大工厂,为什么苏联的经济不能像一个大型工厂来运作呢?……科斯带着这些疑问来到了美国,等到他次年回到英国开始上课时,已经找到了答案,写出了《企业的本质》。
提出好问题是有好答案的开始,那么答案是什么?价格机制虽然有效,但并非没有交易成本,也正因此,企业有了存在必要,企业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企业与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
这一发现为什么重要呢?在过去,经济学家总说正常的经济体系自行运转,似乎经济交换活动存在于真空状态,没有任何阻力与摩擦力,也就是没有交易成本这回事。
这一说法口口相传,经济学家也不去追问真实状况如何,却对企业这一无所不在的微观组成形式视而不见。科斯如同《皇帝的新装》中那个诚实的小孩,不仅观察到皇帝没有穿新衣,也就是真实世界存在企业这一制度设计,而且思考到皇帝为什么不穿新衣,答案正是交易成本的存在。
1932年夏天,科斯未满22岁,却已经写出了《企业的本质》,虽然当年没有引起重视,这却被视为他最重要的发现。那一年,科斯还结婚了,他的妻子一直伴随着他,直到不久前去世。按照科斯自己的话说, “当年我只有21岁,阳光从未停止照耀”。
P004-0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