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共性技术扩散机理与政府行为

書城自編碼: 250905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中國經濟
作者: 邹樵
國際書號(ISBN): 9787560996325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95/263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3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NT$ 296.0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NT$ 439.0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NT$ 1326.0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NT$ 806.0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NT$ 806.0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NT$ 500.0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NT$ 347.0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NT$ 398.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68
《 读懂中国改革4:关键五年2016-2020 》
+

NT$ 368
《 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 》
+

NT$ 360
《 供给侧改革 》
+

NT$ 564
《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4):中国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 》
+

NT$ 209
《 异质性理论与中国外贸二元边际扩张——中国贸易存在双重大国优势吗 》
內容簡介:
产业共性技术是技术创新链上的基础环节,是我国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捷径。产业共性技术的公共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在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组织及扩散方面的重要地位。由于共性技术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性重要作用和支撑地位,我们不仅要关注共性技术的创新供给问题,还需要对其扩散的过程、特征、机制等进行研究,从而为提高共性技术扩散的效率和速度、促进共性技术的有效扩散提供政策支持思路。本书尝试对共性技术的扩散机理、扩散遵循的基本规律进行一些研究,也希望这些研究能使我国政府认真思考如何在共性技术的扩散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
關於作者:
邹樵,男,浙江宁波人,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兼任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与科技奖励中心研究员、低碳经济与新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邹樵长期以来从事科技管理、企业管理、新能源政策及产业发展等方面研究,在《管理世界》、《中国行政管理》等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余篇,参与和主持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多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湖北省社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研究成果多次被政府相关部门应用。
目錄
1共性技术概述1
1.1共性技术的概念1
1.2共性技术的发展背景5
1.3共性技术与技术扩散的相关理论概述14
1.3.1共性技术相关理论14
1.3.2技术创新与扩散相关理论研究16
1.3.3交易费用相关理论18
2共性技术的属性及其识别21
2.1共性技术的主要特性21
2.2共性技术的识别26
2.3共性技术的国内外研究概况29
2.3.1国外研究概况29
2.3.2国内研究概况31
3共性技术研发的组织模式与运作机制的比较研究35
3.1各国政府及中国台湾地区推动共性技术开发的组织方式35
3.1.1欧洲推动共性技术开发的组织方式35
3.1.2美国推动共性技术开发的组织方式39
3.1.3日本推动共性技术开发的组织方式44
3.1.4中国台湾推动共性技术开发的组织方式51
3.2不同组织方式的应用领域及特点54
3.3典型共性技术组织方式的运作机制58
3.3.1研究院所运作机制特点58
3.3.2专项计划运作机制特点60
3.3.3非政府的专门组织运作机制特点65
4各国共性技术研发的不同组织形式运作效果及启示68
4.1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的组织模式的实施效果及启示68
4.2支持基础性共性技术研究的组织模式的实施效果及启示78
4.3支持一般共性技术研究的组织模式的实施效果及启示81
5共性技术扩散的内涵与扩散过程83
5.1技术扩散的一般性质与规律83
5.1.1技术扩散的一般性质83
5.1.2技术扩散的规律84
5.2共性技术扩散的概念与特征89
5.2.1共性技术扩散的概念89
5.2.2共性技术扩散的特征90
5.3共性技术扩散的过程与要素95
5.3.1扩散的对象95
5.3.2时间参数96
5.3.3社会区域系统97
5.3.4政策环境98
5.3.5共性技术的扩散过程98
6共性技术扩散的知识特征和网络效应100
6.1共性技术扩散的知识传播特征100
6.2共性技术扩散的知识性原理103
6.3共性技术知识扩散中知识存量与流量的测度和影响105
6.4共性技术扩散的网络效应110
6.5基于创新网络共性技术扩散的知识外溢对策114
6.5.1知识外溢与知识揭露悖论115
6.5.2创新网络中共性技术知识外溢的浸润效应116
6.5.3创新网络共性技术扩散的主动知识外溢对策117
7共性技术扩散的途径与动力机制120
7.1产业共性技术的类型120
7.2共性技术扩散的途径121
7.3共性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123
7.3.1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研究123
7.3.2共性技术扩散的内在驱动力124
7.3.3共性技术扩散的外在动力128
8共性技术扩散的基础模型131
8.1技术扩散的基础模型分析131
8.1.1Bass模型132
8.1.2FourtWoodLocK模型和Mansfield模型134
8.1.3基本模型的扩展135
8.2基础模型在共性技术扩散模型建构中的作用139
8.2.1基础扩散模型的分析139
8.2.2基础模型在共性技术扩散模型构建中的作用 141
8.3共性技术扩散的系统动力学模型143
8.3.1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144
8.3.2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共性技术扩散SIR模型146
8.3.3模型分析149
9共性技术扩散交易活动中的费用分析154
9.1共性技术的经济特征154
9.2共性技术扩散中的政府介入方式157
9.3共性技术扩散中的交易费用分析160
10政府在共性技术扩散中的功能及在中国的实践167
10.1共性技术扩散中的政府功能168
10.2实证分析——中国政府在共性技术扩散中的作用175
10.3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182
10.3.1存在的问题183
10.3.2对策建议184
11总结与展望187
参考文献190
內容試閱
序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自身的变化等诸多因素,使得国际竞争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且竞争更加激烈。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技术正在以几十年前还不可想象的速度重塑着我们的世界”,美国政府在其科技政策文件中明确指出:“一个新的战场已经以全球市场的形式出现,世界各地有能力的竞争者正在为争夺市场份额而战斗”,而这场战斗的武器就是技术。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技术创新和创建国家创新系统作为其科技政策的中心内容,根本原因就在于此。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早在1993年2月22日的国情咨文《为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发展技术——建设经济实力的新方向》中指出:“投资技术就是投资美国的未来”。美国经济学家索洛经测算发现,只有技术进步,经济才可能持续增长。没有技术进步,资本积累的报酬将递减,如果有技术进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能够克服资本积累的报酬递减,也就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然而技术并不是同质的、均匀一致的,它是有着多种要素和复杂结构的有机整体。不过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众多不同层次技术中,有一类技术在整个技术创新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那就是跨产业部门的关键技术,它能够为多项其他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众多用户所使用,规模效用明显,这一类技术称为共性技术。所以各国都纷纷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政府和私人之间及官、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从而促进共性技术的创新、扩散和应用,使其在各创新要素之间有效流动,一些长期推崇自由竞争的国家,政府也都加大了参与和管理的力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我国经济市场化和贸易自由化的逐步深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境保护、新材料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开发应用,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技术创新和进步对提升我国的竞争力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遵循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在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全面判断我国战略要求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纲要》),在《纲要》中明确将发展产业共性技术作为政府支持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举措,为我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在“十五”期间的科技工作也是紧密围绕加强关键性共性技术攻关,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建设创新国家奠定基础等几方面开展的。
就产业层面而言,技术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提高产业竞争力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技术进步推动了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度化方向发展,提高了整个产业结构水平,催生了新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最终达到各产业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和竞争力提高的目的,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从企业角度看,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只有通过使用专有的资源和技能才能保持其竞争优势,新技术的产生满足了这种要求。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乔治·泰奇将技术分为科学基础、共性技术、专用技术和基础技术,并给出了产业技术的演进模型。在演进模型中首先是基础研究,这是理论知识的研究。接着就是共性技术的研究,在其研究基础上进入应用研究和开发,共性技术研究的成果是应用研究的基础。在共性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研究是有明确目标和方向的,是针对市场需求而进行的研究。在应用研究完成后就进入技术开发、生产阶段和市场推广和渗透阶段。共性技术与专有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规律不完全相同,专有技术主要是按技术梯度由高向低转移,而共性技术的扩散除与技术梯度有关,还与专有技术的关联度有关。我们可以看出,共性技术在整个技术创新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没有共性技术,就没有这条技术链上的其他部分,它是所有后续投资的基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共性技术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我国政府在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8次提到共性技术,这为共性技术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共性技术被列入国家各项科技计划,如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等的计划,都明确支持共性技术研究,并且借助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火炬计划、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大力推动共性技术成果迅速向相关行业和产业辐射扩散,如“十五”期间,国家工程咨询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8 124项,累计辐射推广新技术、工艺3 173项,新产品16 496个,新设备7 060台。而国家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从2003年起,还专门设立了重大推广项目,推广影响面大、具有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重大共性技术成果,至2005年,已立项29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正在逐步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在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在扶持技术创新方面最重要和最能发挥作用的是提供技术基础设施,推动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的研发,促进共性技术在产业中的扩散和共享。
产业共性技术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产业共性技术是技术创新链条上的基础环节,是提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捷径。世界科技政策的发展动向和产业共性技术的公共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在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组织及扩散方面的重要地位。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产业共性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如建立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支撑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以促进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建立产业技术投资公司等, 这些研究大多主要针对共性技术的外部性所导致的供给不足进行的。而目前专门针对共性技术如何进行扩散、扩散的特征、机理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还很少有学者关注,我国对共性技术的研究也是近几年的事,而且大都关注的是共性技术的供给不足和政府在供给中如何发挥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因此,对共性技术扩散过程、扩散机理及政府在扩散中所发挥的作用的研究则十分重要,并且非常有意义,这对理解和把握共性技术扩散的一般规律,促进共性技术扩散过程的顺利进行,推动我国产业技术基础的升级有积极的作用。
编者
2014年8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