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NT$
254.0
《
舍不得星星:全2册
》
售價:NT$
356.0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NT$
347.0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NT$
765.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NT$
250.0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NT$
398.0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NT$
454.0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一本深入浅出地介绍设计社会学的、兼具研究性和普及性的专业学术读物。
|
內容簡介: |
《设计社会学研究》属于设计艺术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设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设计社会学关注的是设计艺术学中的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热点性问题,它既属于设计艺术学的的范畴,也可以归入社会学领域。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笔者多年从事设计社会学研究学术论文的精选.其中包括对于明清家具的宫廷社会学解读;传统居室文化社会学研究;器物的符号与象征研究等
|
關於作者: |
宫浩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
|
目錄:
|
为什么要讨论设计与社会
物的秩序
物(产品)体系与社会制度(规则)系统
设计引导生活方式
宝座与象征
清代宫廷朝寝空间室内陈设的设计社会学解读
从设计产品到设计规则
机会成本与可持续设计
基于残疾人情感诉求的轮椅设计新思路
拟剧理论下的帝王角色与建筑空间类型
器以载道:造物的文化逻辑和制度创新设计
清式宫廷紫檀木家具的纹饰成因
奢侈品设计的思考一二三
无言的服务无声的命令
社会分层与产品设计
社会转型时期的工业设计理论研究
一门关于家具摆放的宫廷社会学
|
內容試閱:
|
无言的服务无声的命令
——从电梯中的人机关系看设计的限定性特征
电梯是高层建筑不可或缺的垂直升降设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电梯行业发展十分迅速,设计要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关注电梯舒适性、安全性、高效性以及操作的宜人性等人机性能,设计重点从工程技术转入到对人的研究。
1.电梯设计的功能目标
1.1安全性能
电梯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代化立体交通工具,安全应当被放在设计的首要位置。据近十年国内各类电梯事故发生的概率比值统计结果显示:门系统为80%,冲顶蹾底为15%,其他为5%左右。为从设计源头上杜绝事故发生,GB7588-1995《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中规定,电梯设计在层门附近,层站的光照度,地面上应不小于501x;任何层站层门未关闭,电动联锁开关未接通,则电梯不能运行。轿门驱动层门的情况下,轿厢在开启区域以外时,应有装置(重块或弹簧)能确保该层门自动关闭。“轿厢运动前应该将层门有效地锁紧在关门位置上,只有在锁紧元件口齿合至少在7MM时轿厢才能启动”[参见GB\T10058-1997《电梯技术条件》第3、10、7条。]等措施,杜绝轿厢开门运行。另外,为减少电梯冲顶事故发生率,欧洲的EN81-1998已经把上行超速保护装置纳入安全元器件。已经在设计上也作了强制性规定,一经进入检修状态,立即取消正常运行,各层的呼叫随即失效,从而杜绝各种冲顶事故的发生。
1.2舒适性能
舒适性是评价电梯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此轿厢也逐渐趋于美观豪华,有些甚至在轿箱内还布置了座椅。工程师也开始从调试拽引机、电动机、变频器、导轨支架、加工工艺等技术方面来减少电梯震动和轿内噪声,提升乘坐的舒适度[刘宏鑫、毛新建,提高电梯运行舒适感的有效途径(J),中国电梯,2003年14期,第34—36页。]。
现代社会对高层建筑中的电梯有效率要求,然而乘坐电梯的舒适感和运行效率之间一直是一对矛盾——电梯启动和停止的时候速度变化,会影响乘坐的舒适感。人体感受运动状态的关键位置是内耳的前庭[应乐安、王成焘.电梯加速度舒适性评价的生理心理学研究(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8年1期,第106-111页。],加速度过大时人体的前庭器官受到刺激,可能出现心口发闷、头晕目眩等各种不适反应[姚泰,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8-76页。],降低电梯加速度又将导致运行效率的下降。为了让电梯在保持较高的运行效率的同时尽可能提高乘坐的舒适性,需要对二者进行优化,精确计算的加速度临界值,目前这一控制技术已经开始在电梯设计中广泛应用。
1.3纠错性能
人们在生活中总难免会犯错误,乘坐、安装、调试电梯时判断错误、操作失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人工智能的引入将有望彻底杜绝这类误操作的发生——航天技术中的后援系统已经开始在电梯监控系统中使用,这极大加强了电梯的运行安全。目前的电梯设计已经实现了双电脑、多电脑协同系统控制,即当一套系统出现故障,另一套系统能够自动控制电脑运行,并对故障电脑进行诊断寻找故障原因,藉此以确保乘客安全。模糊技术的运用还有效地缩短了乘客等候时间,人工智能(AI)及群控管理系统,协同多部电梯工作,会根据不同楼层乘客的呼叫结合运行状况,迅速分配最适当的电梯工作。
智能电梯还具备人机交流、楼层信号重新选择、电梯非自然状态检测及处理等多项选择功能。电梯在无人使用时还会自动停止照明、关闭风扇等等,能有效节约能源。此外,电梯上装设的自动减震器,以及消音、隔声装置和应急电源、事故疏散设备等,都已经实现智能化,使电梯具备了安全、舒适、快捷、稳妥的品质。
2.电梯设计中的人的因素
2.1人机关系
机器必须通过人的操作才能实现其功能目的,电梯设计也必须紧紧围绕人的使用方式来进行。设计的主要困难已不在于技术本身,人机关系中“人的因素”逐渐成为电梯设计研究和突破的重点。因为机器的操作离不开人的生理条件和控制能力,超出这一范围,不仅操作不便、效率低下,甚至可能引发严重事故。况且电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使用频率极高,无论是轿厢的开门尺寸还是控制器的高低都离不开人机工程学研究。因此,电梯设计要运用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等相关知识整合人机关系,提高系统工效。
2.2产品语义
好的产品能表述自己,能够通过形状、结构、颜色、材料、位置这些外部形态告诉使用者自己是什么,如何工作,如何使用。因此这也要求电梯轿厢和控制器的设计符合人的认知和行为特点[同上],并且能够提示人们如何进行正确操作。电梯的操控面板上关于楼层高低、电梯运行状态、操纵方式,应当做到让人一目了然[刘秉梁、高连庭、张启善,“三危管理”与“不伤害”活动——钢铁联合企业安全管理有效途径的探讨(J),劳动保护科学技术,1994年14期,第20-23页。
参考文献:
1.刘宏鑫、毛新建.提高电梯运行舒适感的有效途径(J).中国电梯,2003年14期.第34—36页。
2.应乐安,王成焘.电梯加速度舒适性评价的生理、心理学研究,(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8年1期.第106-111页。
3.姚泰,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8-76页。
4.刘秉梁,高连庭,张启善。“三危管理”与“不伤害”活动——钢铁联合企业安全管理有效途径的探讨(J)劳动保护科学技术,1994年14期.第20-23页。
作者简介:
宫浩钦,1973年出生,男,汉族,湖北人,博士,讲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工业设计系副主任,研究方向“工业设计理论研究”。
周岚,1974年出生,女,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
黄盛斌,1987年出生,男,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研究生。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工业设计系邮编:100191
宫浩钦联系电话:15801113158
推荐专家:王明旨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01062798892
]。因此,设计必需认真推敲形态,研究产品造型在使用环境当中的象征特性,优化使用体验,提高人机功效。电梯设计中产品语义学的应用,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使用,逐渐上升到使用者的心理认知层面。
2.3社会心理
随着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使用者的社会心理因素。我们不难发现电梯中的社会心理问题:步入电梯里的人们通常会自觉保持安静——过于局促的空间使人们不得不以沉默的方式将自己保护起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人际关系存在着完全不同的空间感受,亲密的恋人、熟悉的朋友、一般的同事、陌生的路人……有着完全不同的空间诉求,而在电梯这样一个特殊的狭小环境里,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不得在不挨得很近的情况下,需要一个能够暂时分散注意力,有效缓解人们的尴尬处境的设计。另外,电梯里人们在保持沉默的同时,尽量不与他人发生肢体接触,并努力回避着与人四目相对的局促。为此,有人在电梯里安排了电视广告,通过这些手段来缓解这种尴尬。
人们对电梯除了有安全、舒适的需求之外,又衍生出许多人文性的需求。西方人进出电梯,讲求彼此礼让、女士优先,呈现出西方一贯的文化传统。电梯里站位也像汽车座位一样逐渐演化出相应的主从顺序:在日本“上座”是在电梯按纽一侧靠后的位置;其次是这个位置的旁边;再次是这个位置的斜前方;最差就是挨着键盘操作的位置——通常是由这个位置的人来按楼层的按钮,身份相当于司机。电梯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设施,就如一条直上直下的城市胡同,从中也可窥见人世百态。因此,人机工学所关注的心理因素不仅仅是赏心悦目,如何让电梯更具人情味、亲和性已然成为设计的全新课题。
3.电梯设计对人的限定
3.1个体差异
虽然在电梯设计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人机工程学的介入,事实上人机工程学的数据仅仅是作为电梯设计的基本依据,而非绝对标准。因为电梯的使用要求和环境差异往往是巨大的,而人机工程学却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这些差异。
设计一直存在着一个共性原则和个性需求的矛盾,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群体在生理上和认知上当然具有共性,但是每个人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个体差异。从最大载荷到轿厢尺寸,电梯设计必须严格依据人机工程学的测量数据,如人体形态特征、感知特征、反应特征以及心理特征,但是这些依据仅仅是大多数人的情况,并不适用所有的人。换言之,人机工程学的统计数字并不能完全满足每个乘客的需求。例如残障人士往往在识别、操作等诸多环节受到限制。特别是在电梯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时人的重压感,因为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大,当电梯减速上升和加速下降时,个体感知与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健康水平密切相关,每个个体的反应也都不尽相同。通行的加速度标准,对年幼、年老或者心脏疾病的人群来说,也是很不适宜的。
从理论上看,每一个消费者都是一个细分市场,没有任何两个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完全相同。因此,消除个性差异的统计数据指导下的设计也显现出它们的局限性。电梯中张贴着这样的规定:年幼者乘坐电梯时需成人陪同;目盲或者其他伤残导致行动不便者,都需要在他人的陪伴下才能乘坐电梯,显然这些特殊人群被排斥在设计之外。
3.2操作限制
设计对使用的限定是普遍存在的。例如:人们在使用电梯时,偶尔不小心倚靠轿门,往往会造成信号误读,因此电梯开始设置轿门倚靠语音提示装置,希望通过规范乘坐来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工业设计追求人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以往产品总是要求人们通过学习、训练来适应机器,人机工程学被明确提出来之后,产品设计开始努力让机器来适应人,从而实现两者完美结合。但是,通过设计强制手法阻止人们的不当操作行为的限定手法,在今天的设计当中仍然十分常见。例如:通过增大药瓶开启难度,防止儿童误食药品;为防止盲道被行人侵占,专门设计了纵向凸凹不平的条纹地砖,让人走在上面很不舒服,自觉避开盲道,而盲人恰好可以利用它来感知路的方向。类似限制定手法在设计当中运用得十分普遍——设计既可以通过给使用者提供便利来实现良性的人机互动,又可以通过刻意制造操作不便来限定不当行为方式,来杜绝恶性事故的发生。
3.3规范使用
电梯设备和操作规范是个整体,电梯设计包含着操作规程的制度安排。如果无视电梯的额定载荷、额定速度、操作规程往往会造成严重的恶性事故,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这些设计对使用者来说像命令一样具有内在的强制性。先哲说“人为自然立法”,其实设计又何尝不在为人自身立法?衣服有穿法;饮料有喝法;房屋有住法;汽车有开法,衣食住行无不有法可循。设计是在为生活立法!或许乱穿衣服可以看做是对法规的一种无害反叛,然而违反法规许多时候是不会像穿错衣服这样,可以一笑了之的。设计上的任何疏忽,对于电梯运行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这些规范具有类似法律的强制性。
4.小结:
人机工程学强调以人为中心,让机器去适应人,同时还隐藏着另外一面,即人也要适应机器——经由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的不仅是服务也限定。产品设计是使用方式的设计、生活方式的设计,设计在悄无声息之中改变着人们的操作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强制性,因此它既是无言的服务也是无声的命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