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民国文学史论第一卷·民国政治经济形态与文学(中国第一部研究民国文学发展的史论专著,著名学者和新锐学者论述。)

書城自編碼: 250071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理论
作者: 李怡 等著[李怡 张中良 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536071513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10-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432/48万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8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无端欢喜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70
《 民国文学史论第五卷?国民党文学思想研究(中国第一部研究民国文学发展的史论专著,著名学者和新锐学者论述。) 》
+

NT$ 495
《 民国文学史论第四卷 ? 民国文学史料考论(中国第一部研究民国文学发展的史论专著,著名学者和新锐学者论述。) 》
+

NT$ 495
《 民国文学史论第三卷?民国文学:概念解读与个案分析(中国第一部研究民国文学发展的史论专著,著名学者和新锐学者论述。) 》
+

NT$ 360
《 民国文学史论第六卷?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战略与延安时期的文学生产(中国第一部研究民国文学发展的史论专著,著名学者和新锐学者论述。) 》
+

NT$ 315
《 民国文学史论第二卷?民族国家概念与民国文学(中国第一部研究民国文学发展的史论专著,著名学者和新锐学者论述。) 》
+

NT$ 612
《 现代国家想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 》
編輯推薦:
1. 开创性。《民国文学史论》是中国第一部研究民国文学发展的史论专著,由著名学者和新锐学者分卷论述。《民国政治经济形态与文学》为第一卷。

2. 重要性。《民国文学史论》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及两项资金资助项目

(1)该项目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2)该项目入201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金资助;

(3)该项目入2013年度广东省原创精品出版资金“弘扬岭南文化和原创精品图书”项目,获得广东省原创精品出版资金扶持。


3.出版价值

(1)《民国文学史论》是研究“民国史”的重要研究者及代表学者引入“民国历史视角”之后的全新成果。此成果以全新的观点、视角、研究方法和大量第一手材料的运用,显示其独特品味和学术价值,将有力地推动民国文学学术研究,甚或有助于一个新的文学研究学派的形成和成长。

(2)《民国文学史论》强调回到中国民国时期,从中国历史本身出发研究问题,具有历史开拓意义。它将实现四个重要突破。

突破以西方理论为中心的研究模式,返回中国历史现场;

突破以新文学主流为中心的研究模式,全面呈
內容簡介:
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民国文学史论》第一卷。

本卷主要通过对民国政治、法律、经济等因素的剖析挖掘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生存发展的国家历史情态。民国时期的经济政策、经济形态以及国家法制等的各种因素都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复杂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积极的,又有负面的、消极的,总之这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现场,也是中国现代作家独立创作的社会氛围。借助这一视角,过去人们所熟悉的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了“异样”的细节,令人耳目一新,这就是本书倡导的“新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独特价值,新的政治经济学的观察,让我们看到了与众不同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还有种种意想不到的作品的意蕴和作家的精神世界。
關於作者:
李怡,1966年6月生于重庆,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国历史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学术丛刊主编,出版过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七月派作家评传》《现代:繁复的中国旋律》《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阅读现代——论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为了现代的人生——鲁迅阅读笔记》《中国现代诗歌欣赏》《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等。先后成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05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目錄
总序一:还原民国文学史张中良001
总序二:民国文学史,如何立论?李怡006
引论:民国文学机制与新的政治经济学视野001
第一编 宪政、法制与民国文学
第一章 宪政理想与民国文学空间 007
一、“文学空间” 007
二、宪政理想 008
三、矛盾中的空间拓展 010
第二章 《新青年》前期国家文化的建构与新文学的发生 016
一、国权思想向民权思想的转换 016
二、由“国”建人到以“人”建国 019
三、礼法分离中的国与人 028
四、国语统一性中的文学表意系统转换 035
第三章 民国宪政和法制下的左翼文学与右翼文学 042
一、民国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左”和右 042
二、民国宪政法制与左翼文学的发生 044
三、民国宪政法制与左翼文学的发展 047
四、左翼文学、右翼文学价值的评判应坚守民国法制原则 054
第四章 大后方“军绅”社会权力制衡下的文学活动空间 057
一、四川的情形 057
二、广西、云南的情形 062
第二编 民国经济状况与文学形态
第一章 现代文学研究的民国经济视野:有效性及其限度 069
一、经济与中国文学:历史的考察 069
二、“民国经济”视野:新方法论的有效性 071
三、“民国经济”视野:新方法论之“新”及其限度 077
第二章 民国生存语境的文学诠释与经济重构 082
一、“生之艰”的诠释与重构 082
二、悖论的形成与反思 084
三、重审民国生存语境 086
第三章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农村经济政策与小说叙述 089
一、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农村经济政策述略 089
二、茅盾、叶紫等左翼作家的小说叙述 092
三、在政策与文学之间 095
第四章 民国经济危机与30年代经济题材小说 098
一、民国经济危机与30年代经济题材小说的兴起 099
二、共产党人、左翼文化团体对经济题材小说的指导与推动 102
三、都市与农村经济题材小说的政治化主题 109
第五章 抗战后期大后方戏剧运动的市场化趋势
一、市场热点的转换 116
二、促销策略的多样化 119
三、民营职业剧团的崛起 123
四、噱头的盛行 125
第六章 商业运作与民国通俗小说 128
一、民国通俗小说的畅销及原因 128
二、商业运作与民国通俗小说的畅销 130
三、商业运作带给民国通俗小说的利弊 135
第三编 著作权律、出版检查中的文学发展
第一章 搅乱文坛的法律——以《大清著作权律》为中心晚清
一、现代知识分子形成中的《大清著作权律》 142
二、现代文学市场形成中的《大清著作权律》 146
三、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大清著作权律》 148
第二章 民国时期国际版权保护与文学翻译自由的重要意义 151
一、 假如新文学没有翻译 151
二、 创作的时代?或翻译的时代? 157
三、 对译印之自由的辩护——法律之于翻译时代的重要意义 165
第三章 《玉梨魂》版权之争与中国近现代作家的身份转型
一、《玉梨魂》的创作、连载与出版 184
二、三方纠葛的《玉梨魂》版权之争 186
三、版权之争带来的身份转型 188
第四章 《生活》传媒系列应对出版审查的措施及生存智慧 193
一、应对出版审查举措 193
二、依托可靠的背景、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 200
三、经济独立是言论自由的基础 202
第五章 限制下的空间:抗战时期图书杂志审查制度 207
一、审查制度和抗战时期的出版 207
二、并非无法突破的图书审查制度 208
三、质疑和诟病中的制度 213
第四编 “经济意识”与“法制生存”
第一章 民国时期作家的“经济意识” ——以鲁迅为观察中心 219
一、民国经济与现代文学 219
二、鲁迅的“经济意识” 220
三、鲁迅经济意识的文化伦理 224
第二章 民国法律形态与女性写作 230
一、法律与女作家生存空间的拓展 230
二、文本空间的拓展 233
三、在法律文本与文学文本之间 236
第三章 现实反抗、文学书写与精神资源——论鲁迅与法律的三个层面
一、现实反抗 240
二、 文学书写 245
三、精神资源 250
第四章 1933-1935年的鲁迅:带着枷锁,如何跳舞? 254
一、枷锁:国民党治下的文网 235
二、1933-1935:鲁迅杂文创作概况与文网 259
三、带着枷锁跳舞:鲁迅的钻网术 268
第五章 利益与诗意的交织——以邵洵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生产活动为中心
一、“颓加荡的唯美诗人” 277
二、邵洵美的传播经营之道 279
三、如影随形的“诗人”底色 287
第六章 法外权势的失落与村落秩序的重建——以赵树理40年代小说为例 292
一、法治视野下的村落叙事:在常与变之间 292
二、势大于法:在潜规则与软实力之间 301
三、村落法治的前途:在旧与新之间 310
第七章 法律意识与中国现代新诗——从奥登的影响谈穆旦后期诗歌 313
一、穆旦与奥登 314
二、奥登诗歌与“法律意识” 317
三、穆旦诗歌中的“法律意识” 321
四、“穆旦风” 324
第五编 政治经济视野与文学诠释
第一章 无望的塑造:孔乙己的金钱、身体与身份 331
一、金钱主宰:被塑造的身体与世界 331
二、身份消失:异己的合谋与围捕 335
三、走向绝望:窳败的体制与人心 341
第二章 鲁迅小说《离婚》的法律解读
一、四种婚姻观念与法律的对话 345
二、轻诉讼、重调解的法律文化 350
三、民间调解的非法律性与震慑力 352
四、互惠的消亡与重建 354
第三章 经济文学历史——《春蚕》文本的三个维度
一、经济:社会全景呈现的可能 361
二、文学:经济主题的“隐匿”和艺术呈现 367
三、历史:“乌托邦”革命的现实依据 372
第四章 婚姻理想哲思——《二月》文本的三重意蕴 380
一.婚姻:进步舆论、民国法律、小说文本的三维呈现 381
二.理想:萧涧秋与陶岚、文嫂、采莲关系的投射寓意 383
三.哲思:萧涧秋游离与悖逆的人生困境 390
第五章 虚构:通向正义之路——以《原野》的法律问题为例
一、正义:法律与文学的共同追求 395
二、《原野》:作为法律案例的文学文本 398
三、虚构:通向正义之路 401
主要参考文献 405
后记 413
內容試閱
总序二:民国文学史,如何立论?


李怡


如果不算海峡对岸对“民国”概念的使用,“民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已经超过15年了【
中国大陆最早的“民国文学”设想出现在1997年(陈福康),最早的理论倡导出现在21世纪初(张福贵)。】,先是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沉寂期,而后逐渐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今天,伴随着又一轮文学史写作的潮流的出现,人们对民国文学的研究也出现了两种期待,一是希望尽快见到一部《民国文学史》,似乎只有这样的通史架构才能显示民国文学研究的意义和成效,才能够与当前各种“现代文学史”版本相抗衡;二是深入展开各种题目的民国文学现象研究。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漫长的“治史”传统,在一个宗教裁决权并没有获得普遍认可的国度,人们倾向于相信,通过历史框架的确立可以达到某种裁决与审判的高度,所谓“名刊史册,自古攸难,事列春秋,哲人所重”

【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人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40页。】。王瑶先生《中国新文学史稿》初版于1951年,奠定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基础;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版,集中代表了拨乱反正过渡时期的文学史观,无论是推重其稳健扎实还是诟病其保守落伍,都绕不开这三卷大著,甚至也部分激发了“重写文学史”的欲望;《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因为体现了新时期的现代文学视野,早已经成为中国高校最普及的文学史著作;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实践了他的“重写”理想,被视作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论之一;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生动地体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降学术研究的“历史化”取向,堪称经典之作;为了挖掘“文学之外”因素的文学史价值,吴福辉独撰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最近,则有钱理群总主编三卷本《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问世,这是为了展示那些为传统研究所忽略的文学生产、流通、接受及其他社会文化环节,从而丰富文学叙述的图景:“从广告出发,就意味着我们不仅关注文学的生产与流通,还关注文学创作的语境和接受,关注广告所揭示的典型文学现象,关注广告背后的文化活动、文学事件、文人生活和交往,包括文人之死……这些都是以往的文学史不涉及,也很难进入文学史叙述的,却恰恰成为我们的最大特点,并会有自己的独立发现。”【
钱理群总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总序》第3页。】今天,为了证明“民国社会历史框架”具有特殊的文学视野价值,势必应该编写一部扎实厚重的《民国文学史》。

但是,在我看来,文学史编写的工作显然重要却又不可操之过急,因为,今天所倡导的“民国文学研究”,并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以“民国”替代“现代”),更重要的是一些研究视角和方法的调整:正视民国社会的特殊性,而不简单流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世界史”判断;发掘民国历史的若干细节,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生存发展的具体语境;解剖民国精神的独特性、民国文本的独特性,凸显而不是模糊这一段文学历史的“空前绝后”的形态。这样的研究,从大的历史框架的设立与理解到局部事件的认定和把握,乃至作为历史事件呈现的文本的阐释都与此前我们熟悉的一套方式——革命史话语、现代性话语——有所不同,如果只是抓住名称大做文章,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其结果必然很快陷入到业已成熟的那一套知识和语言中去,所谓“民国文学史”也就名不副实了。早在1994年,人民出版社就出版过《中国民国文学史》,这个奇特的书名——不是“中华民国文学史”而是“中国民国文学史”——显然反映出了当时的某种政治禁忌,因为这一禁忌,所谓“民国”的诸多历史细节都未能成为文学史观察和分析的对象,所以最终的成果还是普遍性的“现代化”历史框架,“中国民国文学史”的主体还是不折不扣的“现代文学三十年”,对历史性质、文学意义的描述都依然如故,只不过增加了一点补充:民国建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几年。

当然,也有能够“正视民国”的文学史版本,如尹雪曼主编的《中华民国文艺史》,问题是,它要维护的中华民国依然是以国民党统治为唯一合法性的“党国”,民国社会历史的真正的丰富与复杂并不是它关心的对象。

【尹雪曼主编:《中华民国文艺史》,台北:正中书局1975年版。】

以民国历史的丰富性为基础构建现代中国的文学叙述,始终是一个难题,对大陆如此,对台湾也是如此。如果试图将海峡对岸的文学创作也囊括其中,民国文学史的完成可能又增加了一个难度:如何描述海峡对岸当今的文学状况,是排除于“民国文学”还是继续延伸,排除于现实不符,纳入却也同样问题重重,不仅有悖于大陆的基本政治理念,就是在当下的台湾也纠缠不清,继续奉“民国”之名的台湾目前正大张旗鼓地推进“台湾文学”甚至“台语文学”,所谓“民国文学”至少也不再是他们天然认同的一个概念,“民国”之说暧昧而混沌。

凡此种种,实际上是为我们的民国文学研究指出了方向:在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对民国社会历史中影响文学的因素展开详尽的梳理和分析,对民国文学历史的一些基本环节(如民国建立初年的文学变迁、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民国意义、民国主导意识形态中的党派分歧及文学意义、民国社会制度下的文学生态等等)与具体的文学现象进行新的阐述和研究,至于若干因为各种原因成为“著史”难题的课题则暂时搁置(如20世纪下半叶台湾文学与民国文学的关系问题),总之,并不急于构建一部完整系统的民国文学史,而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民国文学具体问题的梳理和认识之上,时间也集中于民国建立至共和国建立这一段“民国历史”的“典型”时期,历史的整体叙述有赖于更多更丰富的细节的完善,历史认识的深化也得益于更多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的发现,相信对民国文学现象持续不断的思考将有助于民国文学史整体描述的最后成型,有助于我们历史智慧的增长,而这样那样的难题也有希望在历史智慧的增长中获得最后的解决。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今天为大家呈现的是一套名为“民国文学史论”的著作,所谓史论,也就是对这一文学发展现象的多角度的梳理和分析,通过这些梳理和分析,民国历史文化视角中的文学景观才可能更加清晰,新的细节才得以凸显,最终,新的历史演进的逻辑才逐渐清晰起来。丛书大体按照“观念论”“方法论”“形态论”“史料论”“结构论”及各大的方向勾勒“民国文学史论”的主要内容,张中良教授所著《民族国家概念与民国文学》可以说是从现代国家的基本概念入手挖掘了它们之于民国文学发展的意义,属于“观念”的厘清;张福贵教授的论著从“民国文学”的理念出发重新认识文学史的诸多现象,从中为我们展现了若干“个案”的启示;陈福康教授一直致力于民国文坛的史料文献发掘,他为我们贡献了丰富的文学史的细节;李怡等著的《民国政治经济形态与文学》从民国社会形态出发阐述文学的生成发展;而周维东副教授和姜飞副教授的著作则分别考察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两大不同的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影响——这正是民国文学的最基本的“结构”。当然,可以“立论”的民国文学现象还有很多,但以上这几个方面的考察却可以说大体架构起了我们解读、剖析民国文学现象的思想骨骼,可以成为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基点。

民国文学研究,也就是真正回到现代中国自己的历史过程,自我发现和自我展示的研究,这样的研究不仅将为大家揭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新的景观,更有可能从中逐步形成现代中国学术自己的“方法”——
一种以中国历史细节而不是外来概念为基础的认知态度,“作为方法的民国”将真正充实“作为方法的中国”的诸多内涵,而这正是中国学界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以“民国文学史论”为起点,我们即将迈上更为辽阔的远方。

2014年4月于北京,


时届民国历史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半年之际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