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NT$
367.0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NT$
55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NT$
352.0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1010.0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NT$
602.0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NT$
352.0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NT$
367.0
|
內容簡介: |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问题.从对
外直接投资和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关理论入手,构建了发展中国家吸收
能力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了我国跨国企业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逆向技术溢出的作用机理,研究了我国对外直接投
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和吸收能力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并
从制度这一深层次角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做了进一步
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理论上开拓了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视野,推进和丰富了
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对有效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指导
意义.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与逆向技术溢出
第二节 对外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吸收能力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一个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基础模型
第二节 博弈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外直接投资获取逆向技术溢出的机制分析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特点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获取逆向技术溢出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典型案例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基于犞犈犆犕的长短期因果关系检验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一个经验研究
第二节 人力资本·研发投入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吸收能力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
第一节 对外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地区差异和吸收能力门槛效应
第二节 技术差距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
第三节 金融发展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制度环境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
第一节 文献评述和理论分析
第二节 分析模型与数据处理
第三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建议
第二节 企业层面的建议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与逆向技术溢出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对外直接投资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OFDI)成为跨国公司融入全球一体化的重
要途径。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卷入全球化浪潮。通过在知
识资源密集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东道国的智力要素、R&D要素,掌握
世界最新技术动态,提高研发效率,促进母公司乃至母国①技术水平的提升。
在过去的全球对外投资中,一直都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占据主导地位。近
年来,各种研究资料和数据显示,随着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以及发展中国家融入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有了巨大的增长。来自新兴
经济体的雄心勃勃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这些在发展中国家
成长起来的公司正在不断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步伐。
以我国为例,近年来流入的外国直接投资(forgign direct investment,FDI)
平稳增长。2011年中国②FDI流入量增长8%,达到124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
二,仅次于美国(2269亿美元)。大部分外国投资者继续看好中国市场,德
国、荷兰、瑞士等国对华投资出现强劲增长,美国对华投资保持良好增势。随
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中国吸收外资量将长期保持
较高水平,并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和结构优化。相比之下,我国
对外投资近年来虽然增长迅速,但总体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对外直接投资规
模还难以与一个经济大国的地位相匹配。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7465
亿美元,名列全球所有国家(地区)第6位(前面依次为美国、日本、英国、
法国、中国香港地区)。中国13500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直接投资
①
②
此处的“母国”并非完全指国家,也包括中国香港这样的地区,为行文方便,全书统称为“母
国”。
此处“中国”仅指中国大陆地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全书如无特别说明,均指此意。
企业18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42478亿
美元,位于全球第13位。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存
量的4.4%和2%。虽然对外投资排名上升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
大差距。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我国对外投资存量规模远不及发达国
家,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94%,英国的24.5%,德国的29.5%,
法国的30.9%,日本的44.1%。2002~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幅
高达44.6%,创下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0年快速增长的纪录。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对外投资的目标在于促进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升
级。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赢得技术优势是企业竞争
优势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核心。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技术水平的提升不能仅仅
依靠自主创新,通过引进技术、吸引投资、对外投资等国际技术溢出渠道来获
取国外先进技术,已经成为提升技术水平的有效选择。近年来,我国企业通过
引进技术、吸引外资等方式进行了大量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的实践,并取得了一
定成效。但是由于发达国家采取严格限制先进技术输出的政策,使得我国无法
持续通过技术引进获得最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同时,我国多年的“以市场换技
术”的引资实践也表明,由于来华投资的跨国企业为保持技术竞争优势,严格
控制核心技术的扩散,再加上我国引资结构不当、质量不高等因素,在华外商
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逐渐减小,因此需要开拓其他渠道获取发达国家
的先进技术,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寻求东道国
的先进技术知识成为我国企业的战略选择。
那么,我国通过对外投资能否获得来自东道国的逆向技术溢出呢?传统的跨
国公司理论认为,公司特定所有权优势是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
件。但是越来越多无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实践对此观点提出了
质疑,即使在不具备优于东道国①竞争者特定优势的情况下,企业同样可以进行
对外投资;这类对外投资不是受到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的驱动,而是出于获取东
道国更为先进技术的动机。这种对外直接投资被学者称为技术获取型
(technology sourcing)OFDI。技术获取型OFDI可以实现先进技术从东道国向
母国的扩散,提高母国企业、产业乃至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这种技术溢出效应
与传统研究FDI溢出中母国对东道国技术溢出的方向恰恰相反,因此称为OFDI
①此处的“东道国”并非完全指国家,也包括中国香港这样的地区,为行文方便,全书统称为“东
道国”。逆向技术溢出效应(reverse technology spillovers)。
逆向技术溢出的提出突破了
传统技术外溢关于技术单向流动的假定,指出东道国也可能向母国企业产生技术
外溢,并会对母国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虽然从理论上讲,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存在获取逆向技术溢出的
可能,但是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国外一些学者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进
行了一些研究并承认逆向技术溢出的真实存在性,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发达
国家之间相互投资获取逆向技术溢出的研究,对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逆向技术
溢出效应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近年来,虽然也有少数学者针对发展中国家和转
型国家对外投资的逆向溢出效应进行了研究(Pradhan and Singh,2009),但相
对于发达国家FDI的逆向溢出效应研究,这些研究还不足以为发展中国家对外投
资获取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提供足够的经验支持。
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走出去”,它们能否同发达国家通过
对外投资获取逆向技术溢出一样,也从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中获取逆向溢出效应?
这种逆向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是什么?有哪些因素影响这种逆向溢出效应的大
小?本书将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从以下三个切入点进行研究。
一是以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外直接投
资的逆向溢出效应。国外研究文献大部分以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的数据为基
础,而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则缺乏相应的论述。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
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跨国公司在技术获取型OFDI中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
普遍相对较弱(这一点在研究FDI对东道国溢出的相关文献中已得到证实),那
么这些企业能否在对外投资中像发达国家企业一样也获取到逆向技术溢出呢?研
究发展中国家OFDI的逆向溢出效应,将极大地推动和丰富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理
论的研究。
二是以OFDI逆向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为研究视角进行尝试性研
究。目前虽然国外多数研究都支持OFDI能促进逆向溢出效应发生的结论,但是
这种逆向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还鲜有学者进行系统研究,现有理论无
法阐释技术落后企业在OFDI中如何获取东道国技术溢出的具体过程以及显著影
响因素,这无疑削弱了技术获取型FDI理论的说服力。本书拟借鉴FDI流入对
东道国的溢出机制的研究,系统研究OFDI的逆向溢出机制以及影响因素。
三是重点从吸收能力的角度研究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既有研究暗含
一个理论前提,即对于东道国技术领先企业的技术溢出,对外投资的技术落后企业具备
相应的吸收能力把溢出全部获得。事实上,对FDI溢出效应的研究表明,
企业吸收能力只有位于临界水平之上才能获取技术溢出(Borensztin and Gregorio,1998)。技术获取型OFDI理论的前提实质上忽略了吸收能力对企业获
取技术溢出的制约作用,其明显的后果是该理论的实证检验没有考虑所涉及吸收
能力的变量,这将很可能导致提供否定技术获取型OFDI理论的伪证据,使得总
的实证检验结果无法反映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象日益突出的特征,严
重削弱该理论的解释力(一些证实OFDI没有带来显著正的逆向溢出效应的经验
研究并未从吸收能力的角度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剖析,这是一大遗憾)。因此,
本书将立足吸收能力视角,深入剖析影响逆向溢出效应的因素,开拓技术获取型
OFDI理论的研究视野,增强该理论的说服力。
第二节 对外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相关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是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不同研究机构和学者由于关注
重点的不同,对其定义有所差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对外直接投资所
下的定义是“为了在国外投资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拥有对公司的控制权和企
业经营管理权而进行的在国外直接建立企业或公司的投资活动”。《新帕尔格雷夫
经济学大辞典》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定义是“对外直接投资是‘涉及工厂和土地等
生产资料所有权’,或‘股票所有权使股东控制了厂商的经营活动的投资’”,强
调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获得有效的控制权以及参与经营管理的权利。经济合作与
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
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的居民或者实体(直接投资者、母公司等)与另一国
的企业建立长期关系,获取长期利益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联合国贸易和发
展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在
《世界投资报告》中将对外直接投资定义为“一国(地区)的居民实体(对外直
接投资者或母公司)在其本国(地区)以外的另一国的企业(外国直接投资企
业、分支企业或国外分支机构)中建立长期关系,享有持久利益,并对之进行控
制的投资”。根据2010年我国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
对外直接投资是指我国国内投资者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在国外
及港澳台地区设立、购买国(境)外企业,并以控制该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
的经济活动。取得对外直接投资的“控制权”要求直接投资者对投资企业拥有足
够的控制权,中国目前遵守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控制权10%的比例界定。
以上定义虽然略有差别,但基本都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定义的:一是以获
取长期利益为投资动机;二是涉及经营资源的跨国转移;三是投资目的是获得对
投资企业的控制权。因此,本书将对外直接投资定义为: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一个
国家或地区的投资者将经营资源用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或经营,以获取长期
利益为目的,并掌握一定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包括在东道国创立新企业和收
购东道国已经存在的企业两种基本形式。
(二)技术
技术的定义很多。狭义的技术指那些应用于自然,并使天然自然改造为人工
自然的技术,即工程技术。广义的技术指技能、方法、手段、工具和知识的总
和,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社会总体技术力
量,包括劳动经验、信息知识和实体工具装备,也就是整个社会的技术人才、技
术设备和技术资料。法国大哲学家狄德罗认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
的各种方法、工具和规则的体系。英国技术史专家查理·辛格把技术界定为“人
类能够按照自己意愿的方向来利用自然界所储存的大量原料和能量的技能、本
领、手段和知识的总和”。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技术既可表现为工具装备、机
器设备、实体物质等有形的硬件,也可表现为工艺、方法、规则等无形的知识软
件,还可表现为虽不是实体物质却又有物质载体的信息资料、设计图纸等。
本书中的技术是指人类在科学实验和生产活动过程中认识和改造自然所积
累的所有知识,既包括生产技术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医疗技术知识等显性知
识,也包括工艺流程、技术诀窍、市场营销知识、管理经验等隐性知识。对于
知识密集、产品复杂且技术更新速度快的行业而言,隐性知识是关键的竞争要
素,企业隐性知识含量的多少直接决定其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强弱。本书中
所论述的企业到发达国家或地区投资,希望获取东道国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
是获取隐性知识。
(三)逆向技术溢出
跨国公司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发明者,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供应来源,跨国公
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实现其技术转移。这种技术转让行为对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