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NT$
454.0
《
炙野(全2册)
》
售價:NT$
356.0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4.0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NT$
1214.0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編輯推薦: |
★对教育现状难以回避的质疑
★教育问题的深度思考
★国外教育思想经典首次引进
|
內容簡介: |
作者在书中总结了自己对“教育”的思考,主张从第一线的教学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来思考教育的本质,主要教育应该是“道德”的,教育从根本上属于一项道德事业,教师与学生都应当成为“更好的人”。
|
關於作者: |
[美]菲利普W.杰克逊(Philip W. Jackson,1928—)美国当今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现为芝加哥大学教育与心理系“大卫李西林劳杰出贡献荣誉退休教授”。发表过诸多著作,包括《课堂中的生活》、《教学方法与传统》、《约翰杜威与哲学家的任务》等。
|
目錄:
|
前 言001
第一章 杜威的结束语007
013 相信杜威的话
014 杜威的四个问题
016 寻找一个简短的答案
019 黑格尔有关抽象性和具体性的一般概念
022 偶然真理和内在真理
第二章 贩运真理025
027 不同类型的真理
028 事实性真理
028 系统性真理
030 工具性真理
030 道德性真理
031 主观性真理
033 将贩运真理视为教育的使命
第三章 教育的先决条件039
042 活动着的思维
044 水平思维
044 垂直思维
046 椭圆形思维
047 教育的基础
051 教育中理性至上的原则
051 常识的缺点
053 康德笔下的知性与理性
054 从理性到思辨思维
056 思辨思维中否定的作用
059 作为自身回报的思维
063 思考和感悟
第四章 统一本质与存在065
075 教学的崇高和世俗观
080 结合实际与沉思
084 塑造和接受的教学策略
085 杜威版本的两类活动
088 在塑造模式中对他人“做”
第五章 确定题材091
097 史蒂文斯的《乡村修女》
103 扩大修女故事的视野
第六章 追求完美107
111 面向无条件有效的规范开放的自由
115 重返杜威的结束语
121 杜威的教育信条
133 完美的无限性
第七章 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137
139 彼此承认和人格
143 “告知”优于“塑造”的教学目标
148 爱在教学和学习中的首要地位
152 重新考虑教育的定义
延伸阅读158
159 杜威
164 康德
166 黑格尔
170 更广泛的哲学背景
索引173
译后记187
|
內容試閱:
|
关于教育,我们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吗?此问题一个明显的答案是: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学习做任何专业上的事情,要做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好。这一简单的答案指向了实证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说,它要求我们做更多的实验和研究。
这一要求显然存在诸多优点。我们确实需要就实践和政策做实验,无论实验的规模大小,在已经知道如何才能做得不错的基础上寻求进一步的改善。但这就足够了吗?只需要继续做实验吗?从这些日子人们在报纸上或者在一系列教育学期刊上读到的内容来看,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一种实用主义的精神、一心想发现“什么在发挥作用”的心理明显地主导了从教室到会议室,从政策智囊团到行政办公室的许多教育思想。
但还有另外一种答案。它假定我们不仅仅需要学习如何在目前的做法基础上进行改进,而且需要学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教育。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地考虑它、从新的角度看待它。这要求重新审视我们以往的诸多思维方式,对过去没有花一定时间去考虑的东西产生质疑。总之,我们需要彻底地反思教育。
“反思教育?重新审视它?那样做有什么好处?”怀疑论者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真实的答案只有一个:“我们也不知道。”在完成之前,我们也不知道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另外,显然就是这样的结论。仅仅因为思维方式是新的,对教育的思考会产生不可预知的结果。无论速度是快还是慢,它们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转化为改进的实践成果。实际上,结果可能并不比重申我们以往做事的老方法强多少。我们可能绕了个圈子,最终又回到了我们出发的地方。事实上,我们几乎肯定会如此,至少从某些方面来看是如此。
但是,即使没有进步,反思教育也应当会构成一种发展。如果我们所做的一切仅仅刷新了我们的许多信条,可以这么说,我们至少将做到这一点,即通过将它们与我们目前思维方式中的其他变化并列起来从而使它们不过时。即使实质没有发生改变,再次考察这些思想将使我们更加确信它们,而且更坚定的信念总是受人欢迎的。它肯定不会被轻描淡写地摒弃,它作为一种崭新的想法,或许对我们整体的福祉有着十足的益处。
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试图全面地反思教育,至少在开始时是有明显意义的。“很公平,”怀疑论者可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是如何做到呢?从哪里开始呢?”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接下来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被视为探寻这个问题答案的行为,寻找一个简单的、实验性的,且十分有特性的答案。本书记录了为开辟出这样的一条路我自身付出的努力。在这类问题上缺乏经验,而且基本上没有什么外部指导能让我们省去对他人观点的研究,并从他们的说法中受益。我相信,与我一起参与这项挑战的人们,将会和我持同种立场。
我所走的这条道路会通往哪里,相关的启示很早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然而,一两个初级的概括还是为接下来要讨论的内容设定了舞台。一些经验和规则让我受益匪浅,并且肯定会对其他像我一样走上这条道路的人提供帮助,由于它们的普遍性,我不必多费唇舌就可以安全地揭示它们。
首要规则是,从你确信的有关教育的一些事情入手,并且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仅仅通过沉思即可将你带到目的地。与此同时,还应预料到,最初的真理——无论它是什么样的,都会被修改——变得更加真实或更加不真实,无论哪种结果都是很好的。据说喜剧演员佩恩吉列特(Penn Jillette)曾风趣地说:“要发现你是否错了,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把你所相信的讲出来。”另一种方式可能是对黑格尔理念的重复,他喜欢观察一个真理是否很少被证明是全部的真理。耐心地反思任何部分真理,不久就会弄清这一问题。
坚实的出发点是我写作本书时或多或少采用的策略。我首先假设每个人都知道真正的教育是什么,因此,我无法弄清楚为什么杜威先前的听众以及后来他的读者们反思一个答案如此明显的问题。不久,我发现教育的真理要远远多于我过去曾经考虑过的,甚至多于我曾经想象过的。
第二条规则是:准备好回到起点。顺便说一下,第二条规则仅仅是第一条的变种,只不过在方向上掉了个头而已。另一种说法,也许是或早或晚从开始的地方结束。事实上,在你思考的过程当中,几乎必然会产生几次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思维本身就具有环绕自身盘旋的特点,可以说,它是围绕着自己的轴旋转。
T. S.艾略特《四个四重奏》的《东库克村》一诗中,第一行是这么写的:“我的开始之日便是我的结束之时。”最后一行宣称:“我的结束之日便是我的开始之时。”所有试图深入思考任何事情的人,都熟悉这首诗前后对照中所蕴涵的真理。诗人,至少是那些最优秀的诗人,都特别关注古老的真理。开头和结尾、开始与结束是属于一体的。它们寻求结合在一起。
这两个方法要点或许为我们接下来讨论的事情提供了足够的暗示。认真地领会这些暗示,马上就会明白接下来要揭示什么了。
""
"
活动着的思维
思维总是处于活动中的,它很少处于静止状态。这是它的本质。然而,每一位老师都知道(其他任何人也都知道),思维活动并不总是如我们和其他人所希望的那样。思维有时候会漂移,它会开小差,会从一个主题跳跃到另一个主题,就像一只蝴蝶从一朵鲜花飞到另一朵鲜花上,像一只小鸟在枝头跳上跳下。有时候,思维会迷失方向;有时候,思维会抗拒别人希望的活动方式,而且可能会以好斗的、愤怒的方式对待别人的指导企图。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思维活动开辟渠道——保持它的焦点,确保它在正确的轨道上。每位老师都知道,这项任务是不容易完成的,它需要付出努力,有时是艰苦的努力,而且,即使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也可能会徒劳无功。
将“在轨道上”这种表达应用在思维上是什么意思呢?通常情况下,思维是在一条单一的“轨道”上运行吗?或者可能有多条轨道?
根据哲学家们告诉我们的信息,再加上我自己的观察,我得出的结论是,当训练有素时,思维主要沿着三个轨道活动。生动地加以描述就是:活动轨迹可以是水平的(horizontally)、垂直的(vertically)或者椭圆形的(elliptically)。
当我们在课堂上亲历思维的运动时,我们通常会看到它的方向转换,从一条轨道跳入另一条轨道,有时候在几秒钟之间就会完成这种转变。从外部来看,这种切换是不易察觉的,而且人们能自然地理解这种转变。人们低声说出的不为人注意的一个单词或者一个短语,就会释放出这样的信号。
水平思维
当对已知的或者刚刚说的内容逐渐添加新内容以拓展思维领域时,这种思维活动就是水平思维。在一般的教育课程中,截至目前,这种横向的延伸是最常见的做法,比如在演讲或者课本解说中,甚至在自由讨论和对话中也采用这种模式。
一些小小的连词,如“也”、“和”、“此外”、“另外”、“再者”、“再有”,作为逻辑铰链将并行的思想联结起来,标志着思想领域的逐步扩展。对教师或者对独立的思想者而言,它有助于他们对推动思维自身向前的这些小标志变得敏感起来。这种横向的运动更促使我们将知识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规模不断增加,因此,我们说它是在增长。
垂直思维
探求一般性、性质或极限时,旨在向上超越自我,或者相反,向下渗透直到到达它的根基时,这样的思维活动是垂直的。它旨在探索最高或者最根本水平的可能普遍性,甚至超越了经验的限制,变成了纯粹的符号或图形。
在自我超越方向上运动,也可以被描绘为,正如我刚才所说的,不是向上的而是向下的探触。无论哪种方式,它是往终结的方向迈进。“最重要的是”、“基本上”、“根本”、“最终”、“最后”、“首先”,这些都是我们常用的词汇,是我们在这种垂直思维运动中接近终点过程中通常使用的词汇。
康德用“内涵”(intensional)和“外延”(extensional)来标识垂直和水平的区别。对于他而言,思维的水平活动,即外延性的,其功能是合成。它将许多事物综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复合图片、一种聚集体。垂直思维运动,是内涵、是分析性的。它旨在探求概念的深层次区别,主要是哲学和形而上学层面上的。以下就是康德在其所著的《逻辑学》一书中所阐述的一段话:
在同位特征的集合中,外延的或广袤的明晰随着每一新概念的综合而增长;同样,在隶属特征的系列中,内涵的或深度的明晰随着概念的分析而增长。后一种明晰由于必须用于知识的彻底性和连贯性,因而主要是哲学的事情,特别是在形而上学研究中极为提倡。
我敢说,用两个词语“复杂度”(complexity)和“深度”(depth)总结康德试图作出的区分要比他的上述解释段落更简洁,或者用同位(coordinate)和隶属(subordinate)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水平思维活动增强了同位特征,垂直思维活动在一系列特征中上升或下降,这些特征层次排列,像一架梯子的梯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