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NT$
505.0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NT$
551.0
《
清洁
》
售價:NT$
296.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編輯推薦: |
★俄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统治者彼得大帝推进一系列改革,带领俄国步入欧洲强国之林。
★不列颠厚积薄发,接连获得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借工业革命和农业革命确立经济优势,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强国。
★奥地利王室绝嗣引发蝴蝶效应,英国获得加拿大,美国实现独立。
★启蒙运动和现代保守主义对人类进行新一轮思想的洗礼。
★法国陷入经济与外交困境。法国大革命爆发,震惊世界,对君主制和封建制度产生巨大冲击。
★由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华盛顿大学、多伦多大学等世界知名高等学府的54名历史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撰写述评,另有不计其数的历史研究者对书中所涉及史料进行考证和补充。
★看懂世界现代文明发展轨迹的第一书。
★常春藤大学及新常春藤大学新生推荐图书(历史社科类)、历史专业学生指定读物。
★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美国国会图书馆年度推荐好书第一名。
★历时20年的心血工程,针对作者授课过程中遇到的历史知识盲点一一点评;授课式语言风格,易读易懂,毫不艰涩。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安妮·弗兰克,一个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犹太人女孩,记录下的从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安妮亲历二战的日记。这本日记也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灭绝犹太人的著名见证。
|
關於作者: |
弗兰克·萨克雷,1977年在天普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波兰富布莱特学者,现为印第安纳大学东南分校荣誉历史学教授,研究方向为19至20世纪俄国与波兰关系史,研究成果有专著《革命前夜——亚历山大一世与波兰议会王国》(1980)、编著《1855年以来的俄国发展史》(2007)和《德国发展史》(2004)。此外,他还是《格林伍德现代国家史》的联合主编。
约翰·芬德林,在德克萨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世界博览会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近30年,现为印第安纳大学东南分校荣誉历史学教授。近年研究成果有与罗伯特·伦代尔和金伯利·佩尔合著《美洲博览会》(2000)、与金伯利·佩尔合编《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全书》(2004)和《世界博览会全书》(2008)。约翰·E.芬德林退休后在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集邮公司(Collectors’StampsLtd.)从事邮票和旧版明信片的销售管理工作。
丛书部分撰稿人:
乔治·M.威尔森,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历史学名誉教授,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著作包括《日本的爱国者与救世主:明治维新的原动力》(1992)。
马力索路派克,现任教于英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院,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改变世界的政治家们》。
格里特蒂娜·依内克·贾斯蒂兹,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历史学副教授,在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发表有数篇新教改革时期德国社会与文化发展史方面的研究论文。
孙隆基,孟菲斯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著作包括《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从民族使命到个人主义》(2002)和《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里克·肯尼迪,波因特洛马拿撒勒大学历史学教授,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获得博士学位。主要著作包括《理性的历史:思考艺术中的证据与权威》(2004)。曾为《美国文化和思想史百科全书》撰稿。
M.B.毕斯库斯基,中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中康涅狄格州立大学波兰和波兰裔美国人研究中心的主任及教授,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著作包括《波兰史》(2000)及《好莱坞与波兰的战争,1939—1945》(2010),后者曾获图书大奖。
沈于,印第安纳大学东南分校历史学教授,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是中美关系,尤其是二战期间的中美关系。
弗朗斯库切,任教于耶鲁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与玛丽莲希文库切共同编著《权威、身份与一战的社会历史》和《水深火热的世界:二战参考书》(2010)。
马雨欣(YuxinMa),路易斯维尔大学历史学副教授,在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著作有《女记者和中国的女权主义,1898—1937》(2010)。现致力于研究日本侵华期间(1931—1945)中国主流媒体对性别问题的报道。
华志坚,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学教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21世纪的中国》和《1850—2010,国际大都市上海》(2008)。
托马斯费立夫沃尔夫,印第安纳大学政治科学荣誉教授,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英国政治集团通讯》主编,《罗斯福总统和议会》(2001)联合主编。
|
目錄:
|
第1章 俄国彼得大帝改革1689一1725
概述
专家点评
波尔塔瓦会战1709年
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约1684—1727
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1682—1718
大北方战争1700—1721
俄国沙皇伊凡五世1666—1696
旧礼仪派
近卫军
俄国沙皇西奥多三世1661—1682
文献
彼得大帝创立的官衔登记表1722年
第2章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
概述
专家点评
大不列颠安妮女王1665—1714
布伦海姆战役1704年
马尔伯勒公爵约翰·丘吉尔1650—1722
欧根·萨伏伊1663—1736
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1683—1746
文献
《乌得勒支和约》1713—1714
第3章 大不列颠第一帝国 1701—1763
概述
专家点评
英国贸易委员会
罗伯特·克莱武1725—1774
罗伯特·沃波尔1676—1745
文献
奥尔巴尼联盟计划1745年
罗伯特·克莱武关于普拉西战役的一封信
第4章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1740—1763
概述
专家点评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1685—1740
法国国王路易十五17l0—1774
神圣罗马帝国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1717—1780
威廉·皮特1708—1778
詹姆斯·沃尔夫1727—1759
文献
《艾克斯-拉·沙佩勒条约》又称《亚琛和约》1748年
第5章 启蒙运动约1750年
概述
专家点评
德尼·狄德罗1713—1784
大卫·休谟17ll—1776
夏尔·德·塞孔达,布雷德_孟德斯鸠男爵1689—1755
让·雅克-卢梭1712—1778
伏尔泰1694—1778
文献
伏尔泰的《哲学通信》1778年
第6章 农业革命约1750年
概述
专家点评
欧洲农业革命
杰斯罗·塔尔1674—1741
文献
农学家亚瑟·杨论18世纪法国的贫困1792年
第7章 美国革命1763—1783
概述
专家点评
阿比盖尔·亚当斯1744—1818
腓特烈·诺斯勋爵1732—1792
文献
塞缪尔·亚当斯的《殖民地人民的权利》1772年
《夏洛特镇决议》1775年
第8章 南太平洋的开辟1760—1790
概述
专家点评
“邦蒂号”叛乱1789年
詹姆斯·库克1728—1779
夏威夷卡米哈米哈一世约1758—1819
夏威夷卡米哈米哈三世1814—1854
毛利人
文献
怀唐伊条约1840年
第9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约1760—1780
概述
专家点评
理查德·阿克赖特1732—1792
马修·博尔顿1728—1809
亨利·科尔特1740—1800
亚伯拉罕·达比1678—1717
汤玛斯·纽科门1663—1729
詹姆斯·瓦特1736—1819
文献
利兹毛纺织厂工人请愿书1786年
《工厂法》1833年
第10章 亚当·斯密、埃德蒙·伯克和现代保守主义的
基础1776-一1796
概述
专家点评
英国保守党
埃德蒙·伯克1729—1797
自由贸易
亚当·斯密1723—1790
文献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关于学徒法规的摘录1776年
埃德蒙·伯克关于处决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演讲1793年
第11章 大西洋黑奴贸易 约1730一1807
概述
专家点评
非洲黑奴贸易
恩津加·姆班约1582—1663
威廉·威尔伯福斯1759—1833
文献
约翰·巴伯特对非洲奴役状况的描述1732年
非洲黑奴贸易备忘录1839年
英国政府针对与非洲酋长谈判的指南1844年
第12章 法国大革命1789一1799
概述
专家点评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1754—1793
让-保罗-马拉1743—1793
玛丽·安托瓦内特1755—1793
马克西米连·弗朗索瓦·马里·伊西多·德·罗伯斯庇尔1758—1794
文献
托马斯·潘恩的《人的权利》1792年
主编及各章撰稿人简介
附录一:术语和人物
附录二:大事年表
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对照表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毋庸置疑,彼得大帝是一位重要的民族领袖和改革者。他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中功不可没。一种广泛持有的观点将彼得大帝描述为一名进步的思想家。然而,我们必须考虑到的是,对他的解读应该建立在何种基础之上。应当参照18世纪的标准,还是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评判他?是否应当以民主为准绳来衡量他呢?他作为俄国统治者的身份使我们不能把他与普通俄国民众同等看待。但是,将他与俄国历史上的其他统治者相比,我们又能够得出怎样的结论呢?他的性格是否值得我们投入如此多的注意力呢?尽管彼得大帝声名在外,环绕着英雄般的光环,但如果按照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和期待来衡量,他也许相当普通,甚至可以说非常典型。他对一些事物固守传统观念,甚至表现出无知、粗鲁和暴力的一面,以至于使其名誉受损。他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其文化程度仅能让他掌握最简单的读写。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充满悖论。正因为如此,在后代观察家和读者眼中,他的声名和他所起到的作用变得更加引人人胜。彼得大帝从而成为丘吉尔所说的“谜中之谜”。
要想客观地评价彼得大帝,我们无法不立即求助于阐释性的方式。关于彼得和俄国的研究数量庞大,研究者不仅来自俄国国内,还遍布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自彼得所处的时代开始,就已经出现了大量关于他的研究记录。直到今天,对彼得大帝的研究著述仍层出不穷。关于彼得大帝的统治对俄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各派学者均持有自己的意见,达成一致的希望十分渺茫。可能有人会问:“‘彼得大帝’的头衔是否实至名归?”根据提问情景、参考资料以及评价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对彼得的统治和政策做出不同的评价。尽管有些人可能认为,对彼得的评价已经盖棺论定,但实际上,历史并非已成定局。相反,历史可供人们讨论,甚至可以更改。回顾历史、解读过去能够引发争论,产生质疑,激发灵感,丰富原有知识。
历史永远是一个鲜活的话题。历史学家们喜欢细细品味历史,探索和发现其中的奥秘;他们非常享受在教室里或在出版物中与别人唇枪舌剑地探讨问题。
大多数历史学家坚信“彼得大帝”的称号实至名归。彼得凭借强大的领导力对俄罗斯民族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风起云涌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即便如此,彼得大帝的举措却鲜有独创性,其改革计划、目标和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前任统治者的延续。不同之处在于,彼得大帝的改革举措在他当政的三十年中产生了空前强大的影响力。
一些历史人物同时扮演着两种截然不同却又相互补充的角色,彼得大帝便是一位典型人物。在他身上,我们可以同时读出“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对他的评价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人手。
西德尼‘胡克SidneyHook的《历史中的英雄》TheHeroinHistory一书阐述了上述观点,同时提供了一套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他在书中写道,一些人在对的时间出现在对的地点,从而造就了时势。即便没有他们,也会出现另一些人改变历史。马丁·路德MartinLuther便是一例。
如果没有他,16世纪还会出现新教改革theProtestantReformation吗?多数学者断定,在所有条件均已成熟的前提下,无论如何新教改革都会发生。
从这一层面上看,时势造就了路德。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均带有偶然性质。相反,胡克指出,“造时势”的英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对周围环境具有很强的操控性,从而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列宁和希特勒对各自的国家乃至整个欧洲产生了独特而深远的影响,因而应被归为“造时势”的典型代表。那么,彼得大帝应被归为哪一类型呢?总的来说,彼得大帝是典型的“时势造英雄”。然而,他领导俄国在18世纪步入欧洲政治强国之林,展现了鲜明的个性,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彼得大帝的个性特点来一窥他的全貌。彼得天资聪颖,但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教育,因此文明社会的礼节对他来说毫无约束力。
他从小便比同龄人长得高,成年之后身高超过了六英尺五英寸,远远超过他的朋友和下属。少年彼得经常和朋友一起纵情饮酒。他还曾指挥自己组建的一支小型军队参与假想的战斗。西欧人眼中的这位俄国统治者衣着随意,举止粗鲁,行为野蛮,印证了他们亲眼所见或观念中的落后文明。在同代人及后世研究者笔下,成年彼得头脑简单,充满好奇心,喜欢恶作剧,对不切实际的想法抱有很高热情,是个颇具孩子气的人物。他的期望很高,要求严苛,常常令不敢违拗命令的手下丢掉乌纱帽。
彼得兴趣广泛,喜爱户外运动,对宫廷礼仪不屑一顾。他常饶有兴趣地观察经济行业中的某项工作和军事器械的操作方式,手工劳动使他的双手变得强壮而且布满老茧。
他还与密友一同工作、一同休息,一同组织和参与人声鼎沸的聚会活动。
他喜爱狂喝豪饮,其放荡不羁的行为在许多资料中都有记载。
彼得大帝性情多疑而暴躁。毫不夸张地说,他的坏脾气随时可能爆发,无论敌人还是朋友都因此遭受了致命的伤害。现有资料表明,彼得大帝很可能深受羊痫疯的困扰。疾病不仅影响了他的健康状况,还导致其行为变化无常。彼得早年在莫斯科居住时,只不过充当了家族权力斗争中的一枚棋子。这段经历可能造就了他多疑的性格。彼得大帝高大魁梧,貌似一位无所畏惧的统治者,但是,他竟然因害怕黑夜而不敢单独睡觉。彼得的个人生活中充斥着巨大压力和各种紧张与不愉快的事件。年纪轻轻的彼得在家族权力斗争中迫于政治考虑而不得不联姻。这段政治婚姻很快恶化。在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后,他便把元配妻子送进了修道院,让她在那里孤独地度过余生。他的长子阿列克谢成了俄国王位继承人。
彼得一生有许多孩子,但多夭折于襁褓之中,或未及成年便离开人世。唯一长大成人的阿列克谢与彼得形同陌路,他们多次发生争吵并相互指责,直到彼得认定自己的亲生儿子意图叛国,下令将其逮捕并严刑拷打。1718年,阿列克谢惨死狱中。
虽然彼得可能没有亲眼目睹致使儿子死亡的施刑过程,但他对用这种残酷的方式,除排除潜在对手的做法以外,并没有感到良心上的丝毫谴责。
……P8-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