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編輯推薦: |
一个人,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起云涌
一部书,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改革岁月
|
內容簡介: |
深受改革之惠的中国人民,今年迎来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回首改革开放的历史,重温邓小平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已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一大热点话题。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古老的中华大地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邓小平启动和设计的改革开放,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已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成为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人们所关注的热点。人们渴望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伟大而曲折的历程,更希望了解作为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对我国改革开放所作出的历史性功绩。使各个方面更多地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更多地了解邓小平,正是撰写这部书的初衷。
|
關於作者: |
武国友,男,内蒙古开鲁人,1957年生,汉族。博士、研究员。先后就读于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政史系、吉林大学马列部、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
历任吉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主任助理、第三研究部副主任、第三研究部主任、第二研究部主任等职。
在科研工作中,曾主持过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参加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马克思主义工程项目,多次参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重点科研项目。现正主持华国锋资料整理研究工作。所发表的成果曾多次获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以及省部级以上奖励。
|
目錄:
|
目录
一、伟人本色:在历史的转折关头
1. 艰难的第三次复出
2. 自告奋勇抓科教
3. 搞“两个凡是”不行
4. 发表“时代宣言”
5. 拨乱反正
二、惊世之举:推进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 历史定位: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 慎重突破:改革在农村率先兴起
3. 全面展开:改革要从农村转到城市
4. 精心设计: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5. 一锤定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6. 领导艺术:允许看,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三、实现领导干部的新老合作与交替
1. 优选之路: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2. 让路接班: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可能要亡党亡国
3. 组织过渡:建立顾问委员会
4. 建设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5. 依法治国: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
四、对外开放:让中国走向世界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 要办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
3. 纷纭百端议特区
4. 亲自到经济特区实地考察
5. 建立经济特区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不是收而是放”
五、强国之梦:重塑中华形象
1. 雄心壮志:建立一个小康社会
2. 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3. 伟大构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4. 和平外交:为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
5. 威武之师:把我军建设成为
6.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六、率先垂范:完成最高领导层的新老交替
1. 实现半退:退出中央委员会
2. 完全引退:辞去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
3. 顺利交班:组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4. 关注世界:我退休了,但并不是不关心天下大事了
5. 关心祖国: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
6. 特邀代表:我要为这个报告鼓掌
七、春天的故事:第二次视察南方
1. 真诚希望:提高效率,力戒形式主义
2. 再三叮咛:“你们要搞快一点”
3. 明确断言:特区姓“社”不姓“资”
4. 热情鼓励:能跳还是要跳
5. 真诚希望:起点更高一点,后来居上
6. 郑重告诫:改革开放必须“换脑筋”
八、鞠躬尽瘁: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1. 最终愿望:过一个真正的平民生活
2. 历史嘱托:《邓小平文选》
3. 无私奉献:一切属于祖国和人民
4. 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5. 伟人辞世:举世同悼
后记
|
內容試閱:
|
历史定位: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四人帮”被粉碎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了,然而,中国的国民经济已是百孔千疮,濒临崩溃的边缘。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曾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成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障碍。
改革作为急迫的历史任务,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的道路。人们称邓小平为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什么?
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就尖锐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强调说:
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应该让地方和企业、生产队有更多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我国有这么多省、市、自治区,一个中等的省相当于欧洲的一个大国,有必要在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之下,在经济计划和财政、外贸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自主权。
当前最迫切的是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使每一个工厂和生产队能够千方百计地发挥主动创造精神。一个生产队有了经营自主权,一小块地没有种上东西,一小片水面没有利用起来搞养殖业,社员和干部就要睡不着觉,就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全国几十万个企业,几百万个生产队都开动脑筋,能够增加多少财富啊!
在此以后,邓小平反反复复地强调着这个道理。
1985年7月11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央负责同志汇报当前经济情况时指出:
改革的意义,是为了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
改革的势头好,要坚持搞下去,这个路子必须走。今后即使出现风波,甚至出现大的风波,改革也必须坚持。否则,下一个十年没有希望。我们要抓住时机,现在是改革的最好时机。
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说:
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我们在一个长时期里忽视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从一九五七年起,我们生产力的发展非常缓慢。拿农村来说,到一九六六年的十年间,农民的收入没有增长多少。虽然有一些地区的农民生活比较宽裕,但是多数地区的农民还处在贫困状态。当然,同旧中国相比,还是进步了。如果按照社会主义的标准来要求,这是很不够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情况更加困难。
我们拨乱反正,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们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逐步进行改革。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已经见效了,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有了农村改革的经验,现在我们转到城市经济改革。城市经济改革就是全面的改革,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到现在有一年时间了。城市经济改革比农村经济改革复杂得多,难免出差错,冒风险。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科罗舍茨时说:
目前我们国内正在进行改革。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我们还有其他错误,例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不是搬用别国模式的问题。可以说,从一九五七年开始我们的主要错误是“左”,“文化大革命”是极“左”。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所以,从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确定了我们的根本政治路线,把四个现代化建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主要是改革和开放政策。
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再次强调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决心之大,言辞之决绝,前所未有。
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特别是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之后,邓小平对于过去走过的道路的成败得失有深刻的感悟。
中国改革的性质是什么呢?邓小平是怎样给改革定位的呢?
他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985年3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时指出:
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了我们已经遇到的一些风险。我们在确定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意识到会有这样的风险。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因为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
8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总统尼雷尔时说:
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过去我们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又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那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那个革命搞了三十几年。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我们总的原则是四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已经写进中国的宪法。问题是怎么坚持。是坚持那种不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的政策,还是在坚持四项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好的政策,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改革,就是要选择好的政策。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9月23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指出:
改革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已经提出来了。改革从农村开始,一度议论纷纷。经过三年,解决了许多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取得成效,认识也就比较一致了。当然也还有新问题,还需要继续解决。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在多年酝酿和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逐步展开。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不仅体现在改革本身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且体现在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深刻变化上。这就是说,我们所进行的改革,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等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引起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深刻的变革。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改革相互联结,相互影响,构成了整体的改革系统。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仍然存在着解放生产力的任务。这是因为以往在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不对这种旧的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就无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的一个伟大创新,就在于他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加以区别,既肯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坚持这一基本制度的必要性,又指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加以改革的必要性。他深刻指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这就是说,要把由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发展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保持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增长,还必须有正确的政策选择,需要进行体制上的重构。
邓小平领导的这场改革,至今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中国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0.35万亿元增至2002年的10.2万亿元;全国财政收入到2002年增加到18914亿元;国家外汇储备到2002年增加到2864亿美元;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社会生产力跃上新台阶,国家的经济实力、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1998年至2002年五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3562亿元,扣除价格变动因素,相当于1950年到1997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的总和;1998年至2002年五年全国公路建设投资12343亿元,扣除价格变动因素,是1950年到1997年全国公路建设投资总和的1.7倍;公路通车里程2002年增加到17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增加到2.52万公里,跃升到世界第二位;铁路营运里程2002年增加到71500公里;长途光缆线路长度2002年增加到47万公里;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2002年增加到4.21亿户,居世界首位;发电装机容量2002年增加到3.53亿千瓦。城市规划和公用设施建设明显加强,许多城市面貌有很大改观。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大大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
——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航空航天技术等领域成就突出;水稻基因组精细图完成、10兆瓦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实验工程建成、超大规模并行处理计算机研制成功、“神舟”系列飞船试验成功等,标志着我国在相关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建成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一批重大科学工程,建设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明显加快;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人口地区覆盖率到2002年提高到91%;高等学校从1999年起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高考录取率2002年达到59%,2002年高等学校在校生1600万人;1998年至2002年新建和改建学生公寓4800万平方米,超过1950年到1997年的建设总规模;基本建成结构比较完整、专业门类齐全的职业和成人教育体系;特殊教育、早期教育得到重视;民办教育迅速发展;素质教育不断加强,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15元增加到2002年的7703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2年的2476元;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亿5千万下降到2002年的2820万人;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002年达8.7万亿元。
——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2年为4.1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02年达2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6.5平方米;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进一步普及;电脑、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居民家庭;公共服务设施、人均绿地面积不断扩大;法定节日假期增加,外出旅游人数大幅度增长;体育健身和文化娱乐消费明显增多;医疗保健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期望寿命2002年达71.8岁,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