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NT$
332.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作家、资深出版人周百义三十年创作精华,囊括作者在小说、散文、纪实文学、编辑出版等多个领域的丰富成果,著名作家二月河、熊召政倾情推荐
|
內容簡介: |
本书共三卷,收入作家、著名出版人周百义多年文学创作、理论研究的成果。收入文存的第一卷反映了作者文学创作的精华部分,收录作品多在《上海文学》、《少年文艺》等国内有影响的报刊发表,影响很大。第二卷收入作者文学评论和纪实文学方面的重要成果,不少发表在《中州学刊》、《小说评论》等学术知名期刊,引发广泛关注。第三卷收入作者对出版方面宏观和微观研究的有影响的文章,在业界反响极大。
|
關於作者: |
周百义,1954年12月出生于河南商城,1987年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长江文艺出版社当编辑,1995年起任该社社长。2004年任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总编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9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2年被评为“湖北出版名人”,2009年获湖北省政府出版人物奖、2010年被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新闻出版总署授予“新中国60年100名优秀出版人物”称号。2014年被评为湖北省文化名家。现任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总编辑、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编辑学会会长、湖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
|
目錄:
|
目录
第一卷
成人小说
空房
京城来了名角儿
客自台湾来
红麻林
显影
头条明天见报
水难
牌坊街轶事
盼
诱惑
黑月亮
窑神
遗憾
古老的簪子河
玫瑰三愿
弥合
刑期
功臣
记者走了之后
露珠你在哪里
碑
小小说二题:失灵的水龙头夜,女儿还没回来
少年小说
温暖的泉水
远去的喜鹊
陀螺
回山
竹溪上的笋叶船
痴野鸡
蓬头小鹌鹑
路上捡来的孩子
铃儿叮当
山里的小姑娘
八哥
娃娃鱼
兰花
悔
美丽的蝴蝶
山野的呼唤
特混舰队
金桂
高高扬起的船桨
三月
长了翅膀的山葡萄
神奇的乌龙洞
散文
山忆
小石步儿
故乡的银杏树
秋天里的春天
教鞭
往事
碧湖片忆
搬家乐
涂鸦伊始
求学小记
家乡记忆
永远的珞珈山
校友
堂弟媳年玉
养鱼小记
捉鱼忆趣
域外掠影
坡州:一座散发着书香和智慧的城市
怀念喀纳斯
飞过喜马拉雅山
登麻城龟峰山赏杜鹃记
镜泊湖记游
俄罗斯纪行
一棵树和一座寺庙
爷爷的故事
地主分子刘素贞
我的父亲母亲
京剧票友四叔
第二卷 文学评论 书评 报告文学
文学评论
浅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影响
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
——读长篇小说《雍正皇帝.九王夺嫡》
诗化的历史小说王国
——读赵玫的唐宫三部曲
《孔子》:井上靖和杨书案审美追求的异同比较
历史进程中的人性谛视
——读长篇小说《金屋》
略论《诱惑》的死亡意识
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艺术特色
与熊召政谈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
《张居正》出版前后及历史小说的创作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从接受角度看历史小说创作
历史小说的辉煌与失落
一个清醒者的悲剧
——谈二月河历史小说《雍正皇帝》中的人物形象
历史的偶然与性格的必然
《金屋》语言的柔婉之美
关于长篇小说《城与灯》的对话
关于长篇小说《战争传说》的对话
略谈《孙武子》
才子之书
——读《中国当代才子书》
不应抹去的历史记忆
——读《抗战飞行日记》
写在《天风诗草》出版之际
我们为什么放飞这批“九头鸟”
——“九头鸟”长篇小说文库出版说明
让“九头鸟”展翅高飞
写作与读书
序与跋
《岁月通道》序
《涟漪集》序
《中国乡村生活实录》序
《攀岩的青藤花》序
《编辑学原理》序
《商城艺苑人物撷英》序
《江南烟雨塞北雪》序
《放歌大别山》序
《书业问道》序
《湖北省出版科研论文选》序
《曾庆棠散文集》序
《县长笔记》序
《劝忍百箴》自序
《出版的文化守望》自序
《单身贵族》跋
《黑月亮》后记
《书旅留痕》后记
《山野的呼唤》后记
《书业行知录》后记
书与人
青年作家李佩甫
竹林印象
天一阁随想
香港的文学发烧友
西子湖畔长相忆
沐浴书香
法国书展掠影
走近二月河
那双眼睛
近距离还是远距离
《美人赠我蒙汗药》与王朔
吴伟克和他的“体演文化教学法”
报告文学
兰台悠悠三十载
在死神的指缝里
编著情谊二十载——我与二月河
变调的田园牧歌
当代中国官场病
步履艰难的中国
反黑在行动
第三卷 出版卷
1.产业观察
出版“走出去”首先要走向全国
中国出版业与其它行业的差距在哪里
出版业如何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商业化时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
中国版权贸易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出版的现状与发展态势
经济波动与出版产业的相关性研究
制定《图书公平交易规则》确有必要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重塑市场主体
从出版人角度看“茅奖”
中国迈向出版强国再思考
整合与融合
2.市场瞭望
精英文化 大众趣味 百姓情怀 ——与《文艺报》记者谈“九头鸟长篇小说文库”奖
中国畅销书市场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狼图腾》走向世界的启示
文学创作与文学出版
中小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困境与对策
文学出版如何走出低谷
温和上扬的2010图书市场
畅销书运作及其追求
文艺出版的探索与困惑——在省文艺创作与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论出版集团如何应对数字化挑战
数字化时代畅销书营销的新特点
文艺图书出版的现状
文艺出版社发展路径思索——答《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问
畅销书出版三十年
阅读的变迁与思考
莫言获诺奖对文艺出版传递的正能量
传统文学出版企业开展网络文学出版业务路径探析
3.编辑研究
人无我有话“特色”
《雍正皇帝》一书编辑谈
新编辑观的实践与探索
咬定青山不放松——《雍正皇帝》一书营销体会
图书广告语写作三题
“九头鸟长篇小说文库”营销策划始末
我的历史小说出版观
案例分析:编辑成长的必修课
作者资源的开发与维护
发挥集团优势,提高编辑适应市场的能力
再论编辑对文化资源的再创新
出版集团选题论证之探索
组稿的方法与技巧
编辑的宽容
我的编辑生涯
4.出版人才
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出版家队伍
出奇制胜人为先——浅谈人才战略
以人为本,营造企业文化
出版人才的培养、引进与使用
我们能否再培养出张元济和王云五似的出版家
为人才搭建一座施展才华的平台
人才是出版的核心竞争力
出版专业教育要注意培养复合性人才
浅谈出版社人才战略
5.经营管理
得失三章
酒香也怕巷子深
且说跨地区经营
浅谈出版流程的控制
图书宣传的现状与对策
创新:出版社永恒的追求——长江文艺出版社发展道路回顾
论出版社可持续发展
后转企时代出版社发展中需注意的五个问题
出版集团公司治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关于图书库存问题的思考
出版“神话”是这样创造的
出版社应确立自己的品牌图书战略
以人为本,营造企业文化
出版企业实施精品战略的若干策略
6.民营书业
民营出版相对国有出版业的比较优势
国有出版业与民营书业合作模式探析
发展新兴出版生产力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探讨
民营书业发展要迈的“三道坎”
走出去不要忘了民营书业
在博弈中合作,在合作中前进
要重视民营书业的作用——答《编辑之友》记者问
7.出版杂论
马鞍上的守望
新世纪感怀
聆听的感觉
太阳与月亮
上市,不仅仅是为了上市
数字书市应休矣
读书做官与做官读书
从“谷贱伤农”想到图书折扣
转企改制中人员分流切莫“一刀切”
512.62亿的重新解读
从“新农村书屋”到“打工者书屋”
湖北文艺出版三十年之记忆
文艺出版三十年之二十个关键词
中国出版需要一部法律来保障
也说中国出版的“大”与“强”
出版人的历史担当
我的历史小说出版观——兼答《中国图书商报》记者问
传统出版仍大有可为
敬畏出版
|
內容試閱:
|
爷爷的故事
爷爷是哑吧,于家族而言,是不幸,也是有幸。
县城里有四大姓:周、熊、杨、黄。爷爷出生的时候,周家在整个县城,与其他三家比较,算是十分显赫。显赫是因为从爷爷的高祖周作渊起,“文风大振,人才鹊起”,族中中举者近百,进士及第先后就有九人。特别是嘉庆22年已卯科,已任顺天府丞的周钺两个儿子祖植、祖培同时金榜题名。一个从庶吉士一个劲儿做到体仁阁大学士——县里人称的周宰相。一个由部曹官至浙江按察使司。望族之家,添丁进口,本是大喜事,特别是个男丁,更是让主人高兴。但婴儿周岁时高烧不退,延医治疗,结果病虽好了,但却发现孩子失聪。这失聪的孩子十之八九会失语,后来孩子的父亲给孩子起名时,用“歧鸣”称之。这孩子就是我的爷爷——己卯科进士周祖植的第四代传人。
爷爷既聋又哑,到了读书年龄,不能与族中其它孩子一样拜师发蒙,但家里延师授徒,他却爱去凑个热闹。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他虽然不会抑扬顿挫念出声,但却也认了不少字,描红摹帖,比别的同族孩子倒认真几分。少年的爷爷虽然也喜欢上树逮鸟,下河捉鱼,但与同龄子弟比,就显得文静许多——自卑的浪潮经常会淹没少年孤傲的心。当别人交朋结友四处游荡,爷爷就在自己的书房中如痴如醉地临帖,先是王羲之,后是柳公权,再是颜真卿。久而久之,爷爷的书法有了颜体的魂,王体的潇洒,还有少年不羁的心。春节时分,家里上百道门,上百幅门联,爷爷在曾祖父的鼓励下承担了这个光荣的任务。正月里,家家户户要互致新年问候,拜年的客人上门,曾祖父就会指着春联,夸奖哑吧儿子几句。爷爷是听不见的,但看见客人投来赞许的目光,他知道其中的含义,于是少年低下头去,羞涩中有几分自许。爷爷有个妹妹会画画,梅竹菊兰画得栩栩如生。爷爷一看就着了迷,觅了本《芥子兰画谱》,先是偷偷自个儿在家里描,后来正式拜姑姑为师。岁月流逝,院中的红梅一度度冬至春去,爷爷少年而青年,在那个四世同堂的重重大院中,与书画为伴,享受着生命的欢愉。
也许是书香门第的熏陶,或者是爷爷习字绘画的结果,青年爷爷身材颀长,一袭长衫,举手投足,倒也有几分儒雅风流。平时如果不与人交流,从外形看,丝毫看不出与常人有异。与人交流,手笔并用,也没有障碍。但到了婚娶年龄,却显出了障碍——要讲门当户对,这大家族的千金,有谁愿嫁给一个失聪者呢?最后,经人撮合,父母为他挑选了县城中一个家道中落的黄姓大家族女子——这就是我的奶奶。奶奶虽说并不情愿地嫁给一个无法用语言交流的丈夫,但娘家家境如此,加上失聪的丈夫也不会像别的公子一样再娶个三妻四妾,她也就自己说服了自己。过门后,奶奶一个劲给爷爷生了六个儿子。这六个儿子最后存活下了四个,我的父亲,是这四个儿子中的长子。
爷爷兄弟本来六人,因他少时失聪,父母格外眷顾,分家时多给了几十亩上好水田。爷爷自立门户,不便理事,奶奶就将弟弟聘来当了管家。舅舅当管家,既管了财产也管了四个活蹦乱跳的外甥,相处就十分和睦。爷爷的另外五个长兄,每人也早都娶妻生子,开牙建府,单门独户过自己的小日子。却说这官宦地主家庭的子弟,到了民国,皇帝被赶下了龙廷,读书做官走科举的路子没了,经商,嫌商人整天为蝇头小利,做工,又放不下架子。只好守着自己的那份田地,收收租子过日子。没事时,泡戏园子,逛青楼争风吃醋,更严重者染了吸鸦片的瘾,落得个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爷爷的二哥五哥,本来也是满腹经纶,但那个时代,有钱人赶时髦,图时尚,时尚就是吸“大烟”。三五公子到一起,吟诗作赋,互邀到大烟馆里品尝。这初时觉精神焕发乾坤颠倒,后来才知上了瘾就放不下。这泊来的鸦片开支大,先是把家里的活钱花光,再偷着把家里的细软当掉,再不顾妻儿父母的苦劝把名下的田地卖光。爷爷一个失聪者,有七情六欲,却没有招蜂引蝶的本领,加上奶奶知道穷人家日子的滋味,让舅爷严加管教,爷爷也就乐陶陶地守着四个儿子和几百亩田过日子。二个兄长家道中落,不能看着不管,他就把侄子侄女接到家里来,视若已出。
人一生,往往应了老子的那句话,祸福相依。到了共产党进城坐了天下,舅爷识时务,把账本整理得清清楚楚,先把田地交出,再把浮财交出,人家看爷爷一个哑吧,就没让他受什么皮肉之苦。加上奶奶是穷人家出身,平时又周济左邻右舍的穷人,没有落下什么怨恨,那些土改根子再说对过去的“恩人”也下不了手。房子变小了,长工短工都辞了,爷爷的四个儿子也早都读书成人了。十五岁的四儿子看出共产党这次是成了气候,先报名参加了共产党的工作队,接着把大哥大嫂也动员出来参加了“革命”。爷爷和奶奶就守在城里土改后留下的几间房子过日子。这日子与过去的丰衣足食没法比,清贫归清贫,奶奶就常拿自己娘家来教育家人,习惯成自然,一家人也就心安理得。
共产党坐天下没多久,乡下就组织农业合作社、城里公私合营,反右倾,接着大跃进,人民公社,爷爷对那些耸人听闻的口号弄不明白,更不知道“左右”为何物,后来大儿子四儿子不再给家里寄钱,他才知道两个儿子都成了“右派”。儿子不给钱,老两口在城里没法过了,只好各奔东西,一个相跟着三儿子到了三十里外的双椿铺,一个相跟着六儿子到了六十里外的达权店。
爷爷虽说失聪,但毕竟是官宦人家子弟,对吃有个讲究,讲究得几乎到了食不厌精的地步。譬如商城人都喜欢吃“筒鲜鱼”,就是将鱼剖洗干净后,切块后放上少许盐放在瓦罐里封上口。但爷爷对这种鱼的挑选有要求,养鱼的水塘要干净,四周不能有人家,而且鱼不能大也不能小,三斤以下二斤以上为宜。腌鱼的季节也要选择在立冬前后,太早了温度太高,太低了也会不进味。鱼要腌得微纁,食用时分成一瓣瓣的,有些许的臭味。再说这商城人喜欢的臭豆渣,远近闻名。爷爷指名道姓要南关蔡二家的,别的拿来了充数,他一到嘴就知道是真是假。这样半个美食家,到了1959年冬,他才明白了这吃的学问。
爷爷到了三叔家,三叔在双椿铺一个叫大岗的生产队里。这队里原有一个公共食堂,每到开饭,公社社员就会拿着各自的碗或桶到食堂去领。开始孩子们还很新鲜,排着队嚷嚷着去“打饭”,队里几十号人在一起边吃边聊。到了1959年的秋天,队里食堂的粮食越来越少,先是干饭变成了稀饭,过几天稀饭变成了能照见人的米汤,再后来米汤也没有了。公社集体食堂没有粮食了,用当地人的集体记忆,就是“砍大锅”了。
“砍大锅”是家乡方言——就是把锅盖上,实际上是队里没粮,不再做饭供应社员了。
据史料记载,1959年,信阳地区出现了持续百天的干旱,农业收成受了部分损失,但在庐山会议反右倾的精神指导下,粮食征收仍然按1958年大丰收时16亿斤的数字上缴公粮。如果有人提出异议,就被扣上右倾的帽子,或者被拔白旗。轻则做检查,重则批斗至死。结果不少队里口粮和种子粮都被缴完,到了1959年冬天,饥饿就开始在乡村蔓延。
爷爷开始并不知道饥饿将要降临,三叔从队里领回能照见人的米汤时,爷爷还发了一次很大的火。失语的爷爷发火是骂不出脏字的,他只会嗷嗷叫,伸出手去要打人。他觉得儿子是嫌他,是糊弄这个爹。三叔比划了许久,爷爷才明白。第二天三叔再领回米汤时,爷爷却说身体不舒服,要三叔自己喝了。再后来爷爷只好学队里人,到秋收后的田野里寻找极少极少丢失的谷穗,到地里寻找可能遗失的红薯藤红薯梗,但村里人太多,被深翻一遍又一遍的土地里空无一物。人们这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先是找可以食用的树皮,再后来,有人发现一种白色的观音土可以食用。于是,人们悄悄交流吃的经验,但恶果很快显现,观音土吃进去排泄不出来,我那斯斯文文的爷爷,咬着牙,任由儿子用木棍在肛门里深掘。
再这样下去爷爷必死无疑了,三叔决定领着爷爷投奔六十里外的六叔。六叔这时在几十里外的山区学校教书,奶奶正好也在那里。出门时,三叔担心被人怀疑当成盲流捉起来了,去大队办了通行证。(当时,四处的路口都由民兵和公安把守,说的是堵截盲流,实则担心泄露这儿大批饿死人的事儿。)三叔牵着爷爷,走几步就坐一阵儿,坐一阵儿再挪几步。过度饥饿的人,由于缺少营养,四肢浮肿,如果一旦倒地,就再也爬不起来了。
这样挪了二天走了将近三十里路,前面出现了一条小河,三叔知道对面有一家卖东西的小铺子,三叔知道,如果这个样子爷爷是过不了河的。他要过河去买点东西给父亲吃。
大约不到一个小时三叔就回来了,回来了三叔再也没有看见哑吧爹了。他沿路寻找,看见几具饿得皮包骨头倒毙路边的人,但没一个是自己的亲爹。他亲眼见过有人专门寻找刚死去的人,割下他们屁股上的肉回家煮食。对过于消瘦的死者,有人则剖开胸膛挖出心肝,以解饥馋。这类“破坏尸体罪”的案子,县里不止判过一例。盖着鲜红大印的布告,沿途皆可看见。
三叔又沿着小河寻找,河上有漂浮的尸体,但也都不是爷爷。三叔慌了,忙给爷爷的另外三个儿子报信。我的母亲,六叔当时都加入了寻找的行列,但仍然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哑吧爷爷就这样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他是跌落河中没有爬起来,还是被人果以饿腹而不得知。他此生没有语言的能力,不知在另一个世界,能否恢复语言功能,以他的亲身体会,用真话讲述这场至今被掩盖的以信阳地区107万人生命为代价的惨剧。
2007年的春天,尚在人世的父亲、三叔、四叔给亡去的奶奶迁坟立碑,这时,大家想到了不知魂归何处的哑吧爷爷。没人提议,爷爷的三个儿子几乎不约而同地说,就在母亲的碑上把父亲的名字也刻上吧!就算他们二老合坟了。
爷爷往生时,奶奶在六叔处,她是在饥荒过后次年因暴食暴饮而故去的。她与爷爷生前不能用语言交流,这一次,哪怕是一个空穴,是一个名份,或许上天有眼,让这对在饥饿中相继离开的人能够团聚交流。我想,在另一个世界,奶奶会用加倍的细心,给美食家的丈夫续写关于吃的故事。
原载2013年第5期《黄河文学》
畅销书运作及其追求
1、 关于畅销书
畅销书,是指某一图书品种,在相对的时间内,较之于其它图书更为受到消费者青睐的一种既具有精神产品的特点,又具有物质产品特点的产品。一本书在市场上销售多少才能算是畅销书呢?其实这个数量是相对当月上市图书的市场表现而言的。有时一本书当月销售20000本也上不了排行榜,如果换到某一个月没有销售业绩更好的图书上市,10000本也可能会成为畅销书。所以,畅销书统计与发布是出现书业排行榜后才有的一种现象。
畅销书的概念,在国外其实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1872年,美国《读书人》杂志就有文学类图书的排行榜了,1912年,美国《出版人周刊》则推出了非文学类排行榜。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未曾有畅销书一说。畅销书概念是与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信息统计手段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目前,中国的畅销书排行榜有很多种,有各地新华书店的,有中央及地方报纸的,当然最早的,能够覆盖全国的,当数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下称开卷)提供的开卷畅销书排行榜。
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是一家股份制的调查机构,他们建立的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是从全国范围内大中城市中最具规模的大中型零售书店里,通过pos系统的销售数据,每月收集加盟书店的全品种零售数据,建立起来的全国图书市场零售数据库分析系统。该系统自1998年7月正式建立以来。已经形成了连续8年的完整的图书零售市场数据库,建立了中立的书业零售市场评价体系。据开卷公司称,截至2007年7月,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共包括全国304个城市1480家书店门市,监测到的图书品种数目已达到100多万册。
但是,对畅销书行榜的作用与真实性,始终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开卷公司对于推动出版业科学管理,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但也有人认为开卷提供的数据,加剧了出版业的竞争,促使了跟风与盗版盗印。但是,大多数产品依靠走市场的出版社,还是订阅了开卷的报告。北京一家出版集团的发行公司,在向客户和内部出版社结算货款时,就以开卷的数据为参考依据。很多出版社在接到开卷数据时,都会在出版社内进行自我评价与竞争对手分析。
2、 哪些图书会畅销?
作为一个出版人,恐怕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图书产品能够畅销。因为畅销不仅意味着码洋、利润,而且会带来声誉、品牌及其“场效应”。《达芬奇密码》、《哈佛女孩刘亦婷》、《三重门》、《幻城》、《狼图腾》,这些销量以上百万计的图书,都是出版社、销售商、作者梦寐以求的产品。
英国作家杰克罗琳的《哈利波特》自第一卷《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问世以来,一个鼻梁上架着副圆形黑框眼镜,前额上有一道细长、闪电状伤疤的小男孩开始让全球的青少年甚至是中老年人为之疯狂,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哈利?波特。这套七卷本的魔幻小说已被译成64种语言,迄今为止,全球总销量达3.25亿册。第七部也就是完结篇的《哈利?波特与死圣》的英文版《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2007年7月21日全球同步发行,当天在英国、美国和德国共售出约1135万册。 就连中文版的《哈利?波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以来,也成了中国图书市场上的畅销书。据美国尼尔森公司(NielsenNetRatings)调查,每年当《哈利?波特》上市之即,全世界的图书市场都会出现一个由此带来的销售高峰。
作为出版者,能够用较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回报,应该说是孜孜以求的最佳境界。畅销书,恰恰就是能够实现出版人梦想的宁馨儿。但茫茫书海,“众里寻他千百度”,哪些书能够畅销昵?
图书能否畅销,看似“乱花渐欲迷人眼”,雪泥鸿爪,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但实际上图书是否畅销有它自己的规律。
首先,从宏观上来看,图书的畅销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当社会生活发生转型的时期,每一细微变化,都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变化最先表现出来的,通过媒体的传播来形成的,而后又推动此类作为传媒载体的图书的畅销。如新时期以来,在文学出版方面,先后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先锋文学等不同的文学思潮,每一次文学思潮都不仅是思想解放的一次体现,而且也是此类文学图书畅销的思想基础与经济基础。科技方面,如《第一推动力》一书,成为走向中国的一本科技畅销书。还有关于普及电脑知识的图书,当电脑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此类图书动辄销售上百万册。如经济类图书,证券、会计、金融,都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而带动此类图书的热销。因此,从宏观角度关注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实现图书畅销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图书的畅销要求出版者不仅要把握宏观的社会形态,还要研究市场趋势,研究读者的心理。读者选择图书看似没有规律,其实,每一种图书的畅销都直接或间接迎合了读者的阅读期待。研究图书发展的潮流,在市场上找到读者的关注点与共振点,是出版畅销图书的一种重要因素。如文学观念与文学思潮的转移,并没有明显的界线,但细心的出版者会从中找到蛛丝马迹;如计算机的更新换代,新软件的推出;如服饰的流行,建筑风格的变化等等,都为新的图书产品的推出提供了市场机遇。如目前素质教育类图书的畅销,实际上既是中国人传统的尊师重教观念的发扬,又是当下人们衣食饱暖后投资方向转移的一种趋势。再如股票类图书,股市走好时,此类书十分畅销,股市疲软,此类书的销量马上大减。再如目前普及性文史类图书的畅销,是与电视的拉动有直接关系。
另外,图书在实际操作中的技巧也十分重要。同一类型的书,彼社出版会畅销而他社出版却平平。有人说,图书出版如同打扑克,除了运气还要加上技巧,才可能胜过对手。德国出版界有一位专家谈到在出版流程中必须做到四个“适当”,即必须有“适当的作者适当的书稿适当的时机投放适当的市场”。这句话可以说概括了图书出版的规律,也包含了畅销书出版的规律。
适当的作者
中国十几亿人,能够写作并喜欢写作的人很多,为什么有些作家的书可以畅销而很多作家的书却销不掉呢?同样一本书的内容,如果换个作者署名又会畅销呢?这主要是由于作者的作品在市场上形成的美誉度,进而形成了这位作者的知名度。作者的知名度是由于其作品在市场上原有的表现给读者形成的阅读期待,所以,如果要想让你的这本书畅销,选择作者十分重要。
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的金丽红和黎波对此很有研究,他们在选择作者时十分挑剔。如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很多,很多人都想出书。但他们选择崔永元、选择白岩松,选择王小丫,其它人由于在公众中的影响还不够火,所以找到他们也不出。最近长江社北京图书中心出版的《我把青春献给你》《陈鲁豫、心相约》两本书,销售均己超过四十万册,当初在选择冯小刚时,主要考虑这几年他的贺岁片比较火,加之他的夫人徐帆很有人缘,读者会对他感兴趣。选择陈鲁豫主要考虑他的知识分子器质,他在91 l时连续用英语转播现场实况所形成的重要影响,加之他的冰雪气质,成才道路等。
所以,要想抓住畅销书,首先要找对作者,国内在小说方面比较畅销的,有余秋雨、池莉、王朔、贾平凹、陆天明、海岩、二月河等,明星主要是那些在中央电视台常露面的主持人,或者是那些在各个领域有较大贡献和影响的人物的传记。
当然,出版者不仅要寻找已经成名的畅销书作者,还要注意培养畅销书作者。名家在市场上有号召力,抓住名家无疑是制胜的法宝,但在一定时期内知名作者寥寥无几,物以稀为贵,由于竞争的原因,作品版税往往很高,如果判断失误或者营销不到位还会赔钱赚吆喝。出版社如果有经济实力,可以承担风险,赚点吆喝也可以。但要注意刚刚出名的作者,如韩寒,《三重门》出版后,接着出版了《零下一度》《毒》等,郭敬明的《幻城》出版后,又推出了《梦里花落知多少》等书。他们目前都成了中国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常青树。如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阿来的《尘埃落定》开始很多社都不愿出,后来一书走红,其他书均“火”得上了天。所以,一个成熟的编辑,不仅要有意识地抓住好作者,还要具有发现的眼光,要有对书稿的独到的鉴赏能力。
目前,出版业不仅注意发现作者,还精心包装作者。如李寻欢对郭妮的包装。湖南魅力优品周艺文对小妮子团队的包装。他们用影视界包装明星偶像的方式,对青年作者及团队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形成流水线似的畅销图书生产机制。
适当的书稿
全国每年出版新书十余万种,能否要求所有的图书都畅销,不可能。图书能否畅销,书稿本身的品质至关重要,但什么样的书稿才能畅销呢?作品的定位十分重要,作品是写给谁看的,读者在哪个层次,读者面有多大,这些因素首先要考虑。比如小说,如写农村题材的小说,一般不会很畅销,因为购书者大多在城市,城市人不太关心农村,如写历史题材的小说,一般也很少有人读,除非有影视的推动。《健康快车》销售几百万,与人们越来越关心健康有关,加之作者的讲稿曾在四处流传,物美价廉,经济适用。余秋雨的散文较受欢迎,是因为他那种文风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二月河的小说畅销是因为他的作品中引人入胜的情节与政治权谋的描写;王朔小说的畅销是他的作品中的痞子形象给文坛增加了新的典型;王小波图书的畅销是因为他对社会的深刻剖析。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书稿到了编辑手上就会畅销,书稿的畅销潜质是前提,编辑的加工、编排技巧也要在其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崔永元的《不过如此》发了104万册,当初,编辑金丽红要求作者不要用已做过的“实话实说”的节目内容,而要求他结合自己的成长与担任主持人的体会,利用春节关门讲述了七天七夜,然后才有了那本畅销书;陈鲁豫的《心相约》、刘墉的新书《让自己成功》,都是作者按照编辑的要求,结合本人实际进行加工后的内容。如陈鲁豫主要突出她在学习英语上的经历,这些励志的内容扩大了读者的范围,使这种名人书成了助人成功的范本。后来这本书又增加了新的内容,结果第二版又销售了几十万册。
寻找畅销书稿还要注意克服认识上的误区,就是以为内容低俗的东西能够吸引读者,市场容量大。其实这种浮浅的,迎合少数人猎奇心理的图书,既使畅销也只是一时的,昙花一现而已。金丽红在出版影视名人图书时,特别注意选择传主积极健康阳光的一面,体现了她的编辑观与出版观。如宋丹丹的《幸福深处》一书,作为一个曾经结婚而又离婚的女演员,会有许多情感上的花絮,但作者十分真实地写出了自己情感上的痛苦与迷惘,体现了宽容与博爱的女性的美好的一面。曾子墨的《墨迹》一书,没有写他的感情世界,而是写她的奋斗与成长。陈鲁豫的《心相约》一书,只字未提陈鲁豫的婚姻变故,而是集中写自己的成长经历与亲情友情。
适当的时机
图书具有畅销的潜质,编辑也做了很多的工作,但何时推向市场也至关重要。如是考研、会计师资格考试之类的书,学生教学使用的书,一定要赶在考试之前,开学之前出版。对于一些文艺类图书的出版,更要抓住火候。如一些配合电视电影出版的图书,一定要赶在电视电影播放前上市,如美国大片《魔戒》《兄弟连》,都取得了较好的市场业绩,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雍正皇帝》一书,因为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播放的带动,短短几个月销售了25万册。还有很多新闻事件,如张国荣跳楼自杀,伊拉克战争等,都要在第一时间将图书推向市场;如《只有一个贝克汉姆》一书的出版,因为皇马队到中国来比赛,就带动了有关图书的销售。其实,关于贝克汉姆的书已经出过,就没有这本书好销。如关于神舟五号的图书,就一定要在发射前就做好各种准备,发射成功后立即推向市场。当然,图书能否畅销并成功登上畅销书排行榜,还要考虑当月有否更为重量级的图书推出。出版社应当了解相关信息,注意避开其它社畅销书出版的时间。
适当的市场
任何图书出版与发行都要考虑读者,考虑市场,畅销书更不例外。何况图书要想畅销,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还要大。适当二字,实际就是要研究读者的阅读需求,注意图书市场的细分。如《哈利波特》一书,读者对象主要是青少年。所以,编辑印刷发行及装帧设计时就要考虑青少年的特点。《登上健康快车》一书的读者对象是中老年人,内容就要浅显易懂。《心相约》的读者对象是青年学生、知识女性,封面设计装帧都要体现出高雅、书卷气。《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是青年人阅读居多,就要考虑语言的时尚,叙述角度的独特。
找到了准确的市场定位,出版社就要围绕这个市场层面展开一系列的策划。过去策划主要集中在营销层面,但随着竞争的加剧,图书的策划贯穿于出版的每一个环节。从选题开始,到协助作者写作,到选择图书内容的侧重点、编排的版式、装帧设计的风格,宣传的策略,定价的高低,都要体现出版者的参与意识与市场意识。如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中心出版的《股民基民常备手册》一书,他们有了这个创意后找来了许多同类书进行研究,发现很多书主要局限于股票知识,并且缺少操作性。如何体现这本书的独特性与实用性呢?金丽红与作者协商,要求增加除股票常识外的基金、港股直通车、QDLL等最新的资本运作手段。在封面上用大红色,醒目的烫金黄字,象征股票市场的火爆。这本书制作完成后,恰逢股市低迷,他们一直等待着股市出现一波上升行情后才推出此书。尽管过去金丽红与黎波主要是出版文艺类图书特别是名人书,但他们第一次出手,就让此书登上了非虚构类图书的排行榜。
看点、卖点与宣传点。
以上三点是金丽红与黎波在策划出版营销畅销书时概括出来的经验。他们认为,判断一本书是否畅销,要从以上的“三点”分析。“看点”其实就是对图书内容的判断,是分析此本书与众多图书的区别何在。图书是内容为王,有了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市场价值的图书,才为营销奠定了基础。有人错误认为畅销书是完全吆喝出来的,其实是大错特错了。“卖点”是从书店的角度来思考的。你的作者过去是畅销书作家,或者上一本书市场表现不错,或者本书在内容上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形式上有所创新,你一定要找出来,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你的判断传递给销售渠道。如果出版社的编辑与营销人员自己还没有找到这本书的“卖点”,那么希望图书畅销只能是一句空话。“宣传点”与“卖点”有某些相似,但又不完全一致。宣传点是针对媒体,针对大众读者,而卖点是针对渠道。宣传点可以从不同的层次上来表述:如专家的意见,企业家的意见,成功人士的意见。并且针对不同的读者群找出不同的宣传点来。
3.怎样才能抓到畅销书?
有些出版社频频推出受人瞩目的畅销书,有些出版社却总是与畅销书无缘。怎样才能把握这一机遇成为书市的弄潮儿呢?除了上述的四个“适当”外,结合工作,我认为,还必须做到如下几个环节。
第一 要做“第一”,引导读者的阅读潮流。长江文艺出版社于1999年推出了《跨世纪文丛》,是时严肃文学图书市场十分萧条,港台言情、武侠、侦破类的图书充斥书坊,这套丛书出版后,扭转了严肃文学的低潮局面,改变了读者的阅读趣味,成为一套划时代的读物。这套书目前出版了十辑,并且出版了精华版。这套丛书的第一二辑出版后曾数次重印,创下了纯文学图书畅销的先例。再如长江社推出的《白桦林》校园青春读物,本来是精选的散文,由于篇幅短小,文字清新,装帧精美,上市后十分畅销,二年间印刷发行了30余万套,两度被中国发行家协会评为优秀畅销书,成为青春类读物的标志性的图书。再如《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因为不仅印证了中国人重视教育,望子成龙的心态,而且引进了西方“素质教育”的经验,一度大红大紫,销售超过百万册。
第二,要捕捉时机,迅速跟进,不能做第一,也要争做第二,适应读者的阅读潮流。中国的图书市场十分庞大,一旦一种阅读趋势形成后,会有一批类似图书出现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如《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出版后,跟风出版的有二十余种。这种现象当然不应提倡,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感觉到时时做第一很难,能够迅速跟进也不失为一种良策。同时,跟进时要出新,要有新的角度,不能画蛇添足。如山东画报社出版了《老照片》系列图书后,随之带来了全国图文书的出版热潮,至今而不衰。作家出版社《哈佛女孩刘亦婷》出版畅销后,接着海潮出版社出版了《哈佛天才》,四川少儿出版社出版了《赏识你的孩子》等一批素质教育类图书。这些图书都在市场上有不俗的表现。
第三,要注意搜集信息,分析综合,快速出击。有人把现在比喻为信息爆炸时代,这不为过。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如何找到自己有用的信息,是检验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之所在。中华书局开启畅销书出版的新时代,是从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开始的。而这个信息是编辑从央视“百家讲坛”中找到线索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哈利波特》系列图书出版,则是少儿室主任王瑞琴和编辑叶显林从《中国图书商报》上得到这则消息的。
4、如何才能让图书畅销?
同样一个作者,同样类型的书,投放市场后销售业绩不同,除了出版社的整体形象,市场覆盖程度外,运作技巧十分重要,前面已经提到的四个“适当”外,基本上谈到了图书畅销的关键,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增多,图书品种浩如烟海,争夺读者的注意力已成为新的竞争热点,因此,图书的营销措施十分重要。
第一, 营销形式要多种多样。有些出版社认为营销就是在当
地的报纸上发几篇书评,其实靠这种单一的宣传对读者的影响远远不够。一般来说,书评要发,但要选择能在全国产生影响的报纸,或者到各地能直接影响购买者的市民阅读的报纸上去发,当然,除了书评,出版消息、报刊连载、作者访谈、座谈会、签名售书、广告、征订单、实物推广,改编电影电视等,都可以对推动图书的销售产生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普及,网络营销、手机营销等新的营销手段正在发挥巨大的作用。目前图书市场的营销还出现一种图书漂流的方式,这种方式出版者必须充分考虑图书的内在品质。如果图书品质一般,可能会适得其反。
就图书的宣传而言,一种书的宣传必须有多批次的。如前边提到的《我把青春献给你》和陈鲁豫的《心相约》,宣传都做了三到四轮。其第一轮是发出版消息,发表能引起报纸和读者感兴趣的社会性新闻,而不是单纯的出版消息。接着是连载,在全国各地最有影响的报纸上连载。第三轮是召开出版新闻发布会,请有关专家和名人来讨论并介绍此书的阅读价值,请各地报纸做专访,请电视台做专访。第四轮是到各地签名售书,或在大学举行报告会。每一种书的出版,都在全国发起宣传攻势。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雍正皇帝》先后销售达到上百万册,真正的营销是在参加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前后。当时,出版社先后召开出版座谈会,作家专访,连载,除此之外,为了打击盗版,还在三家最大的行业内报纸分别刊登了“严正声明”,表示要悬赏十万元捉拿盗版者。后来全国几十家报纸刊发了这个消息,不仅震慑了盗版者,还起到了广告效应。当时,还有一种所谓的改编本《雍正皇帝》,一些读者不明就里,以为都是二月河的原著,价格又比长江社的又便宜些,纷纷购买那种版本,这样就分割了市场。为此,出版社趁媒体热炒电视剧和图书之机,向北京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了起诉状,状告对方侵犯了专有出版权。此事虽庭外调解,对方赔偿了长江社7.5万元损失,但经媒体大肆炒作,所谓的改编本市场江河日下,长江版《雍正皇帝》稳稳地占据了全国市场。
第二,营销要逐步推进,稳扎稳打。营销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但不可能在同一时期内将所有的方法都用上,必须有步骤,有目的的开展营销活动。夏德元同志将宣传营销分为四个阶段:告知阶段、造势阶段、促销阶段、鉴赏阶段。虽然划分几个阶段还有待商榷,但这种划分是根据图书营销的内在规律来确定的,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本书出版前后,要根据不同的时机采取不同的方式,同时,要根据读者的接受心理,逐步强化印象。如山东文艺出版社有一本《五体不满足》的书,在国内出版后销售情况不佳,后来他们趁书市期间将作者从日本请到中国来,通过媒体的反复报道,此书立即引起读者的注意。营销还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美国出版的《心灵鸡汤》一书销售900多万本,其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作者每天做一次广播电视采访。
第三,营销要有计划进行。一本书如果具有畅销书的的潜质,出版社准备作为重点书来推出,营销就必须有一个计划,否则杂乱无章。长江社在营造“九头鸟长篇小说文库”这套书时,设计了一个较为长远的营销计划。其中包括出版消息、书评、广告、宣传资料、签名售书、专家座谈、现场演播朗诵、设立奖项等措施,出版社不仅对单本书进行宣传,还通过新书的出版,对整套书滚动进行宣传,强化读者的印象。目前单本书销售有的已近10万册。这套书先后出版了三十几种作品,其中就有十种次获国家级或国家级学会奖。如《张居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远去的驿站》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狼图腾》获亚洲文学奖、被译成26种语言在全世界发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哈利.波特》一书因是分册出版,每一册上市时都展开新的宣传活动,每一次新书的出版对原已出版的图书是一次新的宣传。当然,因为市场变化,有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便于宣传营销的契机,出版社要抓住炒作点,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建立一个能够覆盖全国市场的销售渠道
有了具备畅销元素的好书,有了行之有效的营销措施,那么最后一个任务就是要将书发到读者手上了。
在计划经济时代,图书主要依靠新华书店销售,出版社就是一个编辑部,但现在销售渠道多元化,新华书店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销售环境。而目前中国又没有一个像日本的日贩东贩,美国的英格拉姆那样的能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因此,出版社就要有一个覆盖面较为大的渠道。目前,一般而言,出版社是通过新华书店、民营书店、网上书店、邮购等渠道向全国发书。在全国的出版社中,只有金盾出版社直接向基层供货,我们大多是通过中盘商再向零售商供货,最后送到读者手中。当然,出版社也会通过邮购这种形式少量地向读者直供图书。
大致的销售原则是这样的,但渠道的选择,管理,调整,还需要出版者做更加细致的工作。一本书具有了上述的畅销因素,你能否在第一时间铺到全国各地,真正地让读者很方便地买到这本书,就看你的销售渠道了。当然,发货是容易,还有一个货款回收的问题,是先收款还是按常规约定,要根据你平时对客户的要求和客户对你的依赖程度。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的图书,80%以上都是先收款后发货。当然,做到这点是不容易的。
有了销售渠道,如何发货,发货的多少也是影响并制约图书畅销的因素。如一本书如果有畅销的潜质,估计能够销售十万册以上。首发至少不能少于六万册。有人以为图书只要具备畅销的品质,首发多少都无关紧要。这其实不然。因为图书上市的新品种太多,书店如果不将图书放在醒目的位置,不引起读者足够的注意,二周以后,这本书可能就会被读者和书店忘却。所以出版社如果确定了对某种书按照畅销书来营销,就要将货铺到大多数读者都能看得到的地方。
总之,做畅销书,图书品质、图书营销、销售渠道是三个至为关键的因素。这三个环节并不难掌握,关键是做好每一个细节,让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缺。汪中求先生的《细节决定成败》是本畅销多年的图书,此书的社会贡献就是提出了这样一个影响人们价值观念的理论。黎波在谈到畅销书的细节时曾讲到:操作畅销书,要把出版每个环节上的畅销元素安排到位。比如内容介绍,标题,版式,封面,图片,排序,价格,宣传推广,市场计划等等,把每个环节的畅销元素做好了,图书也就变成畅销书了。操作《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时,封面上用了比较时尚的设计方案,既新奇又大方,很吸引人,虽然工艺复杂,但定价不贵,文中又设计了妙语栏,版式设计活泼,阅读方便,标题提炼得有时代感。宣传发行上,我们提前为各地发行商联系了当地媒体,进行连载,市场反馈效果很好,代理商很有信心。所有这些工作扎实地做好了,后期的市场就有了保证。因为,读者买书,很可能就是因为中意的封面、最精采的几段话、一串动人的标题,把他打动了,他就决定购买了。很多细小的元素,都可能成为图书销售的决定因素,所以出版社绝对不可忽视每个环节。
6、畅销书与常销书、品牌书
有些书畅销,但生命力比较短。不少书在畅销书排行榜上露了一次面就销声匿迹,很快就从市场上退了下去。如今年当初很红火的《大雪无痕》,在市场上份额已经很小了。但有些书畅销之后转为了常销。如《围城》、《老人与海》、《挪威的森林》、《肯定自己》、《文化苦旅》等。还有些书成为了品牌书,不是一本书畅销,而是一群书畅销。如知识出版社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畅销后, 《雨衣》、 《爱尔兰咖啡》都成了畅销书。有人曾比喻说,如果将畅销书当做一支快速反应部队的话,那么常销书就是一支常备军,品牌书就是一支兼有上述两种功能的特种部队。长江文艺出版社有一批图书从畅销书成了常销书和品牌书。如《雍正皇帝》一书1991年出版以来,每年的销售仍不下3万套。《狼图腾》自2004年5月登上全国畅销书排行榜以来,每个月都在排行榜的前五名。“九头鸟长篇小说文库”系列图书,曾希望通过锲而不舍地努力,使这些目前较为畅销的图书成为一个品牌,并通过更多图书的不断加盟,扩大这个品牌的影响,使之成为文学出版的一支生力军。因此,出版社在追求畅销书的同时,要争取让这种市场优势延伸下去,成为出版社的常销品种,最佳的境界,就是成为一个图书品牌,让这种市场优势成为一座金矿,永远开掘下去。
7.畅销书的文化追求
畅销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业内外对其作用与价值,毁誉不一。有人认为畅销书拉动了中国的图书市场,对文化产业贡献巨大;如中信出版社2002年以前只有几千万码洋,上级一度打算关闭该出版社,王斌到任后,制订了新的发展战略,拟订了畅销书的赢利模式,《杰克?韦尔奇自传》一书首印了10万册,通过广泛的营销,在第二个月就加印了10万册,中信出版社从此以暂新面貌出现在出版业的面前。而另一家百年老店中华书局也一度步入低谷,从2004年始,中华书局开始重视畅销书,从《正说清朝十二帝》出版开始,中华书局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了。其后数年,《国史十六讲》、《兵以诈立——我读〈孙子〉》、《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佛教十五题》、《明亡清兴六十年》、《于丹〈论语〉心得》、《说慈禧》等图书接踵而出。“正说历史”系列已推出十种,内容包括汉唐宋元明清诸帝、名臣及后妃,而《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发行已超过300万册。由此,中华书局这个“古籍整理和学术出版重镇”成为广泛意义上的“传统文化出版重镇”,中华书局的出版宗旨也从“弘扬传统、服务学术”逐步递进到“传播文化”“优化生活”。
由此看来,无论是百年老社中华书局,还是中信社这种市场经济的弄潮儿,他们并不排斥畅销书的出版,并不认为出版畅销书与自己的文化使命有什么抵触。但在文化界出版界还有一种声音,认为畅销书的内容“是浮躁心理的体现”,“在写法上追求通俗”。对于畅销书的定义,“是浮泛文化赠与读者的一个最灵便也最花哨的窗口”(1)。徐先生的观点有些不无道理,但他从整体上来这样评价畅销书是有些以偏概全。钱钟书的《围城》在中国的畅销书排行榜上一直居于前列,于丹《论〈论语〉心得》畅销300万册,并将版权输出到全世界,杨绛的《我们仨》销售几十万册,难道这些书内容上也没有什么价值吗?他担心青少年会因为畅销书而有从众心理,而且会影响许多没有上榜的图书受到冷落。但商业化时代这种青少年的偶象崇拜不可避免,但换个思路,有了具有思想内涵的图书,如《围城》者,如《论语心得》之类的图书,通过传播手段,使其能形成从众效应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好事。畅销书是有益还是有害,其实在于出版者的把握,如果出版像《遗情书》之类的性体验过程,或者是出版封建迷信的图书,那对青少年无疑是有害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畅销书。金丽红与黎波是业内出版畅销书的高手,他们在对待畅销书的选择标准时就认为,一本书只要“有益无害”就行了。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阅读也会出现多元化,教化是一种功能,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也是一种功能,休闲娱乐也是一种功能。知识分子阅读是一种层次,市井平民阅读又是另一种风景。
注:见徐城北《畅销书的负面效应》《中华读书报》1998年12月2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