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经过若干年积累,新史学辑刊在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被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正式列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年)来源集刊目录”(CSSCI)。这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未来工作的更高要求,恳请学术同人一如既往地支持本刊工作,进一步提升办刊质量。
《历史与历史学家新史学(第十二辑)》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历史学与历史学家、新文化史、史学史与史学理论、专题研究、评论、文献与史料。每一部分都是选取优秀的论文,既严谨富有深度,同时又不致乏味枯燥。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新史学.第十二辑》,重点刊发了“历史学家与史学”等28篇论文,均为历史学前沿性研究成果,对史学界研究前沿性史学有一定的助益。
|
關於作者: |
王刘纯编审,硕士研究生导师, 新闻编辑出版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任中国编辑学会理事,全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常务理事等职。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出版学、中国书法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先后在河南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书法通用教程》、《出版学思录》等书法、古典文学、出版专业的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
目錄:
|
本书为《新史学.第十二辑》,重点刊发了“历史学家与史学”等28篇论文,均为历史学前沿性研究成果,对史学界研究前沿性史学有一定的助益。
|
內容試閱:
|
“两性关系的社会和文化史研究”:文化史与性科学
但帝国时代的文化史还是做到了不仅在历史学科内部得到回应并引发争论,同时作为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并明确对当时现实做出评价的文化史,也作为研究学科,在历史学外部显山露水。例如在与文化史有所交集、合作的性科学 Sexual-wissenschaft中所展现的那样。③
帝国时代的人们意识到,“性” 或许也应被视为一种文化范畴,而不再仅仅是自然范畴。马克斯韦伯在其对文化的定义中已对这一概念有所谈及,甚至明确将卖淫称为一个文化范畴。他是这样解释的:“卖淫是一种与宗教或者金钱差不多的文化现象。”④恰恰也正是卖淫在19世纪末之际成为性科学争论的对象。有一点得到了性科学作者们的一致认同:在卖淫现象的背后,现代 世界的危机正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表现出来.它似乎是这个焦虑时代的某种风向 标,但其中叉交织着社会现实有关性道德的新观念。此外,它也适合作为分析两性关系这一危险主题的研究场域。①
致力于研究卖淫现象、同时也是最负盛名的性科学文本,是出自性科学学者伊万。布洛赫之手的两卷本手册《卖淫》。该书第一卷出版于1912年,第二卷则是在布洛赫逝世后的1922年以未完成本的形式出版。伊万布洛赫生于1872年,在柏林攻读医学并以皮肤科及性病专科医师身份执业行医。他是当时最著名的性科学专家,逝世于1922年,享年50岁。布洛赫在1912年出版手册之前,提出了哪些纲领性的目标?如果对这一点做一番研究的话,将会大有裨益。他论述道:“……为了成功赢得这场消灭卖淫的战斗,要切实认识到卖淫的本质是一种原始两性生活的奇特残余;另外还要深入透彻地研究其与中世纪古典性伦理学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并最终建立起一套全新的伦理学,承认性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现象,同时它通过工作、责任与相对禁欲这些概念的形成而与现代文化适应。”
由此可见,“性”被布洛赫赋予了生物学的内核;但这一内核的形式可以被文化和社会要素,例如中世纪性伦理、现代文化与工作伦理所改变。相应地,布洛赫在他的作品种也注意到性,特别是卖淫现象”小仪仅要从医生的立场出发,同时也要从人类学家与文化史学家的立场出发……相信,纯粹从医学角度出发理解两性生活,并不足以正确评价人类生活全部领域中的各式性关系,尽管它(指医学观点)总是被塑造为性科学的核心所在”。③
布洛赫详细阐明了如何明确理解这里的“各式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了富于特色的‘性科学’的内容,这一学科的任务不仅要研究生理学意义上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要研究社会与文化史意义上的关系……人类学的考察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如何根据大众思考模式科学评价性科学的基础。”④或许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大众思考模式”,类似阿尔弗雷德金赛 Alfred C.Kinsey的经验一定量分析的设计才为人们所理解,但在布洛赫《卖淫》一书中所呈现的观点则首先是出于文化史的思考。这在《卖淫》首卷的目录中体现得再清晰不过:从梭伦 Solon和古罗马作家对卖淫的定义出发,该卷对梅毒被首度发现之前的“基督教一伊斯兰教文化世界”至中世纪晚期的卖淫现象加以检视。而在因布洛赫早逝未能完成的第二卷中,则继续将历时性的发展之旅推至近代早期。
性科学在学科建立之初所奠定的经验一历史基础,一方面体现出了历史和历史学科与20世纪肇始之际的自然科学间的合作意义;但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纯粹实践的过程。由于当时的性科学本身尚未出现针对现状的经验主义研究——作为一门年轻的自然科学学科,此时刚刚起步开创自己的方法论,因此不得不专注于过往的历史,以赋予自己的观点以充分的经验性依据。
……
P73-7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