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自发明的那天起,直到现在一直被世界华人使用。关于汉字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五千年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开端,所以我们通常说汉族有8000年文明史。
汉字以中华民族特有的造境方式,使中国人千年抒怀不已。喜怒哀乐,借助方块字,宣泄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发而为言,著之为文,绵延不绝流淌成为中国的文化长河,陶成精品,冶成箴言,铸就了巍巍的中华魂魄。
|
內容簡介: |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脉络没有出现断层的国家,中国文明的发展让世界为之瞩目。在这之中,中国汉字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相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字早已消亡。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汉字也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同时,作为老百姓应用最广泛的信息载体,文字也承载着人们日常生活与交际的重任。
本书旨在面向大众,介绍中国汉字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影响,普及汉字知识,关注汉字的普及与应用,唤起人们心中的汉字情结。全书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国学入门的经典读物。
|
目錄:
|
第一章 汉字的由来
1. 关于汉字起源的四种传说及科学解释
(1)汉字起源的“八卦说”
(2)汉字起源的“结绳说”
(3)汉字起源的“刻契说”
(4)汉字起源的“仓颉造字说”
2. 文字的世界,世界的文字
(1)地球上的文字“国境线”
(2)汉字的“同龄人”
(3)汉字里的“另类”——女书
第二章 汉字变形记
1. 字之初,本为画
2. 汉字的“前世”——从甲骨文到楷书
(1)甲骨文:为卜筮而生
(2)金文:真正的“一字千金”
(3)篆文:秦始皇的“法定文字”
(4)隶书:偷懒儿偷出来的成果
(5)楷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3. 汉字的“今生”——近现代的汉字改革历程
(1)“五四”时期以前的汉字拼音方案
(2)“五四”时期的汉字拉丁化运动
(3)1949 年以前的汉字简化运动
(4)1949 年以后的简化字改革
4. 从“五笔字型”到“智能ABC”——信息化时代的汉字
第三章 汉字的结构
1. 什么是六书
(1)象形字:最接近画的字
(2)指事字:强调重点的字
(3)会意字:古人的“拼图游戏”
(4)形声字:秀才识字读半边
(5)转注字:难分彼此
(6)假借字: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2. 正确书写汉字
(1)汉字的笔画
(2)汉字的偏旁部首
(3)汉字的笔顺
(4)汉字的间架
(5)中国历代书法名家
3. 拒绝错别字
第四章 洋腔洋调说汉字
1.“汉字文化圈”里的汉字流传
(1)汉字在日本
(2)汉字在朝鲜半岛
(3)汉字在越南
(4)汉字在新加坡
(5)汉字在西方
2. 汉字里的外来字词
(1)汉语外来字词的引进方式
(2)几个外来字词点评
3. 墙里开花墙内香:汉字与中国其他民族文字的交流
(1)兄弟民族对汉字的借鉴
(2)汉字对兄弟民族文字的反向吸收
第五章 汉字里的姓氏和数字
1. 中国姓氏的起源
(1)以“姓”解姓,中国人姓氏的由来
(2)中国最早的姓氏
(3)中国姓氏知多少
(4)解密《百家姓》
(5)中国古人的名、字、号
(6)中国古代姓名趣话
2. 一二三四说汉字
(1)“一”字其实不简单
(2)既知其“一”,又知其“二”
(3)说“三”
|
內容試閱:
|
2.汉字的“前世”——从甲骨文到楷书
最初,人们倾向于利用图形和线条对各种事物进行描摹,这时使用的主要是象形、指事和会意几种造字法构成的表意文字。人们看到图形,会首先想到与其相联系的客观事物,然后读出表示该事物的词的读音。这时的文字非常繁杂,写起来就像是画画,既慢又难。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文字的重点不在于相似性,而在于代表性和实用性,因而文字也就由图画变成符号。在汉字符号化的过程中,汉字的形体也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几个阶段。每经历一个阶段,形体都会发生变化。单从这点来看,汉字的演化就是汉字字体多次简易化的过程。
(1)甲骨文:为卜筮而生
有句俗话说的好:走运进寺庙,倒霉上卦摊。现代人信奉科学,可是遇见实在棘手的事情,也难免找找“大师”,搞搞“周易预测”。在这方面,几千年前的老祖先比起我们来,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商朝人算卦讲究用牛的肩胛骨或者乌龟的腹甲,也就是龟肚子上那块甲板。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用小刀之类的东西在骨头或龟甲上钻个眼儿,然后放在火里面烧,根据钻孔周围受热后产生的裂纹占卜未来的吉凶祸福。由于骨头和龟甲来之不易,所以它们通常都会被反复使用,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供钻眼儿为止。
为了让老天爷准确掌握自己的心愿,商朝人在骨头或龟甲上钻眼儿的同时,还会把占卜的时间、占卜者的名字,以及所要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小孔旁边,某些特别有责任心的古人还要在一段时间以后把占卜是否灵验的情况也刻在上面。这种刻在骨头或龟甲上的文字就被称为“甲骨卜辞”,也就是甲骨文。
说道甲骨文是如何被发现的,那还要提到一个人和一场病。
公元1898年,也就是大清光绪二十五年,北京城里的国子监祭酒,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北大、清华校长的王懿荣得了疟疾。疟疾俗称“打摆子”,在清朝属于根本治不好的病,虽然多数时候要不了命,但忽冷忽热的不间断发作也会让人感觉非常痛苦。得了病的王懿荣请太医诊治,束手无策的太医给王懿荣开了张治不了病也吃不死人的药方,其中就包括“龙骨”。所谓“龙骨”就是过去的动物死后被埋藏在地里的骨头。这些骨头埋藏的时间相对较短,还达不到变成化石的水平。古人认为它们是龙留下的遗骸,因此称之为“龙骨”。中医将龙骨作为一味常见的药材,直到现在仍然可以在药店里买到,算不上特别名贵的东西。
治病心切的王懿荣打发家人到老字号药店“达仁堂”按方抓药。家人买药回来以后,王懿荣亲自开包一一审视,无意中发现药材中的“龙骨”上刻有一种歪歪扭扭的符号,好像篆文但又全不认识。王懿荣这个人平素喜好金石学,通俗地讲就是搞古董收藏的,因此精通铜器铭文,对古文字学有较深的素养和造诣。思维敏锐的他感觉这些“龙骨”肯定非同一般,于是赶快派人到药店查问龙骨的来源,并将药店里所有带字的龙骨全部买了回来。
这件事情轰动了当时的文化界,不少历史研究领域的学者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家纷纷抢购龙骨,药铺掌柜也因此发了笔小财。经过详细打探,人们最终发现当时北京城里几家著名药店的龙骨货源几乎全部来自河南安阳小屯村,也就是曾经繁盛一时的殷商王朝的首都。祖祖辈辈居住在那里的农民们虽然不知道自己脚下这块土地的历史渊源,却在日常的耕种过程中发现了数不清的兽骨、龟甲。他们把这些东西当作龙骨卖给了药材商贩,商贩又把这些东西当药材卖到了北京。王懿荣等人通过精心研究,初步断定这些东西根本不是什么龙骨,上面刻画的歪歪扭扭的符号应当是比当时已知的各种古文字还要古老的一种文字。就这样,已经被人们遗忘的甲骨文再次回到了人间。由于它们被刻画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也就获得了“甲骨文”的名号。王懿荣因此获得了“甲骨文发现者”的殊荣。
(2)金文:真正的“一字千金”
所谓“金文”指的是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古玩行里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交易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时,有铭文的器物要比没铭文的器物值钱,同样是有铭文的器物,则字数越多越值钱。多两个字,少两个字,价格就可能会有很大差别。从这个角度来说,金文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字千金”。
金文之所以又被称为“钟鼎文”,是因为这种文字主要是铸刻在青铜钟鼎上的。古代青铜器主要包括礼器、乐器、兵器、食器和日用器等多种形式,总体上又可以划分为礼器、乐器两大类,其中礼器以鼎的形式居多,乐器以钟的形式居多,因此“钟鼎”便成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总称,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也就被统称为“钟鼎文”了。金文是上承甲骨文、下开大小篆的一种字形结构比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形体和结构同甲骨文非常相近,有所不同的是,金文大多是用模子铸出来的,铸造之前先要把字刻在模具上,有条件精工细做,所以它的笔画相比甲骨文更加粗壮、圆润,字体大小也更加匀称。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其中以铜为主,因为铸造出来的器物色泽青灰,所以被称为青铜。早在殷商时代,中国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就已达到较高水平,青铜冶炼和铸造行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当时的殷都,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附近有一个很大的冶铸青铜的作坊,在这里从事冶炼劳动的奴隶有上千人,铸造出了数量众多、大小各异的精美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所有者是殷商贵族,他们活着的时候将青铜器作为自己地位的象征,死后还要把这些器物和自己一起埋入地下。
从目前已经发现的青铜器来看,殷商时期的青铜器上铭刻金文的字数比较少。从西周开始,青铜器上铸刻的金文字数逐渐多了起来。到了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在青铜器上铭刻的金文字数进一步增多。然而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于人们的兴趣从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转移到了直接在石碑、崖壁上刻字,青铜器上的金文字数反倒少了起来,有些器物上甚至一个字也没有了。
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青铜器是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司母戊大方鼎。围绕着这件青铜器,还曾发生过不少离奇曲折的故事。
话说1939年,正值日寇侵略中国的时期,河南武官小屯村的农民在劳动时从地里挖出一个四条腿的方形青铜器。这件器物高约1.3米,重875公斤,四壁外部都铸有凸起的兽面花纹,正面还有“司母戊”3个大字。刚开始,目不识丁的农民们根本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只是因为它看起来像个喂马用的马槽,因此就叫它“马槽鼎”。直到后来,北京的考古工作者闻讯赶来,才发现这原来是一件非常贵重的古文物。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个所谓的“马槽”其实是两千多年以前商代的青铜器,是商王文丁为了祭祀他的母亲戊特意铸造出来的。
没过多久,日本人也听说了这件事,打算抢走这件无价之宝。武官村的农民为了保护司母戊鼎,只好把它的4条腿锯下来,化整为零,重新埋入地下。抗战胜利以后,司母戊鼎才最终得以重见天日。
这段与司母戊鼎有关的传奇经历曾于20世纪90年代被拍成电视剧,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找一下当年的资料。如今,司母戊鼎就被陈列在北京历史博物馆的展厅里,大家有机会也可以前去一睹它的风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