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宝宝出生头三年(北大心理学专家手把手教你带出健康宝宝)

書城自編碼: 248472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育兒/早教育儿百科
作者: 赵红梅
國際書號(ISBN): 9787807669494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1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51/101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3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心悦读丛书·5分钟疗愈手册
《 心悦读丛书·5分钟疗愈手册 》

售價:NT$ 313.0
心悦读丛书·抑郁自救手册:打破强者诅咒
《 心悦读丛书·抑郁自救手册:打破强者诅咒 》

售價:NT$ 259.0
特斯拉的秘密宏图
《 特斯拉的秘密宏图 》

售價:NT$ 427.0
你好,我是阿斯伯格女孩
《 你好,我是阿斯伯格女孩 》

售價:NT$ 319.0
汗青堂丛书134·香料之路:一部关于欲望、探险和帝国的历史
《 汗青堂丛书134·香料之路:一部关于欲望、探险和帝国的历史 》

售價:NT$ 400.0
清代政区地理三探
《 清代政区地理三探 》

售價:NT$ 529.0
配色手册
《 配色手册 》

售價:NT$ 219.0
王立群读史记(套装9本)
《 王立群读史记(套装9本) 》

售價:NT$ 2580.0

編輯推薦:
北大心理学专家倾力分享
1700余例宝宝成长经验总结,给初为父母的你最急需的帮助
《宝宝出生头三年》从宝宝的角度出发,探讨了0到3岁宝宝的教养需求。作者赵红梅集合了幼儿心理学家、幼儿教师、幼儿家长的三重身份,除养育自己的宝宝外,更见证了1700多个宝宝的成长历程,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她将自己丰富的育儿理论知识应用在了自己和所教的孩子身上,发现有些理念无法实施,而有些理念却行之有效,经过实践的再验证,作者在本书中给了年轻爸爸妈妈们明确的方向。
內容簡介:
见证1700多例宝宝成长经历的幼儿专家,为你解读宝宝的咿咿呀呀,帮你摸清宝宝的心理和生理两大需求,轻松度过宝宝0到3岁的早教黄金期!
關於作者:
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幼教中心主任助理、教科研室主任、儿童心理评估与咨询室主任。
2010年被北京市教委委任为北京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工作方向为特殊需要儿童的学前融合教育。2009年参与申请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进行“0到3岁早期教养观念的研究”,负责课题的立项、实施和结题工作。
目錄
第一章 宝宝想要这样的爸爸妈妈
请完全接纳宝宝
跟上宝宝成长的脚步
第二章 谁了解宝宝成长的秘密
宝宝的每一天都是唯一的
引导而不要代替宝宝
第三章 宝宝最需要的四大财富
成为一个健康的宝宝
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宝宝
成为一个独立的宝宝
成为一个聪明的宝宝
第四章 宝宝的小心思
别总是抱着宝宝
当宝宝抗拒爬行时
让宝宝放肆地探索世界
当宝宝发脾气时
宝宝和爸爸妈妈的明争暗斗
入园,爸爸妈妈和宝宝都准备好了吗
第五章 谁误解了宝宝的行为
宝宝需要真自由
给宝宝满满的安全感
让分离不再引起焦虑
帮宝宝缓解不良情绪
內容試閱
Chapter 1
宝宝想要这样的
爸爸妈妈
精彩提示
我们总想给宝宝最好的,但是现在我们需要换位思考,我们认为的“好”是不是宝宝认为的“好”呢?如果从宝宝的角度考虑,那我们应该给宝宝最需要、最适宜的,而不是我们认为最好的。
请完全接纳宝宝
身为父母的我们可能已经深深体会到,抚养一个孩子,需要我们从身体到精神的全情投入。尽管付出了许多,但我们在别人面前谈论起自己的孩子时,往往是充满了骄傲和自豪。众多专家学者都在强调0—3岁教养的重要性,父母在关注孩子成长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孩子心理的发展。尽管有众多理论在分析如何培养孩子,可是在实践中我们还是会有很多困惑。
比如,孩子哭了要不要立即抱起?孩子接触到危险的事物时要不要很凶地制止,以便孩子接受教训?但如果这样制止了,会不会给孩子造成早期的心理伤害?又会不会剥夺了孩子探索的权利?把孩子送回老家,请父母帮我们带到底好不好?孩子多大可以离开我们?如果分开,孩子会不会跟我们不亲?孩子会不会从小在心理上产生亲情的缺失感?怎样让孩子性格开朗?怎么培养孩子与别人的社交能力?到底哪些才是我们最应关注的问题?到底哪些才是我们决不能忽视和错过的关键点..
你是不是也曾经或正在被这些凌乱繁多的问题所困扰?是不是夫妻之间也曾因孩子的这些教养问题争论不休?是不是孩子的到来使夫妻的交流变得没有品质?如果我们真的遇到了这些困扰,就要暂时让自己停下来,想一想。孩子为何来到我们身边?他的到来理应是帮助我们提升生活品质、增加生活乐趣的,而不应是一味增加我们的生活负担,导致我们心烦意乱的。如果感到力不从心,那我们此时最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定位自己作为父母的位置。我们需要明白,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们自身也在继续成长。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实现宝宝和自己心智的共同提升,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在当今的社会里,绝大多数角色和职位都有相关部门进行考核和认证,但是唯有做爸爸妈妈,没有人进行全面考核。可以说,我们大多数父母都是先“上岗”后“培训”,这就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学习和补充,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那样特别。
0—3岁是父母与孩子相处格局的建立时期。可以说在前三年我们和宝宝建立了怎样的亲子格局,就基本确定了在未来几年乃至一生中我们和孩子相处的关系模式。在亲子格局中,父母根据宝宝的特点,对自身角色进行定位是最为重要的。“万事念为先”,理念和态度明确,才能更好地行事。
很多做了父母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宝宝最初的4个月,如果我们独自外出,我们仅仅是会想到宝宝,比如想到宝宝是不是该喝奶了,是不是该睡觉了;但是4个月以后,我们会明显感觉到自己会想念宝宝。如同相爱过的人都能体会出“想到”和“想念”是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前者更多的是习惯性思维,而后者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有意识的牵挂。有了这种想念的心理体验之后,我们就与宝宝建立了亲密的感情,这就是亲子依恋。
如何做宝宝的父母,如何教养这个和我们有着如此亲密关系的小个体,这确实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要知道,这个小个体身上有我们自己一半的基因,还有另一半是我们深爱对象的基因。教养孩子,有时就是对自身特点的重新修正。“人贵有自知之明”,人们十分清楚,真正的自我批评和修正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逐渐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有时我们想改变自己的弱势,却发现时机已过,或是自认“朽木不可雕也”,最后只得放弃修正自身的想法。
可是,当我们成了父母,我们就像重新获得了修正自己的机会,我们有时会急切渴望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实现那些自己极其渴望的改变。尽管这些渴望听起来有些可笑,但却是真实存在的,比如有的父母自己牙齿不好,从小就非常关注孩子的牙齿,希望孩子有洁白整齐的牙齿;还有的父母自己不够活泼开朗,不擅长社会交际,就特别注意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和社会交往能力。这种期待改变的心理,使我们在为人父母时显得那样的可爱,我们充满激情、充满斗志,我们期待一切如自己所企盼的那样美好。但是,随着宝宝的长大,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也许是惊喜,也许是愤怒,也许是懊恼。不过我们仍会清醒地发现,成长的不仅是宝宝,其实还有我们自己。
跟上宝宝成长的脚步
初为人父人母,我们会花大量的精力照顾孩子,为孩子的到来准备丰富的物质,我们准备奶粉、奶瓶、纸尿裤、澡盆、玩具..在这些繁琐的准备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充足的心理准备。物质准备越充足,说明心理准备越欠缺。成为父母后,我们有时会焦虑、会彷徨,甚至是恐惧,这些不适都是我们心理准备不充足的体现。当我们感到对事物发展的局面无法掌控、对未来无法预知时,我们就容易有这样的感受。
尽管我们从小就对宝宝呵护有加,尽管我们和宝宝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但是,我不得不提醒所有的父母,宝宝就是宝宝自己,他们和我们是有差异的。从降生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是世界上又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作为外部环境之一,我们可以辅助他们,和他们沟通、跟他们互动,但是我们无法掌控他们,因为他们是他们自己。
从时间上来看,在孩子3岁以前,我们有大量的时间跟他们在一起。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大部分时间是围绕在父母身边活动。既然选择了成为父母,那我们就得努力使自己更加强壮、更加智慧、更加成熟。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诠释父母的角色:父母是我们生命过程中最重要、最愉快、最有成就感也是最具责任感的社会角色。
当我们成为了父母,当我们担当了这样一个社会角色,除了爱自己的孩子,我们也应该爱别人的孩子,即使是面对陌生人的孩子也要有一份爱,因为那是一个成熟个体对幼小个体的眷恋、照顾和尊重。而且,这本身就是一种爱自己孩子的体现。
我的一位朋友是研究社会文化的,她说不同国家会在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国内,她曾看过一些继父继母如何跟孩子从仇人到亲人的电视剧,但是在瑞典她几乎没有看到过,因为这里不需要。在她的研究中,有很多是重新组合的家庭,他们彼此相处得很愉快,很多在我们国内出现的问题在他们那里并不存在。比如,继父会认为孩子就是个小孩子,很多方面都需要帮助与支持,虽然不是自己亲生的,但是自己对他一样有做父亲的义务;孩子似乎也不会排斥,他认为继父是妈妈的新男朋友,大家在一起生活,就要彼此相爱,听取他的建议。事情就是这样简单。
我们并不能根据这样的差异就来判断我们的文化好还是他国的文化好,但显而易见的是,无论如何,父母终究是重要的社会角色,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人生的舞台上把它扮演好。
人类本身就是群居动物,我们以家庭形式,成群结队地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宝宝从出生,接触的就是父母与家庭这个最初的社会系统;一般3岁之后,很多宝宝进入幼儿园,开始经历幼儿园小伙伴的中间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进入更广的社会系统,建立自己的社会网络,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在宝宝3岁前的初级系统中,父母的角色不仅在时间上所占比例最大,其重要性也是独一无二的。因为这个时间段宝宝的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大,需要我们协助的方面最多、最广。
图1-1
很多父母更为关注孩子长大以后的阶段,他们认为孩子大了以后可以用语言沟通,便于交流,而且孩子的发展也比较容易观察和鉴别,比如在校成绩如何,和他人的交往能力怎样。孰不知,这些外显的表现,都是3岁前培育的小种子长大后的结果。经济学家说过,如果让我们对一个人的各个年龄阶段进行投资,那么3岁之前的投入将是收益最高的阶段。
心理学家认为,三岁看老,七岁看小。前半句强调的是3岁前发展的重要性,而后半句强调了人的发展具有稳定性,看到7岁的孩子,就能反推出他更小时候的特点,这等于从另一个侧面再次说明3岁前的重要。因此,如果我们做了父母,如果我们希望把父母这个角色扮演得更成功,更能胜任,那我们就准备好吧,在宝宝3岁前,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精力。唯有肯用心,我们才能做好小宝宝的父母。
谁了解宝宝成长
的秘密
精彩提示
育儿信息太丰富了,我们不知如何选择,因为我们不能失败,更不能错过孩子的发展关键期,所以我们有时会变得很迷茫,也很疲惫。既想做好,又不知如何是好;既想做这件事情,又怕错过其他事情。如果在为人父母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心理感受,就说明我们需要专业的指导。
宝宝的每一天都是唯一的
当我们有了宝宝之后,就要开始为他提供优质的早期教育。那么,究竟应从多大开始进行早期教育?0岁、3岁,还是从孕期开始?早期教育究竟有多少个关键期、敏感期?这样的问题困扰着很多父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给出肯定的答复,“无论你是否意识到,从宝宝出生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已经在为宝宝提供早期教育。”很多教育并不是我们精心设计好并很有意识地在进行的,而是在我们和宝宝日常相处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他们。
早期教育中的“早”更多的是相对于孩子长大之后的学校教育而言。早期教育给我们的提示是:这种教育往往在家庭开展,教育的实施者往往是宝宝的亲密照顾者。这些人虽然不是专业的教育人士,但是他们完全能够提供给宝宝足够丰富的教育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大可不必过于关注早期教育究竟要多早,没必要寻求那样一个年龄点,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家人是否都在很用心地和宝宝相处,带领宝宝更多地了解这个他们将要赖以生存的环境。
很多育儿书籍都列出了宝宝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点,但由于宝宝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尤其是年龄较小时,很多宝宝的发展顺序和年龄点与书中列出来的并不一致,这个时候大家也不用过于焦虑。一个人各种能力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很多研究数据展示的也只是多人的平均数据,而这个平均数据必然存在一个浮动范围。宝宝的有些方面发展滞后,我们需要耐心科学地等待。这样既能减少我们大人自身的养育焦虑,也不至于忽视宝宝发展过程中的“真正问题”。
所谓的关键期、敏感期,主要是指宝宝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特别适合练习获得某些能力。当我们关注到宝宝特别喜欢做某种事情时,那么就要注意提醒自己和家人,宝宝的关键期可能已经来到。顺着宝宝的发展倾向,我们提供适宜的环境即可。在书中接下来的篇章里,我们提到了一些宝宝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方面,把这些方面培养的关键时间点和关键措施也一并列出。早期教育并不是一件人云亦云的事情,想要做好早期教育,我们首先就得了解早期教育的意义所在。从个体遗传到全人类社会关注,早期教育来得有理有据,气势磅礴,不容忽视。
卵细胞从受精的那一刻开始,就形成了自己的遗传物质。当前众多脑科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均表明,人在早期(0—6岁)的发展是非常惊人的。那么儿童的早期发展到底有多重要?我摘录了一段意大利第一位医学女博士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早在100多年前发表的论述:“人类在幼年智力发展初期所显露出的光辉,就像太阳在拂晓时分所显露的光辉,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将要绽放一样,是非常美丽而富有希望的。谁也不知道它们的初次展现将会对其一生产生多么重大的意义,但影响一定是巨大的。”这是我一直以来非常喜欢的一段文字,每每看到这些文字,我都感到做父母是件很神圣的事情,因为我们会在这个最重要的时期,陪伴在孩子身边。而且教养的过程,是个充满挑战、充满惊喜的过程,也是个需要勇气、需要毅力的过程。
当我们成了父母,对于我们的孩子,就有不可推卸的教养职责。正如人们常说的,“优生,更要优育。”在把孩子养好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行适宜的教育。如果说孩子的遗传基因是结构,那么我们父母的教养作用就在于决定这些结构如何连接。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人们又常常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即0—3岁和3—6岁。根据我国和大多数国家的现状,在3岁之前,宝宝多是和家人呆在一起;而在3—6岁之间,孩子通常是已经上幼儿园,开始日托,也就是宝宝早上来到幼儿园,晚上再被父母接回家,这样的情形和现在很多父母都是全职工作有很大的关系,毕竟幼儿园本身就是社会工业化的产物。
在这本书里,我想和大家探讨的就是宝宝在人生最初3年里的事情。首先我们有必要再次思考这样的问题,即0—3岁是否比3—6岁更加重要呢?如果非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明确答复的话,那么答案是肯定的。前面提到过的蒙台梭利女士甚至指出,“人生的头3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以后到死亡的总和。”对于她的这句话,我是非常认同的。毫无疑问,在一个小生命头3年的时间里,父母的教养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当今父母开始关注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也主要来自于大家对两个问题的思考:第一,家庭和学校,谁的教育影响力更大、更持久?第二,0—3岁和3—6岁,谁的发展速度更快、可塑性更强?对于第二个问题的思考,我们前面已经给予了明确的答复。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也可以明确地回答:当然是我们的家庭。心理学里曾有这样的追踪回溯研究,发现那些有良好家庭关系的人犯罪率是极低的,可以说,当有亲密家庭关系作为一个人的心理支持的条件下,这个人是很难做出违反社会公德和法律的事情的。虽然头3年的经历,还很难一一对应出一个人成年后的生活境况,但是一个人在其早年所建立的安全感、依恋、信任等心理品质,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生活品质。
早在10年前,我们还认为学前教育(3—6岁)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终身教育的起点。但是近10年来,我们把终身教育的起点提前到了0岁,而我们的父母,包括60后、70后以及80后的人们,对0—3岁早期教育重视的程度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为了让孩子有很好的开端,我们先为自己充电,阅读大量育儿书籍,分析比较各位专家的观点建议,最后,在孩子身上进行“实验”,可实验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或是更让人费解。
人们常说,我们现在最烦恼的不是没有育儿信息,而是育儿信息太丰富了,不知该如何选择,因为我们不能失败。我们时常提醒自己,孩子的每一天都是唯一的,我们不能错过孩子的发展关键期,于是我们努力把最成功的经验传授给孩子,希望他们少走弯路。实际上,我们不仅剥夺了孩子应有的“错误”机会,还强烈地忽视了自己的发展变化。虽然我们需要教养孩子,但是作为一个人类个体,我们自身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这样不断交错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变得很迷茫,也很疲惫。既想做好,又不知如何是好;既想做这件事情,又怕错过了其他事情。如果为人父母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心理感受,那就说明我们需要专业的指导。在如今这样一个讲究专业的年代,可以说,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更加需要专业背景,需要专业人员的协助。
这里引用一位妈妈曾经发给我的邮件,我想可能大家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困惑。她这样写道:
赵老师,您好!
我想问的不是处理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某个细节问题,而是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整个理念问题。有了孩子以后,我就下定决心要做一个明明白白的妈妈,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孕晚期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新概念母婴俱乐部,这个俱乐部的主要理念是告诉妈妈如何为生产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及如何护理新生儿。
儿子出世后的半年内,我先后接触了小巫、孙瑞雪、李跃儿的一些思想,她们的书浅显易懂,很贴近母亲的生活,但因为儿子那时还小,我也没有太深的感性体会。孩子半岁后,我将注意力转移到郑玉巧的育儿经上,这本书虽然也涉及一些婴幼儿心理发育,但更多地介绍了对孩子生活的照料,比较符合孩子0—1岁时我的关注点。
儿子大概1岁2个月时被我送回老家,1岁半后接回来。孩子一回来,我就发现自己难以适应,孩子变得抵触、对抗,很有个性,常常我说东,他故意做西。从那时起,我开始意识到学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于是一方面我重新温习小巫、孙瑞雪、李跃儿的思想,另一方面从图书馆借了一些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家长手记之类的书看。印象比较深刻的几本书是《恋上布母猴》、《儿童发展心理学图解》、《发现母亲》、《放飞英伦》、《父亲手记》、《教养可以这样浪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窗边的小豆豆》、《卡尔威特的教育》、《早期教育与天才》(木村久一)、《家庭教育》(曾仕强),其他还有些杂七杂八的书,就不赘述了。
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看得越多,就越让我觉得惶恐不安: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涉及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非常多领域的知识。而且对各种观点整合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很多疑问。第一个困惑是东方教育思想和西方教育理念的碰撞:持东方教育思想的一些专家认为,要从小教育孩子克己复礼,谦受益、满招损;而持西方思想的专家则认为要让孩子从小自由、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和挣扎,并结合自己的实践,我基本上理顺了两者的关系:以西方的思想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表达权,但是在为人处世的礼节和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遇到的第二个问题,也是现在依然没有想明白的问题是早期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究竟能给孩子的一生带来什么?我将儿童的早期教育大概分为两个流派:一种流派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的规律。这种观点基本上认为孩子是主体,早期教育应该依据孩子生理心理发展进程适时适度。另一种流派持有教育万能论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神童是可以批量生产的,错过了孩子的早期教育,就错过了开发孩子100%潜能的机会。
说实话,第二种观点,让我本能地觉得有问题,首先它否认了人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其次它的观点过于绝对。而且从这些批量生产出的神童的一生来看,他们过得未必幸福。由于缺乏统计数字的支持,我现在也无法确认神童究竟是天生的,还是早教的结果。虽然我相信早教一定有它的作用,虽然我也没打算把孩子培养成神童,但错过了早教就错过了开发孩子潜能的机会,这样的口号确实太骇人听闻。现在都是一个孩子,没有任何家庭能够承受得了教育方法的失败。
早教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对孩子早教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究竟在孩子小的时候需要教会他什么?这些都是我现在困惑的..
这是一封很长的电子邮件,在引用时我也试图删去一些话语,但最终还是感觉能删掉的并不多。相信大家和我一样能感受到这位妈妈的用心和困惑。很多时候父母不知所措,并不是没有信息可供参考,而是可以借鉴的信息太多,不知如何筛选。如果大家也有和这位妈妈一样的困惑,那么相信大家读完这本书之后能够得到一些答案和启发。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