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古希腊罗马哲学是整个西方哲学的源头和起始阶段。在长达1100多年的历史中,哲人辈出,学派更迭,留下卷帙浩繁的典籍。古希腊哲学自20世纪初大规模传入中国以来,一方面成为现代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另一方面逐步成为中国现代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本书结合中国哲学界长期讨论的有关希腊词eimi(中文音译“爱米”,多义词,其含义之一相当于中文系动词“是”)的问题,对古希腊哲学奠基性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展开研究,在跨文化的视野下对这些概念进行较为系统形上学层面的反思,并就有关“是”的问题提出相关见解。本书注重跨文化比较和文本诠释,将语言分析与义理阐发结合在一起。语言是文化生成的基本要素,也是作为理论思维的哲学生成的基本要素。以跨文化比较的方法研究古希腊哲学,可以从宏观层面展开,也可以从微观层面切入。考察希腊哲学核心文本中的基本词汇的词源和词义,讨论其中译名,可以提升中国学者对希腊哲学基本概念范畴的理解。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一、古希腊哲学研究的新进展
二、注重哲学文本研究
三、跨文化研究与文化圈
第二章 西方文化的基因□
一、希腊语的历史和特点
二、□的语法功能与词汇意义
三、□的哲学化历程与哲学内涵
第三章 卡恩论希腊语动词□
一、卡恩的研究成果
二、卡恩的思想缺陷
三、中国学者的推介
第四章 □在西语中的置换
一、拉丁语、英语、德语、法语中的□
二、如何翻译西塞罗的esse及其变位
三、波埃修斯用exsist0翻译□
第五章 □在汉语中的置换
一、汉语的历史与特点
二、汉语置换□的两类方式
三、□在西学东渐文献中的置换
第六章 □的汉语译名之争
一、译名问题的症结
二、“一是到底”行不通
三、语境化处理
第七章 □与□的关联
一、□的历史踪迹
二、□的跨文化置换
三、□的语境化翻译
第八章 古希腊思维方式的演进
一、□与□
二、□与□
三、□与□
第九章 希腊哲学的跨文化传播
一、本体论、逻辑学、形上学
二、希腊哲学在地中海世界的传播
三、哲学的希腊性问题
参考书目
索 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