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NT$
2234.0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
內容簡介: |
《安静》是继《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之后周国平的第三本散文集,所收文字创作于1999年至2002年间。作者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比名声更重要的是回归自己,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个自由的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唯有保持这样一种内在状态,保持内在生活的充实完整,才能真正品尝到精神的快乐。安静的语言,安静的文字,让浮躁的心回归宁静与愉悦。
|
關於作者: |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
目錄:
|
目录
初版序
第一辑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成功的真谛
好梦何必成真
小康胜大富
一个人和三个人称
丰富的安静
安静的位置
精神拾荒三步曲
第二辑 灵魂的在场
智慧和信仰
灵魂的在场
让世界适合于小王子们居住
上帝眼中无残疾
临终的尊严
神圣的交流
第三辑 在维纳斯脚下哭泣
在维纳斯脚下哭泣
欣赏另一半
爱使人富有
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
可能性的魅力
亲密有间
婚姻如何能长久
恋家不需要理由
夫妻间的隐私
用什么报答母爱
沟通、隔膜和关爱
海滩上的五百六十二枚贝壳
第四辑 中国人缺少什么
纪念所掩盖的
人类的敦煌
读鲁迅的不同眼光
诚信、信任和人的尊严
中国人缺少什么
第五辑 向教育争自由
向教育争自由
父母们的眼神
记录成长
休闲的时尚
个性、人性与榜样
第六辑 灵魂只能独行
南极素描
孤岛断想
第七辑 讲演辑录
哲学是永远的追问
人生的哲学难题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
內容試閱:
|
初版序
……
将近四年的时间,我发表的文字只有十多万字,未免少了一些。不过,我早就不以发表来估量我的写作,更不以写作来估量我的生活了。当我酝酿和从事一项较大的工作时,我已能克制自己不去写那些马上发表的东西。当我坐在电脑前忙碌而我的女儿却希望我陪她玩儿时,我也清楚什么是更聪明的选择。
曾经有一个时期,我疲于应付刊物的约稿和媒体的采访。我对那种状态很不喜欢,但我不是一个善于拒绝的人,只好在内心里盼望一个机会,能够强使我结束这种状态。1999年,我应聘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任客座教授,在那半年里,客观上与国内的媒体拉开了距离,编辑和记者们找不到我了。当时我知道,我所盼望的机会来了。回国后,我横下了一条心,对于约稿、采访以及好事者组织的各种会议一律拒绝,真感到耳根和心地都清净了。据说有所谓名人效应:你越有名,媒体和公众就越是关注和包围你,结果你就更有名了。现在我发现相反的规律同样成立:你一旦自愿或不自愿地离开聚光灯的照耀,聚光灯当然是不会闲着的,立刻会有新的名人取代你成为被关注和包围的中心,而你就越来越隐入了被遗忘的暗处。我不无满意地看到这一“褪名效应”正在我的身上发生。我的天性不算自信,但我拥有的自信恰好达到这个程度,使我能够不必在乎外界是否注意我。
我当然不是一个脱俗到了拒绝名声的人,但是,比名声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回到我自己。我必须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个自由的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唯有保持这样一种内在状态,我在写作时才能真正品尝到精神的快乐。我的写作应该同时也是我的精神生活,两者必须合一,否则其价值就要受到怀疑。无论什么东西威胁到了我所珍惜的这种内在状态,我只能坚决抵制。说到底,这也只是一种权衡利弊,一种自我保护罢了。
摈弃了外来的催逼,写作无疑少了一种刺激,但我决心冒这个险。如果我的写作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就让我什么也不写,什么也写不出好了。一种没有内在动力的写作不过是一种技艺,我已经发现,人一旦掌握了某种技艺,就很容易受这种技艺的限制和支配,像工匠一样沉湎其中,以为这就是人生意义之所在,甚至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可是,跳出来看一看,世界大得很,无论在何种技艺中生活一辈子终归都是可怜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充实完整的内在生活,而不是写作或别的什么。如果没有,身体在外部世界里做什么都无所谓,写作、绘画、探险、行善等等都没有根本的价值。反之,一个人就可以把所有这些活动当做他的精神生活的形式。到目前为止,我仍相信写作是最适合于我的方式,可是谁知道呢,说不定我的想法会改变,有一天我会换一种方式生活。
上面说的只是近些年萦绕在我心中的念头,事实上未能完全实施,至少我没有把拒绝一切约稿的决心坚持到底,否则就不会有现在这个集子了。这个集子里的许多文章仍是应约而写的。不过,我做到了有所节制,拒绝了大部分约稿。当今膨胀的媒体对于稿件的需求几乎是无限的,如果有求必应,我必完蛋无疑。我要努力做到的是保证基本写作状态的健康,这样来分配我的精力:首先用于写不发表的东西,即我的私人笔记,它是我的精神生活的第一现场,也是我的思想原料仓库;其次用于写将来发表的东西,那应该是一些比较大而完整的作品;只允许花最少的精力写马上发表的东西,即适合于媒体用的文字,并且也要以言之有物为前提。我一定这样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