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NT$
500.0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NT$
296.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NT$
230.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NT$
281.0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NT$
203.0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NT$
254.0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NT$
250.0
|
編輯推薦: |
在婉拒了十几家出版社的图书策划方案之后,本着“不做育儿百科,不做空洞理论”的原则,崔玉涛医生同意了这套“图解育儿”系列书,既是为了给妈妈们最舒服的用户体验,也是想把育儿的方法讲的通俗易通,让新手父母真正能够看书育儿。
在长达25年的行医经验中,崔玉涛医生很少给孩子开出抗生素药物,普通药物也是尽量少开甚至不开,妈妈们因为几乎都是没有任何经验,所以认为育儿是件庞杂的事情,但是做好那些核心的事情掌握那些核心的道理都足够了,剩下的就是耐心和细心,崔玉涛医生是一个极其有效率和有条理的人,经过他本人数次的校审之后,相信这本育儿书能让妈妈们能够做到开心育儿,养育出一个健康开心的宝宝。
|
內容簡介: |
册《崔玉涛图解家庭育儿》的主题是直面小儿就医误区。
很多家长带孩子到医院看病,和医生总是交流不好。“孩子一直咳嗽”“孩子总是发烧”“孩子吃了头孢”……家长在尽力地和医生交流,可是这些话往往不能作为医生诊断的依据。
本书让家长了解以下内容:带孩子看病需要携带什么;为了让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孩子的情况,应该如何向医生提供孩子的病史;如何理解医生的查体化验与治疗方案;用大剂量的药让孩子用最快的速度恢复健康好不好;是不是生病后到医院越早,诊断就越快;新药是不是一定比旧药好;频繁换医院有什么害处;别人家给的建议要不要听取……
|
關於作者: |
崔玉涛
新浪微博粉丝:322万人。中国最知名的儿科医生。
崔玉涛是中国儿科领域的权威医生,是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主任,作为明星医生,他的微博粉丝过三百万人。他的微博内容已成为育儿媒体经常选用的素材。马伊琍,李小萌,李小璐,刘孜的宝宝都曾得到过他的悉心照顾。《爸爸回来了》《天天向上》等栏目中崔大夫都做为人气儿科医生出境。崔医生每年国内讲座近百场,每年应邀参加各种国际儿科会议,在他的《崔玉涛图解家庭育儿》系列中传播了他了解到的国际最前沿的育儿知识,并与中国传统育儿方法有机结合,帮助中国的家长们建立科学正确的育儿观念。
|
目錄:
|
第一章 孩子生病意味着什么
如何看待疾病
家长应该做的事:准确地提供病史
医生应该做的事:准确判断和有效治疗
家庭成员对待孩子疾病要有良好的心态
第二章 如何向医生提供病史
家长说的话医生听不懂
描述病情要做到简洁、准确
少用虚词、多用数据,数量化描述
及时记录、理顺病程,书面化表达
少带情绪、保持冷静,客观地叙述
看病要携带病例与药物说明书
描述疾病的自然变化和服药后的变化
关注并描述孩子的一般状况
第三章 如何理解医生的治疗
询问病史与查体化验
从初步诊断到确定诊断需要时间
制定正确的治疗发案
治疗方案的选择与疗效的有效性
疾病过程中的症状变化
复诊尽量找原来的医生
用营养支持来增加药物疗效
如何关注预后
尽可能减小药物对身体的损害
第四章 家长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选择适宜治疗而非最快治疗
能选择物理治疗就尽量避免口服药物
能选择口服药就尽量避免静脉输液
能选择局部用药就尽量避免全身用药
药不是越新越好
不是到医院越早诊断越快
频繁更换医院不可取
不要生病也和别家孩子比
不要过于依赖网络的信息
对非专业人士的意见要保持怀疑
第五章 崔大夫门诊问答
可以用额温枪给孩子测体温吗?
15个月的小孩牙发黑,可以用牙膏吗?
深度水解配方加乳糖酶会不会有问题?
蛋白质过敏和乳糖不耐受是不是一回事?
接种麻风疫苗后出疹子会不会有后遗症?
为何孩子每天早上咳嗽晚上不咳?
孩子应该睡小床还是和大人睡大床?
益生菌和乳果糖可以混在一起喂吗?
益生菌和纤维素可以一直吃下去吗?
怎样训练孩子定点喂奶?
孩子怎样才能不吃夜奶好好睡觉?
孩子的鼻子可以每天用橄榄油涂抹吗?
孩子鼻子堵了影响吃奶怎么办?
用试纸测支原体有效吗?
孩子发烧,为什么医生说能不吃药尽量不吃?
孩子生病后应该吃什么?
|
內容試閱:
|
为何家长的话医生听不懂?
很多家长带孩子来医院看病,和医生总是交流不好。“孩子老咳嗽”“孩子老发烧”“孩子老不好好吃饭”“老睡不好觉”……如果大家是医生的话,应该怎么理解这个“老”字,每周几次?每天几次?每个人对于这个词的理解都不一样,作为医生来说,没有标准衡量。
还有的家长来了医院以后特别急,“孩子发烧,简直烫手。”烫手是个什么概念?每个人感觉到烫手的温度都不一样。接下来问,吃药了吗?吃了什么药?家长回答,吃了,吃了白色的或者吃了红色的,吃了头孢。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一个病人,我向家长这样叙述,大家能给我提供什么信息?白色药片、红色药片太多太多了,还有头孢,至少 20 种以上的药物名称里都有“头孢”两个字。
你给孩子吃的到底是哪一种?吃了一片,还是吃了一袋?这之间有很大区别。这些都是我在临床中碰到的问题。
家长非常激动,急于表达自己的心情,但是说的这些话,对于医生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医生无法将其作为依据进行诊断。要想让医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地了解孩子情况,就应该向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否则的话,家长的激动,只是表达了一个情感。家长特别着急,医生特别理解,但还是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办。因为家长没有向医生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很多时候没有达到看病的效果,不是因为医生没有好好看病,而是因为家长可能不知道怎样去整理这些信息,然后提供给医生。通过本书,希望向大家解释一下应该怎样带孩子看病,如何让医生在短时间内准确地了解孩子的情况,怎样与医生交流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药不是越新越好?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用新药,认为药越新,科技含量越高,效果自然越好。其实,给孩子选择新药必须遵循一个原则——过去没有这一类的药物,用这个新药才会很有效果。如果过去有类似的药物,还是尽可能用老药物。因为老药用起来安全度相对会高一些。
我们在看药物说明书时会发现,有的药物,副作用写了二十条,而有的药物,副作用只写了十条,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十条的比二十条的副作用要少一些?不一定,说明书写到副作用越多,并不意味着这个药越不安全,恰恰说明我们对这种药的了解更为详尽。不能因为 A 药十个副作用,B 药二十个,所以选择 A 药。十个的很可能还在了解中。特别是标了那些目前没发现副作用或者副作用不详的药物,不一定没有副作用,这种药物实际是很危险的,因为你还不知道它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大家在选择药物的时候要看它的历史,用得历史越长,副作用相对了解越全面,可能它的一些副作用在改良中得到了减缓,用起来也相对可靠。千万不要因为说明书上写的副作用比较多而放弃了。我们看说明书上写着不良反应,它后面一般有个百分比的数,表示发生率有多高。有的写着,“罕见”,言外
之意,很少发生。有的时候百分之一,有的时候千分之二,这个发生率,对我们很有帮助。
我们愿意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当小白鼠?去给人家填补新药副作用的空白?我想,没有一位家长会说“我愿意”。所以,不要质疑一些老的抗生素或者其他药物。用的药是否对症,是否对因,才是最主要的。
此外,我们在用一种药的时候,要了解这种药物的作用是什么。比如湿疹要抹含激素的药膏,作用是什么?使破损的皮肤尽快恢复正常,但不能治疗过
敏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不把过敏原因解除了,过几天湿疹又会再次出现。再比如,退烧药在短时间内可以让体温下降,但也不能治疗发烧的原因。有人问,为什么吃完退烧药还会再烧?退烧药只能救急,并不能治本。因为发烧的原因还没有解除,所以一定还会烧。这些都是在药物治疗的时候,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