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NT$
352.0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
編輯推薦: |
四十余位最具开拓精神且经验丰富的临床心理学家将他们的工作经验、创新观点与真知灼见都倾注于这本书中。对于所有在心理健康领域工作的人士来说,本书将是一份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源。在儿童和青少年认知行为治疗这个领域,没有其他教材能与本书匹敌!
|
內容簡介: |
《儿童与青少年认知行为疗法(万千心理)》是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特有的心理问题而著的认知行为治疗手册,其中汇集了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慢性躯体疾病以及抑郁、双相障碍、焦虑障碍、进食障碍、排泄问题、破坏性行为障碍等问题,而特别开发的高效的治疗技术与策略;同时还强调了家长以及整个家庭如何积极地参与到儿童的治疗过程中。书中例举了大量的临床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开展儿童认知行为治疗将遇到的问题和情境,并提供了丰富的可在临床中使用的练习、活动与评估工具。
|
關於作者: |
主编简介
EvaSzigethy医学博士,哲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及匹兹堡儿童医院精神病学、儿科和医学副教授。
JohnR.Weisz哲学博士,美国专业心理学委员会认证心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艺术与科学系心理学教授,哈佛医学院心理学教授,贝克法官儿童诊疗中心院长兼首席执行官。
RobertL.Findling医学博士,工商管理硕士,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教授,西储大学医学中心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科主任。
主译者简介:
王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精神医学主治医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咨询与研究中心创始人,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副主任;主要从事心理障碍的评估和诊断、心理咨询和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督导以及培训等;目前主要研究强迫症、延长哀伤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青少年常见情绪问题的发生机制和认知行为治疗干预。
|
目錄:
|
第一章 认知行为疗法:导言
发展简史
共同原则
信念的作用
强化原理的作用
常见的误解
新的进展与挑战
总结
第二章 对儿童期发展性问题的考量
在发展性观点下调整认知行为疗法的重要性
基于发展上的考量对认知行为疗法的调整
临床工作者如何使基于发展水平调整后的
认知行为疗法更为有效
不同的发展领域
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
附录2-A 认知、社交和情绪方面发展性技能的评估工具
附录2-B 根据认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制订
治疗计划的实践性建议
第三章 多元文化下的儿童与青少年
健康差异与循证治疗
循证治疗的调整所引发的争议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多元文化背景儿童的利与弊
对多元文化认知行为治疗的综合概述
临床建议
未来的方向
第四章 认知行为治疗和精神药理学的结合
药物治疗
联合治疗概述
临床意义和应用
总结
附录4-A 对儿童和青少年焦虑、抑郁和注意缺陷多动
障碍的
认知行为疗法及药物的联合治疗
第五章 抑郁和自杀行为
抑郁的认知行为治疗
自杀的认知行为治疗
注意事项和总结
第六章 双相障碍
实证支持
双相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特点
应用
考虑文化因素
治疗中的特殊挑战
总结
第七章 儿童期焦虑障碍:“应对焦虑的猫”项目
实证依据
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
治疗计划
概述:“应对焦虑的猫”项目
考虑文化因素
治疗中的潜在阻碍
总结
第八章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理论
评估
应用
总结
第九章 强迫症
实证支持
理论模型
应用
考虑文化因素
总结
第十章 慢性躯体疾病:以肠道炎为例
将认知行为治疗法应用于一般的疾病治疗的实证证据
初级和次级的控制强化训练理论
PASCET-PI:以肠道炎为例
附录10-A 技术和工具
附录10-B 止痛训练:引导想象
附录10-C 给家长的工作表
第十一章 肥胖和抑郁:关注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一种生理疾病
与儿童肥胖相关的心理因素
对儿童肥胖的行为治疗的实证研究
治疗儿童肥胖的认知行为治疗核心技术
健康身体,健康心灵:一本干预手册
总结和注意事项
附录11-A 健康身体,健康心灵:挑选患者工作表
第十二章 破坏性行为障碍
实证研究
概念化框架
应用
文化问题
案例
总结
第十三章 遗尿和大便失禁
遗尿
大便失禁
总结
附录 各章自测题答案
|
內容試閱:
|
第五章
抑郁和自杀行为
FadiT.Maalouf医学博士
DavidA.Brent医学博士
抑郁的认知行为治疗
实证证据
儿童和青少年中的抑郁障碍是比较常见的,会反复发作并带来损害。抑郁在儿童中的患病率为1%~2%,在青少年中为3%~8%(Lewinsohnetal.,1998)。这是儿童群体发病和死亡的首要因素(Brent,1987;Bridgeetal.,2006),并可伴有在学校和工作中显著的功能损伤、频繁的法律介入,以及物质滥用和自杀风险的增加(Birmaheretal.,1996;KandelandDavies,1986)。
儿童和青少年抑郁急性干预的临床准则建议使用抗抑郁药物、心理治疗,或者两者都用,而其中被研究得最透彻的心理治疗方法就是认知行为治疗(Birmaheretal.,2007)。相比于其他疗法,认知行为治疗有着最为坚实的实证基础来支持它对儿童抑郁的疗效。临床试验和元分析已经显示,单独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于抑郁的治疗是有效的(Birmaheretal.,2000;Brentetal.,1998;Harringtonetal.,1998;Weiszetal.,2006,2009;Woodetal.,1996)。然而,在青少年抑郁治疗研究项目(TreatmentforAdolescentswithDepressionStudy,TADS)中,单独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对于急性治疗的疗效并没有高于安慰剂,同时也低于单一的药物治疗(Marchetal.,2004)。认知行为治疗为何没有更有效,原因还未可知。心理治疗的内容非常密集,因此可能是由于治疗提供了太多的技能,但强度还不够。然而,在18周的治疗过后,单独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赶上了”联合治疗和单一药物治疗的疗效(Kennardetal.,2009b)。青少年抑郁的药物及心理治疗试验(AdolescentDepressionAntidepressantsandPsychotherapyTrial,ADAPT)将单一药物治疗的疗效与联合认知行为疗法的药物治疗疗效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两者没有差异(Goodyeretal.,2007)。尽管这些发现看起来可能与青少年抑郁治疗研究项目(TADS)的结果不一致,但事实上在后者中,单一药物治疗和联合治疗在急性期反应率上的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对于那些较为严重的抑郁患者来说更是如此。因此,事实上,这些结果是与青少年抑郁的药物及心理治疗试验结果相一致的,因为在后者的样本中,其研究对象的抑郁更为严重,研究对象也更年轻,并且简单的社会心理干预对其无效——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削弱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Curryetal.,2006;Renaudetal.,1998)。
在近期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将抑郁的青少年随机安排接受认知行为治疗和常规护理,结果发现,认知行为治疗相比常规护理具有许多优势。认知行为治疗能够让家长也参与进来,缩短症状缓解所需的时间,并需要更少的额外药物治疗。然而在这一研究中,认知行为治疗和常规护理在治疗结束时的缓解率是相似的,均为75%(Weiszetal.,2009)。另一项研究将认知行为治疗和常规护理(包括在初级护理中提供的抗抑郁药物)的联合治疗与单一的常规护理进行比较(Clarkeetal.,2005),结果发现,患者对于联合治疗并没有显著的偏好,这也导致在常规护理中没有太多门诊病人,抗抑郁治疗的依从率也比较低。
在对SSRI有耐药性的抑郁症青少年的治疗项目(TreatmentofSSRI-ResistantDepressioninAdolescents,TORDIA)中,334名对SSRI抗抑郁剂试验没有反应的抑郁青少年被随机分配到联合和不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的药物替换治疗中。结果发现,相比于仅接受药物替换治疗的青少年,那些同时接受了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的青少年的反应率更高(Brentetal.,2008)。有趣的是,认知行为治疗对于存在共病的抑郁青少年的疗效似乎特别好,尤其是伴有焦虑的抑郁青少年(Brentetal.,1998)。在该研究中,面对共病情况更多的抑郁青少年,认知行为疗法与药物的联合治疗相比于单一药物治疗的疗效更强大(Asarnowetal.,2009)。
研究已经发现,认知歪曲水平越高的青少年,对认知行为治疗做出反应的可能性越低(Brentetal.,1998;Ginsburgetal.,2009)。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不和谐也会削弱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Birmaheretal.,2000;Feenyetal.,2009)。认知行为治疗对于社会经济背景更优越的青少年疗效更好(Asarnowetal.,2009;Curryetal.,2006)。同时,对于那些有被虐待史的患者和那些父母当前正抑郁的患者来说,认知行为治疗相比于其他治疗的疗效更差一些(Asarnowetal.,2009;Barbeetal.,2004;Brentetal.,1998;Lewisetal.,2010)。总的来说,认知行为治疗对于那些有共病、有自杀意念和无助感的患者来说,是一种疗效稳固的治疗方法;但对于那些有受虐史或者父母当前正抑郁的患者来说,效果会稍差一些。
对于那些由于有亚临床抑郁症状、有抑郁的既往史或父母有抑郁史而处于高风险下的青少年来说,认知行为治疗对于预防抑郁症的起病也显示出了一定的效果(Clarkeetal.,2001;Garberetal.,2009)。然而,如果在当前,患者的父母出现了抑郁,那么对于这类患者来说,认知行为治疗的预防效果并不比常规护理更有效(Garberetal.,2009)。
认知行为治疗模型
根据认知的素质―应激模型(Beck,1967),抑郁是认知易感性和应激性生活事件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认知易感性被称为图式,患者自幼便形成,并由其生活经验塑造而成。抑郁的图式是一些认知结构,这些认知结构基于有关自我和环境(包括他人)的消极内部表征。当那些易感的个体经历生活压力时,由于这些图式的影响,他们会进行消极的思考。他们自动的消极思维导致了抑郁的感受,并随之出现适应不良的行为(例如,社会退缩)。现已证明,和抑郁的成人一样,抑郁的儿童和青少年对于负性事件有着同样的认知歪曲和偏见。抑郁的青少年对于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着消极的看法,并且选择性地注意环境中的负性刺激(MaaloufandMunnell,20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