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NT$
500.0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NT$
505.0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NT$
398.0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NT$
230.0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NT$
454.0
《
炙野(全2册)
》
售價:NT$
356.0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4.0
|
編輯推薦: |
1、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好家庭才是最好的早教班。
2、盲目投入不是疼,言传身教才是爱;让家庭成为课堂,把快乐留给孩子
3、早教班痛苦着孩子的童年,影响着亲子关系,您愿意吗?
|
內容簡介: |
其实,孩子不必上早教班!这是本书的主要观点。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家庭才是最好的早教班!本文共分8章,从帮家长们拨开早教的重重迷雾开始,引导家长们用爱,用家庭环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用游戏、社会活动、规矩等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发展孩子,帮助孩子成长为优秀的人。相信通过本书的学习,你不会再为要不要送孩子去早教班学习而彷徨,而是更胸有成竹地投入到孩子的早期引导中,帮孩子自然的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而不是一个受到揠苗助长后不再优秀的人。
|
關於作者: |
石娟
女,教育心理学硕士,出版科普著作数十种,在儿童智能开发、儿童心理研究、亲子家教等方面很有研究,目前主要致力于中国式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及普及类图书的写作,现任某儿童智能研究中心的智能开发指导教师。已参与策划、指导、编著出版的图书有:《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天才》、《400个侦探思维游戏-珍藏版》、《不娇不惯把孩子送进清华北大》等。
|
目錄:
|
总 论
什么是早教——揭开早教的危害性
1.早受教育会压垮成长中的幼苗002
2.别听早教机构坑人的“早教神话”005
3.上早教班等于在星级酒店吃炒饭009
4.父母想到培养“神童”,理智就“歇菜”了012
第一章
面对早教,家长存在矛盾观望心理
1.育子成才是父母最美好的心愿016
2.个别早教成材案例让父母心痒痒019
3.攀比心理促使家长给孩子报早教班022
4.多数家长既怕浪费,又不甘落后025
5.很多父母对早教持观望态度028
第二章
家教胜于早教,“家”是最好的早教班
1.孩子3岁前没必要进任何教育机构034
2.孩子3岁前背诗识字都是徒劳038
3.社会不需要高智商的低能儿041
4.斯托纳的自然教育更值得提倡044
5.不要随便把孩子扔给老人047
6.爸爸妈妈要多花时间陪孩子050
第三章
言传身教,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1.爱成绩,更要爱孩子056
2.关起门来为孩子鼓掌060
3.要言传,更要身教063
4.为孩子做敬重长辈的典范067
5.带孩子做文明的公民070
6.领着孩子招待客人073
7.做孩子的诚信榜样077
8.给孩子做个乐观的榜样081
9.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085
10.培养孩子惜时的好习惯089
第四章
家庭环境是孩子最好的课堂
1.创造一个有益的刺激环境094
2.为孩子布置一片想象的天地097
3.选择有益的卡通100
4.给孩子制作一面涂鸦墙103
5.创造“变废为宝”的条件106
6.营造自由宣泄的环境109
7.创造感受音乐的空间113
8.保持整洁卫生的家居环境116
第五章
把家变成游乐场
1.锅碗瓢盆皆可“玩”120
2.玩积木,永远不落伍123
3.户外游戏省钱又有趣127
4.与孩子一起制作玩具131
5.角色游戏让孩子明白社会百态134
6.利用电游培养亲子感情137
7.文字游戏激发学习欲望140
第六章
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
1.带孩子“串门”,学会与人交往146
2.让孩子在交往中有礼貌些,再有礼貌些150
3.带孩子去购物,了解简单的购物知识154
4.给孩子小钱,让他自己去买小东西158
5.教孩子礼貌地拨打、接听电话162
6.鼓励孩子自我介绍或介绍别人167
7.学会安慰,培养孩子的爱心171
8.参加聚会,教会孩子餐桌礼仪175
第七章
规矩让孩子更优秀
1.规矩到底要不要180
2.懂规矩,才能保安全184
3.有规矩就是不要无原则地迁就188
4.吃饭、睡觉要有规矩192
5.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195
6.听长辈说话要注意的规矩198
7.去别人家里要注意的规矩201
第八章
激发孩子的本能就是最好的教育
1.安全感是最本能的需求206
2.理解并尊重孩子对秩序感的需要211
3.尊重孩子“自己动手”的本能215
4.细心呵护孩子的探索欲望220
5.挫折和失败是孩子成长的阶梯224
6.唤醒并正确引导孩子的好胜本能229
|
內容試閱:
|
总 论
什么是早教——揭开早教的危害性
什么是早教呢?很多家长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就盲目地把孩子送到早教机构,片面地认为早教就是教孩子认字、背诗、学算术,以为这样可以为孩子将来上小学打基础,殊不知这种认识多么可笑。其实,早教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帮孩子打下良好的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基础。也就是说,早教重在培养孩子的认知和人格,并非让孩子掌握多少“死知识”。
1.早受教育会压垮成长中的幼苗
不知是哪个天才说了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那以后,很多家长便纷纷行动起来,恨不得在孩子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出生以后,父母更是忙开了,又是教孩子认字背诗,又是给孩子报早教班,其实,这种做法直接摧残了孩子脆弱的内心和稚嫩的肩膀。
不到6岁的孩子就认识上千字,会背几百首古诗。看看这么大的数字,想想这么小的年龄,孩子应该学得不轻松吧?某城市的幼儿园升小学,给出了一道让成人抓耳挠腮的试题:“一只小鸡和一只小鸭在路上走,小鸭掉到坑里了,小鸡应该怎么救小鸭?为什么北极熊不吃企鹅?”据说这道试题考的是孩子的常识能力和推理能力,看看这些题,孩子做出来应该很吃力吧?
是的,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能够做到这些,并非因为他们是“神童”,而是因为他们早早地受到了教育,这就是很多家长所说的早教,是他们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关键举措。可是家长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没想过孩子会有多么累。
一天,刘女士给上幼儿园的女儿报了一个儿童英语学校的培训班,每个星期六上一次课,4个课时,教课的老师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口语不错。刚开始,女儿上课的兴致挺高,因为交了几个新朋友,而且老师上课的形式很新颖。为了调动小朋友的热情,老师将幽默故事穿插在课堂上,还和小朋友们玩小游戏。
不过上了两次课后,刘女士就发现女儿没了热情。为了让女儿去上课,每次,刘女士都苦口婆心地做说服工作。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白纸。下课的时候,刘女士发现女儿把那张白纸的正反面画得一点儿空隙都没有。刘女士和女儿交谈后,了解到她早就不愿意听课了,老师给她一张纸,她正好用来涂鸦。
看着那张被涂得乱糟糟的纸,刘女士开始怀疑自己给女儿报班是不是错了。就在这时,女儿说了一句话:“妈妈,我的负担太重了,我学不动了。”因为女儿不只是上英语班,还有上其他的兴趣班,还要认字、画画、背诗。从那以后,刘女士就再没让女儿上英语补习班。
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只是高,还早。比如,让年幼的孩子上早教班,说是为了提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让本该上幼儿园的孩子上小学,说是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应付得了小学的学习内容。父母为孩子争取时间,为的就是让孩子在将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然而这样做是在拔苗助长,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危害。
◎不要太高看了年幼的孩子
早教早教,就是让孩子早点儿受教育,这是很多父母对早教的误解。在父母的努力下,年幼的孩子早早地学会了很多知识,本该上幼儿园的孩子,被父母要求上小学。当小学老师不同意时,家长会不厌其烦地向老师或校长介绍自己的孩子有多么优秀,找各种关系来说情。有的父母甚至会动用关系改户口本,把孩子的出生日期往前推移。所有这些做法只是为了让孩子早入学。
教育专家认为,家长之所以这么做,关键在于他们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既然那么优秀,就要早点儿让他们上学。遗憾的是,他们没有明白,新一代孩子越来越优秀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家长不能太高看了孩子,而要把孩子放到群体中去考察,才能发现年龄小的孩子确实是弱于足龄的。如果强行让孩子提前入学接受教育,到时候无论是在人际交往上还是在学习上,孩子都会有很大的压力。
◎绝不要把孩子当成试验品
有些家长迫切希望孩子提前入学,当被校方拒绝时,他们会说:“试试看吧,不行的话再退学。”在这种试试看的心态的背后,显然是把孩子当成了试验品。校方表示,家长把年幼的孩子送进学校简直是摧残孩子。
首先是身体上的摧残。孩子一进入学校,就要承担学习任务。他们每天上6节课,一节课45分钟,这种耐力是很多孩子不具备的。有的孩子笔都拿不稳,这是因为他们的手部肌肉没有发育好。
其次是心理上的摧残。要知道,当孩子的学习成绩跟不上大家的步调时,心里有非常大的压力,也非常紧张。有位老师表示,她执教十几年,接收过一些未足龄的孩子,几乎没有学习成绩拔尖的,他们的成绩总是比足龄孩子差。因此,她建议家长:如果你想提前让孩子入学,要先问问自己:想不想让孩子总落后在别人屁股后面?
◎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凡事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孩子的成长也是有规律的,年幼的孩子难以承受大龄孩子的学习内容。在人际交往中,年龄小的孩子总处于弱势地位,经常被欺负,或者被大龄孩子照顾,久而久之,就习惯了弱势,习惯了被照顾。这样,孩子长大了,也是很难适应激烈的竞争。
身为父母,都不希望孩子整天闷着头学习,苦着脸生活吧?童年应该是充满欢声笑语的,不应该是紧张兮兮的,如果你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应该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绝不让孩子超前接受教育。
2.别听早教机构坑人的“早教神话”
人的一生有好多个年头,接受教育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谁也不能逃避的过程。孩子成才不可能一步登天,仅凭早教就想赢在起跑线上,就想一步登天,是不现实的。因此,千万不要相信“早教神话”。
人的一生中,最快乐的、最无忧无虑的就是童年时光,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可能孩子最舒服的时期是在6岁之前,因为在这个年龄,他们吃饱了就睡,睡饱了就玩。可是很多家长在早教机构和早教专家的蛊惑下,盲目地把年幼的孩子送到早教班,剥夺了孩子无忧无虑成长的时光,使孩子过早地参与到竞争前的准备工作中。
近年来,不断有人推出“神童”培养的方案,有的吹嘘揭开了“神童”之谜,有的大言不惭地承诺“从我这里出去的,个个都是神童”。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教机构把自己说成了“神童”的加工厂,似乎“神童”可以批量生产。很明显,这些话完全是自吹自擂,没有任何科学根据,不过是为了骗取家长的钱财。
张先生曾去过几家挺有名气的早教中心,咨询关于早教的问题,下面是他和早教机构工作人员的对话。
张先生:“你们的早教中心都是做什么的?”
工作人员:“专为0~6岁的宝宝提供教育。”
张先生:“早期教育是什么啊?”
工作人员:“就是教刚出生的孩子学习,让宝宝变得更聪明,变成天才,变成神童。”
张先生:“刚出生就开始学习啊?那么小能学到啥?”
工作人员:“我们这里有很多特色课程,比如英语、音乐、艺术、脑部发育等课程。”
张先生吃惊地说:“哇……太夸张了吧,这么小的孩子,就要上课学习,那不是把孩子的童年时光抹杀了吗?”
工作人员:“不会的,我们是让孩子来做游戏的,不是来上课的。”
张先生更吃惊了:“啊?一年交一万多块钱,就是来做游戏的啊?这也太夸张了吧?而且每周只来一次啊!”
工作人员:“我们是帮助宝宝提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以便将来上幼儿园的时候不哭闹。”
张先生:“现在来这里还是会哭闹。况且现在上课还要家长陪着,等以后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孩子没人陪,到时候岂不是更哭闹啊!”
工作人员不知怎么回答,就问:“您的宝宝多大了?”
张先生:“6个月了。”(其实是随便说的)
工作人员:“那就让宝宝来学习艺术、音乐、英语课程吧!这叫国际化教学。”
张先生再次大惊:“啊?才6个月,这么小就要学习英语?他现在连中文都不会说。”
工作人员:“你让宝宝来这里学英语,回家和你们学中文啊!一举两得啊!”
说到这里,张先生转身走了,他知道早教中心的工作人员所说的完全不靠谱。
的确,看到这段对话,作为家长的你们认为早教可信吗?让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学习音乐、艺术、英语,你觉得有必要吗?早教中心的工作人员所表述的有很多不正确的地方。比如,他说让宝宝在早教中心学英语,回家跟父母学中文,这不是很可笑吗?
事实上,在孩子没有真正掌握一门语言之前,不宜同时学习多种语言,而应该专心地学习一门语言,无论是地方方言,还是普通话,只能说一种。如果宝宝同一时间学习多种语言,宝宝心理上会产生混乱,不知道要模仿哪一种,也不清楚究竟哪一种怎样发音、代表什么意思,这样就会影响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宝宝产生失语症。
说到早教,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是陪伴宝宝时间最多的人,是最关心宝宝的人。作为家长,如果真的爱护和关心宝宝的成长,就不要提前给宝宝增加学习压力,他们所处的年纪还承受不了这些压力。给宝宝创造一个自由玩耍的世界,让宝宝享受欢快的童年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成长和成才有一个过程,应讲究循序渐进。宝宝没学会走之前,不可能直接学跑;没学会说话之前,不可能直接学习艺术、音乐等。只有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顺应孩子的天性,才能让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
退一步讲,如果孩子在7岁之前学会了很多知识,语文、数学、英语等都会了,那么他上小学又能学什么呢?难道荒废几年吗?或者直接跳级?可是孩子在一群大孩子中间,会不会感到心理和年龄不相符呢?会不会自卑呢?会不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呢?
谨记:千万不要轻信早教专家和早教机构的话,因为他们眼里更看重的是“钱”。而且只要你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所谓的资深早教专家,都是一些刚毕业的学生,挂几个老外的照片,就说是国外的专家,年纪大一点儿的就说是总指导,是不是真的呢?很难说,家长也没办法去考证。他们为了迎合家长,不惜昧着良心说话,弄虚作假的现象比比皆是。
◎课程设置迎合家长
目前的早教市场鱼龙混杂,培训不科学,教学内容五花八门。一方面,课程设置迎合家长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反映出早教市场的不规范。因为只要家长认可,他们就愿意掏钱。殊不知,早教的对象是孩子,适合孩子本质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大肆鼓吹早教神话
相信去过早教中心的家长都听过对方的宣传,他们把自己的教育水平夸得天花乱坠,恨不得向家长承诺培养出一个天才。实际上,早期教育主要不是教孩子知识,而是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行为习惯,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创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专家”称号毫无意义
只要你去过早教机构,就能听到或看到许多老师挂着专家头衔。几乎所有的早教机构都在这样做,他们拼命展示自己的“专业”:有哪些专家、哪些教授、哪些顾问等。事实上,那些早教机构是在拉大虎皮、蒙骗家长。
所谓的“专家”,只是挂个名,每年分点儿钱。有人曾表示,他见过一个专家同时担任30多家早教机构的“顾问”。试想,这位专家就算有分身之术,也无法在各个机构里上课。家长在早教机构,几乎见不到一个真正的专家,即使有专家,他们能给0~3岁的孩子教什么呢?当有家长问到这个问题时,对方也无法回答出来。
3.上早教班等于在星级酒店吃炒饭
近年来,早教话题不绝于耳,家长见面,往往开口就问:“你家宝宝上早教了吗?”越来越多的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就进入早教中心,走进“课堂”,费用高得惊人,父母却毫不在意。其实早教中心的性价比很低,就像到星级酒店吃顿普通的饭菜一样。
说起早教中心,似乎是一个很高雅、很神圣的地方,就像知名的星级宾馆一样,把孩子送到早教中心,就像是住星级宾馆,那是一种高贵的享受,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虽说早教中心貌似神圣,但很多早教中心的服务质量究竟如何呢?打个比方,就像是在星级宾馆里享受普通的午餐,表面上看,似乎很不错,实际上吃饭的人感觉很一般,即性价比很糟糕。
笔者之所以这么说,并非信口雌黄,而是有一定原因的。
◎老师不正规
早教中心的老师,大都是大学刚毕业的学生,他们由于水平和经验有限,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有能力的都去了幼儿园),便进入早教中心工作。
◎教学内容对孩子并没有吸引力
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很多宝宝根本不爱听,也听不懂。倒是家长听得很着迷,然后老师指导家长和孩子完成游戏,告诉家长回家要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能力。殊不知,家长买些书籍,稍微了解一下,就能在家里培养孩子的这些能力。
◎有些早教中心的“外教”形同虚设
几乎所有的早教中心都打着“外籍教师、双语教学”的牌子。但真的有外教吗?外教的授课水平如何呢?细心的胡女士发现,她的宝宝所在的早教机构,根本没有外教。
那次胡女士带着不到两岁的宝宝去试听亲子课程,课程结束后,工作人员热情地介绍说胡女士的宝宝可以参加特定的培训班,每节课都有外教上课,用原汁原味的英语教学,购买一套课程3 000多元,平均下来每次200元,还可以试听。胡女士动心了,在一个双休日,她就带着宝宝去试听了。
那天上“Play”游戏课,有10多个宝宝参加了这堂课。主讲老师、助理都是中国女教师,说的是糟糕的“中国式英语”,她们带着孩子做了一会儿游戏,然后就给孩子们讲故事。外教呢?
胡女士找了半天,也没发现一个外国人。最后终于在一个角落发现了一个年轻的外国男孩,于是与他聊了聊,发现他根本不是外教,而是实习生,在这里负责捡球、摆玩具。胡女士当即带着宝宝离开了早教中心。
◎孩子能干非早教功劳
一般让宝宝上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早教后,你会觉得宝宝能干了,其实,宝宝如果不上早教,几个月或一两年后,也会变得能干。
家长朱女士表示,她周围有很多当老师的朋友,不赞成把宝宝送到早教机构,而是经常抽时间带宝宝到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等地方参观,一有时间就陪孩子,教育效果也非常好。朱女士觉得颇有道理,之所以这么觉得,是因为她曾三次带孩子试听了早教中心的课程。
第一次听课,朱女士异常兴奋,非常投入。第二次她也很尽力,可是第三次就没新鲜感了。因为她发现课程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是让孩子听音乐、做游戏。这些在家里完全可以做,至于可以接触到其他小朋友,朱女士认为小区里的小朋友也很多,同样可以让孩子和小朋友玩。
最后,朱女士下定决心,再也不参加这种亲子课程,因为比起高昂的报名费用,性价比实在低得可怜。当然了,朱女士表示,参加早教班,也有一点收获:第一,妈妈抱着宝宝听音乐,一同感受,可以培养宝宝的专注力。第二,家长和宝宝一块儿做游戏,可以增强宝宝的快乐体验。朱女士提醒亲朋好友,抱着宝宝听音乐、和宝宝玩游戏,在家里一样可以做,因此没有必要到早教中心浪费那个钱。
从朱女士的话中,我们可以发现,早教机构并非没有用,只是说家长给孩子报早教班值不值。如果家长有时间陪孩子,或者月收入不及孩子上早教的月花费,而且周围又有小孩子,那么不妨辞掉工作,在家照顾孩子。
或许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不上早教班不就落后于人了吗?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年幼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如果父亲或母亲有时间陪孩子,就没有必要花这个钱。那种看似赶潮流就把孩子往早教机构送的家长,是有自己的原因的,有的可能不太了解早教机构,不排除盲从心理的影响;有的可能是忙于工作,只好把孩子送到早教机构,就当是托儿所,让孩子有伴玩。因此,家长需要结合自己的条件来决定是否让孩子上早教班,而不能盲从于大流。
总之,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课堂。只要父母有条件,完全可以选择在家里教育孩子,不用花那么多钱。年轻的父母应该理性一点儿,对孩子的期望不要太高,做孩子的启蒙老师,陪孩子快乐地成长,照样可以促进宝宝智力、认知能力、身体协调能力等的发展。
4.父母想到培养“神童”,理智就“歇菜”了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成为一个“神童”,以便将来上名校,更有竞争力。因此,一旦想到要把孩子培养成“神童”,父母就会丧失理智,变得盲目地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这样做只能苦了孩子。
孩子原本应该正常地上幼儿园,无忧无虑地玩游戏,但是有了“神童班”之后,父母就拼命地让孩子进入神童班,甚至不惜动用自己的人际关系,想把自己的孩子弄到“神童班”。孩子小小年纪,就被逼无奈,这种学习环境,对孩子来说是残酷的。
2010年5月16日,北京某个少儿班“神童班”的班级开始考试,前去报考的人数多达1 700余名。报名人数相比同年多出500左右,创下历史之最。该“神童班”计划招生30人,录取率不到1∶60。尽管如此,“神童班”的教育模式仍然对很多家长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大家知道,继《哈佛女孩刘亦婷》一炮打响后,《耶鲁男孩》《轻轻松松上哈佛》《牛津圆梦》等书陆续问世。望子成龙的父母恨不得马上造就一个哈佛女孩或耶鲁男孩。然而,在一片叫好声中,一个5岁的青岛女孩勇敢地站出来大声说“不”。
据报道,小女孩的妈妈是《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热心读者,也是热情的实践者。按照刘亦婷的培养模式,妈妈每天捧着名著追着女儿,读给她听。小女孩忍无可忍,捂起耳朵大喊不想听,表示讨厌刘亦婷,还愤怒地抗议:“再也不想听名著了!”
小女孩原本性格开朗,但在妈妈的强迫式教育下,她变得孤僻暴躁,最后不得不求助于医生。家庭喜剧变成了教育悲剧,妈妈好心却办了坏事。青岛小女孩的抗议和哭喊,但愿能引起千百个渴望培养“神童”、培养“哈佛女孩”或培养“耶鲁男孩”的父母的反思。
我们不否认“神童”的存在,但是为了让孩子进入“神童班”、进入名校而逼迫孩子学习的做法,确实太急功近利了,这种行为难道不是拔苗助长吗?
诚然,真正的“神童”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很大,加之早教和家庭的影响,可能比同龄孩子的智商高出一截,但不光是学习好就能成为“神童”,如果情商不高,即使学习再好、知识再渊博,也没办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只不过是一个高智商却低情商的人。
1 000多名学生报考“神童班”,反映的是家长的急功近利。这样做很容易使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失去灿烂的笑容,失去纯真无邪的情感。纯真的童年与急功近利的“神童”相比,哪个更重要呢?家长心里一定有答案。
◎快乐的“童年”比“神童”更重要
对家长来说,即使你的孩子比同龄人更聪明,“超前教育”也要慎重,因为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比拥有“神童”的称号更有意义。
其实就孩子的天性而言,每个孩子都是“神童”。有的孩子擅长绘画,那么我们可以说他是“绘画神童”;有的孩子擅长唱歌,我们可以说他是“唱歌神童”。而绝非只有学习成绩好、会背诗、会算术、会英语的孩子才叫“神童”。
即使孩子在某方面有特殊的天赋,家长也不宜给孩子打上“神童”的标签,因为这样很可能使孩子成为一群孩子中的“孤独者”。当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那么再多“神童”的称号也是没有意义的。
◎别做“神童”,因为代价太高
重视早教,培养“神童”,实际上是一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如果成功了,孩子确实风光,家长更为风光,不过在风光的背后,是孩子心灵的扭曲、性格上的缺陷、情感上的孤独。因为当一个孩子被父母和老师逼着学习时,他根本没有时间和同龄人交流、玩耍,那么他就成了一个孤独者,由于缺少交流,他会变得孤僻、内向,甚至会在强大的学习压力下出现心理问题,那么他将来怎么到社会上与人打交道呢?
看看那些所谓的“神童”,他们在进入“神童班”学习的时候,年龄大概在911岁,完全是一个孩子,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就像稻田中无辜的禾苗一样,纵然被农夫粗暴地拔了起来,也只是被动地接受着安排,禾苗自己的感受完全被忽视。同样,孩子的天性受到压制,个性得不到发展,这是否也是一种巨大的代价呢?
哲人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孩子的成才之路也是丰富多彩的,孩子的志向是千差万别的,父母幻想用一个模式来克隆“神童”,难道不可笑吗?父母应该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那样: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解放孩子们的嘴,让他们随意去唱去说。只有当父母把愉快幸福的童年还给孩子,发展孩子的天性,孩子才会健康快乐,才会有个性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