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宋金茶盏》是艾丹先生继出版高古玉器的收藏心得后,对高古瓷器的梳理、研究。本书图文并茂,是研究、欣赏之佳作。
|
內容簡介: |
《宋金茶盏》以古人品茶悟道引出茶盏主题,按照南方窑系与北方窑系两大块分别介绍不同窑口的茶盏特征。一件件精美的瓷盏子跃然纸上,尽显清雅、古朴之气。使读者对宋瓷独特的美学意蕴有些体悟。梳理出一段茶文化的文明轨迹。
|
關於作者: |
艾丹,作家、古董收藏家。著有长篇小说《下个世纪见》、《东张西望》,散文集《纽约札记》,作品集《艾丹作文》,二十多年收藏心得《玉器时代》等。
|
目錄:
|
茶事
ABOUT TEA
茶盏
TEA BOWLS
集盏
THE COLLECTION OF TEA BOWLS
南方窑系
KILN SYSTEM OF THE SOUTH
北方窑系
KILN SYSTEM OF THE NORTH
附录
APPENDIX
相关年代
Chronology
图片索引
Image Index
|
內容試閱:
|
茶事
这个话题有点趣味,提起茶的历史,会聊到一个人物——陆羽。这位被誉为“茶圣”的唐朝人,在其《茶经》一书中认为,饮茶“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意思是:饮茶的风气盛行于唐朝,长安、洛阳和湖北、四川一带,家家户户都饮茶。
唐以前,茶是作为药用的。唐之后,饮茶方式有所变化,方法也不止一种,但大体上是将焙干的茶饼碾为细末,放入锅釜中煮沸之后,盛入茶盏,点少许食盐后饮用。
锅釜中的茶汤每煮沸一回,味觉都会有变化,陆羽认为第二沸的味道最可口。
唐代有位诗人名叫卢仝,偶得友人赠送的贡茶,煎煮之后连饮数碗,诗情大发,写下一首《七碗茶歌》,其中唱道: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今天读来,不免有点诧异,饮茶竟能如此疯癫、如此之“嗨”。对此,历代文人多有应和,北宋的苏东坡就有:“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唐代有许多喜好喝酒的文人,留下不少与酒相关的诗文;也有许多好饮茶的文人,也留下一些与茶相关的诗文,比如柳宗元、杜牧、白居易、元稹、韩愈。唐代诗僧皎然与茶圣陆羽饮茶后写诗一首:
九日山僧院,
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
谁解助茶香。
皎然、陆羽与书法家颜真卿同为挚友,常在一起饮茶赋诗。颜真卿出任湖州刺史之后,怀念这一君子之交,为此建了“三葵亭”。
诗僧皎然,茶圣陆羽,书圣颜真卿,正是一幅“高仕图”。
唐之后是五代,虽是一派乱象,饮茶之风依旧不衰,瓷器茶具的烧制特别优良,包括南方的越窑、北方的邢窑,这一时期的制瓷工艺直接影响了北宋。
历史上,宋朝是中原文化的盛期,经济上也比较富足,但给后人的印象是重文轻武,文化大家辈出,面对外族却屡吃败仗,签署屈辱条约。但政权是一回事,生活和艺术又是一回事,宋人追求安逸、崇尚雅趣、讲究吃喝,所谓“茶事”又有了升级版。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福建的建州设立了皇家茶园,名为“北苑”,设专职监制御用茶业。
初期的御制茶饼上压有龙纹和凤纹图案,时称“龙凤团茶”。其制作有多道工序,包括采茶、蒸茶、研茶、焙茶等。先要选择清明时节的嫩叶,通常是在日出之前,女子净手之后用指甲尖来摘取,以免受到体温的影响,再细选出长短近似的叶片进行蒸,之后研磨成泥膏状,再经模具压制成饼,以炭火焙烤成型。精工细做,不计成本,产量显然有限。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建州“北苑”皇家茶园御贡“龙凤团茶”计“一斤八饼,共五十余斤”。此类团茶为皇家垄断,有时也会赏赐给臣子。
宋仁宗时,蔡襄撰写《茶录》一文,刻印成书时,欧阳修为之作序,其中写道:“茶为物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叙所谓上品龙茶也。盖自君谟始造而岁贡焉。仁宗尤所珍惜。虽辅相之臣,未赏辄赐,唯南郊大礼致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
瞧瞧,在一次祭祠大典之后,皇帝开恩赐茶,现今总理级的大员,四位平分一块御制茶饼。这不是野史,也非戏说,而是宰相欧阳修的亲身经历。蔡襄是分管皇家制茶的官员,又是北宋“苏、黄、米、蔡”四位书法名家之一。
至宋徽宗时期,皇帝赵佶对茶事更加精益求精。当时有一款御制团茶的制作方法是:将新茶嫩叶的外皮去掉,留取一缕细芯,放入泉水中浸泡,形成银丝白线后,取出压制成形,再焙烤成“团茶”。时称“新龙园胜雪”。此类做法有点像菜肴里的烧“孔雀舌头”。有史学家将北宋的灭亡归结于皇帝的穷奢极欲,具体说就是像赵佶这类“茶纲”和“石纲”所致:为了在北方的皇宫里营造出江南园林的景象,将南方的树木和奇石大量运至开封,劳民伤财,致使国力衰竭。
皇族往往追求极致,将一些本来简单随意的事情搞得繁复十足。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实都是日常的基本需求。民间的饮茶习俗,从当时描绘市井生活的画面中可知一二。而在宋代文人的笔底,又是一番景象。还是那位可敬可爱的苏东坡,将制茶和饮茶融入到一首《水调歌头》之中: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成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起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这里既有诗情画意,又有典故伏笔。“旗枪”指茶树嫩芽,尖叶为枪,伴叶为旗,“建溪”指北苑的泉溪,写到采茶、捣茶、碾茶的场景,又写到“龙凤团茶”和兔毫茶盏,感慨滋味无穷。话机一转,想起当年贬职青州时浑浑噩噩的时日,又提起唐朝“茶疯子”卢仝的诗句,也梦想化为仙人。
北宋时期,茶叶、瓷器、丝绸均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和对外经贸的主项。国人喜好饮茶,周边国家也是如此,北宋与辽国接壤,辽国在五代十国时期就已建立,属于游牧生活与农耕生活的结合体,游牧一族在饮食上似乎更需要茶叶。
从考古资料中可以看到,辽代一些契丹贵族的墓室墙壁上,绘有《备茶图》和《备酒图》,是迎亲送友的情景再现,从中可以了解当时的饮茶和饮酒方式,同样,也能了解当时所用的茶具和酒具。如今的一些专家和收藏家往往会将茶具和酒具混为一谈,属于厘不清。宋人与辽人在饮茶上是相似的,基本属于“点茶”方式。在一些细节上,比如辽人似乎喜好浅色的茶具,而宋人喜好深色的茶具;辽人看中定窑茶盏,宋人看中建窑茶盏,后者与皇家的嗜好相关,上行下效,成为风尚。
辽与北宋相继被女真族的金人灭亡。长江以南建立起南宋朝庭,与北方的金国对峙,时打时和,前后相持了一百五十年。多数时间是南宋委曲求全或以岁贡来换取和睦。双边贸易中,南宋向金国出口丝绸、茶叶等,换回马匹、药材以及白银,南宋的岁贡通过边贸又赚了回来。金国一度规定,官阶七品以下的不得用茶,这显然属于昏招。
金国在瓷器烧制上并不逊于南宋,耀州窑、定窑、磁州窑生产出的各类茶具,从品种到数量都很可观,饮茶已成为日常的生活习惯。
南宋诗人陆游,曾任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所谓“常平”,有维持物价平稳之意,此时,盐和茶已经并举了。陆游也有关于茶的诗作: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一首诗,像一幅画,透出江南春雨小巷的氛围。
南宋时期,建窑以烧制茶盏而著称,兔毫盏受到朝野追捧,大江南北争相仿制。
宋徽宗曾于政和二年为大臣蔡京举办宴会。蔡京所写《太清楼特燕记》中有:“以惠山泉,建溪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斗茶饮之。”这里提到了兔毫建盏和太平嘉瑞团茶。
南宋时期,宫廷和民间饮茶成习,寺庙亦如此,清净的环境适合品茗。在寺院中,茶文化精细而玄妙,饮茶与禅学融为一体,影响深远。东瀛的僧人前来取经,将南宋的“茶道”带回,传承至今。
元朝一代,蒙古统治者对于饮酒的热情似乎远胜于对饮茶的喜好。茶事就没那么讲究了,形式逐渐简化。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传统的饮茶方式提出异议,以简化了的饮茶方式取而代之,一直延续至今。
前面说过,茶文化有宗教渊源。唐代时,寺庙里的僧人就植茶,制茶,钻研茶艺,不仅修身养性,又有助于静思冥想。在唐代陕西扶门法门寺遗址的地宫中,曾出土一整套皇家御赐的金银制地的茶具,计七大类,三十余种。
在福建,属于宋元时期的“乾元寺”和“天宫院”遗址中,出土了底足写有“茶”和“茶头”字迹的残盏。“茶头”应是寺庙中掌管“茶事”的僧人。
一件宋代磁州窑红绿彩的瓷碗中,写有“有客方沽酒,无僧不点茶”的诗句。
宋代吉州窑的工匠,能够将树叶烧制在茶盏上,让观者马上想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禅意。
茶道也可以理解为“品茶悟道”。
明代朱元璋之子朱权,从藩王之位退隐江湖,常以饮茶为乐,所著《茶录》一书中,将饮茶升华为“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他强调归真返璞,只有体验了茶之真味,方能引发精神的升华,从而“忘形于天地”,即天人合一。
只是如今,谁又能领悟朱权这类古人的心境呢?
茶事也是如今随时会遇见的事情,人们对此再熟悉不过了。所谓温故而知新,薄文一篇,简略地聊聊茶的渊源,茶的往事和一些“茶人”,算是茶余饭后的闲话。
其实还有个目的,是为了引出下面所涉及的主题:茶具中的茶盏。
茶事
这个话题有点趣味,提起茶的历史,会聊到一个人物——陆羽。这位被誉为“茶圣”的唐朝人,在其《茶经》一书中认为,饮茶“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意思是:饮茶的风气盛行于唐朝,长安、洛阳和湖北、四川一带,家家户户都饮茶。
唐以前,茶是作为药用的。唐之后,饮茶方式有所变化,方法也不止一种,但大体上是将焙干的茶饼碾为细末,放入锅釜中煮沸之后,盛入茶盏,点少许食盐后饮用。
锅釜中的茶汤每煮沸一回,味觉都会有变化,陆羽认为第二沸的味道最可口。
唐代有位诗人名叫卢仝,偶得友人赠送的贡茶,煎煮之后连饮数碗,诗情大发,写下一首《七碗茶歌》,其中唱道: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今天读来,不免有点诧异,饮茶竟能如此疯癫、如此之“嗨”。对此,历代文人多有应和,北宋的苏东坡就有:“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唐代有许多喜好喝酒的文人,留下不少与酒相关的诗文;也有许多好饮茶的文人,也留下一些与茶相关的诗文,比如柳宗元、杜牧、白居易、元稹、韩愈。唐代诗僧皎然与茶圣陆羽饮茶后写诗一首:
九日山僧院,
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
谁解助茶香。
皎然、陆羽与书法家颜真卿同为挚友,常在一起饮茶赋诗。颜真卿出任湖州刺史之后,怀念这一君子之交,为此建了“三葵亭”。
诗僧皎然,茶圣陆羽,书圣颜真卿,正是一幅“高仕图”。
唐之后是五代,虽是一派乱象,饮茶之风依旧不衰,瓷器茶具的烧制特别优良,包括南方的越窑、北方的邢窑,这一时期的制瓷工艺直接影响了北宋。
历史上,宋朝是中原文化的盛期,经济上也比较富足,但给后人的印象是重文轻武,文化大家辈出,面对外族却屡吃败仗,签署屈辱条约。但政权是一回事,生活和艺术又是一回事,宋人追求安逸、崇尚雅趣、讲究吃喝,所谓“茶事”又有了升级版。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福建的建州设立了皇家茶园,名为“北苑”,设专职监制御用茶业。
初期的御制茶饼上压有龙纹和凤纹图案,时称“龙凤团茶”。其制作有多道工序,包括采茶、蒸茶、研茶、焙茶等。先要选择清明时节的嫩叶,通常是在日出之前,女子净手之后用指甲尖来摘取,以免受到体温的影响,再细选出长短近似的叶片进行蒸,之后研磨成泥膏状,再经模具压制成饼,以炭火焙烤成型。精工细做,不计成本,产量显然有限。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建州“北苑”皇家茶园御贡“龙凤团茶”计“一斤八饼,共五十余斤”。此类团茶为皇家垄断,有时也会赏赐给臣子。
宋仁宗时,蔡襄撰写《茶录》一文,刻印成书时,欧阳修为之作序,其中写道:“茶为物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叙所谓上品龙茶也。盖自君谟始造而岁贡焉。仁宗尤所珍惜。虽辅相之臣,未赏辄赐,唯南郊大礼致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
瞧瞧,在一次祭祠大典之后,皇帝开恩赐茶,现今总理级的大员,四位平分一块御制茶饼。这不是野史,也非戏说,而是宰相欧阳修的亲身经历。蔡襄是分管皇家制茶的官员,又是北宋“苏、黄、米、蔡”四位书法名家之一。
至宋徽宗时期,皇帝赵佶对茶事更加精益求精。当时有一款御制团茶的制作方法是:将新茶嫩叶的外皮去掉,留取一缕细芯,放入泉水中浸泡,形成银丝白线后,取出压制成形,再焙烤成“团茶”。时称“新龙园胜雪”。此类做法有点像菜肴里的烧“孔雀舌头”。有史学家将北宋的灭亡归结于皇帝的穷奢极欲,具体说就是像赵佶这类“茶纲”和“石纲”所致:为了在北方的皇宫里营造出江南园林的景象,将南方的树木和奇石大量运至开封,劳民伤财,致使国力衰竭。
皇族往往追求极致,将一些本来简单随意的事情搞得繁复十足。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实都是日常的基本需求。民间的饮茶习俗,从当时描绘市井生活的画面中可知一二。而在宋代文人的笔底,又是一番景象。还是那位可敬可爱的苏东坡,将制茶和饮茶融入到一首《水调歌头》之中: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成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起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这里既有诗情画意,又有典故伏笔。“旗枪”指茶树嫩芽,尖叶为枪,伴叶为旗,“建溪”指北苑的泉溪,写到采茶、捣茶、碾茶的场景,又写到“龙凤团茶”和兔毫茶盏,感慨滋味无穷。话机一转,想起当年贬职青州时浑浑噩噩的时日,又提起唐朝“茶疯子”卢仝的诗句,也梦想化为仙人。
北宋时期,茶叶、瓷器、丝绸均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和对外经贸的主项。国人喜好饮茶,周边国家也是如此,北宋与辽国接壤,辽国在五代十国时期就已建立,属于游牧生活与农耕生活的结合体,游牧一族在饮食上似乎更需要茶叶。
从考古资料中可以看到,辽代一些契丹贵族的墓室墙壁上,绘有《备茶图》和《备酒图》,是迎亲送友的情景再现,从中可以了解当时的饮茶和饮酒方式,同样,也能了解当时所用的茶具和酒具。如今的一些专家和收藏家往往会将茶具和酒具混为一谈,属于厘不清。宋人与辽人在饮茶上是相似的,基本属于“点茶”方式。在一些细节上,比如辽人似乎喜好浅色的茶具,而宋人喜好深色的茶具;辽人看中定窑茶盏,宋人看中建窑茶盏,后者与皇家的嗜好相关,上行下效,成为风尚。
辽与北宋相继被女真族的金人灭亡。长江以南建立起南宋朝庭,与北方的金国对峙,时打时和,前后相持了一百五十年。多数时间是南宋委曲求全或以岁贡来换取和睦。双边贸易中,南宋向金国出口丝绸、茶叶等,换回马匹、药材以及白银,南宋的岁贡通过边贸又赚了回来。金国一度规定,官阶七品以下的不得用茶,这显然属于昏招。
金国在瓷器烧制上并不逊于南宋,耀州窑、定窑、磁州窑生产出的各类茶具,从品种到数量都很可观,饮茶已成为日常的生活习惯。
南宋诗人陆游,曾任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所谓“常平”,有维持物价平稳之意,此时,盐和茶已经并举了。陆游也有关于茶的诗作: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一首诗,像一幅画,透出江南春雨小巷的氛围。
南宋时期,建窑以烧制茶盏而著称,兔毫盏受到朝野追捧,大江南北争相仿制。
宋徽宗曾于政和二年为大臣蔡京举办宴会。蔡京所写《太清楼特燕记》中有:“以惠山泉,建溪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斗茶饮之。”这里提到了兔毫建盏和太平嘉瑞团茶。
南宋时期,宫廷和民间饮茶成习,寺庙亦如此,清净的环境适合品茗。在寺院中,茶文化精细而玄妙,饮茶与禅学融为一体,影响深远。东瀛的僧人前来取经,将南宋的“茶道”带回,传承至今。
元朝一代,蒙古统治者对于饮酒的热情似乎远胜于对饮茶的喜好。茶事就没那么讲究了,形式逐渐简化。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传统的饮茶方式提出异议,以简化了的饮茶方式取而代之,一直延续至今。
前面说过,茶文化有宗教渊源。唐代时,寺庙里的僧人就植茶,制茶,钻研茶艺,不仅修身养性,又有助于静思冥想。在唐代陕西扶门法门寺遗址的地宫中,曾出土一整套皇家御赐的金银制地的茶具,计七大类,三十余种。
在福建,属于宋元时期的“乾元寺”和“天宫院”遗址中,出土了底足写有“茶”和“茶头”字迹的残盏。“茶头”应是寺庙中掌管“茶事”的僧人。
一件宋代磁州窑红绿彩的瓷碗中,写有“有客方沽酒,无僧不点茶”的诗句。
宋代吉州窑的工匠,能够将树叶烧制在茶盏上,让观者马上想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禅意。
茶道也可以理解为“品茶悟道”。
明代朱元璋之子朱权,从藩王之位退隐江湖,常以饮茶为乐,所著《茶录》一书中,将饮茶升华为“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他强调归真返璞,只有体验了茶之真味,方能引发精神的升华,从而“忘形于天地”,即天人合一。
只是如今,谁又能领悟朱权这类古人的心境呢?
茶事也是如今随时会遇见的事情,人们对此再熟悉不过了。所谓温故而知新,薄文一篇,简略地聊聊茶的渊源,茶的往事和一些“茶人”,算是茶余饭后的闲话。
其实还有个目的,是为了引出下面所涉及的主题:茶具中的茶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