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潘振民、罗首初编著的这本《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均衡论》是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7章。第1章是导论,包括微观经济分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计划和市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两种体制、分析主体和分析方法。第2章至第7章,以企业行为为主,以既定的行政体制和双轨体制为前提,对社会主义微观经济运行过程进行了分析与描述。
|
關於作者: |
潘振民,1950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77级本科生,1982年获学士学位。1982年至1990年执教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其间除本书外,还著有《经济学教程》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0年,译作《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1990年后定居美国。 罗首初,1952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77级本科生,1982年获学士学位。此后至1988年执教于复旦经济系,历任助教、讲师和副教授。其间除本书外.还著有《探寻新的模式》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走向未来丛书”之一。1988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进修,获经济学硕士和MBA学位.先后就职于纽约州行政总署、税务部与法官监察委员会,历任资产专管员、税政研究员和财务与人事总监。
|
目錄:
|
1 导论
1.1 微观经济分析
1.2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1.3 计划和市场
1.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两种体制
1.5 分析主体和分析方法
2 经济体制
2.1 引言
2.2 改革前的行政体制
2.3 转轨时期的双轨体制
3 国有企业的目标
3.1 引言
3.2 行政体制下的企业目标
3.3 双轨体制下的企业目标
4 生产要素利用率
4.1 引言
4.2 行政体制:低效率均衡
4.3 双轨体制:不确定均衡
5 资源配置:投入
5.1 引言
5.2 行政体制:偏离最佳均衡和自我纠偏
5.3 人均收入目标:劳动力的特殊性
5.4 双轨体制:市场行为对行政调节的渗透
5.5 价格变动和原材料的占用、耗费
6 资源配置:产出
6.1 引言
6.2 行政体制:供给导向型经济
6.3 人均收入目标:价格效应的削弱
6.4 双轨体制:局部市场的补偿行为
6.5 产出、投资和价格变动
7 发展:积累与创新
7.1 积累
7.2 创新
8 结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