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有兽焉.8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NT$
330.0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
早点知道会幸福的那些事
》
售價:NT$
295.0
|
編輯推薦: |
“叙旧文丛”是福建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一个图书系列,写作范围是晚清民国的文史人事。丛书主要面向近代文史研究者和爱好者,作者均是多年游走在民国故纸堆中的掌故家,擅长挖历史讲故事的媒体人,文章短小精练,集趣味性、知识性、资料性于一体,可读性强。丛书在装帧上采用小32开精装,每本书篇幅均在10万字以内,兼有少量精美插图,内文版式疏朗洁净,整体风格素朴清新。
著者简介
姚一鸣,男,六十年代生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供职于沪上出版社、书店等,现在机关工作。平时喜集藏旧书,业余以写文为主,作品多刊于《藏书报》、《博览群书》、《上海滩》、《闲话》等报刊,已出版《文学背后的故事》(台湾秀威),《中国旧书局》。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潜心研究现代文化,熟知民国时期文人的经历与掌故,以翔实的史料,对历史进程中的人事纠葛、事件起源、学术争端等事件进行深入阐述,使沉积于历史风尘中的人物,周作人、刘半农、沈从文、施蛰存、俞平伯等民国文人,再度以鲜活的形象,凸现于世人眼前。作者铺陈往事细致生动,事况情境鲜活有趣,可为读者提供新的阅读感受和观察视角。
目录
序 1
|
內容簡介: |
《风雨飘渺独自在--民国文人旧事(精)》作者姚一鸣潜心研究现代文化,熟知民国时期文人的经历与掌故,以翔实的史料,对历史进程中的人事纠葛、事件起源、学术争端等事件进行深入阐述,使沉积于历史风尘中的人物,周作人、刘半农、沈从文、施蛰存、俞平伯等民国文人,再度以鲜活的形象,凸现于世人眼前。作者铺陈往事细致生动,事况情境鲜活有趣,可为读者提供新的阅读感受和观察视角。
|
目錄:
|
“叙旧文丛”是福建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一个图书系列,写作范围是晚清民国的文史人事。丛书主要面向近代文史研究者和爱好者,作者均是多年游走在民国故纸堆中的掌故家,擅长挖历史讲故事的媒体人,文章短小精练,集趣味性、知识性、资料性于一体,可读性强。丛书在装帧上采用小32开精装,每本书篇幅均在10万字以内,兼有少量精美插图,内文版式疏朗洁净,整体风格素朴清新。
著者简介
姚一鸣,男,六十年代生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供职于沪上出版社、书店等,现在机关工作。平时喜集藏旧书,业余以写文为主,作品多刊于《藏书报》、《博览群书》、《上海滩》、《闲话》等报刊,已出版《文学背后的故事》(台湾秀威),《中国旧书局》。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潜心研究现代文化,熟知民国时期文人的经历与掌故,以翔实的史料,对历史进程中的人事纠葛、事件起源、学术争端等事件进行深入阐述,使沉积于历史风尘中的人物,周作人、刘半农、沈从文、施蛰存、俞平伯等民国文人,再度以鲜活的形象,凸现于世人眼前。作者铺陈往事细致生动,事况情境鲜活有趣,可为读者提供新的阅读感受和观察视角。
目录
序 1
第一辑:周作人俞平伯
风雨飘渺独自在
——辛亥革命前后的周作人
俞平伯的“西还”
中年文章
——1930年代初期的俞平伯与周作人
第二辑:沈从文施蛰存
红黑时光
——1928年至1929年沈从文在上海
从中国公学到武汉大学
——1930年的沈从文
沈从文施蛰存断鸿记
1947年前后的沈从文
求学内外的施蛰存
施蛰存和无相庵
第三辑:刘半农陆费逵李涵秋叶灵凤
睁开蒙眬眼
——五四以前的刘半农
陆费逵和商务中华教科书之争
李涵秋的上海一年
北游之外:1927年的叶灵凤
跋
读者定位
现代文学的爱好者
民国文化爱好者、研究者
上架与陈列建议
上架:社科|民国·文学
陈列:平摊
条形码
序
我大学时代读的是古文字专业,照例应是对古代文献有兴趣,但偏偏钟情于中国的新文学,几年以来,阅读了大量有关新文学的著作,平时也搜集一些民国的版本,在阅读过程中渐渐有了一些心得,开始关注新文学主流文学史之外的人和事,一些以前受批判和不被重视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为什么几十年后还有人在阅读和研究?另有疑惑在于,新文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与之共存的旧派文学为什么在市民阶层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旧文学作家们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一些新文学史上的论争是怎样产生的?其前因后果的论断在现在看来有无可商议之处?种种的问题使我看书有了一种方向,也有了一些思索。这也是我文章中想要体现的。
不惑之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兴趣也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开始拒绝一些虚构类的文学作品,更多时候阅读倾向于历史人文传记类和现代文人的回忆录、日记之类,对于书本之外的历史真相,对于现代文人在社会历史大环境下的生存和思想,特别感兴趣。阅读之后便有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但真正要写,对于我来说并非易事。
在这其中,读到了散木和邵建刊登于报刊的一些文章,给予我很多的启示。他们在文章中,对于新文学中的人和事,用现代的眼光去认识,去钩沉一些史实,很耐看。写这样的文章,资料的运用很重要,因为对于我们来说,都不是当年的经历者,即使是当年的经历者,写同一件事也会有出入,更何况是几十年后的我们。怎样去使用和辨别资料,这就需要善于判断,如果人云亦云,则失去了自己的观点,就没有意义了。在构思和査找资料的过程中,要触类旁通,有时需要找到一个点,再从点到面,再到层。这个点有时是一篇文章,有时又是一封信,而扩展到社会背景,以及人物在特定时间环境下的状况,写作便有了一个基本面。接下去就是围绕这个基本面,逐层地展开。在这个过程之中,查找相关资料的环节很重要,要对所见资料进行筛选;对于构思的环节来说,有时是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盘旋在心头的人物和故事时时出现,到一旦成熟,找到一个切入点以后,真正到写作时,相对倒可能会轻松一些。
就拿本书中的“沈从文施蛰存断鸿记”来说,先是从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中得到的灵感,那时正在写有关沈从文的文章,读了他的很多作品。在孔令境编的《现代作家书简》中有一封他和施蛰存的往来书札,其中所叙可反映当年两人的心境。面对20世纪30年代中期文坛的纷繁景象,沈从文和施蛰存都有了某种失落感。一北一南两位文人,在信札中惺惺相惜,更令人关注的是两人对于当年主流文坛的态度。由此构成了文章的框架。通过一系列的创作和论争中的情形,来反映沈从文和施蛰存的境遇。又如“李涵秋的上海一年”,文章写作的起因是一本《半月》杂志中的“李涵秋纪念号”,能出版纪念号,说明了李涵秋在旧派小说界的地位,而仔细读刊中纪念和回忆文章,发现李涵秋唯一一次到上海,就发生了许多笑话,从中正好说明了旧派文学的没落之势,由此从李涵秋的上海一年,来折射旧派文人创作的局限。纪念和回忆文章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构成了文章的主线。
几年下来,也完成了好几十万字的文章。在这里,要特别感谢青岛的薛原和臧杰两位,以及“良友书坊”,我的第一篇长文“邵洵美和《万象》画报”,即是在“良友书坊”的《闲话》辑刊上发表的。这篇有些稚幼的文章能刊出,正是薛原和臧杰两位的支持鼓励的结果,也使得我有了写下去的信心。薛原和臧杰的“良友书坊”,以传承和发扬老良友的精神,编辑和出版了不少相关辑刊和书籍,能够忝列其中,也是我的一种荣幸。
作为一个业余的写作者,唯有努力才能有所成绩。在渐渐养成了写作习惯的同时,我把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看书和写作上,享受着这个过程所带来的快乐。平时不得不舍弃一些爱好,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不专注,不孜孜以求,就难成其事。我所能做的,就是合理安排好业余时间,努力把文章写好,给读者一定的启示。
收在这里的文字是民国文人的旧事,既有反映文人一年生活的断年史,亦有反映编书和写作的过程;既有通过分析信函来表现两位作家的境遇,亦有从同题文章来展现作家的心路历程。其中写得较多的是沈从文、俞平伯、施蛰存等几位,他们有的是新文学作家,有的是旧派文学作家,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非主流的作家,但在当年的文坛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他们的命运都大起大落过,甚者如沈从文、周瘦鹃新中国成立后都不再从事文学创作。他们在民国时期的创作和生活,则成了我研究的对象。写作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民国文人们深邃的思想深深地感召了我。
收在这本集子中的文字还很幼稚,也有些杂,还有很多缺点,这些文章只是表达了对民国文人的一己之见。
是为序。
内文节选
风雨飘渺独自在
——辛亥革命前后的周作人
辛亥革命爆发那年,周作人时年二十七岁。
一
周作人1906年从江南水师学堂毕业,进而考取了出国留学,于同年9月到日本东京,在中国留学生会馆私人组织的讲习班学习日语。初到日本,周作人是和鲁迅住在一起的,对此周作人在文章《留学生活的回忆》中写道:“我初去东京和鲁迅在一起,我们在东京的生活是完全日本化的。有好些留学生过不惯日本的生活……我们觉得不能吃苦何必出外,而且到日本来单学一些技术回去,结局也终是皮毛,如不从生活上去体验,对于日本事情便无法深知的。”
在日本留学期间,周作人除继续学习日语以外,又先后学习了俄语和希腊语,其中和鲁迅、许寿裳、陈子英、汪公权等六人去神田学俄语,因学费负担大,仅维持了数月。而周作人在日本立教大学——美国人所办的教会学校学习希腊语,所用教材是怀德的《初步希腊文》,周作人学希腊文的目的是:“正如严几道努力把赫胥黎弄成周秦诸子,林琴南把司各得做得像司马迁一样,我也想把《新约》或至少是四福音书译成佛经似的古雅的。”周作人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如其后所译《希腊拟曲》,就显示了其希腊文的翻译水平。
在日本本乡西片町十畨地吕字7号,周作人结识了来做女佣的羽太信子,两人由此相恋,并于1909年3月18日结婚。羽太信子原籍东京,出身贫寒,共有兄妹五人。对于周作人的此门婚事,其母鲁瑞并不看好,但因为鲁迅与朱安的婚姻并不幸福,鲁瑞为此很内疚,就不再干涉周作人的婚事了。羽太信子和周作人结婚后,随周作人回国生活,后又把其四妹羽太芳子介绍给三弟周建人结识并成婚,此乃后话。
周作人在鲁迅1909年回国以后,又在日本呆了将近两年的时光,除继续学习语言和从事创作翻译以外,由于结婚以后家庭负担的加重,周作人除自己勉力著书译文以外,大哥鲁迅对其接济也十分重要,鲁迅就曾对好友许寿裳说:“你回国很好,我也只好回国去,因为起孟即周作人将结婚,从此费用增多,我不能不去谋事,庶几有所资助。”(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可见作为大哥的鲁迅对于家庭的一份责任。但鲁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