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NT$
560.0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本书以政策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和舆论参与为主线,研究了当代中国政策过程中的社会参与问题。在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作用机理、条件和变量;在实践研究方面,具体研究了中国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方式、特点、效果和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中国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趋势。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阶段研究
二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方式研究
三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作用研究
四社会参与与政府的关系研究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政策过程理论
二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理论
四、分析框架与研究内容
一分析框架
二内容结构
五、研究方法与主要观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观点
第二章 社会参与兴起的现状
一、社会参与兴起的背景
一经济领域改革的影响
二政治领域改革的影响
二、民间组织的发展与分类
一民间组织的发展历程
二民间组织的分类
三、公共舆论的涵义与分类
一公共舆论的界定
二公共舆论的分类
第三章 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机理与价值
一、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分析框架
一分析框架的提出
二分析框架的基本要素
二、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机理
一社会参与政策过程
二政治体系回应社会参与
三b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价值
一提高政策过程的民主化
二增加政策过程的开放性
三促进利益分配的公平性
四推动社会参与的发展
第四章 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条件与变量
一、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应然条件
一多元的利益结构
二良好的公民意识
三高度的政治民主
四开放的政策过程
五优良的制度环境
二、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实然条件
一多元利益结构初步形成
二公民意识开始觉醒
三政治民主化进程启动
四政策过程的开放性相对滞后
五社会参与的理性化程度不足
六制度环境亟待改善
三、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变量
一政治结构
二制度环境
三政治文化
四民间组织
五社会资本
第五章 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方式与特点
一、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的利益取向
二社会对政策的关注度
三政策过程的开放程度
四成本与效益因素
五政府对社会参与的信任程度
二、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方式
一民间组织参与政策过程的方式
二公共舆论参与政策过程的方式
三、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特点
一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范围不均衡
二官办组织与草根组织的参与方式不同
三人民团体的影响力凸显
四媒体曝光引发的社会参与效能趋强
第六章 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效果
一、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结果
一社会参与政策制定的结果
二社会参与政策执行的结果
三社会参与政策评估的结果
二、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积极影响
一增加政策过程的透明度
二促使政策主体的多元化
三减少政策执行的阻力
四强化政府的回应性
五实现多元利益的动态平衡
三、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消极影响
一加大政策合议的难度
二政策偏向于强势群体
三降低政府的政策效率
四扩大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第七章 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参与层面的制约因素
一公民个体层面
二民间组织层面
三公共舆论层面
二、政府层面的制约因素
一政府官员的思想观念
二政策过程的开放程度
三社会参与的制度建设
四民间组织成长的制度环境
第八章 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趋势
一、社会参与展望
一民间组织的发展趋势
二公共舆论的发展趋势
二、政策过程的变革
一政策过程的制度化趋势
二政策过程的透明化趋势
三政策过程的民主化趋势
三、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展望
一以过程参与为方向
二以制度化参与为主
三以公共利益为取向
四以党和政府为主导
四、社会参与政策过程的范式转换
一从个体参与到有组织的参与
二从政府垄断到政社合作
三从政府统合到多元利益主体博弈
四从政府内部合法化到公众认可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四是整体式公众协商决策。管理者与作为一个单一集合体的公众探讨问题,听取其观点和建议,然后制定反映公民团体要求的决策。五是公共决策。管理者与整合起来的公众探讨问题,并与公众在解决问题的方案上取得共识,然后做出决策。
在有效决策模型中,托马斯把政策质量和公民对政策的可接受性作为两个重要的变量。他认为,不同的政策问题对这两个变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有的政策问题更多地需要满足决策质量的要求;有的政策问题则对公众的可接受性有较大的需求。“于是,对政策质量期望越高的公共问题,对公民参与的需求程度就越小。另一方面,对政策接受性期望越高的公共问题,对吸纳公民参与的程度和分享决策权力的需求程度就越大。如果两种需求都很重要时,那么,就会存在要求增强公民参与或要求限制公民参与等不同观点问的争议和平衡”。
同时,托马斯特别强调公民对决策影响力的分享。他认为:“公民参与的程度与公共影响力的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公民参与越广泛,公众对决策的影响力就越大。”“管理者如果忽视了公众影响力需要,特别是当他们过分重视参与,而不太重视决策影响力的分享时,公民参与过程就会面临失败的危险。公众要么会因感到缺乏激励机制而不愿参与,要么会按管理者所愿积极参与,但不久就会因为自身的影响作用太有限而变得非常沮丧,并对参与不再报什么幻想。”
托马斯的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政策制定中,管理者要重视公民参与,及时回应公民的参与诉求,根据公民参与及影响力的不同为公民提供不同的参与方式。同时,管理者要与公众分享公共决策影响力,使公民的利益要求和政策建议尽可能地在公共决策中体现出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