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NT$
398.0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NT$
857.0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NT$
602.0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NT$
332.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編輯推薦: |
当代社会存在着许多扭曲的、不健康的思潮,其中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就是过度地、故意地、甚至丧心病狂地歪曲和美化民国时期的历史。有一部分人别有用心地鼓吹所谓的“民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上最美好的时代”以及所谓的“民国范”,更有甚者提出抗日的主力完全是国民党军队等,这些谬论不仅是对历史的亵渎更是一种愚昧和无知!本书作者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通过向读者介绍与民国历史有关的几部电影的方式,用大量的史料证据展现出了一个真实且全面的民国。本书是首部批判“民国粉”的震撼力作!
|
內容簡介: |
本书作者通过影评的形式,还原民国时期的历史真像。利用娱乐的形式和确凿的史料、严谨的论述有力地回击揭露了所谓“民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上最好的时代”以及所谓“民国范”的无稽之谈。
|
關於作者: |
徐敏,字梵筂,别署慈心,斋号易莲精舍。江苏海门人。潜心传统文化多年,略有心得。著有《季札——孔子推崇的圣人》等著作,并获无锡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苏州南社研究会会员、无锡吴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江阴延陵书院院长。
|
目錄:
|
目录
《末代皇帝》——帝制的终结
【逊帝溥仪及其《我的前半生》】 5
【被过度美化的康乾盛世】 14
【荒唐的复辟梦】 24《让子弹飞》——军阀混战的年代
【军阀混战的年代】 36
【张麻子与蔡锷】 41
【花姐与小凤仙】 50
【黄四郎与刘文彩】 54《宋家皇朝》——蒋宋孔陈四大家族
【蒋家王朝】 80
【宋氏三姐妹】 89
【孔祥熙与打老虎】 98
【陈果夫、陈立夫与中统特务】 105《大上海》——帮会与民国革命
【戏里戏外的上海滩三大亨】 111
【陈其美与会党】 115
【陈其美与政治暗杀】 123
【陈其美与民国政治】 132《我的1919》——弱国外交和五四运动
【顾维钧简介】 141
【弱国无外交】 144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147
【胡适——荒唐的民国范儿】 151《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东亚病夫的屈辱
【刘长春简介】 161
【百年奥运梦】 164
【精武门】 166
【中医丁甘仁与西医打擂】 173《西安事变》——攘外与安内
【第一次国共合作】 181
【东北易帜】 185
【“九一八”事变】 189
【西安事变】 193
【第二次国共合作】 201
【西安事变后的张学良和杨虎城】 207《屠城血证》——南京大屠杀与消极抗战
【电影人物原型——罗瑾】 228
【《拉贝日记》】 229
【《魏特林日记》】 232
【《东史郎日记》】 234
【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研究】 240
【国民党的消极抗日】 241
【叶圣陶的抗战日记】 252《一九四二》——天灾与人祸
【刘震云谈《一九四二》】 263
【一九四二,蒋介石该负多少责任?】 265
【宋美龄的外交走秀】 271
【民国新闻自由吗?】 278
【荒年征粮不降反升】 284
【一九四二,灾情之谜】 290《东京审判》——胜利之后的失败
【法官梅汝璈】 295
【蒋介石庇护战犯冈村宁次】 299
【外蒙古独立与地图开疆】 312
【蒋介石放弃日本战败赔偿】 326
|
內容試閱:
|
【胡适——荒唐的民国范儿】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公知鼻祖,面对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爱国学生愤起抗议,胡适却骂他们得了“爱国癫”,是不是可以视为公知动不动骂人“爱国贼”的起源?
胡适有36个博士学位,其中35个是荣誉博士,27个是当大使时得到的,而唯一货真价实的博士学位是1927年拿到的,在此之前,胡适已经提前消费了10年的洋博士身份。
1917年,胡适回国后,假冒洋博士而成为大学教授,在中国学术界依靠假博士混出地位,再在1927年回到美国,以中国著名学者和杜威学生的双重身份,向母校哥大补交了博士论文著作《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亚东书店版100册,完成了哲学博士学位手续,得到了第一顶博士帽。胡适的博士论文向哥大缴论文副本100份是中文,美国评审博士论文的是谁至今仍然是个谜。1917年的7个评审中可能有一个懂中文的,但也只是简单的中文,而1927年是谁评审的,连名单都没有。
胡适1915年9月从康乃尔大学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对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的涉猎只是浮光掠影。胡适在哥大只上了一年的课,第二年就专心写论文。他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立论上与其导师杜威的实验主义的基本观点相抵触,胡适在枝节上呼应、征引杜威,反而捉襟见肘,自曝其短。胡适当年没有拿到博士学位,主要是因为《先秦名学史》根本不符合杜威实验主义精神,这篇论文无法过杜威那一关。
袁同礼先生编《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据哥伦比亚大学所提供的正式名单,胡适是1927年的博士,而胡适是在1917年毕业的,整整晚了10年。
当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唐德刚先生为好奇心所驱使,乃去哥伦比亚大学校史图书馆及其他有关部门“彻底清查一遍”,也查得胡适的“正式学位纪录确是1927而非1917”。
费正清的学生格雷德1970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1917—1937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英文一书中,也明确提到胡适是1927年才得到博士学位的。
蒋介石与胡适之间的关系,常被具有民国情怀的人当做领袖与知识分子之间关系的楷模来推崇,胡适逝世时,蒋介石亲撰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似乎赞誉有加。而蒋介石为胡适“盖棺定论”的褒扬令,看起来也净是溢美之词。褒扬令是这样说的:
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沈潜道义,浚瀹新知。学识宏通,令闻卓著。首倡国语文学,对于普及教育,发扬民智,收次甚宏。嗣讲学于寇深患急之地,团结学人,危身明志,正气凛然。抗战军兴,特膺驻美大使之命,竭虑殚精,折冲坛坫,勋猷懋着,诚信孔昭。胜利还都以后,仍以治学育才为职志,并膺选国民大会代表,弼成宪政,献替良多。近年受命出掌中央研究院,鞠躬尽瘁,罔自顾惜。遽闻溘逝,震悼殊深!综其平生,忠于谋国,孝以事亲,恕以待人,严以律己,诚以治学,恺悌劳谦,贞坚不拔,洵为新文化中旧道德之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之师表。应予明令褒扬,用示政府笃念耆硕之至意。此令。
而蒋介石在其日记中,透露出的却是如释重负之感,与其在公开言论中的褒扬大异其趣。例如:
胡适逝世当晚,蒋介石写下的日记——
晚,闻胡适心脏病暴卒。
3月3日,蒋介石在“上星期反省录”中提到——
胡适之死,在革命事业与民族复兴的建国思想言,乃除了障碍也。
台湾历史学家、《蒋介石评传》的主笔汪荣祖认为:
胡适和蒋介石纠缠了一辈子,胡适想影响蒋介石,失败了;蒋介石想影响胡适,也失败了。所以蒋介石在日记里把胡适骂得不像样子。像这种事情都揭示了蒋介石的性格和为人。他把胡适当政客。胡适哪里是政客呢?胡适反对他连任,他又说胡是叛党叛国。
汪荣祖此言,揭了老蒋的短,却护了胡适的短。王荣祖否认胡适是政客,但胡适到底是不是政客呢?其实,胡适不但非常热衷于政治,而且还不像传统文人那样满足于做宰相或帝王师。1948年,胡适被蒋介石忽悠去竞选总统,他马上轻骨头地说:“这是一个很聪明、很伟大的见解。”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反共打内战的独裁政治不得人心,借“还政于民”开国民大会想当总统,更为全国人民所不耻。美国白宫也表示反对,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原任北京燕京大学校长,十分了解中国的情况。在选总统前,他就直言不讳地对老蒋说:“美国政府希望胡适当总统。”这话对蒋介石震动极大,经过反复思索,考虑到利害得失,他立即召开了一次临时紧急的国民党核心会议,讨论选举总统的人选问题。
蒋介石说:“提总统人选,应考虑到四个标准:一要是文人,二要为专家学者,三要是国际知名人士,四不一定为国民党员。”
按照这四条,大家立即了解是指的胡适。
与会的人不约而同都以为蒋介石不竞选总统了,暗中无不称快。国民党内部,也希望这位大独裁者下台。这也引起了国外舆论的重视,美国“联合社”就发出消息说:“据可靠人士称,蒋介石不参加总统竞选。”
消息传出,引起了国民党内很大的震惊,多数党员认为,除了蒋介石之外,国民党内难道就没有可以参加竞选总统的人才吗?
首先是上海,国民党党员在集会中就倡议,如果说提了胡适,他们就要提出国民党元老居正与胡适竞选。居正是追随孙中山革命的左右手。蒋介石当权之后,居正一直反对蒋的独裁政治,但他又深明大义,在八年抗战中全力合作,支持蒋领导的抗战。居正讲法治,讲民主,是国民党内各反蒋势力都能接受的人。
胡适竞选必须要由蒋介石安排提名。
居正则在上海市各界成立“拥护居正竞选委员会”。湖北的辛亥首义同志会也向全国通告,拥护居正。其他有些省份也表示支持。居正也迫不及待地发表竞选纲领。
胡适满以为有美国主子为后盾,蒋介石为了求到美援,定会全力支持他。他已经在酝酿组阁名单了,他非常自信,要以一个学者专家的身份,搞一个“好人内阁”,一个“没有战争的内阁”。
吵吵闹闹半年多,正当胡适和居正都在做着“总统”美梦的时候,风云突变,国民党内CC系头子陈立夫掌握的选举事务所公然宣布:由国民党中央提名,蒋介石参选总统。
谁能料到呢?历来封建皇帝还有一句“君无戏言”。一向刚愎自用的蒋介石,居然自食其言,言而无信,还是想自己当总统。
居正认为,若跟胡适竞选“总统”,还有很大的把握取胜;如今蒋要参选自己就没希望了。于是立即向报界声明:“尊重国民党的党中央决定,即推出蒋介石,本人原拟参选则退出。”因为,选票掌握在蒋介石手中。人们认为,居正的退出放弃是明智之举。结果,蒋介石当上了总统。
望眼欲穿的胡适希望落空,一气之下便跑往美国。直到1958年4月15日,其被台北“中央研究院”选出为院长,才回到台北就任。胡从美抵台北时,所谓的“副总统”陈诚等人员都至机场迎接。
胡适的总统梦破灭后,有人又提议胡适做行政院长。蒋介石说:书生不堪大用。胡适则自嘲:我能当皇帝,当不了宰相。
胡适的学生唐德刚认为:“胡氏做了一辈子政治票友……他对搞政治的兴趣,确是老而弥笃的”。“政治票友”这个词可以很好地形容胡适,票友是戏曲界的行话,其意是指会唱戏而不以专业演戏为生的爱好者。而胡适很热衷政治,但是却从未进入权力中心。
蒋介石骨子里不喜欢胡适,表面上还要支持胡适。我们细细品味胡适去世后,蒋介石为他撰写的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个评价,粗看是褒扬,细看却发现别有洞天,这与“作家中最会演戏的,演员中最会唱歌的,歌手中最会演讲的,讲师中最会写作的”——听起来不是一个味道吗?
胡适以“不苟且”自命,往往被后世传为道德楷模,一些人将他美化成与糟糠之妻江冬秀厮守终生,与恋人韦莲司“发乎情,止乎礼”的圣贤。而事实上,胡适与表妹曹诚英,学生林徽因,朋友之妻陆小曼都有纠缠不清的爱恋。胡适虽然没有离婚,但绯闻不断。
胡适从年轻时就沾染了嫖娼的恶习,更为奇葩的是,他不但自己嫖,还带着朋友一起嫖。有一次,他带外国友人加纳特去逛妓院,这洋人居然比他正经,劝他不要留恋烟花之地。胡适嫖妓还有理论支持,那就是体验民间疾苦。他在日记里说:“娼妓中人阅历较深刻,从痛苦忧患中出来,往往善于谈情说爱,过于那些生长在安乐之中的女子。”
根据史料,胡适既爱女色,又爱男色。徐志摩的日记中曾有如下记载:“一九一八年在南京船里曾经见过他汪精卫一面,他真是个美男子,可爱!适之说他若是女人一定死心塌地爱他,他是男子,他也爱他。”胡适对汪精卫一见倾心,以致汪精卫做汉奸后,他仍然力挺。1944年,汪精卫死后,他在日记中写道:“汪精卫死在日本病院里,可怜。精卫一生吃亏在他以‘烈士’出名,终身不免有‘烈士’情结,他总觉得‘我性命尚不顾,你们还不能相信我吗?’”
至于胡适的治学,殷海光曾说他是一个“大乡愿”;梁宗岱则说:“胡适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我们的学风,做学问既不扎实,又不诚实,一味赶时髦,求虚名”。沈善增的《坛经摸象》一书,对胡适的伪科学考证进行了严厉批判。关于胡适伪科学考证的动机,沈善增做了如下分析:
原来神会最大的功绩、影响就是伪造《坛经》,这对佛教来说不是弥天大罪吗?难道胡适先生站在教外“科学”的立场上,不知道这歌功颂德其实是最严厉的判决吗?
非也。
请看他写给友人浩徐的信:“我自己自信,虽然不能杀菌,却颇能捉妖、打鬼。这回到巴黎、伦敦跑了一趟,搜得不少据款结案的证据,可以把达摩、慧能,以至西天二十八祖的原形都给打出来。据款结案,就是打鬼。打出原形,就是捉妖。这是整理国故的目的与功用,这是整理国故的好结果。”
原来这样的反言若正,完全是他计划好的。你看他信中言语,多么得意。什么“最伟大的,最永久的”,无非是被他打出原形的鬼妖。不是说“达摩、慧能,以至西天二十八祖的原形”不能打、佛教不能批判,但用这样貌似公允、客观的姿态来个笑里藏刀的黑虎掏心,其阴险“真可令人骇怪”!
胡适想要瓦解禅宗的体系,倒不一定是出于“恶意”,他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五四”文人的心态,他们觉得外来的一定是好的,中国的一定是坏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在194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在开学典礼上说:
美国的天空比中国蓝,所以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美国专家多,研究抽水马桶也有专家,没有他们,美国城市就变成臭城。
这就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来历。对此,国学大师钱基博先生很不以为然,他曾说:
我也不知道哪国的月亮圆,只知道没有哪个国家写过像中国那么多的月亮诗。一个有修养的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看到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
钱基博这段话未必是就胡适“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论述而发,但足以说明传统文化人与胡适的本质区别。钱基博一直不喜欢胡适,他曾在一封家书里嘱咐儿子钱锺书: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后来,钱基博还在《自我检讨书》中,特意否认胡适,原话如下:
我的思想,和胡适思想不相容;而毛泽东思想中,未必不容许存在!胡适主张全盘接受欧化;他的考古学,也是自己打自己嘴巴,一味替西洋人吹;西洋人的文化侵掠,只有降服之一途;绝不承认民族文化!
钱基博对胡适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胡适的确主张全盘西化,一味替西方人呼号,成为西方人文化侵略的帮凶,这也是毛泽东将胡适归为被帝国主义控制的极少文人之一的原因。
|
|